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灭度之前对我们的叮咛

合集下载

一位奇特的老人,隐居深山的修行者

一位奇特的老人,隐居深山的修行者

一位奇特的老人,隐居深山的修行者江西青原山,有一位隐居的老人,一生修头陀行,不张扬,不攀缘,也不爱谈自己的事,穿一件破旧的粪扫衣、头带济公帽,深居简出,异行颇多,外界对他的认识不多。

唯有禅宗的真修行人知道,老人是当代的禅门大德。

这位老人,即是体光禅师。

师出生于河南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幼时随母去看乡戏,戏名叫《韩湘子》,讲的是民间传说中八仙之一韩湘子的故事。

师看完戏在回家的路上就对妈妈说:我也要像韩湘子那样去当神仙!第二天,趁妈妈下地干活时,他将炕中间的一快砖头撬出来,他知道里面有妈妈藏着的铜钱,抓了一把往怀里一揣,就这样出家了。

师本来是想做神仙的,该去道观里出家、留长发当道士才是,但却稀里糊涂地进了一座佛寺。

一位老和尚问他:你来干啥?师答:我要做神仙。

老和尚说:俺们这儿不做神仙,只做佛。

师问:佛是啥?老和尚说:佛比神仙还高级呢!师说:那就仿佛也中!于是就让老和尚给剃了头。

师因好习武,後入少林寺修得一身好武功。

师常说现在的武功都是花架子,真正的少林功夫就如参禅一样,只用那么几个看家本领就行了。

五十年代初,海灯法师应虚云老和尚之讲,在云居山主持华严研修班,与师在山门外比武,因师不拘套路,惟讲实用,海灯法师只好甘拜下风。

八十年代末,师巳年近七十,有六个少林寺的武侩在云居山真如寺不守净戒,被师迁单。

他们一起对师动武,结果不需两分钟,六人都是被抬出山门的。

此类事还很多,在禅门内被传为佳话。

师不但武功了得,也有许多行迹不可思议。

文革期间,师被迫离开寺院,在永修县云山公社看守西瓜田,有二十几个地痞去抢西瓜,师大喝一声:站住!一帮人呆若木鷄,动弹不得,过了几分钟才做鸟兽散去。

至此,再也无人敢打西瓜的主意了。

师经常十数日不吃饭,有时则一次吃十几人的饭。

笔者曾听侍者说,有一次师说口干,竟用酱油解渴,并将一瓶酱油一口气全吞进肚里。

一日,师在洗衣房澡浴,几位女居士误入,师即为她们讲开示,直到知客师路过时才把她们赶了出来。

释迦牟尼经典句子

释迦牟尼经典句子

释迦牟尼经典句子1.把这个谎说得像用圆规绘出来的。

2.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

3.不论恐惧源自何处,它总是来自愚人而非智者。

4.不染世间一切诸味,常勤修习一切佛法。

5.不生染着,永断世间贪爱烦恼,修清净行利益众生。

6.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7.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8.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9.但为断一切烦恼故,而行精进。

10.但愿益众生,以此庄严心。

11.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12.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

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

情爱于色,岂惮驱驰。

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

投泥自溺,故曰凡夫。

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13.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

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14.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15.还未练成一颗比张衡地动仪更敏感的心。

16.恨永远无法止恨,只有爱才可以止恨。

17.恒以深净心,供养于诸佛。

18.即使是最坏的敌人,也不能像自己毫无防御的内心般伤害自己,然而一旦心灵被操纵了,即使是父母或任何亲人也不能帮你。

19.见色起淫心,报之在妻女。

20.净心水器,莫不影显,常现在前;但器浊心之人生,不见如来法身之影。

21.究竟清净,无诸渴爱,身行永息,心善解脱。

22.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23.开眼见明,闭眼见暗,所见不同,见性不变。

24.控制自我胜过控制世界,对世俗享乐的自制胜过全世界的财富。

25.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26.那药和人在一起久了,也沾染了人的习气,粒粒圆滑无比。

27.你别以为门口挂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人家就当你是五星级的宾馆。

28.菩萨离迷倒,心净常相续。

29.普为诸世间,修行菩萨行。

30.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31.人活着是为什么,自己快乐同时使别人快乐。

32.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33.任何失恋的女人一样,要么一生不嫁,要么嫁得飞快。

