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全部古诗及文言文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全部古诗及文言文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白
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君)直到夜郎西。
背景及作者介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
天宝初年,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
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
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词语注释
1.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
左迁:贬谪,降职。
龙标:古地名,在今洪。
2、左迁: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
3、花:柳絮。
4、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
5、龙标:今黔阳,唐时甚僻。
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6、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浣溪,辰溪的总称,在今省西部。
7、随风:一作“随君”。
8、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西部、北部和东北部及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
唐代在今桐梓和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
这里指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
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在树上柳絮落光,杜鹃啼叫的季节,
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去了,那里地方偏远,还要经过武溪,巫溪,酉溪,浣溪,辰溪。
让我把对你的忧愁与思念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一同伴随你奔赴夜郎之西
夜雨寄北
(唐)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②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③话巴山夜雨时。
背景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注释
①选自《义山诗集》。
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生[1],又号樊南生。
怀州河(现在沁阳)人。
唐代诗人。
这首诗是寄给妻子(或友人)的。
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与妻子(或友人)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
②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在今省南江县以北。
)
③却:还,再。
何当:何时能够。
池:水池。
期:期限。
选自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33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课外古诗词背诵172页。
译文
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
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
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秋词
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1]
《秋词》二首是唐朝著名诗人禹锡的作品,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注释
①自古:从古以来,泛指从前。
逢:遇到。
寂寥:空旷无声,萧条空寂,这里指景象凄凉。
②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③春朝(zhāo):春初。
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④排云:推开白云。
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⑤碧霄:青天。
译文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
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群白鹤冲破云层,一飞冲天,
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篇借咏画眉以抒发自己的性灵,诗题一作《郡斋闻百舌》。
画眉、百舌,都是声音婉转的鸣禽,诗人在《啼鸟》诗中也写过“南窗睡多春正美,百舌未晓催天明。
黄鹂颜色已可爱,舌端哑咤如娇婴。
”可见他对“林间自在啼”多么欣赏,这儿以“锁向金笼”与之对比,更见出诗人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心理。
诗人本在朝为官,后因党争牵连,贬为知州知县,此两句大概有所寄托。
[注释] ①随意移:自由自在地在树林里飞来飞去。
②树高低:树林中的高处或低处。
③金笼:镶金的鸟笼。
③百啭千声:形容画眉叫声婉转,富于变化。
④始知:现在才知道。
⑤不及:远远比不上。
译文:那时候在林间飞来飞去,随自己喜欢唱着婉转动听的歌儿,在高高低低的树林里翩翩飞舞,在万紫千红的山花丛中任意穿行。
今天才知道关在华美的金笼里,怎比得上树林中的自由欢欣?
泊秦淮①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②秦淮近酒家。
商女③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④。
背景:
身为一名爱国诗人,杜牧看到忧外患,民不聊生,对晚唐统治者十分不满,感到唐王朝的政权岌岌可危。
在此背景下,作者来到秦淮河畔,看到了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听到了商女靡废的亡国之音,大为愤慨。
“犹唱后庭花”表面上是批评商女,实则把斗争矛头指向了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注释:
①选自冯集梧《樊川文集》卷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句容大茅山与溧(lì)水东庐山两山间,经流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②[泊]停泊。
③[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④[后庭花]歌曲《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皇帝叔宝(即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称此曲为“亡国之音”。
译文
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
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
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后庭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1]
背景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1192年(绍熙三年)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是年六十八岁。
这首诗两个侧面组成: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这两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他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他的悲愤也愈是强烈。
这使他
的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
这种悲愤忠烈的感情一直在他心灵中激荡,使他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在梦中也常常梦到。
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字词注释
⑴僵卧:挺直躺着,指卧病在床。
⑵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
⑶不自哀:不为自己而感到悲伤,不为自己哀伤。
⑷尚:副词,还,仍然;表示事情的继续或残存状态。
⑸思:想着,想到。
⑹为:介词,为,为了;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⑺戍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
戍(shù),守卫。
轮台:现在的新疆轮台县,汉代曾在这里驻兵屯守。
这里泛指北方的边防据点。
⑻夜阑:夜深人静的时候。
阑(lán):残尽。
⑼卧听:躺着听。
⑽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
⑾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⑿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2]。
全文译文
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
心中还想着替防卫边疆。
夜深了,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
迷迷糊糊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踏过冰冻的黄河奔赴前线。
淮上与友人别
谷
扬子江头柳春,
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背景
这首是诗人在(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注释
①淮(huái):。
②扬子江:长江在、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驿亭。
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④潇湘(xiāo xiāng):指今一带。
⑤花:柳絮。
⑥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在今境。
⑦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⑧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
译文
扬子江的岸边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飘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水和湘水流经的城镇(今一带),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卜算子①·送鲍浩然②之浙东
[宋] 王观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书法作品
水是眼(yǎn)波横③,山是眉峰聚④。
欲⑤问行人⑥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⑦。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北宋词人王观在浙东府治(越州大都督府)创作的著名诗词,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
此词送别友人,构思新颖。
没有送别情境的刻画和别情依依的渲染,开头便着眼于山、水。
以眉眼盈盈喻山川之美,故乡山河之美。
将人之眉眼与自然山水两组意象重复叠加,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
上阕将“送君归”与“送春归”叠合,忽生“到江南赶上春”的奇想,又叮嘱:“千万和春住”。
一扫千古惜春佳句,独具创新之佳妙
注释译文
①卜算子:词牌名。
②鲍浩然:诗人的朋友。
③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④山是眉峰聚:浙东的山是美女的黛眉舒展凝聚。
⑤欲:要,想要
⑥行人:指作者(王观)的朋友(鲍浩然)
⑦眉眼盈盈处:山水交汇的地方。
译文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浙东的山是美女的黛眉舒展凝聚。
要问朋友去哪里呢?
