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课堂”的时代价值及可行性实施策略探析——以我校国际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校外教育教学研究下旬刊
“模拟课堂”的时代价值及可行性实施策略探析
——以我校国际传播学院的“新德育”模式教育成效为例
◆杨菲孙莹王天庆王妍
(河北传媒学院国际传播学院)
【摘要】传媒是社会的良知,人类的道义。
传媒人的职业及社会道德素养水平的高下不仅是保证传媒真实性、道义性的根本,更是决定我国传媒行业健康发展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
基于当前时代背景,我校国际传播学院主动进行德育新教学模式的探索,经过近6年的教学实践探索认为,“模拟课堂”新德育模式的教育成效显著,对学生综合素养影响价值较高,值得进行广泛的教育推广和深入的教学探究。
【关键词】模拟课堂时代价值可行性实施策略
一、引言
本文的“模拟课堂”是一种基于传媒学院而探究的
新型德育教育形式,该模式是基于以教学实践为主要手
段的、新型的、长期的、发展的德育创新项目,教育目
的不仅在于加强在校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实践能
力,更在于强化学生自我的道德建设和职业素养自我成
长能力。
为将来学生面对当前我国传媒环境更加自
主、自由化,受众需求的多元化复杂化的时代背景,能
为我国新媒体的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为我国的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舆情的发展发挥积极价值。
因此基于当前的时代发展需要,我校国际传播学院早在2012年起就主动进行德育新教学模式的探究,经过长达6年的教学实践探索认为,“模拟课堂”新德育模式的教育成效显著,对学生综合素养影响价值较高,值得进行
广泛的教育推广和深入的教学探究。
二、“模拟课堂”新德育教学模式对传播专业学生
素养提升的时代价值解析
1.内嵌式的德育教学形式,可大幅提升学生德育教育参与积极性和德育教育成效
本校提出的“模拟课堂”这一新德育教育模式经过6年的实践探索结果显示该种模式的德育教育成效显著优于传统“满堂灌”或其它形式的德育教学模式。
根据调研结果认为,“模拟课堂”的内嵌式德育教学形式比传统德育教学模式更能让学生乐于融入、减少违和感,不仅体现为开展形式更为活泼、自由,体验内容更为开放、自主,更得益于内嵌式的教学形式降低了传统的直白式、功利性、立场显性的德育教化成分,因此大大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更能赢得学生的好感,因此在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意愿及参与人次具有显著提升的趋势,而实际教学成效也更优于其他德育形式。
2.实践内容更加生活化、自由化,可降低学生畏难心理,显著增强学生自信力
为了尽可能地降低德育教育的畏难心理和距离感,
我校“模拟课堂”的实践内容的定位更加生活化、自由
化,约有85%的实践内容为学生自己准备的最熟悉的、能体现正能量的一个故事、一节课、一个事件等,因此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分享内容的真实性和真情实感。
再通过让学生们在学院内部或学院之间的故事与认识分享活动来重新认识德育教育的价值并展示出自己的风采,从而易于在学生群体中产生共鸣,让优良的道德品质和思想道德精神在学生群体中产生扩散效应和加强效应,提高学生群体自我教育的成效。
据不完全统计,我校国际传播学院自2015年短短2年多的时间就有多达300余人次学生登台演讲分享,国学进社区1次,传统文化进学校4次。
因此,可以说我校的“模拟课堂”在增加
学生的自信心的同时,该种新型德育教育模式还积极扩展了德育教育的社会成效。
3.实践结果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发展,符合教改要求
从我校“模拟课堂”在短短2年时间内300多人次的参与数量结果看,该种德育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德育自我教育成效的同时,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模拟课堂”的登台分享形式大大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演讲能力、控场力、自信心和其他方面的心理综合素质,使2016、2017届的毕业生质量明显高于其他年份。
“模拟课堂”的德育教育形式要求德育教师与参与学生“一对一”的辅导形式使学生和教师都对德育教育的价值有了更新的认识,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了学以致用、人才培养的目标,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合格的、优秀的传媒人。
“模拟课堂”还有利于实现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的创新,探索班级、校园、社会实践等学生管理的新规律、新方法,为大学生锻炼自己、与人交流、展示自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三、国际传播学院的“模拟课堂”可行性推广实施策略探析
1.坚持“模拟课堂”的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加强实践意义与德育价值相结合的思路探究
“模拟课堂”活动的开展在我学院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了“学赶帮超”的良好的德育学习氛围,从而带动了良好的班风、院风、校风建设热情。
“模拟课堂”比过去的功利性、竞争性、目的性更为显性的形式更有利于传媒学生的职业道德完善和塑造集道德、知识、技术和技能兼备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因此在今后的推广中,(下转第107页)
中国校外教育英语天地下旬刊
阅资料,并让他们用英语进行分组辩论,可以适当的提出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唤起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自主的自发进行学习,老师在一旁记录好学生辩论过程中的语法错误,单词错误以及发音问题,有所针对的帮助每一个学生解决自己的错误,提高英语能力,激发学习英语的动力。
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仅学生可以切实的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而且老师可以积累经验,为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微课所拥有的共享性,也会使学生学会分享,乐于分享,不但带动了身边人的学习,而且有益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微课的具体应用