清凉的钟声

清凉的钟声

清凉的钟声
——
寺院的晨叩钟偈
妙湛总持不动尊
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
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剎
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
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
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证无上觉
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
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清净法身毘卢遮那佛
南无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南无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
南无清凉山金色界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峨嵋山银色界大行普贤王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界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九华山幽冥界大愿地藏王菩萨。

四种清净明诲

四种清净明诲
6
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 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 等名为欲隐弥露。清净比丘及诸菩萨, 于歧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 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若诸比丘, 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 乳 酪醍醐。
7
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 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 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 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涂,不 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如我此说, 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18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 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 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 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 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 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
1
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 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 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 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 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 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 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16
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 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若诸 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 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 知觉。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 即波旬说。(完)
17
命自我作 福自我求 心好命又好 富贵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 福变为祸兆 心好命不好 祸转为福报 心命俱不好 遭殃且贫夭 心可挽乎命 最要存仁道 命实造於心 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 阴阳恐虚矫 修心一听命 天地自相保
2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 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 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汝以淫 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 根本成淫,轮转三涂,必不能出。如来 涅盘,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 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金刚经译文及白话

金刚经译文及白话

金刚经译文及白话一、经文原文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

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不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言:“须菩提,莫作是说。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善根。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楞严咒个人珍藏打印

楞严咒个人珍藏打印

净身业真言(三遍)唵, 修多唎, 修多唎, 修摩唎, 修摩唎, 娑婆诃ōng, xiū duō lì, xiū duō lì, xiū mó lì, xiū mó lì, suō pó hē净口业真言(三遍)唵, 修利修利, 摩诃修利, 修修利, 萨婆诃ōng, xiū lì xiū lì, mó hē xiū lì, xiū xiū lì, sà pó hē净意业真言(三遍)唵嚩日啰怛诃贺斛ōng,wá rì là dá hē hè hōng清净身口意三业真言 (三遍)唵, 娑瓦, 婆瓦术驮, 娑瓦达摩娑瓦, 婆瓦秫多憾ōng, suō wá, pó wá shú tuó, suō wá dá mó suō wá, pó wá shú duó hàn 安土地真言(三遍)南无三满哆母驮喃唵度噜度噜地尾萨婆诃nan mo san man duo mu tuo nan ong du lu du lu di wei sā pó hē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只获法身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南无常住十方佛南无常住十方法南无常住十方僧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

光中涌出,千叶宝莲。

有化如来,坐宝华中。

四弘誓愿全文8句解释

四弘誓愿全文8句解释

四弘誓愿全文8句解释
哎呀呀,这四弘誓愿可真是不一般呢!“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就像
是说我们要像超级英雄一样,发誓要去拯救那数也数不清的众生啊!
想想看,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人,不也应该尽力去帮一把吗?比
如看到迷路的小朋友,我们是不是要像誓言里说的那样去引导他找到
回家的路呀!“烦恼无尽誓愿断”,这就好比我们要和那些无穷无尽的
烦恼打一场大仗!把那些让我们心烦意乱的烦恼统统都赶跑,就像打
败怪兽一样!你说是不是很有挑战性呢?“法门无量誓愿学”,哇哦,
这就像是面对一个超级大的知识宝库,我们要贪婪地去学习各种法门。

就好比我们对各种有趣的技能都充满好奇,什么画画呀、唱歌呀、跳
舞呀,都想去学个遍!“佛道无上誓愿成”,这简直就是给自己树立了
一个超级高的目标,要努力去成就那无上的佛道呢!就好像我们立志
要成为某个领域最厉害的人一样,有着坚定的决心和勇气!
四弘誓愿,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呀!它就像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指
明灯,引导着我们不断前进。

它让我们知道,我们不仅要关心自己,
还要去关爱他人,去努力克服那些困扰我们的烦恼,去不断学习提升
自己,去追求那至高无上的目标。

它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内心深处的力量之门。

当我们真正理
解并践行这四弘誓愿时,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变得更加有意义,更加精彩!我们难道不应该认真对待这四弘誓愿吗?我们当然应该呀!让我
们一起带着这四弘誓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吧!。

