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登上地球之巅(课件+教案+学案+练习+音频)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 缭绕
wēi 崔巍 xiá 余暇 biān 砭骨 zhì 滞留 sǒnɡ 耸立
lǚ 履践
zhì 窒息 qí qū 崎 岖
pú 匍
fú 匐
ɡǎo 冰镐 méng lóng 朦 胧
2、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养精蓄锐: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齐心协力: 思想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勇往直前: 勇敢地一直向前进。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异口同声: 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崔 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1、本文以什么为序?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以时间顺序,记叙了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屈银华、
贡布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2、作者是如何安排文章结构的?试划分课文段落。 第一部分 四名勇士登上第二台阶。 (1~8段) 刘连满因过度疲劳停止攀登,他冒 第二部分 着死亡的危险,将氧气留给队友。 (9~15段) 第三部分 (16~23段) 三名勇士在氧气用完的情况下登上 了峰巅。
越“第二台阶”表现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 表现了他们团队协作的精神。
试为刘连满写份颁奖词。
示例:刘连满的颁奖词
你甘为人梯,用颤抖的双腿承载起同伴登顶 的梦想,你心系队友,宁愿忍受窒息的痛苦,生 死关头,毅然将氧气筒放回,留给同伴生的希望。 你写下寥寥数语的短信,却饱含着你拳拳的爱国 之心。你虽痛失登上地球之巅的荣光,却感动了 天地,无愧于祖国!登山英雄刘连满,好样的!
1、登珠峰的英雄遇到哪些困难?文中哪些语句生动地表现出登山
队员的艰难?他们靠什么来战胜这些困难的?
遇 到 山路陡峭 天气严寒 身体虚弱 高山反应 缺乏氧气 黑夜登山
的
困 难
坚强的意力,坚韧的 毅力,团结合作和勇 于牺牲的精神。
通过“贡布”没几分钟就累得直不起腰和屈银华“走了两三步 又滑回原地”的描写来表现。
集爱 体国 主主 义义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的挑 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 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胜境,才向 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重温往事,我们更 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走得更稳健、更 远。
让我们记住两句话: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顽强的意志,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山峰!
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4)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 现在,他们三人的头顶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 穆朗玛峰的景色。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 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 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3、文中有哪些段落主要是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塑 造有什么作用?
第是14和15自然段 表现了刘连满同志具有崇高的集体协作精神 和自我牺牲的优秀品质。
1、默读写刘连满的段落,思考:文章集中写了刘连满哪 些事例?你觉得刘连满是怎样一个人?文章为什么单用了
两个段落来突出写他一个人?
写了三件事:甘当人梯;放弃登顶;留下氧气。他是 一个默默奉献、顾全大局、勇于牺牲、意志顽强的人。刘
《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登山者埃德 蒙·希拉里作为英国登山队队员与尼泊尔向导丹 增·诺尔盖一起沿东南山脊路线登上珠穆朗玛峰, 成为登顶成功的世界第一人。 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运动员王富 洲、贡布、屈银华三人首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 峰。 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 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这篇课 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连满的身上,集中了登山队群体的优秀品质,单写他,是
通过对他的典型描写,来表现以他为代表的登山队群体的
精神风貌。
2、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说说文章重点写了什么?为什么
要详写?
详写征服“第二台阶”的经过。因为这一“台阶”被
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1924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
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中国登山队员逾
2、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请找出来,想想它们在文 章中起什么作用?
(1)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
山岭间缭绕不散.
(2)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3)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
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 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 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先后任新华 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 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社长。 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 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在陕西采写 的《安康调查》揭露了“四人帮”在农村 推行极“左”路线的弊端。已出版的新闻 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
wēi 崔巍 xiá 余暇 biān 砭骨 zhì 滞留 sǒnɡ 耸立
lǚ 履践
zhì 窒息 qí qū 崎 岖
pú 匍
fú 匐
ɡǎo 冰镐 méng lóng 朦 胧
2、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养精蓄锐: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齐心协力: 思想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勇往直前: 勇敢地一直向前进。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异口同声: 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崔 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1、本文以什么为序?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以时间顺序,记叙了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屈银华、
贡布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2、作者是如何安排文章结构的?试划分课文段落。 第一部分 四名勇士登上第二台阶。 (1~8段) 刘连满因过度疲劳停止攀登,他冒 第二部分 着死亡的危险,将氧气留给队友。 (9~15段) 第三部分 (16~23段) 三名勇士在氧气用完的情况下登上 了峰巅。
越“第二台阶”表现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 表现了他们团队协作的精神。
试为刘连满写份颁奖词。
示例:刘连满的颁奖词
你甘为人梯,用颤抖的双腿承载起同伴登顶 的梦想,你心系队友,宁愿忍受窒息的痛苦,生 死关头,毅然将氧气筒放回,留给同伴生的希望。 你写下寥寥数语的短信,却饱含着你拳拳的爱国 之心。你虽痛失登上地球之巅的荣光,却感动了 天地,无愧于祖国!登山英雄刘连满,好样的!
1、登珠峰的英雄遇到哪些困难?文中哪些语句生动地表现出登山
队员的艰难?他们靠什么来战胜这些困难的?
遇 到 山路陡峭 天气严寒 身体虚弱 高山反应 缺乏氧气 黑夜登山
的
困 难
坚强的意力,坚韧的 毅力,团结合作和勇 于牺牲的精神。
通过“贡布”没几分钟就累得直不起腰和屈银华“走了两三步 又滑回原地”的描写来表现。
集爱 体国 主主 义义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的挑 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 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胜境,才向 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重温往事,我们更 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走得更稳健、更 远。
让我们记住两句话: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顽强的意志,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山峰!
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4)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 现在,他们三人的头顶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 穆朗玛峰的景色。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 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 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3、文中有哪些段落主要是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塑 造有什么作用?
第是14和15自然段 表现了刘连满同志具有崇高的集体协作精神 和自我牺牲的优秀品质。
1、默读写刘连满的段落,思考:文章集中写了刘连满哪 些事例?你觉得刘连满是怎样一个人?文章为什么单用了
两个段落来突出写他一个人?
写了三件事:甘当人梯;放弃登顶;留下氧气。他是 一个默默奉献、顾全大局、勇于牺牲、意志顽强的人。刘
《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登山者埃德 蒙·希拉里作为英国登山队队员与尼泊尔向导丹 增·诺尔盖一起沿东南山脊路线登上珠穆朗玛峰, 成为登顶成功的世界第一人。 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运动员王富 洲、贡布、屈银华三人首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 峰。 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 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这篇课 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连满的身上,集中了登山队群体的优秀品质,单写他,是
通过对他的典型描写,来表现以他为代表的登山队群体的
精神风貌。
2、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说说文章重点写了什么?为什么
要详写?
详写征服“第二台阶”的经过。因为这一“台阶”被
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1924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
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中国登山队员逾
2、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请找出来,想想它们在文 章中起什么作用?
(1)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
山岭间缭绕不散.
(2)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3)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
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 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 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先后任新华 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 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社长。 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 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在陕西采写 的《安康调查》揭露了“四人帮”在农村 推行极“左”路线的弊端。已出版的新闻 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