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学案第1课 沁园春 长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沁园春长沙
预读先学—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
【1 语言知识积累】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沁.园春()②漫.
江() ③岁月稠.() ④峥嵘..
() ⑤百舸.() ⑥寥廓.
() ⑦方遒.() ⑧浪遏.
飞舟() ⑨百侣.
曾游() (2)多音字
①曾⎩⎪⎨⎪⎧ 曾.经()曾.孙()②看⎩⎪⎨⎪⎧ 看.书()看.
押() ③劲⎩⎪⎨⎪⎧ 劲.头()劲.旅()④少⎩⎪⎨⎪⎧
少.许()少.壮()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1)⎩⎪⎨⎪⎧ 沁()泌()(2)⎩⎪⎨⎪⎧ 惆()稠()
(3)⎩⎪⎨⎪⎧ 侯()候()(4)⎩⎪⎨⎪⎧
遏()竭() 二、词语积累 理解运用
(1)风华正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点江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峥嵘岁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他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很早就投身革命,其作品有积极的思想倾向,并且文笔清新,耐人寻味。
()
(2)台湾回归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期待,台湾个别领导人书生意气....
,想搞台独,法理不容。
() (3)要是把我们的工作当作事业来做,任何人都不能对我们指点江山....
,任意评论!() (4)在那些出生入死的峥嵘岁月....
里,他们俩始终生活、战斗在一起。
()
辨词填空
(1)寥廓·辽阔
二者都有“广阔”之意,但使用对象不同。
“寥廓”指高远空旷,多用于空间范围,如天空等。
“辽阔”指广阔、宽广,多用于平面方向上,如地域等。
①往远处看,在光的指引下,大地苍茫,没有尽头,越来越________。
②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________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2)意气·义气
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也指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义气凛然”;有这种气概或感情。
①在今年中超联赛中,楼世芳看到了一个最真实的毛剑卿,有个性,讲________,但容易冲动和不懂规矩。
②在“美声”项目比赛中,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留学多年的黑龙江女选手张妮________风发,以悦耳的歌声征服了许多观众。
她也因此成为今年青歌赛上最引人注目的黑马。
三、名言警句
1.课文名句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2)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课外名句
诗文名句
(1)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清平乐·蒋桂》
(2)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忆秦娥·娄山关》
(3)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4)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5)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七律·到韶山》
(6)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2 文本常识积累】
一、作者简介
(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
人民的伟大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理论家,、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主要著作《选集》(四卷)、《文集》(八卷)、《诗词》(共43首)。
二、背景展示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于1925年。
1925年,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势头异常迅猛,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词。
三、文化常识
词、词牌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词的全盛时期。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不同的规定。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截然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
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格式是一个词牌。
但是,由于同一个格式有时有若干个变体,所以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因为各首词的词题不同,所以这种情况下,一般有词题。
精读研习—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
【1 整体感知】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词运用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染”写树色之浓,“争”写行船之奋,“透”写江之清,“层”写枫林之茂。
B.上片以“看”和“怅”为线索。
“看”总领七句,描绘了一幅江南秋景图;“怅”此处意为惆怅,即为人民不能主宰世界而惆怅。
C.词的下片重在抒情。
以“忆”和“恰”为线索。
由“忆”追忆往事,“恰”引领七句,凸显了“竞自由”的青年革命家的风貌。
D.“粪土当年万户侯”:把当年的万户侯看得同粪土一样。
万户侯,汉代设置的最高一级侯爵,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词中借指大地主。
E.“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刻画了一批奋发有为的青年知识分子急流勇进的
精神,含蓄回答了上文“谁主沉浮”的问题。
【2 课堂互动】
