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 鉴赏诗歌的语言(导学案)-2023年新高考一轮复习之诗歌鉴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导学案(五)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本考点包括四种题型:炼字型、炼句型、诗(词)眼型、语言风格型。
一、炼字
炼字,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一种修辞现象,鉴赏古诗词的炼字艺术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重要命题点,出现的频率相当高。
炼字中要炼的字就是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
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有时是副词或数量词。
提问方式:
(1)某一联中最精练传神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这首诗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另一个字?请简述理由。
(4)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
(5)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鉴赏思路: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要重点关注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如:裴迪的《华子岗》: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侵”字写夕阳余晖逐渐消退的过程,写出了诗人在夕阳西下之时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
“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到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
这两个动词写出了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也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
2.形容词:诗词中的形容词大部分是修饰语,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对象。
如: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句中的“红”“绿”,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数量词:经过诗人精心筛选提炼的数量词,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如李商隐的《锦瑟》,开篇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
”“五十弦”“一弦”“一柱”这些并不富于诗意的数量词,在诗人笔下,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
4.叠音词:叠音词的描写生动形象,情感绵密曲折,富有音乐美,能起到强调的作用。
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写词人内心空虚,若有所失;“冷冷清清”写处境的孤独,形单影只,无人相伴;“凄凄惨惨戚戚”则极言心情之悲怆。
5.色彩词:表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中黄与翠、白与青,互相映衬,物象的色相、明度、彩度之间是那么协调,整个画面展现出清晰的空间感与和谐的暖色感。
例1(2020天津卷)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归。
“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炼字”型题目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第三步,分析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第四步,读懂题干,按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答题模板:含义+(手法)+画面+意境+感情
这个字的意思是…(或运用了…手法),具体、生动地刻画了…形象(或景色),烘托了…意境,表达了…情感。
练习1 (2017 年山东卷)早上五盘岭①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释】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 年)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
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峰。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练习2 (2016 年新课标Ⅲ卷) 内宴奉诏作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④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释】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二、分析诗(词)眼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
这里的“诗眼”“词眼”指诗(词)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字(词),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
此类题常用的设问方式有: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2)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某词统领全诗的理由是什么?
(4)有人认为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例2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诗眼型”题目的答题方法
1.找到诗眼
诗眼指诗中最精练传神,最能巧妙表达主旨的词语。
要找到诗眼,必须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主旨来考虑,结合句法的分析来确定。
2.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指出作为“诗眼”的词。
第二步,指出该字(或该句)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第三步,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或该句)写了哪些内容。
第四步,分析该字(或该句)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第五步,按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练习3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评论这首诗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三、炼句
炼句中要炼的句子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形象的关键性句子。
这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它能更好地显示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
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请赏析XX句。
2.请赏析XX联的妙处。
3.请从XX角度赏析XX句。
例3(2017全国卷Ⅰ)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
答题模版:内容分析+(表达技巧)+作用/结构/情感
1.描述诗句内容,分析诗句含义。
2.多角度赏析:①表达技巧方面,分析作用及表达效果。
②语言特点方面:倒装、省略、对仗、炼字③结构作用方面
3.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的作用
这句诗运用了……手法,写出了……景象/人物特点/景物特点等,表达了作者……感情。
练习4(2018上海卷)从军行(唐)崔国辅
塞北胡宿下,营州索兵救。
夜里偷道行,将军马亦瘦。
刀光照寒月,阵色明如昼。
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
【注】①营州:唐代州名,北接契丹。
②偷道行:秘密行军
扣住“传闻”二字,赏析“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两句。
练习5(2016浙江卷)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
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
四、鉴赏语言风格
鉴赏语言风格,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要记忆一些常用术语,如沉郁顿挫、绮丽典雅、清新质朴、简洁明快、雄奇奔放、悲慨沉郁等,以便表述恰当,答题规范。
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3)本诗语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例4(2021全国乙卷)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
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
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
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答题思路: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奔放、简练生动等。
(2)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板:
本诗的语言具有…特点,通过描写……,写出了……(分析效果、作用),表达了诗人……情感。
练习6(2019全国卷Ⅲ)插田歌(节选)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练习7 (2018北京卷)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②绣衣:官服。
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参考答案
例1观点一:不同意。
“数声”好。
“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
观点二:同意。
“一声”好。
“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练习1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练习2观点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
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
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例3①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②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③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
④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
⑤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心境渲染到极致。
练习3同意,“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例3①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以动写静,②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
练习4①“传闻”在诗中是“听说”之意,指我方军队听说敌军遍布山野,“我军”的救援部队已经严阵以待,誓与殊死搏斗,侧面写出了援军行动迅速。
②从写法的角度上看,“传闻”属虚写(想象),将战前紧张的气氛烘托的生活而形象,充分表现了“我军的救援部队”奋勇抗敌、报效国家的英勇气概和无畏的精神。
练习5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例4①本词语言多用口语,风格亲切自然,浅近直白,通俗易懂。
②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
练习6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特别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②《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练习7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