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香科--龙胆科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化学成分与功效
• 挥发油,昔奈福林(synephrine,辛弗
林), N-甲基酪胺(N-methyl tyramine),
橙皮苷,新橙皮苷,柠檬酸。
• 味苦,性寒。能行气宽中、消食、化痰。
橄
榄
科
橄榄科 乳香 Olibanum
1 来源
为橄榄科植物卡氏乳香树 Boswellia
carterii Birdw 及同属植物树干皮部切伤
9 附注(丁香油)
• 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经蒸馏所得 的挥发油。 • 无色或淡黄色液体,具丁香特异香气。露置 空气中或贮存日久,即渐变棕色,变渐变稠。 • 含丁香酚85~90%。 • 治胃寒痛胀、呃逆、吐泻、痹痛,疝痛,口 臭,牙痛。
五
加
科
五加科 人参 Radix Ginseng
1 来源
呈球形、泪滴状颗粒或不规则小块状,长约0.5~3cm,有 时粘连成团块。淡黄色,常带轻微的绿色、蓝色或棕红色。 半透明。表面有一层类白色粉霜,除去粉霜后,表面仍无 光泽。质坚脆,断面蜡样,无光泽,亦有少部分显玻璃样 光泽。气微芳香,味微苦。嚼之,初破碎成小块,迅即软 化成胶块,粘附牙齿,唾液成为乳状,并微有香辣感。
6 化学成分
丁香中含挥发油14%~21%。主要成分为丁香酚, β-丁 香烯(石竹烯),乙酰丁香酚。此外还含黄酮类化合物。
7 理化鉴定
粉末→载玻片→氯仿→3%NaOH的NaCl饱和液 或NaOH/EtOH→盖玻片→针形丁香酚钠结晶。
8 功效与药理作用
• 味辛,性温。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的 功效。
4 化学 成分
• 含有挥发油7%~17%、树脂25%~40%、树
胶57%~61%,其它杂质3%~4%。
• 挥发油呈黄色或浅黄绿色,有特殊香气,
暴露于空气中易树脂化。含丁香酚
(eugenol)、间苯甲基酚(m-cresol)、对 位异丙基苯甲醛及蒎烯等。 • 树脂主要含树脂酸,大部分可溶于乙醚, 有α-,β-及γ-没药酸(commiphoric acid)、次没药脂酸(commiphorinic acid)
2 植物形态
• 乔木,高10~12m。 • 树皮外层暗灰棕色,甚薄, 开裂,无或有较薄的栓皮; 内层深黄色,有粘性。 • 小叶7~15片,卵状披针 形,叶背密被长柔毛;花 紫色。
3 采制与产地
• 通常在3~6月间剥取树皮。选十年以上
的的树,轮流相间剥取,剥皮处能够新
生树皮,可再次剥取。将剥下的树皮晒
关黄柏 •为芸香科植物黄檗P. amurense Rupr.的干 燥树皮。 •多呈板片状,外表面栓皮大部被刮去,淡黄 棕色至绿黄色,具有不规则的纵脊和沟纹; 内表面暗黄色或黄棕色;质坚韧,折断面呈
枳壳
枳壳
• 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
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Citrus sinensis
枳壳
• 与枳实所含成分相似,但具升压作用的 辛弗林和N-甲基酪胺的含量均较枳实中 为少。 • 功效与枳实类同。
芸香科
枳实 Aurantii Fructus Immaturus
1 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
• 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
• 甜橙C. sinensis Osbeck 的干燥幼果。
4 性状 (糖参)
• 表面淡黄白色,上端有较多断续的环纹, 下部具2~3条支根。 • 全体可见加工时的点状针刺痕,味较甜。
4 化学成分
• 含树脂60%~70%、树胶27%~35%,挥发油
3%~8%。
• 树脂主要含游离α,β-乳香酸(α,β-
boswellic acid),结合乳香脂酸、乳香树
脂烃(dibanoresene)等。 • 树胶主要含多聚糖。 • 挥发油中含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
二戊烯、α-樟脑烯醛(α-
• 止泻作用
• 抗菌作用 • 增加耐缺氧、耐寒能力 • 预防血栓形成
9 附注(母丁香)
