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李清照研究性学习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李清照研究性学习报告
篇一:研究性学习《走近李清照》
研究性学习《走近李清照》
盖石中学李国军
一、设计背景
(一)设计理念
1、李清照的《声声慢》,在完成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这首诗,并且组织学生将较长一段时间的研究性学习——对李清照词的朗诵、推荐、赏析,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对李清照生平与其词的感悟进行研究。
2、全班学生分为6小组,要求每组选出1个组长,确立一个主题,写出一份学案,做出一份课件,派出一个主讲。
3、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新课程下进行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体验,并主动地思考和提出问题。
4、在美的音乐声中,美的课堂境界中,美的情感氛围中,美的作品赏析中,形成了多渠道、多方向、立体交叉的课堂信息传递模式,在课堂进行展示、交流。
5、这是一节校内公开课。
(二)、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
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2、“学情”及教学资源分析:我所任教班级是平行班,学生基础不扎实,而且阅读量较少,积累不够丰富。
因此,课前引导学生收集有关李清照资料,并加以分类、整理、分析。
在这节课中,学生各自谈“我心中的李清照”,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净化,情感得到了一次感染,能力得到了一次锤炼,兴趣得到了一次激发。
二、教学现场
(教室里轻声播放着优雅的歌曲——《一梦千年》,讲台的大屏幕展示“研究性学习——走进李清照”画面。
)(导入)
开课就以典雅的歌曲和大屏幕展示的“研究性学习——走进李清照”把学生和听课者带入一个艺术境界。
师:这首优雅的歌曲非常特别,里
面的歌词引用了一些古诗词。
在这首歌词里,同学们能不能听出包含了谁的诗词最多?
生:(异口同声)李清照。
师:包含了哪几首?
生:(七嘴八舌)《如梦令》《一剪梅》《醉花荫》《点绛唇》《声声慢》
师:(笑)看来大家的课前准备工作还是做得不错,值得表扬!现在请同学们把《如梦令》一齐背出来。
生:(齐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师:前几天我们在学习《声声慢》时,许多同学对李清照都不是很熟悉,经过这段时间的研究,大家现在对她想来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
生:(有的点头、小声交流)
师:今天,我们就以“走近李清照”为题(屏幕画面上出现“走近李清照”字样),把同学们这段时间的研究成果拿出
来互相交流交流,作一次“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汇报,好吗?
生:(齐声)好!
师:这段时间,我一共收到各个研究小组的同学们提交的6份学习报告,还有同学们自己制作的6个电脑课件。
我相信,关于李清照这位旷世才女的其人其文,大家一定有许多话想说,所以,今天,我把讲台给你们让出来。
(走下讲台)
生:(小声交流,跃跃欲试。
)
这一“让”,让出了一个学生活动的大舞台,一种全新的课堂模式。
1、李清照的生平简介
师:首先请第一小组的代表——李远静发言。
李远静:(走上讲台)大家好!我们小组经过多方的收集和查询,已经掌握了许多关于李清照的第一手材料。
生:(笑)
李远静:我们发现,李清照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才女。
(屏幕显示李清照
像)这就是李清照,她生于1084年,山东济南人,号易安居士,是宋朝著名的女词人,婉约词派的卓越代表。
她出身书香门第,18岁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婚后生活典雅美满,有“赌书泼茶”的佳话流传后世。
赵明诚出仕后经常外出,清照就把这些离愁别绪化为优美的词句,这也是她早期作品的主旋律:多描写闺情相思,反映对爱情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后来,金兵入侵中原,靖康之变后,她被迫流寓南方,1129年,明诚病死,清照孤身漂泊,最终在杭州度过残年。
孤苦的生活,也使她的后期作品风格有所变化:词情黯然、沉哀入骨,多描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
李清照的作品集叫《漱玉词》,后世对李清照的文学成就评价很高,(屏幕显示后世对李清照的
评价语句。
)沈去矜曾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四库提要》中也写到:“清照以一妇人,
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故不得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还有《白雨斋词话》、《碧鸡漫志》等文化评论作品中,都对李清照的词赞赏有加。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下)
生:(鼓掌)
老师点评:能如此完整地介绍出李清照的生平,又相随介绍出她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后人对李清照的评价,并且做出如此精美的课件是令人称赞的。
师:我们更要谢谢邱子维,他不仅从生活经历、作品风格各方面概括地介绍了李清照,更用后人对她的评价证明了她出众的才华,很好!还有没有同学要补充?
刘霜:我想补充一点,李清照大概在五十多岁时,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但这个张汝舟是个人面兽心的家伙。
后来,李清照为了和他离婚,不惜对簿公堂。
我想,从这件事上,也能看出李清照的性格是柔中有刚的。
师:不错,李清照晚年的确有过一次不幸的婚姻,李文彬的补充让我们看到了李清照性格的另一个侧面,也更能唤起我们对其晚年不幸遭遇的同情。
这一补充,十分必要,把一个“柔中有刚”的李清照活脱出来。
2、李清照前期词风简介
师:下面,请第二小组的中心发言人向大家展示你们的研究成果。
大家欢迎!