世尊拈花微笑

世尊拈花微笑

世尊拈花微笑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日:"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指月录》卷一页二十四【白话新唱】有一天,弟子们正在等待佛陀开口说法,没想到,佛陀沉默无言,只是拈起一朵花,弟子们看着这朵花,平凡无奇,实在不知佛陀在做什么,一时,场面寂静得令人窒息。

只有大弟子迦叶,忽然露出难得的微笑……佛陀欣然告诉大家:"我有一个微妙无比的法门,无法用言语文字来描述,也不记载在经论里。

这个法门可以迅速使人领悟真理,超越表面假相,认清人人本具佛性,当下证得涅槃,烦恼欲望从此不妨碍,做个快乐自在人。

”"这个法门是佛门至宝,就在迦叶的微笑里,我已经完全传给他了!”【分析与鉴赏】拈花微笑,成为禅的源头。

依《指月录》的记载,尊迦叶为禅宗的西天一祖,代代相传到达摩是西天二十八祖,然后达摩西来,是为中国禅宗初祖,一脉单传到六祖慧能,禅门龙象一时出世,开出禅宗灿烂辉煌的盛世。

可是,依我之见,拈花微笑,却是佛教史上最美丽的谎言!因为拈花微笑并非历史事件,而是后人捏造的:不是中国禅宗祖师杜撰,就是印度大乘佛教的开创者无中生有的。

就风格而言,我大胆推测,这个警世大谎言是中国禅师的手笔。

不过,谎言有时比真话更真,比实话更美,更令人沉吟再三,回味无穷。

芸芸众生,都生活在幻觉中,不知生命从何而来,一头栽入滚滚红尘,于悲欢离合无端啼哭无端笑:眨眼老病袭来,却又不知生命流向何处。

祖师是已斩断幻觉的人,为了指引犹在幻觉中的众生,随缘杜撰美丽谎言,只要众生喜欢就好,于祖师而言却早没有谎不谎言的分别了。

其实佛陀才是天字一号的大说谎家,他说法四十九年,偏偏又说自己未说一字,又说无佛可成,无道可修!如果一个小谎言可以擦亮众生的眼睛,看清宇宙人生的大幻觉,这样美丽的谎言真是一本万利的最佳投资。

拈花微笑的故事,确实说尽了禅的秘密。

《灵岩语屑》笔记

《灵岩语屑》笔记

《灵岩语屑》笔记怀瑾问:“如说尚矣,学⼈浅机,参法依何?”先⽣⽈:“如参柏树⼦话,朝斯⼣斯,⾏时卧时,⼝计⼼思,缘不外逸,⼀⼼只在此话头上,如蜂就蜜,如蚁就膻,如马就道,然后从此⼝计⼼思、缘不外逸上轻轻提起,略略管带,不⽤思量,不⽤⼘度,不⽤有⼼,不⽤⽆⼼,不必待悟,不必不悟,惺惺⾏履,如实⽽⾏,如实⽽住,如实⽽坐,如实⽽卧,⾃然有⽠熟蒂落的时节。

”问:“正参究话头,杂念纷陈时如何?”先⽣⽈:“精进。

盖杂念纷陈,正汝懈怠。

倘不懈怠,⼼缘⼀境,彼杂念者从何⽽⼊?喻如⽆蚁之堤,⽔不能溃。

勿忽勿忽!”问:“正参究话头,忽尔神昏志昧,⾝不能堪,欲睡眠时如何?”先⽣⽈:“要睡便睡,不可睡时便参究不得也。

”问:“正参究话头,忽尔亲仇交集,家事国事⼰事他事⼀时纷来,如何?”先⽣⽈:“如理⽽作事,如理⽽交代,各就各位,正好究参,关汝何事?”问:“正参话头,妻⼉⼦⼥⼀时纷⾄,各相毁誉,去取抑扬时如何?”先⽣⽈:“⽂殊、普贤、观⾳、势⾄,⼀齐来接汝也,正是得⼒关头,何亏于汝?”问:“正参话头,家徒四壁,朝⼣不谋时如何?”先⽣⽈:“正好在吃油糍、胡饼、赵州茶上切切实实⽤功,莫要把⽆始劫来⼀件⼤事业轻轻放过。