• 母丁香为丁香的干燥果实,又名鸡舌香、雌丁香,系在 果实近成熟时采摘。药材呈棕色至深棕色,长椭圆形或 纺缍形,顶端有4片宿存的萼片,基部常具短果柄,表 面有细皱纹,果皮与种皮易分离。 • 母丁香中的挥发油成分与丁香基本相同,但含量仅及丁 香的1/10左右。 • 母丁香气微,味辛辣。有温中,散寒的功效。用于治暴 心气痛,胃寒呕逆,风冷牙痛、口臭等症。
5 显微特征
横切面 • 残存的木栓层为数列长方形木栓 细胞,内含棕色物质。 • 栓内层较狭窄。 • 皮层散有多数纤维束及石细胞, 石细胞多为分枝状,壁甚厚,层 纹明显,木化。 • 韧皮部宽阔,韧皮纤维束切向排 列呈断续层带。纤维束周围细胞 中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 • 薄壁细胞含细小淀粉粒,黏液细 胞随处可见。
5 显微特征(花托中 部横切)
• 表皮外被角质层,其内侧有卵圆形油室2~ 3列排成环状;
• 再内侧为一轮双韧型维管束,其周围伴生 少数纤维; • 维管束环的内方为多数类圆形的薄壁细胞, 形较小,排列疏松,间隙很大,形成通气
5 显微特征 (粉末)
• 暗棕色至红棕色,香 气浓郁。 • 纤维梭形,项端钝圆, 壁较厚。 • 花粉粒众多,极面观 呈三角形。 • 草酸钙簇晶众多,常 成行排列。 • 油室多破碎,含黄色
5 显微特征
粉末 黄色或深黄色 • 纤维鲜黄色,多成束。 • 纤维束周围细胞中含有草酸 钙方晶,形成晶纤维。
• 分枝状石细胞较多,形较大,
鲜黄色,层纹明显。 • 黏液细胞类球形。 • 木栓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
6 化学成分
• 含多种生物碱,主要含小檗碱 (berberine),达4~8%,木兰碱 (magnoflorine),掌叶防己碱 (palmatine)等。黄柏碱 (phellodendrine)、 • 另含黄柏酮(obacunone),黄柏内酯 (limonin,柠檬苦素),白鲜内酯等。
6 化学成分
7 理化鉴别
• 粉末加入少量水中搅拌,液体因黏液之故 而呈胶状 。 • 粉末1克加乙醚10毫升冷浸,浸出液蒸去乙 醚,残渣加冰醋酸使溶解,加浓硫酸1滴, 放置,溶液呈紫棕色(黄柏酮反应) 。
8 功效与药理作用
• 味苦,性寒。能清热燥湿,泻火除蒸, 解毒疗疮。 • 抗菌 • 降压 • 中枢抑制
为淡黄白色粘稠液体,在空气中渐变成红棕
色硬块。
• 主产于非洲东北部索马里、埃塞俄比亚、以
及阿拉伯半岛南部。以索马里所产没药质量
最佳。
3 性状
呈不规则颗粒状或粘结成团状, 直径1~3cm,有的可达10cm。 表面黄色至棕色,无光泽,或 有时无光泽部分与有光泽部分 相间,有时表面黄棕色相间。 有时夹有树皮、木屑。质地硬; 破碎面不规则颗粒状,有油样 光泽,打碎后的薄片有亮光或 半透明。加水共研时,则形成 黄棕色乳状液。气微芳香而特 异,味苦,嚼时粘牙。
5 功效
• 味辛、苦,性温。能调气活血,定痛、
消肿、生肌。孕妇慎用。
橄榄科 没药 Myrrha
1 来源
为橄榄科植物没药树Commiphora myrrha Engl.及同属 植物树干皮部渗出的油胶树脂。
2 采制与产地
• 于11月至次年2月间采收,树脂可由树皮裂
缝自然渗出,或自切割口处流出。流出液初
5 功效
• 味苦、辛,性平。有活血止痛,消肿生
肌的功能。孕妇忌服。
桃
金
娘
科
桃金娘科 丁香 Caryophylli Flos
1 来源
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树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干燥的花蕾。
2 植物形态
常绿乔木。叶对生;叶柄明 显。花芳香、浓烈,成顶生 聚伞圆锥花序,花萼肥厚, 绿色后转紫色,合生,呈长 管状;花冠白色稍带淡紫, 短管状;雄蕊多数;花药纵 裂;子房下位与萼管合生, 顶端有粗厚花柱,柱头不明 显。
2 采制与产地
• 夏至前拾取地上被风吹落或自行脱落的幼 小果实,晒干。较大者自中部横切为两半, 晒干或低温干燥。较小者可整体干燥。
• 主产于四川(川枳实)、湖南(湘枳实)、 江西(江枳实)。
3 性状
果实半球形,少数球形,直径1~3cm。外表面绿黑色或 褐棕色,较粗糙,散有众多小油点(油室)。顶端有微 凸的柱基,基部有果梗痕。横剖面中果皮黄白色或黄褐 色,略隆起,瓤囊9~11瓣,棕褐色。质坚硬。气清香; 味苦、微酸(甜橙苦味不明显)。
含吲哚类生物碱总碱含量35其中番木鳖碱士的宁为主要活性成分其次为马钱子碱尚含多种微量生物碱如取干燥种子的胚乳部分做横切片加硫钒酸钒酸铵1g溶于浓硫酸100ml中1滴胚乳内层应显蓝紫色番木鳖碱反应
芸
香
科
芸香科 黄柏 Phellodendri Cortex
