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专项训练:金属的化学性质单元达标检测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化学专项训练:金属的化学性质单元达标检测卷含答案
一、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选择题
1.验证锌、银、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选用的一组物质是()
A.Zn、MgCl2溶液、Ag
B.MgSO4溶液、Ag、ZnSO4溶液
C.ZnCl2溶液、Ag、MgCl2溶液
D.AgNO3溶液、Zn、MgCl2溶液
2.非金属间的置换规律与金属的相似:已知Br2+2KI=2KBr+I2; Cl2+2NaBr=2NaCl+Br2.则下列非金属活动性由弱到强顺序正确的是()
A.I2、Br2、Cl2B.Br2、Cl2、I2C.Cl2、I2、Br2D.Cl2、Br2、I2
3.不法分子常用金光闪闪的“假金元宝”(铜锌合金)蒙骗百姓,下列对真假元宝的鉴别办法中错误的是
A.加盐酸B.看颜色C.用火烧D.测密度
4.等质量的稀硫酸分别与足量的镁、铁、锌三种金属反应,下列图象能正确生产氢气质量与反应时间之间关系的是()
A.B.
C.D.
5.为探究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组实验方案,你认为不可行的是()
A.
B.
C.
D.
6.下列反应中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A.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得到铁
B.铁与稀硫酸反应得到氢气
C.氢气与氧化铜反应得到铜和水
D.镁与稀盐酸反应得到氢气
7.把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放入硝酸银溶液中,反应结束后容器底部有固体。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剩余固体肯定含有银B.反应后溶液中一定含的Fe2+和Cu2+
C.剩余固体肯定含有银和铜D.反应后溶液中可能含有Fe2+
8.有X、Y、Z三种金属,X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Y、Z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如果把Y和X分别放入稀硫酸中,Y溶解并产生氢气,Z不反应。
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至弱的顺序正确的是
A.X Z Y B.X Y Z C.Y Z X D.Z Y X
9.为了验证Zn、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顺序为:Zn>Fe>Cu这一结论,下面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A.将Zn、Cu两金属片分别放入稀硫酸
B.将Fe、Cu两金属片分别放入稀硫酸
C.将Zn、Fe两金属片分别放入CuSO4溶液中
D.将Zn、Cu两金属片分别放入FeSO4溶液中
10.把铁片放入下列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溶液的质量比反应前减轻的是
A.稀H2SO4 B.稀HCl C.CuSO4溶液D.FeSO4溶液11.向含有AgNO3、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往滤渣中加入稀硫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是:
A.Fe2+、NO3-B.Fe2+、H+、 NO3-
C.Fe2+、Cu2+、 NO3-D.Fe2+、Cu2+、Ag+、NO3-
12.某不纯的铁5.6克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0.18克氢气,则铁中混有的物质不可能是()
A.锌B.铝C.碳D.银
13.将一定质量的铝粉和锌粉加入到硝酸铜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滤液为蓝色,则滤渣中定有锌和铜
B.若滤渣中加盐酸没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一定为无色
C.若滤液中有硝酸锌,则滤渣中一定没有铝和锌
D.若滤渣中加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有锌和铜
14.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方便的小包装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为了防止富脂食品氧化变质和受潮,生产厂家往往在食品包装袋中放入装有某些化学物质的小袋。
你认为放在这些小袋中的物质应该是()
A.蔗糖和无水硫酸铜B.食盐和生石灰
C.还原铁粉和生石灰D.烧碱和生石灰
15.某工厂废液中含有 Fe(NO3)2和 Cu(NO3)2两种溶质,取部分废液于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测定所得溶液中某溶质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同时得到以下结论:
①图中纵坐标表示 Cu(NO3)2的质量
②a 点时溶液中有三种溶质,b 点时溶液中有两种溶质
③c 点时烧杯中有两种金属单质,d 点时烧杯中有三种金属单质
④完全反应后烧杯中溶液呈浅绿色
⑤完全反应后过滤,滤渣中加入少量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A.4 个B.3 个C.2 个D.1 个
