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农民工迁移意愿的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当代农民工迁移意愿的调查报告
——以诸城市相州镇为例摘要:
通过对诸城市相州镇200多名农民工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农民工迁移意愿不是很高,多数倾向于回到家乡或周边乡镇。
原因集中于:城市工作不稳定、收入低、晋升机会少、缺乏住房、医疗等保障;而最吸引他们成为市民的因素是子女有机会获得优良的教育质量。
本文认为,从农转非农角度来看,小城镇与大都市并举策略最为适合。
关键词:农民工迁移(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
引言:
在全社会都关注农民工迁移(市民化)意愿的大环境下,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自然不能落后。
由于自身条件有限,不可能走遍全国各个农村,只能在周边地区活动。
所以于2013年寒假和几个同学一起对本村及周边地区农民工迁移(市民化)意愿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
此次调研的目的在于,对农民工迁移(市民化)意愿获得更加全面深刻了解的同时,以自己所学习的知识经验为依托,对农民工生活现状提出相对合理有效的意见和建议,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们进行此次社会实践调研的目的不仅仅是完成社会实践的作业,更重要的是了解我们周围农民工生活的现状,了解当地农民的迁移意愿以及对农民工迁移认识的程度,在调研的过程中形成客观的认识,从而对农民工进行正确的引导。
并针对调研所呈现的问题做出自己的见解和处理方案,以促进新农村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民工问题是关乎和谐社会构建的重大问题,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着重强调的问题之一。
而农民工迁移则是当前的热点问题。
要解决农民工迁移,首先要了解影响当前农民工迁移意愿的因素,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决策,提出合理化建议。
根据我们所做的调研分析可以将本地农民工迁移的影响因素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民工在城里定居的首要因素。
二、社会、文化、心理因素是影响农民工在城里定居的决定性因素。
三、农民工的迁移意愿与个人特征直接相关。
虽然此次调查研究仅仅局限于周围村庄,但是仍旧可以见微知著,得出一些总结性经验和结论。
再此,首先就此次回收的调查问卷做简要分析。
1、农民工迁移(市民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1)被访农民工基本状况
本次在诸城总共完成203份问卷调查,并挑选其中部分农民工进行深入访谈。
所涉及的行业包括:建筑业、环卫以及部分从事商业的人员。
在被调查的203位农民工中,平均年龄41岁,最小的17岁,最大的67岁;50%的农民工在43岁以下,75%的农民工在50岁以下。
男性被访者144人,占到了总体的近71%.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农民工占总体的80%以上,2%的人拥有大专学历(这4人是建筑工地的监工)。
他们的月平均收入2300元左右,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2012年2月底公布的2049差别不大。
其中,男性约2800元,女性约1100元。
(2)工作状况与福利保障
本次调查发现农民工的工作强度大、收入低、居住条件不容乐观、社会保障覆盖面狭小。
被访农民工的工作强度非常大,每天平均工作9.87个小时,每周平均有6.75天在上班。
他们的居住状况是:居住卧室平均36.9平方米,但有6.64个工友共同居住,而且一般都是住简易工棚或者地下室,月租金平均136.7
元(有一部分行业提供住宿,比如建筑工地)。
被访农民工参加各类城镇保险率都非常低下,基本没有享受到任何保险。
具体如下:参保城镇工伤保险占3.5%;参保城镇失业保险占2.5%;参加城镇养老保险占3.3%;参保城镇生育保险不足1.5%.医疗保障同样如此,生病无假期,看病也很难报销。
他们一般只能采取“小病扛,大病拖”的办法。
(3)人际交往与子女教育
农民工和城市居民的交往几乎是割裂的,他们的交往圈子局限于血缘和地缘关系。
