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控自动化技术,让你动口不动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控⾃动化技术,让你动⼝不动⼿声控⾃动化技术,让你动⼝不动⼿
雷辉志
⼀艘由⽇本制造的新型⾃动化远洋货轮,正⾏驶在前往澳⼤利亚的航线上。
这艘货轮的外形并不特别,但它却有着过⼈之处——货轮的船长随⾝携带着⼀只⽆线话筒,⽆论在船上的哪个区域,只要他对着话筒发出操纵货轮航⾏的⼝令,船上的主控电脑就能接收信号并予以识别,然后由它发出相应的操作信号,⾃动操纵货轮航⾏。
以上情景就是靠近年来最新声控⾃动化技术实现的,这项技术随着近年来电脑技术、微电⼦技术的不断变⾰,正在突飞猛进。
在国际电⼦产品市场上,不断涌现出能“听”会“说”的新产品,使⽤者只需动⼝就能轻松操控它们,它们甚⾄还能和使⽤者沟通交流。
那么究竟这些新产品是怎么长出“⽿朵”和“嘴巴”的呢?
机器的“⽿朵”——语⾔识别器
声控技术的关键是要让机器能够听懂⼈的⼝令,这是⼀个⾮常复杂的过程,要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先得谈谈⼈类的语⾔。
语⾔是⼀种波形复杂、变化多端的声波。
科学家利⽤⼀种叫做语图仪的专门仪器分析过⼈类语⾔的动态频谱,结果发现,每个语⾳的语图都是由⼏条“带⼦”组成的。
当然,语⾳不同,“带⼦”的形状也不同。
但只要说的是同⼀个字⾳,那么不管是谁发声,这⼏条“带⼦”的形状都会基本⼀致。
也就是说,每个语⾳中都含有某种不变的特质,⽽这个特质就是⼈的听觉将会感受到的核⼼因素,语⾔学家把它称为⼝腔共鸣的特征频率。
这些特征频率为科学家研发声控技术提供了便利——如果能够制造⼀种机器“⽿朵”,并在其中嵌⼊每个语⾳的特征频率的“样板”,那么当这只“⽿朵”听到⼈类的⼝令后,不就能将其分解成不同的语⾳,再同存储的“样板”进⾏⽐较核对,随后借助⾃动控制电路,最终实现按照⼝令完成各种动作了吗?
道理虽然简单,实际开发却并不容易,科研⼈员需要解决复杂的数学运算过程,同时克服⼀系列技术上的难题。
Siri是我们⽐较熟悉的声控技术应⽤。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脑的问世让⼈类制造这样的机器“⽿朵”成为可能。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开始在实验室⾥研究声控技术的核⼼——语⾔识别技术。
20世纪70年代末,微电脑的出现更是让声控技术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微电脑处理与存贮信息的神奇功能,以及它低廉的价格、⼩巧的体积,为声控技术⾛出实验室创造了必要条件,⼈们由此开启了实际应⽤声控技术的新时期。
产品的更新换代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出现了⼀种叫做“⼩先⽣”的电⼦玩具,它能向⼉童提出简单的算术题和拼读英⽂单词题,⽽⼉童则可以⽤说话来回答。
如果回答正确,屏幕上就会出现“Yes”的字样,同时发出赞许声;如果回答错误,屏幕上则会出现“No”,同时继续提问。
这种有趣的幼⼉学习⼯具⼀经推出,便⼤受欢迎。
随后,丰富多彩的具有声控功能的电⼦产品开始不断问世:声控电视机能根据使⽤者发出的⼝令,⾃动开关、选择电视频道、调节亮度与⾊度;声控打字机会按照⼈的⼝授,⾃动打字、断句、起⾏,还能⾃动阅读,让使⽤者⽅便校核;声控翻译器能把⼝述的简单语句,进⾏⾃动翻译,并将最终结果显⽰在屏幕上;声控电梯则可以让残障⼈⼠尽享便利,轻松操控电梯上下、开关……
如今,声控技术已经更加⼴泛地应⽤于各类电⼦产品上。