16.为了探究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规律,将一定质量的锌粉和银粉加入Cu(NO3)2溶液中,充分反应,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如下图所示,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滤液中可能含有Ag+
B.滤渣中可能含有单质锌
C.滤液中一定含有Cu2+
D.滤渣中一定含有单质铜
17.有X、Y、Z三种金属,把足量X放入Y(NO3)2和Z(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渣中只有X、Z。
据此判断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Y>X>Z B.Y>Z>X C.X>Y>Z D.X>Z>Y
18.X、Y、Z、W是四种不同的金属,为比较金属活动性的强弱,某同学利用这四种金属单质、盐酸、Z的硝酸盐、W的硝酸盐,进行有关实验,结果如下表(能发生置换反应的记为“√”,不能反应的记为“一”,无标记的表示未做该实验)。
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A.X>W>Y>Z B.X>Y>W>Z C.W>X>Y>Z D.Y>W>Z>X
19.将50克镁和铁的混合物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3.6克氢气,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发结晶,得到无水硫酸盐,其质量为()
A.226.4克B.222.8克C.172.8克D.无法计算
20.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而Y不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
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X、Y和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是
A.X>Y>Z B.X>Z>Y C.Z>Y>X D.Z>X>Y
21.对甲、乙、丙三种金属活动性的实验研究过程如下:
(1)取大小相等的三种金属片,分别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后,甲、丙表面出现红色物质,乙没有现象.
(2)取大小相等的甲、丙两种金属片,分别放入相同的稀盐酸中,甲、丙表面都产生气泡,但甲产生气泡的速率明显比丙的快.则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A.甲>丙>乙B.丙>乙>甲C.甲>乙>丙D.丙>甲>乙22.现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Y和Z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和Z溶解并产生气体,Y 无变化;如果把X放入Z的盐溶液中,过一会儿,在X的表面有Z析出。
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X、Y和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A.X>Y>Z B.Y>Z>X C.X>Z>Y D.Z>X>Y
23.已知X、Y、Z三种金属能发生下列反应:X+H2SO4=XSO4+H2↑;Y+Z(NO3)2=Y(NO3)2+Z;Z+X(NO3)2=Z(NO3)2+X.则X、Y、Z三种金属与氢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A.X>H>Y>Z B.X>H>Z>Y C.Z>Y>X>H D.Y>Z>X>H 24.X、Y、Z三种金属及化合物间发生如下化学反应:Y+ZCl2═Z+YCl2 X+ZCl2═Z+XCl2
Y+2HCl═YCl2+H2↑ X与稀盐酸不反应.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Z>Y>X B.X>Y>Z C.Y>X>Z D.Y>Z>X
25.为验证铁、铜、铝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选用的一组物质是( )
A.FeSO4溶液、Cu、AlCl3溶液B.CuSO4溶液、Fe、AlC13溶液
C.CuSO4溶液、Fe、Al D.AlCl3溶液、Fe、Cu
26.为比较A、B、C三种金属的活动性,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由此判断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A>C>B B.A>B>C C.C>A>B D.B>C>A
27.两个烧杯中装有等质量的金属锌和镁,然后分别逐渐加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图反映出镁比锌的金属活动性强
B.a点时,两个烧杯中的酸都恰好完全反应
C.b点时,两个烧杯中产生氢气的质量相等
D.c点时,两个烧杯中都有金属剩余
28.有X、Y、Z三种金属,X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Y、Z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Z表面有银析出,而Y没有变化。
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弱的顺序正确的是( ) A.X、Y、Z B.X、Z、Y
C.Y、Z、X D.Z、Y、X
29.硬铝的组成金属有铝、镁、铜、锰等。
已知:锰丝放入稀硫酸中,有气泡产生;锰丝放入硫酸铝溶液中,表面没有金属析出。