1 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的干燥树皮,习称“川黄柏”。
3 采制与产地
• 园参于9~10月,山参于7~9月果红熟时采 挖,洗净。加工成生晒参(sun-dried ginseng)、红参(red ginseng)、糖参。
生晒参:全根晒干称“全须生晒参”,山参多加工成此
规格;剪去小支根,硫磺熏后晒干者称“生晒参”。
红参:将园参剪去小支根,蒸透(3~6小时)后烘干或 晒干。剪下的支根和细根蒸后干燥者称“红参须”。 糖参:人参鲜根针扎孔,用糖水浸后干燥。 园参主产于吉林,辽宁及黑龙江亦产;山参主产于东北 三省。
4 性状 (山参)
• 表面灰黄色,细腻,上部有细密环纹。
• 主根与根茎等长或稍短,具2条支根形成人
字形。
• 根茎具多数密集的芦碗与纺锤形下垂的艼,
芦碗 枣核艼
芦头 雁脖芦
芦头 芦碗 主根
铁线纹 腿 宽肩膀
支根
珍珠疙瘩
须根
野山参
园参
4 性状 (红参)
• 侧根大多已除去,下部 具2~3条扭曲的支根。 • 表面红棕色,半透明, 具纵沟、皱纹及细根痕 。 • 质硬脆,断面平坦,角 质样,中心色较浅。
3 采制与产地
• 一般于8-9月花蕾由绿色经黄色至开始带 红色时采集。采下后除去花梗,晒干或 50℃以下烘干,即可。
• 原产于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印度尼西 亚等地。我国广东省、海南省有引种栽培。
4 性状
略呈研棒状,花冠圆球 形。
花瓣4,复瓦状抱合, 棕褐色至褐黄色,花瓣 内为雄蕊和花柱,搓碎 后可见众多黄色细粒状 的花药。 萼筒圆柱状,略扁,红棕色或棕褐色, 上部有4枚三角状的萼片,十字状分开。 质坚实,富油性。 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感。
至半干,压平,刮净外层栓皮至露出黄
色内皮为度,刷净晒干。存放在干燥通
风处,防止发霉变色。
• 主产四川、贵州等省区。
4 性状
• 呈板片状或浅槽状,长宽不一。
• 外表面黄褐或黄棕色,平坦或具纵沟纹,有的可见皮 孔痕及残存的灰褐色粗皮。
• 内表面黄色或淡棕黄色,具细密的纵皱纹。
• 体轻,质硬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呈裂片状分层, 深黄色。 • 气微,味极苦,嚼之有粘性。
4 性状(生 晒参)
• 主根呈圆柱形或纺锤形; 表面淡黄色或灰黄色,有 明显纵皱纹、横纹。 • 下部着生支根2-3条,根茎 较短细(芦头),上有茎痕 (芦碗)数个,呈凹窝状,交 互排列;有时具细长横伸 的不定根(艼)。 • 全须生晒参的须根上有不 明显的疣状突起(珍珠疙 瘩)。 • 质较硬,断面淡黄白色,
Osbeck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 7~8月(大暑)果实尚未成熟时采收。 采后横切成两瓣,仰面晒干或低温干燥。 • 以江西清江、新干所产最为闻名,商品 习称“江枳壳”。
枳壳
• 呈半球形,翻口似盆状,直径3~5cm。 • 外表棕褐色至褐色,有颗粒状突起,散有凹 点状油室。 • 切面中果皮黄白色。中央有囊瓤7~12瓣,干 缩呈棕色。 • 质地坚硬,不易折断。气清香,味苦而后微 酸。
后渗出的油胶树脂。
2 采制与产地
• 在春季树脂分泌旺盛期,在树干的皮部 由下向上顺序切伤,开一狭沟,使树脂 从伤口渗出,流入沟中,数天后凝结成 块,采取。
• 主产于红海沿岸的索马里、埃塞俄比亚 等地。
3 性状
遇热则变软,烧之微有香气 (但不应有松香气),冒黑 烟,并遗留黑色残渣。与少 量水共研,能形成白色乳状 液。
• 为五加科植物东北人参(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的干燥根及根茎。
栽培品称“园参”;野生品称“山参”;播种在山
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称“林下参”,习称“籽
海”。将小人参移栽于适合山参生长的山林中,经 10余年后采挖,称“移山参”。
2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主根肥大,圆柱形或纺锤形;下 端常分枝,顶端有根茎 。茎单一,直立 。掌 状复叶3~6枚轮生茎顶;有长柄,小叶常为5。 伞形花序顶生,花小,淡黄绿色。浆果状核果 扁球形,熟时鲜红色(习称亮红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