焙烧工艺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生产实际中拖后上盖时间的炉室温度调整方法
如果因某种原因本系统炉室拖后半个上盖的时间 间隔才上盖,这时应根据炉内所装产品及炉室实 际温度等具体情况调整升温任务,以拖后半个上 盖时间的炉室的温度为基准,从低温推到高温, 此时,炉室实际温度比调整后任务高的要进行保 温。另外,上盖时间也需要调整,将两个系统上、 启盖时间顺次对调即可。举例如下:
2 、焙烧曲线由短改长的方法 例如由 320 小时/8室运转改为400小时/8室运转, 这两个曲线差80小时,若直接由320小时/8室运转 改为400小时/8室运转,长曲线相对短曲线拖后上 盖,在实际生产中易出现废气温度过高现象,会 导致烟道着火并危及电除尘装置;另外,即使采 用320小时/8室温度走下限,400小时/8室温度走 上限的方法,调温工不易调整,所以实际生产中 一般也采用过渡曲线的方法,即用360小时/8室运 转曲线过渡的方法。 例如1#盖是320小时/8室已上完的盖,从2#炉盖 采用360小时/8室运转曲线,即1#与 2#炉上盖时 间间隔为45小时,上至4#盖时过渡完,从5#盖开 始运转400小时/8室运转曲线,即 5#盖与 4#炉上 盖时间间隔为50小时,5#以后就是运转400小时 /8室运转曲线。
温升阶段 1 2 温度范围(℃) 室温-325 325-600
温升速度 (℃/h)
25 8
累计持续时间 (h)
12 46
3
4
600-800
800保温11小时
13

61
72
5
800冷却至250
14.5
110表1-2-4 Fra bibliotek底式炉二次焙烧曲线举例
温升阶段 1 2 3 4 5 6 7 温度范围(℃) 室温-170 170-240 240-430 430-520 520-850 850保温24小时 850冷却至250 温升速度 (℃/h) 5 1 1.4 2.6 3.0 — 12.5 累计持续时间 (h) 24 116 240 275 384 408 456
二、常用焙烧曲线
1、带盖环式焙烧炉常用的焙烧曲线一般为280小 时、300小时、320小时、360小时,以最常见 的320小时、360小时焙烧曲线为例。,如表12-1、1-2-2。 2、车底式炉焙烧曲线举例,如表1-2-3、表1-2-4。
表1-2-1带盖环式焙烧炉320小时9室运行焙烧曲线
温升阶段 1 2 3 4 5 6 7 8 9 合计 温度范围(℃) 130-350 350-400 400-500 500-600 600-700 700-800 800-1000 1000-1250 1250±25 -
1.55
1.55 1.52 1.49
7725
5682 3960 2708
13.49
17.82 20.02 20.29
23.4
15.1 15.4 21.3
4.51
7.73 9.38 9.59
550
600 650 700
1.10
0.96 0.86 0.79
1.87
1.89 1.92 1.95
1.47
1.46 1.48 1.48
(1)322小时/7室运转改为324小时/6室运转。 例如322小时/7室运转已上1#盖,上2#盖时应改 为324小时/6室运转,即2#与1#上盖时间间隔为 54小时,1#炉及其以前炉室按原曲线升温,2#炉 以后再上盖炉室按320小时/6室运转新曲线升温, 当5#炉室上完盖后,可从5#炉(本系统中的低温 炉室)向25#炉(本系统中的高温炉室)按324/6 室曲线的温度任务推算,25#、26#保温等待1#炉 以后的炉室温度符合新曲线要求,这样就改变完 毕。
三、焙烧过程中制品收缩的影响
3、焙烧炉系统炉室运转数的变更方法
环式焙烧炉在春季入夏,为了改善装、出炉操 作条件,采用将系统的炉室运转数减少的办法。 如26个炉室的环式焙烧炉,其322小时/7室运转改 为324小时/6室运转,曲线长短基本未变,只是上 盖时间改变,就是将原来每46小时上一个盖改为 每54小时上一个盖,即相对原上盖时间拖后8小 时,具体方法如下:
温升速度(℃/h)
4.4 1.7 1.1
持续时间(h)
50 30 90
4
5 6 7 8 9 合计
500-600