结合我们所学金属再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下列有关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判断错误的是
A.Mn强于Cu B.Al强于Mn
C.Mg强于Al D.Mn强于Mg
30.为比较X、Y、Z三种金属活动性大小,进行如图实验。
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金属X 产生氢气 金属Y 无明显变化 金属Y 表面析出银 金属Z 无明显变化 A .X Y Z >> B .Z Y X >> C .Y X >、Y Z > D .X Y >、Z Y >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选择题
1.D
解析:D
【解析】
【详解】
验证锌、银、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设计方案为“中间金属两边盐,两边金属中间盐”,理论上锌、银、镁的活动性强弱顺序为镁>锌>银,故方案一为选金属锌和镁盐与银盐;方案二是金属镁和银与锌盐,故选D 。
2.A
解析:A
【解析】
【详解】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非金属间的置换规律与金属的相似,则活动性强的非金属单质能把活动性弱的非金属单质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Br 2+2KI=2KBr+I 2,说明Br 2的活动性比I 2强;
Cl 2+2NaBr=2NaCl+Br 2,说明Cl 2的活动性比Br 2强;即非金属活动性由弱到强顺序是I 2、Br 2、Cl 2。
故选A 。
【点睛】
非金属间的置换规律与金属的相似,类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B
解析:B
【解析】
造假者一般会参照真实物去造假的元宝,所以颜色等应该和真的差不多,造假像真. A 、加盐酸后,黄铜中的锌会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金不会与盐酸反应,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正确;
B、金和铜锌合金的颜色都是金黄色的,不能鉴别,故错误;
C、铜锌合金中的铜和氧气会生成黑色的氧化铜,而金不会与氧气反应,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正确;
D、合金的密度和纯金的密度不同,可以鉴别,故正确;
故选B.
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等质量的稀硫酸分别与足量的镁、铁、锌三种金属反应,只有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根据原子守恒得到生成氢气质量相等,因为金属活泼性不同导致反应速率不同,金属活泼性越强,其反应速率越大导致反应时间越短,金属活泼性Mg>Zn>Fe,所以反应速率大小顺序是Mg>Zn>Fe,则反应时间大小顺序是Fe>Zn>Mg。
故选B。
【点睛】
金属活泼性不同导致反应速率不同,金属活泼性越强,其反应速率越大导致反应时间越短。
5.A
解析:A
【解析】
A、铜不能将硫酸亚铁中的铁置换出来,说明铁的活动性比铜的强;银不能将硫酸亚铁中的铁置换出来,说明铁的活动性比银的强。
但没有比较出铜和银的活动性强弱,错误;
B、铜不能将硫酸亚铁中的铁置换出来,说明铁的活动性比铜的强;铜能将硝酸银中的银置换出来,说明铜的活动性比银的强,故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是铁、铜、银,正确;
C、铁能将硫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说明铁的活动性比铜的强;银不能将硫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说明铜的活动性比银的强,故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是铁、铜、银,正确;
D、铜与稀盐酸不反应,说明铜位于氢的后面;铁能与稀盐酸反应,说明铁位于氢的前面;铜能将硝酸银中的银置换出来,说明铜的活动性比银的强,故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是铁、铜、银,正确。
故选A。
点睛:判断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最简单的方法有两种:用中间的金属和两边金属的溶液或中间金属的溶液和两边的金属。
如判断铁、铜、银的活动性顺序,方法有:硫酸亚铁溶液、铜、硝酸银溶液或铁、硫酸铜溶液、银。
6.A
解析:A
【解析】
A、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得到铁和二氧化碳的反应中,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生成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正确;
B、铁与稀硫酸反应得到氢气和硫酸亚铁的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错误;
C、氢气与氧化铜反应得到铜和水的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错误;
D、镁与稀盐酸反应得到氢气和氯化镁的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错误;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置换反应概念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对反应类型做出正确的判断.
