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和鲁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契诃夫和鲁迅是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伟大作家,比较两位作家的短篇小说《苦恼》与《祝福》可以发现,他们在创作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都把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不幸遭遇作为创作题材,以小见大,反映深刻的社会问题,都采用了冷静客观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简练、独特的写作技法,堪称短篇小说大师。
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两者在揭露、抨击社会的深度、广度、社会价值方面又独具特色,各有千秋.虽然描写的都是丧子后的诉说,但表现的深度不同,姚纳的诉说是无人听,是社会的冷漠;祥林嫂的诉说虽有人听,但遇到的是嘲笑,是精神的摧残,是灵魂的虐杀。
看似一样孤苦,却是两种不同的诉说。
一、主人公相似的背景、孤苦的身世. 《苦恼》和《祝福》都把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不幸遭遇作为创作题材。
《苦恼》描写彼得堡一位老马车夫姚纳在独子病死后,利用载客的机会,千方百计找人谈心,诉说自己心中的痛苦,但是始终无人理睬和同情,最后,悲哀凄苦、万般无奈的马车夫只得向小母马倾诉衷肠,得到了在人间得不到的安慰和同情。
《祝福》的主人公是一位安分耐劳、勤快善良的农村劳动妇女,在儿子遭遇狼害之后,抑制不住悲痛向人们诉说,但得到的却是那个社会的轻蔑、厌恶和嘲笑,而最终成为那个社会的牺牲品。
3]二、丧子后的诉说:无处诉与有处诉
契诃夫和鲁迅在他们的作品《苦恼》和《祝福》中,都注意到了人物宣泄精神痛楚的特殊方式——诉说。
人们在精神上遇到突如其来的打击时,总想寻找一切机会反复的向人们倾诉郁积在心中的苦楚,从而减轻心中沉重的精神重压,抚平心灵的创伤。
《苦恼》整篇小说是围绕着马车夫姚纳想向人们倾诉心中的苦恼来展开的
鲁迅在《祝福》中展示祥林嫂丧子之痛时,同样也采取了向周围人诉说的情节。
受尽磨难的祥林嫂,在儿子遭遇狼害之后,抑制不住内心的伤痛,总想将自己的不幸向人们诉说,希望得到些许安慰尽管“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
[6]但她还要“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直到最后只剩下“唔唔”的无奈了。
失语,以及失语之后来自于灵魂至深处被压抑的孤独,如同潜行于地下的“地火”,“运行”、“奔突”;运行、奔突、却永远不会喷出,那只有死路一条。
[7]
鲁迅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多少有点让人联想到契诃夫对马车夫姚纳的描写,可怜与病态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准确的说较自姚纳来说,祥林嫂的命运更悲惨!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开始——虽然之前她新逃到鲁镇做帮工已经够不幸了,接着被婆家劫回,采用人身买卖的方式将她逼嫁到山坳里,而她的第二个丈夫不幸死于伤寒,儿子又被狼叼走了,祥林嫂是带着丧夫失子的悲痛来到鲁镇的。
祥林嫂的痛苦应该说是比车夫姚纳的更悲惨。
三、冷漠的群体、无情的社会现实
《苦恼》描述的故事情节十分简单,是一件发生在社会底层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作者把人物设置在特殊的社会氛围中,始终以平静的、带着调侃的语调描述了主人公与周围不同层次人物的关系,从多角度、多侧面刻画出一个社会下层小人物悲苦无助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
从而控诉了沙俄时代彼得堡社会的冷漠无情。
"《苦恼》的结尾极富艺术性,姚纳终于找到了承接倾诉痛苦的对象,这就是他那匹同样可怜的老马。
契诃夫借着这种人马交流的别致的手法反衬出了姚纳心中痛苦的难以压抑,以及倾诉被“承接”后心灵的状态.契诃夫借着这种出人意料的构思,反衬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的冷漠隔绝,小说读来确实使人感到契诃夫“含泪的笑”的迷人艺术魅力,出人意外又耐人寻味。
