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治学三境界与班主任工作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与班主任工作思想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与班主任工作思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认为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然后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用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王国维先生关于治学的三境界的理论,不知打动了多少人。

我以为,读书治学如此,班主任工作亦如此。

班主任工作是个耐人寻味的工作。

没有一个好的班级管理理念的正确指导,就不能把握工作的方向,就可能事倍功半,劳心费神,就可能出力不讨好。

因此,我说的班主任管理的三个境界,其实就是比较三种不同的理念,从中得到正确的管理启示。

第一,登高望远,明确目标与方向。

好书难寻,因为书海茫茫。

所以,人生目标往往决定读书治学的方向。

班主任工作亦如此。

想把这个班带成一个什么样的班,决定了班主任工作的方向。

目标,是一种“设想”,但它必须是能够实现的。

班集体的目标管理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应该包括制定目标、制定实施措施、检查与评价、最终鉴定等内容。

班集体建设目标有三个部分,缺一不可。

第一是集体全面发展目标。

班集体的全面发展目标,是体现班级发展方向的目标,应包括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

每一“育”的内容,要注意全面性。

总体的要求是,把德育放在首位,五育统一,和谐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集体沿着正确轨道前进,才能使每个
人的发展有明确的方向。

第二是班集体组织管理目标。

班集体组织管理目标是实现全面发展目标的保证,是达到全面发展目标的组织条件和环境条件。

它主要指组织状况、纪律与规范、舆论和班风、人际关系等。

班集体的组织目标,要体现班集体的组织系统、核心与骨干、各种组织功能的发挥。

第三是小组与个人目标。

班集体的舆论和班风目标,要明确班集体在一定时间内形成什么样的正确舆论和良好班风。

要对舆论和班风的具体表现进行描述,使学生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要强调舆论和班风的集体主义原则。

第二,坚定不移,平衡理性与情感。

治学读书,若意志不强,当然难以成为大家。

而班主任工作更是事无巨细,很多事情烦琐之极。

若没有坚定不移的决心,前面的目标恐成一纸空文。

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制定班级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对学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用制度的形式,予以约束。

使工作有章可循,使学生的日常行为,也有据可依。

这个种管理的模式,如果班主任,原则性强,对照班规,不考虑实际,开始可能比较顺当,坚持一个阶段,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个别同学,用打小报告的形式,经常的反映班级情况。

如果没有人反映,你班主任也不了解班级里的情况,制度就成为一纸空文。

如果为了加强对班级的控制,鼓励学生打小报告,就会养成不良人格。

2、师生关系僵化,缺乏感情的滋润。

老师为了严格执行纪律,不分青红皂白,不关学生的内心感受,就绳制一纪律。

学生因为老师缺乏人情味,而出现逆发心理。

进尔破罐子破摔,把老师的话,当成耳旁风,甚至把老师当敌人。

更谈不上尊重老师。

老师这个时候的教育,就不会发生任何作用了。

这样就往往形成了严重的师生对立。

所以,作为一个班级管理者,要让自己意识到,管理首先是对“人”的管理,管理一定要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把学生当学生看,把孩子当孩子看。

这样,教育才是人性的教育,管理也才会发挥巨大的效益。

反之,以制度取代人性,会抑制学生创
造思维的发展,成为学习的机器,成为制度的奴隶。

1、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尊重学生人格。

首先,要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多一些引导,少一些压制;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训斥;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责备。

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被理解、被尊重。

班主任要改变以往管、卡、压的管理办法,禁绝强制的纪律和苛严的规训。

要知道:宽松、宽容、宽厚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其次,要学会与学生交流。

交流是相互理解的前提。

班主任要注
意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针对学生对失败、交往、自卑、焦虑等种种困惑,通过交流,或鼓励、或鞭策,让学生走出情绪的低谷,在郁闷、彷徨时豁然开朗,在自卑、退却时感受到一股温暖和力量。

2、要注意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

班主任能否“管住”学生,关键不在于是否制定了规章制度,而让学生心服口服的,是班主任的人格魅力。

“亲其师,信其道”,“其身正,不令而行”。

班主任只要靠人格魅力树立了威信,学生就会不自觉的想服从,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这比任何理性的制度都有用。

3、要充分意识到,“自我教育”是实现情感管理的重要途径。

自我教育,可从三方面加以引导:
1、让学生懂得自律,是实现自我教育的关键。

2、让学生学会自尊,是实现自我教育的动力。

3、让学生学会自治,是实现自我教育的途径。

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增加自由发展的空间,这更能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责任心,使教育管理轻松、和谐,使班级由有序到“无序”,由集约到“松散”。

真正实现“管”是为了“不管”。

第三,豁然贯通,启迪道德与智慧。

道济天下,求道以才智;德善自身,成德有慧心。

这是班主任工作的最高境界,达到这一境界,就能够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化平淡为神奇,使班级管理充满诗意、充满激情、充满活力,既能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深化认识,又能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全面提高
学生的素质。

一个有智慧的学生,有思想的学生,其人生之路的步伐将会走得比别人更从容。

其人生之路也必将比一般人走得更远。

教育的灵魂是教会学生做人,真的教育是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

“道德、智慧”是人发展的终极目标,把“培植道德,启迪智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一生幸福奠基。

首先,教学生做一个“仁”的人,“仁”即道德。

《论语》中记载的孔子针对不同学生对“仁”的不同提问,作出了不同的回答。

子张问仁,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孔子自述: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如此谨慎而多角度地阐述一个概念,恰恰体现了孔子无穷的智慧和对知识的严谨的态度。

孔子认为传统制度的内在依据就是“仁”,“仁”在《论语》中出现次数最多,是孔子最为重视的德性,然而他始终没有为“仁”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

但他认为实现了“仁”,也就实现了完满的人生。

其次,教学生做一个“智”的人。

道者智,德者慧。

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让学生多做事,一方面它能够带给学生不断否定和超越自我的品质,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另一方面,它为教师和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认识提供了更多可借鉴的空间,使班级管理充满辩证性和灵动性,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在思辨中体验,在思辨中感悟,在思辨中求知,在思辨中生成,在思辨中发展。

从而培养学生的才干、智力和各项潜能的挖掘和对外拓展;关注学生才智的提升,以确保长大有能力服务社会,在志存高远中努力追求自己的才智提升。

另一方面,教育最深层的还是人性的东西。

班主任关注学生的德性、情操,内在修养的提升。

“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德才
兼备,关注人成长的“慧心”,要求学生的德性锻炼、情操陶冶与内在修养提升,让学生有一个智慧聪明的头脑。

王国维关于治学的三境界之说恰好体现了学生发展的几个必然阶段,也恰好体现了班主任工作的层次性。

当然,这只是我对班主任工作的一点思考,其实,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永远没有止境的,人的思维层次的提高也同样是永远没有止境的。

只有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才能向更高的思维层次跃进,才能使自己的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在工作中不断取得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