7.A
解析:A
【解析】
【分析】
铁和铜的活动性都比银强,都能和硝酸银溶液反应,且铁的活动性大于铜,反应顺序为:铁先置换出银,铁反应完铜再反应。
【详解】
A、由于不知道铁和铜的量,所以不能判断出剩余固体成分是否含有铁和铜,但是在剩余固体中一定含有银,故A正确;
B、铁与硝酸银发生反应生成硝酸亚铁,溶液中一定含有亚铁离子,由于不知所加的铁和铜的量,若铁未反应完,则溶液中无Cu 2+,故B错误;
C、由A分析可知,固体中肯定含有银,无法确定是否含有铁或铜,故C错误;
D、多种金属与一种金属盐溶液反应时最活泼的金属先反应,铁首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与硝酸银完全反应后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故滤液中一定含有生成的硝酸亚铁,而不是可能含有Fe2+,故D错误。
故选A。
8.B
解析:B
【解析】
X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Y、Z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说明X的活动强比Y,Z强,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稀硫酸中,Y溶解并产生氢气,Z不反应,说明Y的活动强比Z强, 综上所述,X、Y、Z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X>Y>Z
9.D
解析:D
【解析】
A、该方案根据锌能与盐酸反应而铜不能,只能说明金属Zn的活动性比Cu强,不能确定Fe与金属Zn、Cu的活动性强弱;故A不正确;
B、该方案根据铁能与硫酸反应而铜不能,只能说明Fe的活动性比Cu强,不能确定Zn与金属Fe、Cu的活动性强弱;故B不正确;
C、该方案根据Zn、Fe两金属能置换铜,只能说明Zn、Fe两金属活动性比Cu强,但不能判断Zn、Fe两金属活动性强弱关系,不能确定Zn、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故C 不正确;
D、该方案中Zn能置换硫酸亚铁中的铁,说明Zn活动性比Fe强;Cu不能置换硫酸亚铁中的铁,说明Cu活动性不如比Fe强;则活动性顺序为Zn>Fe>Cu;故D正确.
故选D.
10.C
解析:C
【解析】
首先分析,把铁加入下列溶液,是否反应.如果不反应,则溶液的质量保持不变;如果反应,再看反应后,生成的溶质的质量是否增大或减小,从而判断出溶液的质量的变化.
A、铁与H2SO4反应后,生成FeSO4溶液,溶液质量增加.故A错误;
B、铁与HCl反应后,生成FeCl2溶液,溶液质量增加.故B错误;
C、铁与CuSO4反应后,生成FeSO4溶液,溶液质量减少.故C正确;
D、铁与FeSO4溶液不反应,溶液质量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11.A
解析:A
【解析】
试题分析∶往滤渣中加入稀硫酸,有气泡产生,说明铁粉是过量的,铁比铜,银活泼,铜比银活泼,故B中H+、C中Cu2+、 D.中Cu2+、Ag+、不可能大量存在,而Fe2+、NO3-可以大量存在。
考点:考查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反应进程。
12.B
解析:B
【解析】
【详解】
5.6g铁和稀硫酸完全反应生成0.2g氢气;
A、5.6g锌和稀硫酸完全反应生成氢气质量小于0.2g,因此铁中混有的物质可能是锌;
B、5.6g铝和稀硫酸完全反应生成氢气质量大于0.2g,因此铁中混有的物质不可能是铝;
C、碳不能和稀硫酸反应,因此铁中混有的物质可能是碳;
D、银不能和稀硫酸反应,因此铁中混有的物质可能是银。
故选:B。
1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根据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关系铝>锌>铜,将一定质量的铝粉和锌粉加入到硝酸铜溶液中,铝会先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铝和铜,铝粉完全反应后锌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
【详解】
A、若滤液为蓝色,说明了铝和锌已完全发生了反应,则滤渣中一定没有锌和铜,故选项
错误;
B、若滤渣中加盐酸没有气泡产生,说明了铝和锌没有剩余,滤液的硫酸铜不一定完全反应,滤液可能为蓝色,故选项错误;
C、若滤液中有硝酸锌,则滤渣中一定没有铝,可能含有锌,故选项错误;
D、若滤渣中加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有锌和铜,可能含有铝,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4.C
解析:C
【解析】
