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他们已不再变老》观后感心得5篇_看完《他们已不再变老》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他们已不再变老》观后感心得5篇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
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最新《他们已不再变老》观后感心得5篇_看完《他们已不再变老》有感,希望你喜欢。
最新《他们已不再变老》观后感心得1
这是一部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的纪录片。
通过对一战原始影像资料编辑整理修复而成。
影片从英国的角度去看待这场战争,解说全部是采用经历了这场战争的英国老兵的回忆。
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
精彩之处在于两个地方。
首先是技术上。
据影片导演彼得·杰克逊说:他用了四年功夫从600小时的老兵采访和100小时的纪录片当中剪出99分钟的片子。
并处理色彩、速度、晃动以及声效和音乐。
在这部电影的海报上我们可以看到,画面的左右两部分清晰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右面是原始画面,黑白,颗粒很粗糙,稍远的人物和物体很难清晰的分辨。
左面是经过处理后的画面,彩色,细腻。
每个人物的神态、表情都看得很清楚。
在餐桌上的花瓶中插的花朵都是很艳丽的。
在一百年前的一战时期,摄影机的拍摄速度是每秒18帧,拍摄出来的场景有明显的晃动和跳跃,现在也改成了每秒24帧的正常图像。
画面就流畅了很多。
摄制团队还聘请了专门的唇语专家辨认那些对白,再找配音人员配上去。
其它所有的声效也都是
重新制作的。
炮弹在不同距离上爆炸时远近有别的爆炸声,皮靴踩踏泥泞地面的声音、士兵们聊天说笑的声音、武器撞击的声音。
所有这些,都把握的非常到位,天衣无缝。
我们不禁要赞叹现在科技的飞速发展,更要佩服彼得·杰克逊为首的团队。
四年如一日,锲而不舍,严谨认真的态度。
不客气的说,在咱们这里暂时不可能做出这样的电影,不是技术达不到,而是操作这些技术的人太浮躁了。
这样的情况我们遇到的太多了。
一边给电影上色,一边琢磨着片酬。
在细微之处,得过且过。
所做的只是工作,而不是艺术,更不是真实。
我们所缺乏的是人家的那种态度,那种敬畏和尊重。
这是任何技术都无法弥补的。
一直以来,很多纪录片爱好者们都喜欢原始画面,原因在于它真实。
可是这部电影彻底颠覆了以往的观念。
画面和声音的修复,不是使我们更接近当时真实的场景吗?
这部影片另一个精彩之处就是再现了一百年前那场野蛮的战争。
一百年,对于人类漫长的历史只是短短的一瞬,而对于每个人来说,则是很久远的事情了,即便是二战也已经过去了七十年了。
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习惯于朝九晚五的工作,习惯于歌舞升平,习惯于养颜养生。
谁知道战争是什么?就如同影片开始所描述的,随着战争的爆发,那些十七八岁的年轻人争相报名入伍,在他们看来,战争很刺激很浪漫,“所有人都认为这将是一场文明的战争,这是从在家里做无聊工作的解脱“。
当然,他们对兵营的严苛纪律和死板的行为还是稍有准备的。
这些年轻人开始努力去适应兵营的生活。
每天十英里的跑步,难以下咽的食物,
靴子不合适的原因是自己的脚,学着自己做饭,自己缝扣子。
在熟悉了这些之后,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些仅仅是战争前的热身,更加严酷的考验还在后面。
在大战面前,政治家想的是世界格局,军火商想的是炮弹的批发价格,军事家想的是整体战略,而冲锋陷阵不管生死的总是那些士兵。
影片所描述的就是那些士兵的战时生活。
影片的资料中,从英军的堑壕一侧拍摄了士兵们一次进攻时的行动。
在一人多深的堑壕中做准备,步枪上刺刀,顺梯子爬出,弯腰端枪向敌方走去。
伴随着解说:“那是个无人地带,离德国人只有五分钟的时间,摩尔中士站在战壕后面,手里拿着左轮手枪,他说:‘任何人敢掉头,我就开枪。
’所以我们无路可走。
开火!开火!弹壳散落在你身边,你只能向前走。
你周围充满噪音。
没有跑,没有喊叫也没有欢呼,每个人都像死一样安静。
身边有人中弹,头盖骨裂了。
德军的机枪席卷了我们,子弹像冰雹一样向我们飞来,我环顾四周,发现周围的人都在倒下。
我在想:‘他们为什么朝我开枪?’接着,我的大腿就中弹了。
”每一次攻防的结果都是这样,不是受伤便是死去。
“这是生命中最长的也是最短暂的时间,有多少人能活着看到太阳升起?”