1.词上片的前三句交代了什么?语序上有何特点?“独立”一词写出了怎样的情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片一个“忆”字领起下文,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词人给出上片“谁主沉浮”的答案了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词的词眼是哪一句?你能把“立”“看”“怅”“问”“忆”“记”这六个动词联系起来,大致摸清这首词的思路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词在景与情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问题争鸣】
争论话题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中的“怅”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你认为“怅”字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读厚积—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
【1 素材运用】
1.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彰显的是青年面对风云变幻的动荡时局而生发的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的是以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意气风发,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关注时局,关心国事,当是每一个有志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
运用示例无论是“谁主沉浮”的忧思,还是“到中流击水”的行动,都体现了青年革命家强烈的革命责任心与使命感,无论是时期,还是和平时期,我们都要具有责任感。
因为责任,我们的脚步更加坚定从容;因为责任,我们握紧命运的手臂更加有力;因为责任,我们的胸怀才无限崇高和宽广!当下,关注时局,关心国事,仍然是我们每一个有志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
梁启超《少年说》中讲到:“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2.课外素材
90后“高富帅”支教“春蕾女童”
从2010年开始,就读于加拿大温哥华圣·乔治中学的这位小留学生,在其暑假“海归”的时间里,连续3年到河北深泽县农村中学为同龄的“春蕾女童”义务支教6天。
6天时间里,“春蕾女童”感受到了“西式”教育,李亚晟则了解了陌生的农村。
身高1米80的帅小伙李亚晟是名副其实的90后“高富帅”。
3年前暑假回国时,听父亲谈起正在参与资助的“春蕾女童”项目,李亚晟提出希望能结合自己所学帮助她们。
“做义工能让人明白自己在社区的位置,并使人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一份子。
”加拿大老师的这句话令李亚晟印象深刻,做义工也是他留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3年3个6天,李亚晟感受到了“春蕾女童”的变化:“她们越来越开朗自信了。
”在支教中,李亚晟经历了自己人生中众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去“旱厕”方便,邂逅苍蝇;第一次腿被马蜂蜇得动弹不得;第一次直面同龄人因贫困失学,意识到梦想的力量……
“你的梦想是什么?”这是3年来新认识的“春蕾女童”都会问李亚晟的问题。
在闲聊中,这些贫困而品学兼优的农村女孩与他谈论最多的是有关理想的话题,“梦想是她们战胜贫困、努力向前的巨大动力”。
选材感言“高富帅”能义无反顾地支教贫困地区,这是一种责任心的驱使,同时也说明,只有物质的富有和精神的富有都具备了,才能让一个人更好地体现他的价值。
李亚晟的支教经历也说明,当你帮助了别人或改变着别人的时候,你也是在帮助自己或改变着自己。
无论是“高富帅”李亚晟,还是贫困而品学兼优的农村女孩,都是因心中有一个梦想,才会对生活充满信心。
请你思考你认为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美文深读】
核心亮点:拟题、点题(一)
作文命题:学过《沁园春长沙》等诗词后,你一定有诸多感悟,请结合学过的知识,以“印象”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先读佳作
谁主沉浮?我们的天下!(1)(2)
①1925年春夏,在韶山发动农民运动,韶山一带顿时掀起了红红火火的局面。
他创办
农民夜校,组织农民协会,还秘密建立了的韶山支部,建立了的区部。
他发动农民同地主民团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使大革命的时代洪流奔涌在了偏远的乡村。
(3)
②在韶山的举动,惊动了省城。
一心要抓的湖南省省长赵恒惕,密派快兵赶赴韶山捉拿。
于是,在8月28日那天,趁着月色,扮作乡下郎中,乘坐小船,离开了韶山,来到了赵恒惕的眼皮底下——长沙。
③风物依旧的长沙,五载读书生活时的景致历历在目,可世势全然大变。
过去的狂放和岁月的流逝,眼前的峥嵘和社会的生机,还有未来的寥廓和希望,都一股脑儿地涌上诗人的心头。
挥毫成词——《沁园春长沙》。
④后来解释说:“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说的是北伐以前的命运究竟由哪一个阶级作主。
”
⑤在这首《沁园春长沙》中,似乎为过去的书生意气,画上了一个句号。
写完《沁园春长沙》,来到了当时国民革命的大本营广州,成为了引人注目的政治家。
(4)诗人的耳边,一直回荡着他五年前在《湘江评论》上敲响的黄钟大吕:“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5)
⑥1927年9月,发动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指挥三路人马去攻打省城长沙。
按照的要求,起义人员仿制苏联红军军旗式样,设计制作了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
红底象征革命,其中央的五角星代表,镰刀斧头代表工农群众,说明工农革命军不同于国民革命军,它是独立领导的工农革命武装力量。
⑦然而,暴动像霹雳一样出现,也像霹雳一样从空中划过去了。
几天时间,攻打长沙的三路人马相继受挫。
最终作出了一个影响革命道路的非凡决策。
他说服大家,放弃进攻长沙的计划,退向湘赣山区,先做个“山大王”。
他说:“我们好比一颗小石子,蒋介石好比一口大水缸,总有一天,我们这颗小石子会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
”(6)
⑧34岁的,率领一千多人马向山区转移。
谁都不会料到,这一去,便成就了一位天才的军事家;这一去,也成就了一位卓越的马背诗人。
(7)
思悟亮点
1.拟题精准
(1)作者拟题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重点词语是什么?