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才刚送走了春天,
又要送好友离去。
如果你到江南赶上了春天,
就千万不要辜负了这美好的景色,
一定要留住春天与你在一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què)辅三秦①,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huàn)游②人。
海③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④。
无为在歧路⑤,
儿女共沾巾⑥。
作者简介
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著有《滕王阁序》。
绛州龙门(今河津)人。
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
父亲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
王勃与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千古传诵,有口皆碑。
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注释译文
1、少府:官名
2、之:到、往
3、蜀州:现崇州
4、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现在的省潼关以西一带。
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5、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译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
全句是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6、君:对人的尊称,这里指“你”
7、宦(huàn)游:出外做官。
8、海:四海之,即全国各地。
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
9、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10、无为:无须、不必。
11、比邻:并邻,近邻。
12、歧(qí)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13、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译文
(即将告别)由三秦之地护卫的长安城,遥望蜀州,只见风烟迷茫。
(我)与你都充满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外出做官的人。
只要四海之中有了解自己的人,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好似亲密近邻。
(我们)不要在分手的岔路上因离别而感到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流泪沾湿衣襟。
渡送别⑴
白
渡远外⑵,来从楚国游⑶。
山随平野尽⑷,江入大荒流⑸。
月下飞天镜⑹,云生结海楼⑺。
仍怜故乡水⑻,万里送行舟⑼。
《渡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作品注释
⑴:山名,位于今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今、一带。
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下来。
⑺海楼:海市蜃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
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
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把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作品译文
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
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两小儿辩日《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此处念“智”)乎?”
词语解释
(1)游:游学,游历。
(2)辩斗:辩论,争论。
(3)故:原因,缘故。
(4)以:以为,认为。
(5)去:离。
(6)日中:中午。
(7)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8)及:到了。
(9)则:就。
(10)盘盂:过去吃饭的碗,盘子。
盘:圆的盘子,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1)为:是。
(12)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
(13)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
意思是天气很热。
(14)决:裁决,判断。
(15)孰:谁,哪个。
(16)汝:你。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枭逢鸠。
[西汉]向《说苑•谈丛》
鸠曰:“子将安之?”
枭曰:“我将东徙⑤。
”
鸠曰:“何故⑥?”
枭曰:“乡人皆恶我鸣⑦。
以故⑧东徙。
”
鸠曰:“子能更⑨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
《枭逢鸠》又名《枭将东徙》,是一则动物寓言。
出自西汉向《说苑·谈丛》(《四部丛刊》本)。
这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对待自己的重大缺点和某些重大问题,要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不能像猫头鹰搬家那样,就事论事,回避矛盾,这样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注释
1 枭(xiāo):又称鸺鹠(xiūliú),一种凶猛的鸟,猫头鹰。
2 逢:遇见,遇到。
3 鸠(jiū):斑鸠、雉鸠等的统称,形似鸽子。
4 子将安之:您打算到哪里(安家)。
5 子,古代对对方的尊称,表示“您”。
6 将,打算、准备。
7 安,哪里。
之,到。
安之,即“之安”,去哪儿。
8 东徙(xǐ):向东边搬迁。
徙,搬迁。
9 何故:什么原因。
故,原因。
10 乡人皆恶(wù)我鸣:乡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
皆,都。
恶,厌恶。
我,这里指代猫头鹰。
11 以故:因此。
以,因为。
故,原因,缘故。
12更(gēng):改变。
13犹(yóu):仍旧,还。
译文
一天,猫头鹰遇见了斑鸠,斑鸠问它:“你将要到哪儿去?”