微课不仅仅需要看视频,更为重要的是课后的巩固,可以通过反复的观看视频以及向老师咨询的方式解决自己的难题。
微课跟传统课程有一定的相似程度,都包括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但是由于微课的课时较短,所以,课后复习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老师还需要留下与当节课内容相符的作业,而通过作业的形式,也能让老师看出学生的掌握情况,并针对其特点给出解决方案。
或者说给出一个与本节课有关的电影片段,让学生进行翻译,并对其中的单词加以背诵,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在有兴趣的基础上,更好更快的学习英语。
微课的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高校应该研发出符合本校情况的教学理念。
基于此点,各个高校的老师应该认真归纳总结出现的问题,为研发出适合本校的微课教学体系打下夯实的基础。
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英语课题,比如说如何保护当今的生态环境,让学生使用英语完成课题,在学生自己搜索文献的过程中,不仅会增加保护环境的热情和责任感,还有效的提高了英语水平,让大学生整体英语有了质的飞跃。
综上所述,自从我国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形式的大学英语教学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带给了我们不同的教学形式而且还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微课的使用越来越便利,微课具有诸多优点,如视频时间短,内容形式多样以及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等等。
因此,很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各种技术也在逐渐完善,微课也将会在未来起着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杰.关于信息化时代微课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
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6,(26):137.[2]李妍.信息化时代微课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思
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20):101.[3]何翠薇.信息化时代微课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
措施探讨[J].亚太教育,2016,(36):108.
(上接第83页)首先要坚持“模拟课堂”的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加强实践意义与德育价值相结合的思路深入的探究,进一步以班级文化建设和学生实践活动为圆点,扩大实践活动组建思路,使学生能够学国学、懂礼仪、启智慧,把握国学核心价值,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积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以实际行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2.坚持“实用为本”的实践原则,分析学情及学生需求,提高“模拟课堂”的适用性
“模拟课堂”虽然在我校国际传播学院取得了不错的德育教育成效,但该模式的探索是基于对本院传媒学生的需要、培养目标和学生德育现状而探索出的德育模式,因此对于其它院系不具有广泛适用性。
因此在今后的“模拟课堂”推广工作中,一定要坚持“实用为本”的实践原则,一定要根据学院特点、学科性质要求及学生个性和学生实际需求加强探索“模拟课堂”的开展形式、开展内容及德育教育目标的制定等,根据不同专业的职业发展需要,对“模拟课堂”的开展方式进行创新和发展,从而制定出符合各专业的专业需求以及学生需要的模拟课堂,为同学量身定做,以提高“模拟课堂”的适用性。
3.建立“导师负责制”培养制度,确保“模拟课堂”德育教学模式的落实
由于学生自身的认识和能力的制约,“模拟课堂”的主导力量仍然脱离不了教师的具体指导。
要想使“模拟课堂”得到推广,让更多学生参与、受益,获得更为广泛深入的社会价值,则必须要严格控制“模拟课堂”的开展质量,保证开展成效。
确保“模拟课堂”德育教学模式的落实的最有效的、最基本的手段就是要建立“导师负责制”培养制度。
通过与尽可能多的教师及能力强的学生群体建立“一对一”的导师负责制,来做到以教师标准要求学生,鼓励学生认真备课,经过多轮规范备课和试讲,成熟培养后把学生推上讲台。
从而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从业能力,从而坚持精品培养、打造精品的宗旨,避免走形式、追新潮的误区,严格将“模拟课堂”的德育宗旨落到实处。
四、结语
“模拟课堂”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教育模式,虽然在我学院提出和实践时间并不长,但却收获了较好的综合成效,值得进行更为深入地探究和研究,具有广谱性推广的对应模式,因此本文从坚持“模拟课堂”的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坚持“实用为本”的实践原则,和建立“导师负责制”培养制度三个方面就德育实践意义与德育价值相结合的思路、“模拟课堂”的适用性和德育教学模式的落实三个方面的具体策略进行了积极探究。
参考文献:
[1]于国海.模拟课堂的实践失位与归正方略[J].教
学与管理,2018,(3).
[2]金道欣.模拟课堂式教学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与
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8).[3]王翔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道德情感的培养
[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
(7).
[4]王琳.欧美德育教育对我国医学院校思想政治课
教学的启示[J].医学与社会,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