比起姚纳,祥林嫂的命运要悲惨得多了!一个不幸的中国社会底层妇女,不但无人乃至无马来承接她丧夫丧子的痛苦倾诉,而且她的痛苦还成了人们取乐的对象,她本人成了别人侮辱迫害的对象。
两篇文章的现实主义创作都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本民族的文学渊源,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去深入人生并写出辛酸血泪,描写了一幅幅现实主义的真实图画,展现下层人民的物质精神苦痛,使读者深切地体会到统治阶级的残酷和虚伪。
其批判力度,比起空洞的谈论显得更为深刻。
契诃夫在《苦恼》中对不幸的小人物姚纳寄予了人道主义的同情,对社会的冷漠残酷给予了诗性的揭示与讽刺,结尾的人马交流显示了作家“含泪的笑”的幽默的美学品性;鲁迅在《祝福》里同样对不幸的下层妇女祥林嫂寄予了人道主义的同情,但他关注的是对致使祥林嫂发疯死掉的“集体压迫”与“社会理性”的冷漠残酷的揭示与描绘,鲁迅的《祝福》没有采用契诃夫《苦恼》中采用的那种幽默的喜剧性的手法做结尾,而是采用了反讽的悲剧手法结尾,通过祥林嫂无声的死与鲁镇热闹的新年,一悲一喜来反衬出祥林嫂的不幸与群体的冷漠残酷的社会性主题。
四、光辉的艺术价值
鲁迅和契诃夫都是短篇小说的大师,这两篇小说从艺术性看都可以说是一流的,但从思想性上看,鲁迅的《祝福》对社会批判的力度显然更为深广,鲁迅是一位集思想家与小说家于一身的作者,他的小说显示了他对中国病态社会与国民性的洞察与批判,《祝福》称得上是篇忧愤深广的杰作。
在内容方面,《苦恼》故事简单,人物、场景少,时间跨度只有短短几个小时,内容只涉及马车夫有苦无处诉的简单故事,题材较小,格调幽默、调侃。
《祝福》则写了不同阶层的人物对祥林嫂从经济、肉体到精神上的压迫、摧残,描述了主人公一生的悲惨命运。
主题重大,笔调凝重、深刻,字字带血。
与鲁迅的《祝福》比较,两者都对社会进行揭露和批判,但由于契诃夫所处时代的局限.他的揭露和批判是暗示的、局部的、温和的,其深度和广度远不如《祝福》,《祝福》描写的中国革命,虽然经过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的状态,虽然经过“五四”前后的“呐喊”和思想启蒙,国民还是不觉悟,鲁迅深刻地思考着中国革命的深层问题——封建主义和农民问题.祥林嫂是被鲁迅作为中国劳动妇女最悲惨的典型来塑造的,祥林嫂悲剧的深刻性表现在她不仅在经济上、肉体上受尽了压榨和摧残,而且也在精神上受尽了人们的嘲笑和虐杀,不仅生前哀苦无告,还怀着恐惧走向死亡,死亡在她的心目中,不是悲惨生活的结束,而是另一种最大恐怖的开始,这是作者深刻地观察了中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不幸人们的命运而加以典型化的一个完整的悲剧性格。
这个形象揭露了全部封建宗法社会的思想和制度——政权、族权、神权、夫权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
[14]“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15]
两篇故事虽然都是主人公丧子后的诉说,但深度不同,姚纳的诉说是无人听,是社会的冷漠;祥林嫂的诉说虽有人听,但遇到的是嘲笑,是精神的摧残、是灵魂的虐杀,看似一样的孤苦,却是两种不同的诉说。
鲁迅作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问题作为自己的责任,对旧的社会制度赖以生存的思想基础做最深刻、最彻底的揭露和批判,这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们所远远不能比拟的。
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契诃夫
无论在创作思想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对鲁迅产生着直接、重要的影响,然而鲁迅采取学习、继承的态度,扎根于中国的土壤中,将契诃夫的现实主义原则发展到极至。
鲁迅创造出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艺术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上,奠定了相同的大师级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