”——《灵岩语屑》这是袁太⽼师教南师的,把参话头、修⾏的事都讲的明明⽩⽩了,不要以为禅神神秘秘,好像满⾜什么条件才能参。

六祖说要学禅需是上上根器,那是⽅便语,不是实法,实则告诉当⼈你所谓的⼤乘法还落在执上,困在分别见中,不要乱想。

不信你看三祖僧璨讲“⾄道⽆难,唯嫌拣择”,还挑个什么?⽯头和尚说“兀⾃⽴规矩”,说什么上根下智?他们都是禅宗的祖师,说的是⼀件事,不是在吵架。

许多⼈,包括⼀些⾃⾔修⾏的⼈,都以为修⾏⼀事,得找个荒郊野外、僻静之地,往地上⼀坐,把两条腿⼀盘,两只⼿结个印,嘴⾥念个什么咒⼦,好像做⽣意⼀样,念够多少遍就有诸天⿁神来接你,就能升天享福,可以成佛成道,佛菩萨如果这样讨价还价,还算什么⽆缘之慈,同体⼤悲?这么搞⾄多攒些⼈天福报,⽤达摩祖师答复梁武帝的话——“⽆功德”。

释迦牟尼说的经典语录

释迦牟尼说的经典语录

1.释迦摩尼对众生说,要解脱轮回转世的羁绊,得做涅槃铁心修行。

灵魂必须来回转世,它可能是迷茫而可怜的。

2.天上的人不懂得修行,也就不会成佛。

释迦牟尼佛是在人间修行成佛的。

3.释迦牟尼佛开示这愚痴的旅人之相,便是指我们的人生实相。

4.不生染着,永断世间贪爱烦恼,修清净行利益众生。

5.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

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6.切众生无始以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

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7.当心静下来时你会发现、每一个念头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皆是心的起用,当下起、当下用、当下空。

不住往事业自消,善恶皆莫住、有住就有果。

8.我们修道的人,切忌不能贪吃好东西,贪享受,什么时候都要以释迦牟尼佛的行为,做我们修道人的借镜,来勉励自己,来警惕自己,任何时候,也不能放逸。

9.无论你的行为如何,最终结果都取决于你的心态。

10.大丈夫生于世间,宁可取于无量义,安乐妙果报现前。

11.远离一切虚妄想着,如是究竟到于彼岸。

12.佛祖释迦牟尼考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都回答不出。

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


有时候把复杂变简单,是本事;把简单变复杂,是找事。

13.第二十九品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

去,故名如来。

”。

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作文

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作文

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原文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①,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往昔来,所得慧眼②,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

当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

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③,不足为难。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④,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⑤,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⑥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

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注释①义趣:义理之所归趋(趣是趋的通假字),所谓是所说义,何所归趣。

义即佛法的道理,趣即修持佛法达到的境界。

②慧眼:佛教中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唐玄奘圆寂前说的一句话

唐玄奘圆寂前说的一句话

唐玄奘圆寂前说的一句话
摘要:
1.唐玄奘简介
2.唐玄奘圆寂前的情况
3.唐玄奘圆寂前说的一句话及其含义
4.这句话对后人的启示
正文:
唐玄奘,是我国唐代著名的高僧、翻译家和旅行家。

他奉皇帝之命,西行取经,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取回大量佛经,翻译出很多珍贵的佛教经典,为我国佛教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他圆寂前,说了一句充满智慧的话,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在唐玄奘圆寂前,他告诉身边的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句话出自《金刚经》,意指世间一切事物都是虚幻的、无常的,就像梦境、幻影、泡沫、露水和闪电一样,转瞬即逝。

唐玄奘用这句话来教导后人,应该如何正确地看待世间的万事万物。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如梦,我们应该看淡名利、地位等身外之物,不要被这些表面的东西所迷惑。

要把握住生命的真谛,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唐玄奘的这句话,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成为佛教修行的重要理念,还启发了许多文人墨客,创作了许多富有哲理的诗词歌赋。

这句话也启示了人们,要珍惜生命,把握当下,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智慧。

总之,唐玄奘圆寂前说的这句话,既是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也是他对后人的智慧赠言。