然而战争带给这些士兵的并不仅仅是生与死的考验,毕竟从爬出战壕到敌人前沿不过是五分钟的时间。
而生与死也仅仅是一瞬间的事情。
通常人们所理解的战争就是这样枪林弹雨一冲一杀,死了算倒霉,活着是幸运。
而影片中让我们看到了另外的场景,比战斗中的搏杀更加漫长痛苦的滋味,那就是:煎熬。
前方密密的铁丝网上,挂着死人的残肢,无数老鼠在吞噬着
余下的尸体,人们的靴子在堑壕里踩着冰冻的泥水,死去多日的战友的水壶中遍布青苔。
仅有的肮脏不堪的军服里长满了虱子。
这就像是一座人间炼狱。
士兵们就这样“被困在了制服中”。
艰难的活着,生不如死。
此时在这里的所有人已经没有了对于死亡的恐惧,因为死亡比煎熬要容易的多。
更令人悲哀的是这种日子似乎永远看不到尽头。
和战场上与敌人厮杀一样,这种煎熬也是战争的一部分,更加折磨着人们的灵魂。
战后,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感慨:“那些善良的人们流露出的真诚的同情,就体现了他们永远都无法理解什么是战争。
”如一个老兵所说:“你看,我没有妻子,没有女孩,什么都没有。
同样,也没有遗憾,没有恐惧。
因为如果你活下来了,无论什么情况你都可以生存下去。
”
在这种时候,支持士兵们活下去的只有两个选择:信念或麻木。
与其它军队不同,在咱们的军队中,从一开始就使每一个士兵有了坚定的信念:为崇高的理想为解放自己而战。
这信念一旦建立,就如毛泽东所说:“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他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
”这敌人当然也包括了那种常人难以忍受的恶劣环境。
这才有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才有了虽九死而未悔的英雄豪杰。
才有了抗美援朝中的铺冰卧雪。
时至今日,我听到过许多对那些过往事迹的怀疑和嘲讽,在没有经历缺乏信仰的今天,这一点也不奇怪。
但崇高毕竟存在,任人去评说吧。
影片中所叙述的是另外一种状态。
士兵们普遍选择的是麻木。
尽管战前到处都在大肆宣传“保卫祖国”,很少有人把它当回事。
初始的激动早已远去,“所有关于战争的浪漫想法都彻底消失了”。
他们并不认为开进到法国与德国人作战是“保卫祖国”,更不知道去哪里去寻求正义。
他们所面对的是和自己同样的一群年轻人,无论是谁都不理解为什么我们要互相残杀。
那么,他们能够做的,就是下意识的去执行长官的命令,麻木的去接受所面临的所有痛苦,麻木的去杀人,麻木的被杀。
“我们甚至不在乎谁赢了战争,我们只想早点回家。
”有幸剩下的人直到“背着行囊回家,唯一丢弃的是子弹。
”
影片中,一位老兵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想,历史最终会证明,这一切是不值得的。
”
这是一百年前的影像,画面中,那一双双清澈透明的眼睛在注视着现在的我们。
好像在和我们说:“战争仍未远去,但我们祈愿和平”。
只希望那场惨烈无比的杀戮不要再降临到现在的我们身上。
本人评分:8.0。
最新《他们已不再变老》观后感心得2
看了之后:喔!原来战争时这样的!