A.无水硫酸铜能吸收水分,但蔗糖不能防止食品被氧化,故A错误;B.生石灰能防止食品受潮,但食盐不能防止食物被氧化,故B错误;C.还原铁粉能吸收氧气并发生反应,生石灰则能吸收水分,故C正确;D.烧碱与生石灰都能吸收水分,但不能防止食物被氧化,故D错误;故选C。
15.B
解析:B
【解析】
【详解】
解: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Zn>Fe>Cu,向一定质量Fe(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粉,与两种溶质依次发生反应:
所以析出铁的过程是溶液质量增加的过程,
所以析出铜的过程是溶液质量增加的过程,
根据反应图像,ab段溶液的质量没有变化,可推出此段锌只于Cu(NO3)2反应生成铜和硝酸锌,所以a点时溶液中有Zn(NO3)2、Cu(NO3)2、Fe(NO3)2;bc段溶液的质量开始减少,可知此段锌与Fe(NO3)2反应生成Zn(NO3)2和Fe,所以a点时溶液中有Zn (NO3)2、Fe(NO3)2;所以b点时溶液中有Zn(NO3)2、Fe(NO3)2;c点含有的金属是Cu、Fe;d点溶液质量不在改变,说明Zn过量,此时含有的金属是Zn、Cu、Fe;加入盐酸后,会与Zn、Fe反应生成氢气,此时溶液中只有Zn(NO3)2,溶液为无色;由以上可知,纵坐标表示Fe(NO3)2的质量减少,综上所述,只有②③⑤正确。
故选B。
【点睛】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且置换时先把最弱的金属置换出来。
16.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锌>铜>银,锌能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银不与硝酸铜反应,滤渣中加入盐酸,有气体产生,说明加入的锌过量,所以把铜全部置换出来,滤渣中含有铜和过量的锌,滤液中含有硝酸锌。
A、银与硝酸铜不反应,滤液中不可能含有Ag+,故A错误,不符合题意;
B、滤渣中加入盐酸,有气体产生,说明,滤渣中一定含有锌,故B错误,不符合题意;
C、滤渣中加入盐酸,有气体产生,说明加入的锌过量,所以把铜全部置换出来,滤液中不含有Cu2+,故C错误,不符合题意;
D、滤渣中加入盐酸,有气体产生,说明加入的锌过量,所以把铜全部置换出来,滤渣中含有铜和过量的锌,故D正确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7.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X、Y、Z三种金属,把足量X放入Y(NO3)2和Z(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渣中只有X、Z,说明X的活动性大于Z小于Y。
故选A。
18.A
解析:A
【解析】
【分析】
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详解】
Y、Z与盐酸不反应,则Y、Z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X、W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强,即X、W>H>X、Z,则只要验证Y、W、X、Z的金属活动性即可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Y能与Z
的硝酸盐反应,则Y的金属活动性比Z强,X能与W的硝酸盐反应,则X的活动性比W 强,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X>W>Y>Z。
故选A。
【点睛】
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19.B
解析:B
【解析】
设硫酸根的质量为x,根据关系式A→ASO4→SO4→H2↑,
则2 3.6g
=
96x
,x=172.8g
所以无水硫酸盐的质量=172.8g+50g=222.8g。
故选B。
点睛:已知Mg→MgSO4; Fe→FeSO4,并且可知道,在H2SO4中氢元素与硫酸根的质量比为2:96,由氢气的质量可求出硫酸根的质量,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无水硫酸盐。
点睛: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20.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而Y不反应,说明X>H>Y,把Y 和Z
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 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说明Y>Ag>Z,所以X、Y、Z的活动性为X>Y>Z,观察选项,故选A.