鱼篮宝卷及劝世文

鱼篮宝卷及劝世文

鱼篮宝卷前言鱼篮宝卷,记鱼篮观世音菩萨之救世苦心。

观音圣像甚多,大悲咒中有八十四尊圣像,就民间一般所知有:慈悲观音、白衣人士、千手观音、驾龙观音、送子观音、鱼篮观音,本卷所宣鱼篮观世音,二次临凡,度金沙滩数千凶徒事迹,菩萨化成卖鱼妇,手提鱼篮沿街叫喊,教化凶徒诵莲经,改恶向善。

法身埋土三年,不得上天庭,慈悲忍苦,使人赞叹!鱼篮宝卷说元因诸佛菩萨降来临善男信女虔诚听增福延寿保安宁观音大士发慈心下凡化作卖鱼人到了海门金沙滩劝化凶徒尽修行此卷出在宋朝年间,提表海门县,有一乡村,地名金沙滩,有数千人家,都是打猎捕鱼,为盗做贼,屠户射禽,谋人财物,杀生害命,不敬神明,不孝父母,抛散五谷,罪孽深重,值日功曹,修本上奏,玉帝见表大怒,即使敕旨,传东海龙王,水没沙滩,将众灵魂,打入地狱,永不超升。

金星奉旨天门,却逢南海教主,前来朝帝,金星道没沙滩,大士闻听,心中不忍,请转金星,俯伏金阶,叩首奏曰:「臣士闻沙滩众等,罪孽深重,本当收灭,伏求吾皇,开天地之恩,请宽限数月,臣士愿往金沙滩劝化凶徒,向善修行,如不回心,臣当知罪。

」玉帝赞道:「善哉!大士既有慈悲之心,孤王岂无好生之德,烦劳大士临凡劝化。

」称哉谢恩,辞别金星,出了天门,驾云而往。

大士奉命就腾云沙滩劝化众百姓到了海门金沙滩变作贫婆卖鱼人头上挽个螺蛳髻身穿麻布破衣裙手提鱼篮沿街叫并无人来喊一声大士想道,虚化世界,故而贫婆卖鱼,无人问答,待我化作青春女子,手提鱼篮而作偈曰:我将金身来化现赛如西施貌端严青丝细发蟠龙髻眉像杨柳目似莲身上衣文亦显行如荷花摆立像月中仙走街道过乡间非长亦非短言语如莺转手提鱼篮十指尖路上飘飘步金莲众人一见齐喝彩惊动二郎出门前却说金沙滩,人人凶恶,个个狠心,故而家家富豪,内有一位马二郎,比众更加狠毒,众人称他号蚂王,闻听喝彩,出外观看卖鱼娘子,好不开心,听她叫卖鱼了。

叫一声鱼买贱每两十八钱每斤只一千我鱼儿透新鲜大众若要买你可还价钱马郎即便就开言卖鱼娘子叫连连府上居住何方地为何今日到此间二官人动问倩府居在何地可有两双亲爷何名娘啥姓何不在绣房来做卖鱼人大士闻听笑盈盈暗想你是大恶人我今要你诵莲经可叫大众学修行叫一声马二郎奴奴真实讲爹爹本姓庄住在那云门县云水乡村上就是我家邦我祖姓庄有名扬居住云门云水乡从前富贵名姓广如今家财赴南洋我爹娘男未养生了三个女奴是第三娘爹成尊度了娘奴奴无依靠卖鱼到贵乡马郎闻言暗开心便叫娘子听原因请问贵庚年多少几月几日啥时辰马官人笑吟吟问你可受茶可有对了亲别怕羞勿要紧望你真实话于我说分明娘子回答马郎听奴奴虚度十八春却逢仲春二月正十九已时我生辰爹娘欲要我招亲奴有誓愿告双亲无人学得莲经熟故而至今未对亲马郎说于娘子听你今独自苦伶仃街坊卖鱼多辛苦不如出嫁配夫君天上神仙吕洞宾也有仙姑配婚姻牛郎相配织女星七月初七两相亲马郎说元因娘子你且听做了卖鱼客奔波受苦辛衣食无现成独自殁亲人倘有病缠身真真苦杀人日后年纪老无依亦无靠有无亲儿女懊悔总欠早卖鱼无收成不如配郎君但看桃杏树花开几时辰婚姻古传今不可误青春想你多伶巧须要定庄情那娘子答曰:「我有誓愿在先,无论何人,念得莲经甚熟,培如流水,必要吃素行善,情愿于他为妻。