有45%的农民工表示他们和城市居民几乎没有任何交往;75%的被访者几乎没有和当地居委会有过任何联系;近74%的被访者未参与过城市社区中任何一项集体活动。
他们的社交圈子主要由同乡构成,而大多数也表示只有同乡是寻求帮助的对象。
以农民工求职为例,54.2%的人通过亲戚朋友的介绍获得了工作。
另外,由于亲戚朋友和自己地位差别不大,能够为其介绍合适的工作,因而被访者感觉在城市找到工作并不困难的占到了70%以上,而且超过一半的农民工不认为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歧视。
对于农民工而言,除了获得相对较高的工资收入之外,城市最有吸引力的因素在于有可能为子代提供优质教育。
比如,在问及有未成年子女的农民工群体时,只有25.89%的被访者回答希望留孩子在老家农村上学,其他的都期望孩子能够享有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接受较高质量教育的机会。
实际上,希望孩子回老家农村上学的农民工也并非认为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没有差异,只是由于他们无法支付异地受教育所需的高额费用。
(4)农民工迁移(市民化)意愿状况
农民工只是把城市工作视为暂时性的,家乡才是他们未来发展的目的地。
被访者中只有26.5%农民工希望长期留在城市工作,剩下的都打算回家乡从事农业、非农工作或者在家乡自主创业。
在关于进城工作目的的多选题中,选择了“争取永久在城市就业和居住”的共计28人,占总体的14.7%;还有4.7%的被访者选择了“羡慕城市繁荣”;18.4%的被访者选择了“体验城市生活”。
相反,80%的农民工表示,来城市的目的就是“打工挣钱”;17.4%的人是随家人一起过来(比如烧锅做饭)。
如果我们将这些题目视作进城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的意愿指标的话,目前来看,他们的融入意愿不
容乐观,应该说还是非常低的。
另外,从未来定居计划角度考虑,只有33.8%的农民工打算将来定居在城市,而且这是包括了:现在工作的城市、家乡所在城市以及其他城市。
但我们问及“根据各种情况判断,您认为自己将来是否有可能再到农村劳动和定居”,却只有5%的人报告肯定不会回去。
通过访谈发现,进城务工人员感觉更加切合他们实际的决策应该还是回到所在的乡镇定居,或者争取到县城工作、创业,乃至定居。
2、农民工迁移(市民化)意愿及其重要性
当前众多关于农民工问题的学术研究,无不例外地强调农民工迁移(市民化),或者说,融入城市的路径。
比如,《农民工市民化途径实证研究》就是如此,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强调了城市社区对于农民工建立城市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的意义,从而为他们市民化提供必要保障。
也有其他学者从移民理论、社会排斥理论、社会化理论讨论了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及其政策选择。
但这些研究的一个前提假定是:农民工几乎都拥有融入城市的意愿,而且这种意愿非常强烈。
因为,对于农民工市民化或者融入城市的研究,必须基于农民工主体有这样一种意愿,然后才有可能分析当前阻碍其进程的因素,如何从政策高度加以引导。
但如果这个假定不成立,那么农民工市民化就成为学者强加给他们的目标,这些研究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
而实际上,通过访谈,笔者发现这个假定确实很难成立。
3、必要的讨论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没有证据显示农民工拥有很强的迁移(市民化)意愿,进城务工的根本目的不是融入城市,而是获得收入。
虽然部分青年农民工家庭压力较小,拥有一定的迁移(市民化)意愿,进程务工也带有学习社会经验,增长见识的色彩,但是真正融入城市社会依然非常困难,这些困难包括:第一,工资收入较低,工作不稳定。
大多数农民工一般都是仅接受了义务教育之后就进城务工。
由于没有接受较高的教育,他们工资收入普遍都较低,并且没有其他额外福利。
农民工更换工作的频率非常高,也不偏固定于某一个城市。
但是每次更换工作并没有为他们带来职业地位的提高,因为临时性就是农民工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
工作的不稳定还表现在,农民工基本上是靠体力挣钱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又没有得到晋升,就不得不离开城市,或者不得不从事收入更低