猫头鹰说:“我将要向东迁移。
”
斑鸠问:“是什么原因呢?”
猫头鹰说:“村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要向东迁移。
”
斑鸠说:“如果你能改变叫声,就可以了;你要是不改变叫声,那么即使你向东迁移,那里的人照样会讨厌你的叫声。
”
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人选自《吕氏春秋集释》秦相国吕不韦组织其门客编写
注释
1:溉汲——打水洗涤。
溉:音gài,浇灌。
汲:音jí,从井里打水。
2:居---停留
2:及——到了……的时候。
3: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
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4: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军报告。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宋君:宋国国君。
5: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当“向”讲。
6:使——劳动力。
7:吾——我家。
8:于——向;在
9:对——回答
10:不若:不如。
11:穿:凿通。
12:闻:听到,后一句中的“闻”是“使听见”的意思。
13:令:命令
14: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
译文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要到外边去取水,所以总有一个人在外边打水。
后来他家挖了一口井,于是对人说:“我挖了一口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人听见这话,就向另外的人传话说:“丁家挖了一口井,井里出来一个人。
”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
消息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到丁家去询问。
丁家的人回答说:“我们是说挖了井节约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说挖井挖出来一个人。
”早知道听了传闻像这样,还不如没有传闻。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bīn)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晏子对曰:“齐之临淄(zī)三百闾(lǘ),袂(meì)成阴,挥汗成雨,摩肩接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
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
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
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yì)王。
王曰:“缚者曷(hé)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则为橘,生于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尊严的故事。
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字词注解
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别国。
后面的两个使字,一个作名词即使者,一个作动词即委派。
以:因为。
短:长短,这里是人的身材矮小的意思。
袂:衣袖
命:命令,这里是委任、派遣的意思。
主:主,这里是规矩、章程的意思。
后面的主字,是指主人、国君。
不肖:不贤,这里指没有德才的人。
宜:应该
将:将要
使:出使
闻:听说
之:之这个消息,代“晏子将使楚”这件事。
左右:身边的人
谓……曰:对……说
习:熟练
辞:言辞
者:人
方:将要
吾:我
欲:想
辱:侮辱
之:代词,代晏子
何以也:“以何也”倒装,怎么办
对:回答
赐:赏赐
为:在这里相当于“于”。
缚:捆绑
诣:到(指到尊长那里去)。
曷:同“何”,什么。
为:相当于“于”,当。
固:本来。
善:擅长
避席:离开座位,表示重。
避,离开。
席,座位
闻:听说
之:代下面晏子说的“橘生则为橘,生于则为枳”。
生:生长
则:就是。
则为:就变为。
为:变为。
枳:一种灌木类植物,果实小而苦。
也叫【枸橘】,果实酸苦。
徒:只,仅仅。
其:它们的(代指前面的橘和枳)
实:果实
味:味道
不同:不一样
橘生则为橘,生于则为枳: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
所以然者何: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然,这样。
对曰:回答道。
得无:莫非。
耶:语气助词,“吗”?
圣人:才德极高的人
熙:同“嬉”,开玩笑。
反取病焉:反而自取其辱了。
病,辱。
原文翻译
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
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去访问楚国。
楚王仗着自已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
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我在这儿等一会儿。
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
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晏子见了楚王。
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
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
撒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
带犯人上来
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
”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
”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
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
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
”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洋洋地笑起来,以为这一
下可让晏子丢尽了脸了。
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的柑橘,又大又甜。
可是橘树一种到,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
圣人是不可以同他开玩笑的,我这是自讨没趣。
咏雪
谢太傅①寒雪日集②,与儿女③讲论文义④。
俄而⑤雪骤⑥,公欣然⑦曰:“白雪纷纷何所似⑧?”兄子儿⑨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⑩。
”兄女曰:“未若⑪柳絮因⑫风起。
”公大笑乐。
即⑬公大兄无奕女⑭,左将军王凝之⑮妻也。
咏雪,始出于东晋谢安与其侄子、侄女的一段即兴对话。
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
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并因此而流传千古,成为一段佳话。
后世有同名同题诗词多篇见诸文坛,一并流传下来。
注释译文
⑴谢太傅:即[1]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晋朝郡阳夏(现在太康)人。
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死后追赠为太傅。
⑵集:家庭聚会。
⑶儿女:子侄辈。
⑷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⑸俄而:不久,不一会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