释迦牟尼佛临涅槃时的几句叮咛

释迦牟尼佛临涅槃时的几句叮咛

释迦牟尼佛临涅槃时的几句叮咛『第一、你问我涅槃以后,依谁为师;应依波罗提木叉(戒律)为师。

『第二、你问我涅槃以后,应依何安住,应依四念处安住。

『第三、你问我涅槃以后,恶人如何调伏,应默摈置之。

『第四、你问我涅槃以后,经典如何叫人起信,应在一切经首安「如是我闻」之句。

佛陀涅磐前向诸弟子作最后的遗教:『诸比丘弟子!我涅槃以后,你们要尊敬珍重波罗提木叉(戒律),善为受持,不要遗忘。

戒就是指导你们的大师,你们持戒,如贫穷的人得到宝物,如黑暗中燃起明灯。

这和我住世,没有甚么不同。

『诸比丘弟子!你们要弘通正法,从事自利利他和救人救世的真理运动,不要贪图财利,不要贩卖贸易安置田宅。

你们修道利人,自有人供养,不用为生活操心。

『诸比丘弟子!你们要奉行正法,不要占相吉凶和咒术仙药,不要结好贵人,亲厚媟慢,你们应该节身时食,清净自活;要端心正念求度,不要显异惑众。

『诸比丘弟子!你们更应该节制六根,不要让六根追逐六尘,以免放逸堕落。

好像管理凶悍的恶马,一定要用辔制,不然,将会把人牵坠入陷坑之中。

恶马之害,只有一世,六根之害,殃及累世,这是不能不谨慎注意。

『诸比丘弟子!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是以心为主,大家要好好制心,心的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

好像人的手中拿着蜜器,动转轻躁,观看到蜜,不见前面举步就有陷坑。

放纵心意,好像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能够丧失一切善事,所以你们要精进修道,把心栖于安静的境界。

『诸比丘弟子!你们接受到饮食供养,应当作服药之想,好和坏都不要增减。

不要起贪瞋之心,饮食不过是为资养色身,除去身体的饥渴。

受食要如蜜蜂在花上采蜜,但取其味,不损食香,不要多求,以免坏其善心。

『诸比丘弟子!假如有恶人前来伤害你们,你们当自摄心,不要起嗔恨的念头;更要护口,不要说恶毒的语言。

你们要知道放纵瞋恚的心,就能妨碍修道,破诸善法,坏好名闻,失去一切功德之宝。

忍的美德,持戒和苦行都不能及。

能够行忍的人,才是有力大人!假若不能用欢喜之心,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就不能称做有道的智慧之人。

戊二、世尊举因答度人分二一、初略赞功德;二、广说行愿。

戊二、世尊举因答度人分二一、初略赞功德;二、广说行愿。

戊二、世尊举因答度人分二:一、初略赞功德;二、广说行愿。

己一、初略赞功德分二:一、明大小果位功德;二、示闻赞供像功德。

庚一、明大小果位功德首先,世尊举譬喻,正式点明地藏菩萨从前在十地果位,以及此前的声闻辟支佛地所修证的无量功德。

以此就能知道,对于这样不可思议的归命之境能够听闻、赞叹、供养、塑像等等,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

要像这样,首先就要知道,无数群生的大依怙主——地藏大士他成就了如何的果位功德,他如何远劫之前已经彻证法性,就像这样就会生起信心。

对于这样不可思议的境,只要以信心做一点点称名等的法行,都有不可思议的利益。

以下首先举比喻,然后正式说明地藏所证的功德,最终结显大士的威神誓愿不可思议。

佛告文殊师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丛林、稻麻竹苇、山石微尘,一物一数,作一恒河。

一恒河沙,一沙一界。

一界之内,一尘一劫。

一劫之内,所积尘数,尽充为劫。

地藏菩萨证十地果位以来,千倍多于上喻,何况地藏菩萨在声闻、辟支佛地?佛告诉文殊师利菩萨:比如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十亿个世界),里面所有草木丛林、稻麻竹苇、山石微尘等的所有事物,每一个事物算一个数而作一条恒河,这样有无数条恒河。