600-700 700-800 800-1000 1000-1250 1250±25 -
1.7
3.3 5.0 6.7 8.3 - -
60
30 20 30 30 20 360
表1-2-3 车底式炉一次焙烧曲线举例
1、排除挥发分 2、降低比电阻,提高导电性能 3、固定几何形状 4、黏结剂焦化 5、提高各项物理化学性能 6、焙烧过程中制品理化指标的变化(如下表)
加热温度 ℃
挥发分 %
真密度 g/cm3
体积密 度g/cm3
电阻率 μ Ωm 16661 14187 9974
气孔率 %
抗压强度 MPa
重量损失 % 0.17 2.05 3.43
23.63 23.67 23.76
43.5
42.5 41.5 41.0
9.80
10.06 10.32 10.71
1200
2.01
1.52
55
23.79
40.7
10.78
三、焙烧过程的四个不同阶段
1、低温预热阶段 明火温度350℃时,制品温度在200℃左右,黏 结剂软化,制品成塑性状态,这段的升温速度要 快一些。 2、挥发分大量排除,黏结剂焦化阶段 明火温度在350℃—800℃之间,制品本身温度 在200℃—700℃之间,黏结剂开始分解,挥发分 大量排除。450℃—500℃时黏结剂焦化成沥青焦。 此阶段必须均匀缓慢的升温。
2 焙烧的机理: 炭素生产用的黏结剂一般为煤沥青,是一种由 多种多环和杂环芳香族化合物及少量高分子物 质组成的混合物。生制品中的骨料已经过 1300℃左右的高温煅烧,所以焙烧的过程主要 就是黏结剂煤沥青焦化形成沥青焦的过程。
二、焙烧目的
焙烧的主要目的是使黏结剂成为沥青焦,把 骨料颗粒结成一个整体,获得最大的残炭量,使 制品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能。具体物理化学性 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二节
焙烧曲线
一、焙烧曲线制定的依据
1、根据制品在焙烧过程中各温度阶段的不同物理化 学变化制定曲线 2、根据制品的种类和规格制定曲线 3、根据焙烧炉炉型结构及尺寸制定曲线 4、根据制品的成型方式制定焙烧曲线 5、根据使用填充料种类不同制定焙烧曲线 6、根据原料煅烧程度、制品搭配、炉体运行状况制 定曲线
5、环式焙烧炉上、启盖时间表的编排方法
环式焙烧炉一般是由26室、30室、32室组成, 分成两个系统运转。如某台环式焙烧炉为30室, 采用320小时/8室运转曲线: (1)本系统每个炉室上盖时间间隔为: 320÷8=40小时; (2)每个系统有1.5个带盖冷却的炉室; (3)用分式表示上盖炉号和时间,分子表示炉号, 分母表示上盖时间(小时)
温升速度 持续时间(h) (℃/h) 4.4 50 1.7 1.4 2.0 4.0 5.0 6.7 10 - - 30 70 50 25 20 30 25 20 320
表1-2-2带盖环式焙烧炉360小时9室运行焙烧曲线
温升阶段
1 2 3
温度范围(℃)
130-350 350-400 400-500
第三节 焙烧过程的影响因素
对焙烧过程产生影响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升温速度的影响 二、压力的影响 三、制品收缩的影响 四、焙烧炉室温度场分布的影响 五、黏结剂迁移的影响
一、升温速度的影响
焙烧升温速度影响着黏结剂分解、聚合、炭化过 程以及黏结剂的结焦率,也影响着生制品形态的 变化,因此焙烧品物理化学性能与焙烧的升温速 度有密切关系。焙烧低温软化阶段若升温速度慢, 会造成黏结剂迁移,导致产品上下端质量上较大 的差异,也易使制品变形、空头;焙烧过程一定 阶段中若升温速度过快,则黏结剂的分解、挥发 速度较快,挥发量也增加,黏结剂的结焦率下降, 导致制品的物理化学性能降低;同时升温速度快 对制品裂纹废品的产生有直接影响,会导致焙烧 成品率降低。而合理的升温速度使炭氢化合物分 子有比较充分的时间进行分解和聚合反应,提高 黏结剂的结焦率,改善了制品的物理化学性能,
1938
1385 753 177
21.13
21.99 21.70 22.08
29.5
34.1 35.5 41.2