⽐如苹果⼿机⽤户⾮常熟悉的Siri,就是⼀种智能语⾳控制系统,它不仅可以⽀持⾃然语⾔输⼊,还可以调⽤系统⾃带的天⽓预报、⽇程安排、搜索资料等应⽤,更能够不断学习新的声⾳和语调,提供对话式的应答。
最近,在英国还出现了专门为丧失⽣活⾃理能⼒⼈⼠设计的声控房间,室内的⼀切器具都可以通过主⼈发令⽽⾃动运⾏。
房间内的声控装置只有⼀本笔记本⼤⼩,⽽且只能识别主⼈的指令,残障⼈⼠可以通过它轻松地开关门窗、启动家电。
在国外某些重要的通讯、交通或情报部门,声控技术还得到了更为实际的应⽤——⾃动预定车辆、分拣⾏李、查阅⽂献资料等等,不⼀⽽⾜。
⽬前,这些声控装置按照其识别语⾔的状况⼤致分为两类:⼀类是限定单词的语⾳识别声控装置,另⼀类则是⾮限定单词的语⾳识别声控装置。
第⼀类装置只能“听”懂规定范围内的单词⼝令,⼀般只有⼏百个,识别率在90%以上。
第⼆类装置能够“听”懂的单词数量在⼏千个左右,还可以识别复杂的语句,其中的技术⾃然也⽐第⼀类装置更先进。
让机器说话——语⾔合成器
利⽤声控⾃动化技术打造的机械宠物狗,已经成为很多孩⼦的新玩具。
时⾄今⽇,能够“听”懂⼈类语⾔的机器已经不是什么新玩意⼉了,现在机器装置的发展新趋势是借助“电⼦嘴巴”为机器增加“说”的功能,⽽“电⼦嘴巴”就是语⾔合成器。
微电⼦技术的迅猛发展,
已经可以把这种复杂的装置制造成微⼩的⼤规模集成电路,推⼴普及应⽤到各种声控装置中。
机器能够模仿⼈声发出合成语⾔的道理,恰恰是语⾔识别过程的逆转。
把合成语⾔频带的⼀系列不同频率的振荡电压,按照语图的形状组合起来,再经过扬声器放⾳,就是语⾔合成器的⼯作过程。
其实,这种⼈造语⾔技术远⽐机器识别语⾔技术要成熟得多。
早在1939年,在美国纽约世界博览会上就曾展出过⼀台形似钢琴的⼤型仪器,它就能模拟⼈声发⾳讲话。
这台最早的⼈⼯语⾔合成装置曾经轰动⼀时,但由于体积过于庞⼤,⼀直未能⾛向市场。
如今,语⾔合成器⽇臻成熟完善,体积也不断缩⼩,终于有机会来到你我⾝边。
机器合成语⾔的⽅法通常有三种,其中效果最好、效率最⾼的就是波形译码法。
这种⽅法是⽤极⾼的频率连续测定每个⾳节的声波波形,将测定结果变为⼆进位数码输⼊到电脑中,使⽤时只需将数码取出并经过适当组合,就能转换为电信号发出声⾳。
不过,这种⽅法每秒⼤约要处理5万个码,在单位时间内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太⼤,因此只有超级计算机才能胜任。
第⼆种⽅法是⾳素合成法,它能把语⾳信息压缩到每秒100个数码,同时将声母⾳进⾏提取,按照顺序排列,配以⾳调发⽣器与滤波器,发出缓慢的、勉强可懂的⼈⼯合成语⾔。
但这种⽅法的准确度较低,只能在要求不⾼的场合使⽤。
第三种⽅法是当前⽐较流⾏的线性预测编码法,它是在⾳素合成法的基础上进⼀步完善⽽成的。
语⾔合成器除了作为声控装置的⼀部分得到应⽤外,还被制成了⽂字语⾔转换装置,⽐如为盲⼈量⾝打造的、能够“读书看报”的阅读机。
神奇的未来
最近,在美国新奥尔良市举⾏的⼀次电脑展览会上,出现了⼀款使⽤者能够通过⽇常⼝语直接向电脑提问,或是操控电脑的新程序,⼈们不必再像以往那样借助键盘或⿏标输⼊各类指令——传统使⽤电脑的⽅式发⽣了改变。
电脑固然可以代替⼈的部分脑⼒劳动,但是它要求⼈们必须为其编制好程序。
所以,编制程序才是⼈们掌握电脑的最⼤障碍,这也是正版软件价格可能超出电脑硬件价格的⼀个重要原因。
假如声控技术逐步完善,将来就有可能免除⼈⼯编制程序的繁琐过程——电脑将会按照⼝令⾃⾏编制⼯作程序。
事实上,这个美好的愿望很快就将实现,美国、⽇本和欧盟正在⼤⼒研发的第五代⼈⼯智能电脑,都将具有这类神奇功能。
⽬前来看,声控⾃动化技术还算不上尽善尽美,但相信⼤家都有更美好的期待。
如果要⽤⼀句诗词来形容这项技术,那便是“此时⽆声胜有声”,不对,应该是“此时有声胜⽆声”!
声控技术已经在汽车上得到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