提示设问手法。
重点词语是“沉浮”。
(2)本文题目有什么妙处?
提示观点明确,寓意鲜明,主题突出,语气强烈,铿锵有力。
2.点题巧妙
(3)第①段详细叙述农民运动的情况有什么作用?如何点题?
提示说明农民运动发展迅猛,影响巨大;为第②段逼走铺垫蓄势,更为下一步即将“主沉浮”蓄势,间接点题。
(4)第⑤段画线的句子间接点题,蕴含了怎样的含意?
提示告别了纯粹抒写个人情感的写作时代。
从此,具体沉实的历史使命感构成了他的诗歌旋律,他也从此走上要主沉浮的征程。
(5)作者在④⑤段是如何点题的?
提示用作者在《湘江评论》上的原话直接说出“谁主沉浮”的疑惑及答案。
(6)第⑦段中的这个比喻句是如何表明题意的?
提示既表明双方力量悬殊,更表明了坚信自己必定成功的信念。
(7)结尾这句话的点题技巧是什么?
提示运用了排比手法,既表达了心中的感慨和敬仰之情,也表明了“主沉浮”的必然。
答案精析
语言知识积累
一、
1.(1)①qìn②màn③chóu④zhēnɡrónɡ⑤ɡě⑥kuò⑦qiú⑧è⑨lǚ
(2)①cénɡ/zēnɡ②kàn/kān③jìn/jìnɡ④shǎo/shào
2.(1)沁园春/分泌(2)惆怅/稠密(3)万户侯/时候(4)遏止/竭力
二、
理解运用
(1)风采才华正盛。
(2)词中指同学们意气奔放。
现在一般指读书人所表现出来的意气风发,但实际上所谓“书生意气”,就是只懂“书”,不懂“事”的意思。
(3)评论国家大事。
(4)不寻常的日子。
峥嵘,这里是不平凡、不寻常的意思。
对点小测(1)√(2)×与语境不符(3)×与语境不符(4)√
辨词填空
(1)①辽阔②寥廓(2)①义气②意气
整体感知
BD[B项“怅”这里是用来表达由深思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
D项根据背景可知,“万户侯”借指当时的大军阀、大官僚。
]
课堂互动
1.①交代了词中表现的时间(寒秋,即深秋,深秋已有寒意)、地点(橘子洲头)和作者的处境(独立)。
②出于词律的需要,词序上存在倒装现象,要调一下语序译成:在深秋时节,我独自一人来到橘子洲,面前的湘江向北流去。
③“独立”写出自己形单影只,“独”字又与下片的“百侣”相对,形独而心不独。
2.两幅画面: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
图示如下:
3.全词的词眼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立”字,交代时间、地点、人物。
“看”字总领以下七个短句,用浓墨大笔描绘湘江秋色,并以“万类霜天竞自由”收束,为下文蓄势。
进而从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抒发忧国忧民的激愤心情(“怅”)和由谁主宰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虑(“问”)。
下片主要以“忆”字引出旧事,其中突出了敢于“主沉浮”的豪情和为“主沉浮”而作的努力。
最后以问句的形式,借“记”字引出击水湘江的情景作结,笔墨落回到“江”上,群泳与“独立”相对应,首尾遥相呼应,也写出对战友的怀念和勉励。
4.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情。
下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将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问题争鸣
(观点一)“怅”字是用来表达因深思而慷慨激昂的心绪。
词人面对一派勃勃生机的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他的博大胸怀。
(观点二)“怅”是失意惆怅的意思。
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词人陷入了沉思,河山虽然美,但黑暗的形势不容乐观,所以表现出失意惆怅的心绪。
(观点三)诗人设问时,答案是了然于胸的,那就是:他们这些风华正茂的学生,将唤起民众来主宰沉浮,只是由于当时的革命形势不甚明朗,所以词人“怅寥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