9.82
9.77 9.78 9.89
800
900 1000 1100
0.60
0.32 0.28
1.97
1.99 2.00 2.01
1.49
1.51 1.52 1.52
92
82 65 60
23.14
以一台采用320小时/8室运转曲线的30室环式焙 烧炉为例,一系统1#炉应上盖时间为1日1点,而 另一系统上盖炉室及时间是16#炉1日21点,1#炉 拖后半个盖时间,上盖时间变为1日21点,另一 系统的16#炉上盖时间变为2日17点(为原来一系 统的2#炉上盖时间),以后两系统顺次对调上、 启盖时间即可。
焙烧工艺学
焙烧工艺学主要内容
第一章 焙烧工艺概述 第二章 填充料 第三章 焙烧调温 第四章 焙烧装出炉 第五章 复习题
第一章 焙烧工艺概述
第一节 焙烧机理 第二节 焙烧曲线 第三节 焙烧过程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焙烧机理
一、焙烧的概念和机理
1 焙烧的概念:焙烧是把压型后的生制品装在焙烧 炉内、保护介质(填充料)中,在隔绝空气的条 件下,按规定的升温速度进行间接加热,使生制 品内的黏结剂焦化,并与骨料颗粒固结成一体的 热处理过程。
(2)由324小时/6运转改为322小时/7室运转。
例如324小时/6室运转已上1#盖,上2#盖改为 322小时/7室运转,上5#盖后用322小时/7室运转 曲线从5#炉推至25#炉,此时,实际温度比322小 时/7室运转曲线要求温度高的炉室可进行保温, 实际温度比322小时/7室运转曲线要求温度低的炉 室可按规定进行带温,这样即可改变为322小时/7 室运转。
二、压力的影响
在焙烧过程中,生制品内黏结剂热分解产生的挥 发气体不断地透过制品的气孔和填充料,并随着 流过炉室的热气流经烟道进入大气中。起初,黏 结剂产生的气体压力随着温度升高而不断增大, 当压力等于或大于外界压力时,分解的挥发分气 体就不断地从制品内部逸出。当这些气体受到的 阻力不大时,制品外围的气体浓度就会因气体的 不断流走而降低,制品内外的气体浓度差使制品 中分解气体扩散出来的速度加快,这直接促进制 品中分解反应的进行。由于分解产物的大量排除, 能进行再聚合的炭氢化合物分子数因而减少,导 致黏结剂的结焦减少。反之,如果分解气体排除 速度慢,则黏结剂的结焦量增大。因此,加压焙 烧有利于提高黏结剂的结焦量,从而提高制品的
三、带盖环式焙烧炉曲线变更
在正常生产中,由于焙烧的制品规格和种类 不同,经常将短曲线变为长曲线,或将长曲线变 为短曲线。为了在改变曲线的过程中不影响制品 的焙烧质量,要确定一合理的曲线过度方法。
1、焙烧曲线由长改短的方法
假如400小时/8室运转曲线已上盖至1#炉,第二与 第一炉室的上盖间隔计算方法如下: 两个曲线上盖间隔差:(400÷8)-(360÷8) =5h 在360小时/8室运转上2#盖时间间隔再加上第二至 第五炉室这4个炉室的时间差即为上2#炉室与1#炉 室的时间差: (360÷8)+4×[(400÷8)-(360÷8)]=65h 上3# 、4#、5#炉室盖的时间间隔为:360÷8=45h 6#炉改为320小时/8室运转,6# 与5#炉室上盖时间 差:
3、高温烧结阶段 明火温度达到800℃—1200℃,制品本身温度达 到700℃以上,黏结焦化过程基本结束。此阶段 升温速度可以适当加快一些,当达到最高温度后 保温15—20小时,这是为了缩小焙烧炉内水平和 垂直方向的温差。 4、冷却阶段 冷却过程温度下降太快,会引起产品内外收缩不 均产生裂纹废品,也会对焙烧炉炉体带来不利影 响,因此,冷却降温速度控制在50℃/h为宜,到 800℃以下可使其自然冷却,一般到400℃以下方
15
100 200 300
13.70
13.49 13.16 11.20
1.76
1.76 1.78 1.78
1.68
1.66 1.60 1.58
3.06
5.78 11.09 13.19
59.9
47.3 31.5 28.2
350
400 450 500
8.88
6.06 2.54 1.26
1.79
1.81 1.83 1.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