每一条恒河的沙子,每一粒沙子作一个世界,而这样无数个世界里的每一个微尘又等于一劫。

这样无量无数的劫当中,每刹那都有无数微尘,在这样无数劫的时期里面所出现的一一刹那的微尘数,全数都扩充为一大劫。

而地藏菩萨证得十地果位以来,比上面这样无量无数不可说不可说的劫数还要多过一千倍以上。

他证得十地果位已经是这么长的劫数,那他在声闻辟支佛地的时间就更加久远了。

(这样就知道,地藏菩萨久劫已经证得了十地果位等,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

)文殊师利,这位菩萨的威神势力、大悲誓愿是不可思议的。

刚才讲到,地藏菩萨证十地果位以来时间的量度,设的譬喻应当这样计算,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事物数乘以恒河沙数,再乘以三千大千世界中的微尘数,再乘以劫数,再乘以劫当中一一刹那的微尘数,再乘以劫数,这样得出的量是无法以数字说了,但比这个量还要大过一千倍,当然更是没办法说了,佛就以善巧用譬喻来说明。

描写超度亡灵的经声

描写超度亡灵的经声

描写超度亡灵的经声
超度亡灵的经声,犹如甘露洒向干涸的心灵,神圣而庄严。

在这神秘的音韵中,感受到佛法的慈悲与力量,灵魂得以安宁。

暮色苍茫,僧人们身着僧袍,手持念珠,齐聚庙宇。

随着一声磬响,经声缓缓响起,如同一股清泉,洗涤人心。

僧人们专注地诵经,口齿清晰,字字分明。

那深沉而又激昂的嗓音,穿过庙宇的梁柱,回荡在天空,与悠扬的钟声交织成一幅和谐的画卷。

在这经声中,亡者的灵魂得以超脱苦海,通往西方净土。

僧人们以慈悲心念,祈求佛菩萨加持,使亡者在听经的过程中,消除业障,解脱痛苦。

经声如同引路明灯,照亮亡者前行的道路,让他们不再迷茫。

随着经声的持续,庙宇内外弥漫着祥和的氛围。

僧人们以诚挚的信念,祈求亡者得到佛法的滋润,心灵得到安慰。

那庄严的经声,如同佛陀的梵音,深入人心,激发人们对生死轮回的思考,对佛法的敬仰。

在这悠扬的经声中,时间仿佛变得静止,一切烦恼与痛苦都在这庄严的氛围中得到舒缓。

经声如同甘露,洒向每一个渴望解脱的灵魂,
让他们在死亡的阴霾中,感受到生命的升华。

最后,在经声的圆满中,僧人们以诵经功德,回向给亡者,愿他们早登极乐,脱离苦海。

这场庄重的超度仪式,在经声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而那慈悲的经声,却仍在人们心中回荡,激发着对生命的敬畏,对佛法的信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尊灭度之前对我们的叮咛
所以世尊灭度之前,教导我们两桩事情非常重要,阿难尊者所问的,其实是代我们问的。

佛陀在世我们依佛为师,向佛学习,佛陀不在了我们依谁为师?佛说了两句话,「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这就说得很清楚,一定要持戒,一定要能吃苦,不怕苦。

为什么?持戒就跟佛陀在世没两样,愿意吃苦增长道心,你不会迷于世俗,你不会堕落。

特别是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内有三毒烦恼,佛法讲贪瞋痴是三毒,我现在讲五毒,根本烦恼贪瞋痴,后面还有慢、还有疑、还有恶见,我讲五个,贪瞋痴慢疑。

这个疑问题很严重,我们对佛菩萨怀疑、对经教怀疑,那你怎么能接受?印光大师教导我们学佛研究经教,「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现代的人绝大多数心浮气躁,这样的心态即使诸佛菩萨慈悲来教导我们,我们都不能接受,为什么?诚敬心没有。

由此可知,绝对不是佛菩萨不慈悲,佛菩萨非常慈悲,慈悲到极处。

而是怪我们自己,我们自己错了,不是在别人身上,这个不能不知道。

真想学佛、真想成就,一定要依教奉行,要知道世尊当年在世,给我们做出非常好的榜样,他教我们持戒,他做到了;他教我们以苦为师,他也做到了。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四四集)2010/9/15 檔名:02-039-01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