关注三个“支点落实“语用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三个“支点落实“语用教学
自2022年版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读写结合”等
“语用”教学的举措频频亮相于各级各类的阅读教学公开课中,但我们也
遗憾地发现许多教师落实“语用”教学时多了花哨,少了实效,“语用”
成了阅读的一种点缀,阅读教学的“少、慢、差、费”仍然未能得到根本
改变。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可以借助三个“支点”——文本的具体语境、文
体意识和儿童的阅读期待,走出“语用”教学的误区,有效地落实“语用”教学。

支点一:文本的具体语境
语境包含语言意义和情景语义,情景语义就是在语境中的意义,也就
是言外之意、文化语义等。

借助具体语境,巧妙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品
味语言,可以促进学生提高感悟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1.借助语境,以读促悟,夯实“语用”教学的基础。

如教学《燕子》
一文,在阅读课文体会写法后,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读出哪些句子表
现春天的美。

先出示“柳”,加上“丝”,再逐层加上“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

让学生通过“加一加”的方法反复读,教师强
调读句子时要有画面感,直至会诵读。

学生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语
言的节奏美、形象美,在对比朗读中自然生成。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连串的
短语构成了“柳丝”这样一个具体可感的形象。

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伴
随着对柳丝的喜爱,主动积极地将这一形象熟记于心,并将这样的短语结
构作为一种新的“言语组块”融入语言素材库,在类似结构的言语组块中,产生聚合作用,从而丰富词语积累。

以后学生遇到类似的生活情境,就会
自然地激活这些短语,从而转化为现实的言语能力。

2.借助语境,找准切入点,提升“语用”教学的效果。

一篇课文,教
学切入点可以有很多,但是否恰当将决定课的成败。

必须根据学段的教学
内容与目标,不同的课文特点以及不同的学情选择切入点,尤其要从本体
性教学内容出发,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与学法指导有机结合起来。

如特级
教师张依芳教学《中国结》第一课时,在学生通过初读大体理解内容后,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第二段的构段方式——“这么长的句子分几类来写,仔
细看标点符号,有没有新的发现?”当学生发现分号时,师先告诉学生分
号所起的分类作用。

然后指导学生通过读体会分号的用法——要求学生读
出停顿,读出不同的类别,从而发现这段话是表示“不同的地方、不同的
人群、不同的地域”中国结随处可见。

接着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直至熟读
成诵。

再接着探究“中国结是多么受宠啊!”这个中心句对整段话所起的
作用。

理解了这段话后让学生链接生活说说中国结如此活跃,在哪里可以
看到中国结?师再出示课件呈现中国结到处可见的身影,最后引导学生仿
照段式围绕中心句进行小练笔。

这样,从特殊的语言形式切入,借助具体
语境,给孩子比较充分的阅读、发现、背诵、积累的时间,将文本的内容
理解和表达方式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在“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
言文字”之间“走来回”。

整节课,学生读得充分,悟得深刻,练得扎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支点二:文体意识
支点三:儿童的阅读期待
1.从儿童读写需要出发,进行必要的取舍。

文本的语言有多个层次:
有的是学生能听懂,也能自由运用,表达适合儿童现时交流的伙伴式语言;有的是学生经过学习、模仿就能学会的适合儿童发展的目标式语言;还有
的是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才能逐渐体悟
到的精粹式语言。

儿童的阅读感悟和成人的阅读感悟有着天壤之别。

在教
学时,教师要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学生有什么样的阅读期待?在学生现
有基础上可以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尤其要准确捕捉并推敲适合儿童发
展的目标式语言,引导学生悟其意,品其神。

总之,借助“文本的具体语境、文体意识、儿童的阅读期待”这三个
支点,有利于辩证处理文本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将内容理解、感情体验、学法指导有机融合,从而有效提高“语用”教学的实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