想想这部片名的含义“他们已不再变老”,我后来想,这是指死在战场上的生命吧,是一种表达出来的缅怀,他们的生命永远停留在那一刻。
我们幸运地处在相对和平的年代,不敢去想象大战发生会是什么场景,也许我想去做一名战事记者。
看完了对战争有很多新的认识和思考,其实就是对自己不曾深入了解的东西得到的启发。
通过这部影片发觉了很多关于战争
的“秘密”。
背后的声音揭示了很多东西:“有些射手假装开火然后不会射中任何人,你懂我的意思吗(指的是德国人)”。
很多地方都明指暗指其实在战场上没有真正的敌对,没有真正的深仇大恨,就像选片人最后评析的:他认为战争实际是“个人与个人间的仇恨”。
影片中说
“我感觉他们(德国人)根本不在乎输赢,只想快点结束这个战争,不管胜利还是失败”;“文明的外衣早已被炸得稀巴烂”;“我们不解战争这么没用为什么还会发生”;“对待退伍军人的方式真让人羞愧”;“人们似乎意识不到战争有多可怕…”;
电影中有很多引人深思的句子话语,我恨不能记下来。
我以其中一点说,“民众军人两重天”的情况我在很多之前看过的电影中都窥见一斑,记得《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玛丽莲的丈夫最后伤残回来,对小镇上的人说:我很羞愧为你们而战。
或是我不该为你们这些人去打仗体现的是这样的意思。
在《唐顿庄园》中,Matthew参战回来衣着光鲜亮丽,不能想象战场上这样一位富公子的处境,事实上看电影的时候我就联想起他了。
还有最贴近的《辛德勒的名单》……战争结束后对他们是一种落空,就像所说“失业了一样”,他们怎么继续开始新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待遇……民众不能理解的情况在电影临近结束之时被淋漓尽致展现出来,最后一句话更让人心酸,工作伙伴以为自己上夜班不见踪影,而自己的亲人父亲也说无法去体会这种置身于生死之间的感受……
导演用修复胶片的方式给我们呈现了一百年前的画面,这是令人震撼的。
技术使用大受赞赏,后来现场有影评人说道:对比
于我们的电影,还有很多路要走。
胶片挖掘式的电影,我是第一次观赏到,形式或内容上,都是难以忘却的。
最新《他们已不再变老》观后感心得3
看完电影后脑子是混乱的。
惊讶震撼和或许可以称之为悔恨的懊恼。
这不是以为的战争这又是以为的战争。
没有入伍时的逃避没有结束时的欢呼,没有上前线前的恐惧没有最后以为的优待。
他们像是被粗暴蛊惑带走的孩子被愣生生挖走生命里的几年去充当被人类被武器被所谓的国家机器屠杀的可怜动物,然后侥幸存活后被投回那个与自己隔绝了多年的人类世界,那里没有掌声和鲜花,只有令他们锥心的不解和误读,甚至没有最起码的尊重。
在胜利的一刻,充斥内心的是彷徨和焦虑,因为他们被剥夺了工作,可笑和心酸的是他们只是一个个的人啊,你看着俘虏和士兵坐在一起友好交流时,你不会感到画面虚假与格格不入,战争的意义对于他们而言是消解的,或者说战争对于他们来说,本就没有意义。
上一秒还在一起橄榄球比赛下一秒宣布两军开战的画面让人觉得讽刺。
于是他们商量后决定,既然明天才开战那今日还是平常。
他们都是好人只是被套上了制服。
没有人能对你经历的事情感同身受,哪怕是最爱你的人。
不敢去想象他们回家后面对家人对战争的错误臆想时面对家人还要与亲身经历的他们进行争辩时面对除了战友无人对他们的经历表现出丝毫的兴趣时他们的内心多么绝望。
这是令人后怕的事实。
哪怕在那个年代他们面对镜头时总是感到兴奋和惊喜,也掩盖不
住战争本身的罪恶。
或许在这种时候再讨论叙事结构是无意义的。
影像本身承载的价值和意义就足够回想。
震撼并感谢技术的发展,震撼并感谢导演的恢宏愿景,震撼并感谢每一个为了影片付出的人。