的工作。
而在城市是否能够拥有住房又与收入密切相关。
如何获得属于自己的栖身之所就像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重重地压在农民工面前。
第二,工作强度大,闲暇时间少,不利于培养互帮互助的信任网络。
上述调查表明农民工几乎一个月只有一天的休息时间,而且每天的劳动强度接近10个小时,这极大地压缩了他们的休闲时间和城市社会参与的时间。
除了工作以外,休息与娱乐,比如睡觉和打牌占用了农民工最多的时间。
其结果是,人为地隔断了进城务工人员同当地居民交流互动的机会,无法产生互帮互助的人际信任网络,进而导致农民工城市归属感较低,融入意愿寡淡。
第三,户籍制度依然严重阻碍着农民工市民化。
这种阻碍最具体地表现在两个方面:社会保障与子女教育。
首先,农民工由于户籍原因,多数不能享受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前面的调查数据表明,农民工参与各项社会保险的比例都低于5%,这就导致农民工没有在城市安身立命之本。
为了解决日益攀高的房价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虽然各个城市都建起了经济适用房和保障房,但绝大多数都没有对非本城市户口的居民开放,因而农民工也没有享有住房保障。
另一个方面就是子女入学教育。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城市相比农村一直占据着更好的教育资源,农民工之所以是农民工就是由于在教育上吃了亏,因此他们迫切希望自己的子女可以冲破这道牢笼,实现跃龙门。
因此,让孩子在城市享有教育可以说是农民工定居城市最大的动力。
但又由于户籍制度导致异地入学困难,异地无法参与升学和高考,使得农民工不得不打碎这样一个梦想,进而降低了他们迁移(市民化)的意愿。
实际上,发展县域经济和乡镇经济并不阻碍大城市的发展。
高校扩张以来,大批农村出生的孩子接受了高等教育,他们在大城市接受高等教育,也有非常强烈的融入大城市的意愿,“蚁族”就是一个例证。
城市的发展不可能让千军万马都杀进来,必须有一个顺序。
当然,这个顺序不应带有歧视色彩,而是由对生产力掌握程度决定的。
相反,如果不加区分的一起同时纳入,才会阻碍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结束语:
最需要感谢的是村委会委员和配合问卷调查的广大村民,正是因为你们的的大力配合,我们实践小组的活动才得以顺利开展实施。
通过此次调查活动,我了解到——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根本目的不是融入城市,而是获得收入。
这样看来,当前农民工距离市民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这次实践活动中,我们需要自我思考制定计划、实行计划、与社会人员接触以获得数据和资料,这个过程中,极大的锻炼了自己的处事能力,是一次很好的“寒假实践教育”活动。
这次调研极大地锻炼了各种综合能力,让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出色地完成今后的各项任务和工作,在磨练了意志的同时也展示了我们当代大学生的风采,是人生道路上不可多得的财富。
总之,农民工迁移(市民化)不是朝夕之事,需要经历二代甚至三代及以上才能完成,这决定了在我国的城市化道路选择上必须对于小城镇给予格外关注。
我们在发展大都市经济时,不可忽视乡镇经济和县域经济,只有这样才能更大的满足农民工的切身需求,才能将他们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才能实现全社会的和谐互动。
参考文献:
[1]杨勇刚.中国农村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1(2).
[2]甄旭.我国乡——城流动人口转移意愿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3]于建嵘.用制度建设让新生代农民工真正进城[N].东方早报,2010-02-02.
[4]谢云.农民工落户城镇意愿及影响因素调查——以湖北为例[J].调研世界,2012(9):30
[5]袁松,余彪,阳云云.农民工返乡的生命历程--以湖北沟村为表述对象[J].青年研究,2009(4):1-11.
[6]赵燕菁.制度变迁•小城镇发展•中国城市化[J].城市规划,2001(8):47-57.
[7]张翼.农民工进城落户意愿与中国近期城镇化道路的选择[J].中国人口科学,2011(02):14-26.
[8]百度文库.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