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教案
第6课黄河颂
教师寄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1
234 12.狂澜:
屏嶂:。

九曲连环:
一泻万丈:
二、理解探究
课题是《黄河颂》,其中哪个字是关键?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整理出全诗的结构。

1
不能表达这种意境。

2、黄河有着怎样的气势和精神?结合具体语言说说你的体会。

我觉得“望黄河滚滚”中的一个“望”字,写出了黄河雄伟、广阔的气势,也统领了全诗的内容。

从“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中我感受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势。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写出了黄河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显示了黄河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前进发展。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这里的“屏障”既是天然的、军事上的屏障,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屏障。

/
/五
//用
/浩1
2、诗歌写了黄河的精神,并且发出了自己的誓言。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值得我们学习的黄河精神更是多方面的,你能用一个相似的短语来替换“伟大坚强”这个词,发出自己的誓言吗?
一往无前豪情万丈勇敢无畏。

博大宽广。

3、诗人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们民族的屏障”,如何
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如果把“摇篮”改作“灯塔”,可以吗?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所以把黄河喻为“摇篮”。

把黄河喻
1.全诗所表达的产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为了保卫黄河而战友的画面慷慨激昂,斗志剔昂扬,豪情满怀,气势高昂,并有一种骄傲自豪的情怀。

2.“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啸,黄河在咆啸”运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有何作用?
运用了排比反复的手法,增强了华北人民在日寇铁蹄下奋起反抗的高昂情绪。

3.写出两句有关黄河的谚语。

1、.
2
3..
感。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
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
三.
1
2.
3、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4、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自主学习
1、掌握重点字的字形和读音,同时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整理在下面:-------(xuān)闹---------(chà)异--------(ào)悔-------------(qídǎo)----------(gěng)住钥匙()气氛()
请是个
评。

五、品味语言,谈谈你对下面语句的理解。

1、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2、屋顶上的鸽子咕咕的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1
2.树立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中所用比喻的含义
2.初步掌握比喻说理的方法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综合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2.通过读写结合的学法升华思想水平
导学思路
1.以课文第1、2段为例,引导学生试读和体会,标出节奏和重音,把握好语气,先由教师范读,再让学生练读。

2.按上述方法,请学生标出课文第3、4、5段的节奏和重音,并练读1遍。

3.在小组内试读,并互相点评指正。

4.全班齐读全文,师生共同点评总结。

三、自主学习
独立阅读、分析、评点,整体感悟课文,理清各部分的含义,先在小
第1
第2
第3
第4
第5
四、合作探究
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一找作者用了哪些比喻,其含义是什么。

小组合作探究后,全班交流并明确:
1、作者用长江黄河的奔腾向前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
2、用长江黄河的“浩浩荡荡”比喻中华民族历史的一往无前,势不可挡;
3、用“平
原无际、一泻千里”的景象比喻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4、用“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5、用长江黄河穿越沙漠山峡比喻中华民族在艰难斗争中前进等等。

导学检测
一.
二.
三.
四.根据课文把下列对象的比喻句写在横线上。

①民族生命的进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类历史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艰难的境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六.
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横断,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

民族生命的过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人类在历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

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

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
高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逼狭____崎岖____
3.
4.
5.
6.
7.
人类在历的生活正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课型:新授主备:李红卫审核:初一语文组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1
2

3.学一学,用一用。

请你以“家乡”为写作内容,写一组排比句,赞美吟诵家乡的美丽富饶。

想一想
阅读感受(困惑)
1
2
“九
激越的誓言。

二、有情朗诵,整体感知
1、有情朗诵:
①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
a注意把握教师的语气语调重音;
b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能够说明喜欢的理由;
c感受文中的情感。

②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

要求:
a
b
2
1
明。

②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③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的景物?
2
学法指导: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联系上下文,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四、回味赛读,互动释疑
1、回味赛读:回味文章情感、语言特色等,进行朗读比赛。

再度感
2
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的心里怀着①________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②________着一种热情。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
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③________的山雕,奔驰的鹿
1
2.
3.“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文中还有多处类似的句子,如何理解“她呼唤”“她召唤”?“无时无刻”说明了什么?
4.这段话中作者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其用意是什么?
5
18
课型:新授主备:李红卫审核:初一语文组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
点。

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1、
2
3
1.
2.找出并解释句中的通假字。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通(),_______
2)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通(),_______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写木兰深明大义,代父从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3):
4)是:
5)是:
6)是:1.
2.说一说木兰是怎样一个人?
3.你对木兰从军一事是如何评价的?
知识链接
,这是
1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1
2
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②第5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⑤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3、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在内容上)
(在结构上)
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4、语言品味:
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
1
(用活。

2
五、复述表演,走近木兰
学生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可片段),并结合教师提供的图片,试着表演,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
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六、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2
⑤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⑥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七、达标检测
1.选择对字词理解正确的项。

①策勋十二转()A.次B.回C.转动
②赏赐百千强()A.多B.大C.有余
③愿为市鞍马()A.市场B.买C.集市
④愿驰千里足()A.希望B.愿意C.能够
2.)
A
来。

B
C
D
3.)
A
B
C
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4.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意思是非常、十分。

5.
A
C
6.
A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7.朗读下列语句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8.
1
A
C
2
皆次当行()数()建奇功
3.区别一词多义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因:)
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因:)
精心整理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②.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5.“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
B
C
D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