纵使任何一种媒介都无法实现纯粹的客观,可是这样的纪录片出来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
审视历史也是审视自己。
告诫自己别再以为自己可以感同身受,放下偏见和臆想,给每一个人他们应该有的尊重。
或许至少,影片之后,给这样一群人我们应该有的感激和关怀;或许至少,影片之后应该明白,无论什么理由战争都永远不应该发生。
最新《他们已不再变老》观后感心得4
不太想从电影角度去说这部近乎完美、意义重大的电影了。
用修复并上色的原始的纪录影像配上讲述者的声音,从参军到战后。
当然技术上远远不止这么简单,PJ非常良心地出镜亲自讲述和拍摄了前记(简介)与后记(详尽的制作细节)。
在电影中看到的流畅的彩色有声影像,让你完全想象不到它们原本是一百年前的手摇摄像机录制产品。
工程量之巨大,尖端技术的意义也完全不亚于影片内容的纪念意义。
观看过程中给我真实震撼的,是从头到尾的时代细节,他们那样的真实,任何虚构的影视作品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看到真正的年轻人,看到真正的ppgd,真正的军装和枪械,不同尺寸大炮的后坐力的和弹药的爆炸景象,德国初期坦克就具有的超强越野能力……这些足以使我毕生难忘,即使它们是影像。
但最让我震撼的还是在战斗段落突然加快的讲述节奏和触目惊心的横尸与伤患,以及与之相对的战斗结束英军与德
军俘虏的相互关心与友善,还有最后一段的问题:这场战争,最终会由时间来告诉你,它根本不值得。
再,抖点私活。
军装真的是在每个年代都是质量最好,剪裁最精良,最最能够提现民族精神的制服成衣(即使当时还没有成衣概念)。
可以看到英国和德国的士兵们各自穿着本国军装,虽然款式不尽相同,但由于剪裁优秀,版型结实,服装因为士兵的不同用途和习惯而以各式各样的方式贴合于士兵的身体,使他们的穿着比挺拔的军官制服要更多了一层灵魂般的时代和战场魅力与意义。
而且,在设计和用料上,德英两国的气质与区别,我不说肯定谁都看得出来,布饰的钢盔(英),金色的纽扣(德),翻领(英)与圆形立领(德),挺拔的猎装西装(英)与柔软质地的半长大衣(德)。
这部电影可以感受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最新《他们已不再变老》观后感心得5
很惊喜叙事完整适合3D清晰度不高反而更有历史感那些年轻的稚嫩的对战争感到兴奋的脸庞看着镜头也是看着我甚至下意识地想别过头去回避他们坦诚天真的眼神
照片复原和绘画形式的综合取舍很精准能感受到导演是带着很深很深地对老兵的同理心和理解去做的果不其然结尾此片是致敬自己的老兵祖父的
非常具体非常扎实的纪录片能感受到导演受过专业故事片训练果不其然哈哈哈哈哈这是指环王导演鸭!
共情效果很好不是那种WC好惨那种是会自然地去以士兵的角度看这个战争那种处境真的会引起那种理解的感受尤其是结尾退
役之后和他人缺乏共同语言很难就业的困境感觉他们是从一个困境走到另一个困境和他们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作战巨大的付出惨绝人寰那种对比那时候我才发觉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完全站在英国士兵的角度想问题了
以及这片子复原技术太强了出来有观众查了手机才知道这些不是原来拍的视频是技术做的可见多逼真效果多好科技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