21.A
解析:A
【解析】
①取大小相等的三种金属片,分别放入相同的CuSO4溶液中,一段时间后,X、Z表面出现红色物质,Y没有现象,可判断X、Z的活动性比Cu强而Y的活动性不如Cu强.②取大小相等的X、Z两种金属片,分别放入相同的稀盐酸中,X、Z表面都产生气泡,但X产生气泡的速度明显比Z的快,可判断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X、Z都位于氢之前且X的活动性比Z强.综合以上分析,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X>Z>Y;故选A.
【点评】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之前的金属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活动性强的金属能将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22.C
解析:C
【解析】
把X、Y和Z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和Z溶解并产生气体,Y无变化,说明X和Z的金属活动性比Y强;把X放入Z的盐溶液中,过一会儿,在X的表面有Z析出,说明X比Z的金属活动性强,故X,Y和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X>Z>Y。
故选C。
点睛:掌握金属活动性应用“反应则活泼、不反应则不活泼”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3.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X+H2SO4=XSO4+H2↑可知金属X活动性位于氢之前,再根据Z+X(NO3)2=Z(NO3)2+X,可知金属Z能置换金属X,Z的活动性在X前,又因为Y+Z(NO3)2═Y(NO3)2+Z,所以Y能置换Z,Y的活泼性在Z之前,故可得出X、Y、Z三种金属与氢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Y>Z >X>H,故选D。
24.C
解析:C
【解析】
【详解】
由于Y+ZCl2═Z+YCl2,X+ZCl2═Z+XCl2,说明X和Y的活动性都比Z强;而
Y+2HCl═YCl2+H2↑,X与稀盐酸不反应,说明Y的活动性比X强,因此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Y>X>Z。
故选C
【点睛】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氢前的金属才可以和稀酸溶液(除稀硝酸外)反应生成氢气,只有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根据这一规律可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2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铜和硫酸亚铁溶液、氯化铝溶液都不反应,无法判断铁和铝的活泼性,故错;
B、铁与CuSO4溶液反应,与AlCl3溶液不反应,能判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故对;
C、硫酸铜溶液和铁、铝都反应,无法判断铁和铝的活泼性,故错;
D、Cu、Fe均不能置换出AlCl3溶液中的铝,无法判断铁、铜的金属活动性,故错。
故选:B。
26.B
解析:B
【解析】
【分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详解】
A能把B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说明A的活动性比B强;C不能把B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说明C的活动性比B弱,所以三者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B>C;
故选B.
27.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选项是错误的叙述,该图横坐标是硫酸,所以不能反应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B选项是错误的叙述,a点盛金属锌的烧杯中酸有剩余;
C选项是错误的叙述,b点时金属锌产生的氢气少;
D选项c点时,两个烧杯中都有金属剩余,是正确的叙述;故答案选择D
28.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X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Y、Z在常很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说明X的金属活动性强于Y、Z;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Z表面有银析出,而Y没有变化。
说明Z的活动性强于Y,根据以上实验事实,断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正确的是X Z Y,故选B。
29.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锰丝放入稀硫酸中,有气泡产生;
说明锰的金属活动性强于氢;
锰丝放入硫酸铝溶液中,表面没有金属析出,说明铝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锰;
结合铜的金属活动性弱于氢;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氢铝;
所以应选D。
30.A
解析:A
【解析】
【分析】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详解】
将X加入稀盐酸中,产生氢气,说明活动性X>H;将Y加入稀盐酸中,无明显现象,说明活动性H>Y;将Y加入硝酸银溶液中,有银析出,说明活动性Y>Ag;将Z、Y加入硝酸银溶液中,无明显现象,说明活动性Ag>Z,故金属活动性为:X>Y>Z;故选A。
【点睛】
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