生:(鼓掌)
王紫微:(走上讲台)我们小组重点研究的是李清照的前期词作。
(屏幕显示:李清照前期词作)李清照的诗词、文论都很有造诣,词的成就最高。
后人一般把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期、后期。
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
李清照前期人生得意,过着比较平静的生活,她沉浸在爱情和事业的幸福之中,其词里的人物多有浪漫之情,且乐观向上,热烈,所以在这段时
期内李清照的词多以浪漫为基调,直抒胸臆,生机勃勃。
所以李清照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
概括起来可以有一下三个方面:(1)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屏幕显示作品并配以同类意境的图片)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那无拘无束、天真烂漫淑女形象。
既不同于古代贵族少女眷恋湖光山色也不同于一般少女无聊地游山玩水,而是寄情于山水,托怀于自然。
(2)少女的多情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屏幕显示词句。
)
传达了一种轻松浪漫、和谐无忧、花好月圆的氛围。
(3)对爱情的追求和相思之苦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荫》)(屏幕显示作品并配以同类意境的图片)
我们认为,李清照的前期词作风格可以概括为:格调清新、妩媚秀丽、细腻婉转。
(屏幕显示这三个词)
我的介绍就到这儿,希望同学们有时间再就这个问题跟我们组的同学交流。
(下)
生:(热烈鼓掌)
师:(鼓掌)赖桂清同学的发言非常清晰、精要。
“格调清新、妩媚秀丽、细腻婉转”准确概括词作风格正如刚才她讲到的,李清照早年的作品虽然也抒发一些离愁别绪,但总体上仍是一种清新明快的风格。
那么,她的后期词作的风格又有了怎样的变化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请第三小组的发言人来为
我们介绍一下。
3、李清照后期词作简介
陈思杰:(快速地)我先来说说李清照词风变化的原因。
1127年,金兵入关,爆发了靖康之变,李清照被迫离开故乡,流落南方。
1129年,她的丈夫赵明诚病逝,她精神上失去了依靠,受到很大的打击,可以说是家破人亡。
后来,她孤身一人从建康到越州、四明、温州,最后到临安,颠沛流离,受了很多苦。
所以,她的后期作品一反前期的清新明快,呈现出另一种风格。
师:不错,李清照词风的变化可以说是社会和家庭的双重悲剧造成的。
那么,她的后期作品有什么情感特点呢?
陈思杰:李清照她后期的代表作大致有《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等。
(屏幕显示这几首词及相同意境的图片)经过我们小组成员的讨论,她后期
词作的风格可以用凄清哀婉、忧愤深沉、苍凉悲楚来形容。
(屏幕显示:凄清深沉、苍凉悲楚)
(1)惆怅哀愁的念旧之情: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2)思恋故国的爱国之情《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下面,我就以这首词为例,为大家简要地分析一下。
(屏幕显示《永遇乐》全词)《永遇乐》这首词以汴京的元宵佳节作为回忆的聚焦点,一如烟如梦的“中州盛日”和“如今”的艰难岁月互为对衬,极写过去的繁华,反衬出如今的孤寂。
其中“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一句,(屏幕显示:词中这一句加下划线)语言看似通俗平淡,却凝聚着词人凄苦无告的深沉愁绪,国破家亡之恨,流离患难之苦,在对比、反衬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李清照后期的杰作还有很多,由于时间关系,不能一一介绍,相信同学们手里也有很多资料,我们下来再作交流。
谢谢大家!(下)
生:(鼓掌)
师:陈思杰发言的可贵之处在于,她不是孤立、笼统的概括,而是把对词风的阐述融进了对作品的赏析过程之中,有理有据,是一种非常务实的研究精神,值得赞赏。
从李清照的词作中,我们可以悟出那天真烂漫的少女情怀,品出少妇的离愁别绪,吃尽丧夫孀居的惆怅哀愁之苦,受着思恋故国的煎熬,人生的况味,在诗酒中慢慢品尝……李清照的词作,犹如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块瑰丽奇幻的彩石,永传于世,经久不衰。
4、总结李清照一生经历的重大磨难。
师:刚才,几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了李清照的词作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的不同的风格。
下面第四组的同学要给我们
总结李清照一生经历的重大磨难?
生:(郭勇走上讲台)
郭勇:请问同学们知不知道李清照一生经历几次重大磨难?
生:(小声交流,七嘴八舌,有人说是两次,有人说是三次、四次。
第四组的全体成员在偷偷地笑)
郭勇:大家已经有结论了吧?谁先来说说?
桂小峰:我们小组都认为可以概括为三次。
郭勇:对的,李清照一生经历重大磨难可以概括为三次。
李清照的第一大磨难是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
1129年8月,丈夫赵明诚刚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
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
她基本上是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但是这个可怜可恨的高宗赵构并没有这个觉悟,他不代表国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条小命。
他从建康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
一路逃下去,一直漂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
李清照一孤寡妇人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这样苦苦地坚持着。
大约是在避难温州时,她写下这首《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第二大磨难就是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
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
对于李清照为什么改嫁,史说不一,但一个人生活的艰辛恐怕是主要原因。
这个张汝舟,初一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
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渐渐发现志向情趣大异,真
正是同床异梦。
张汝舟先是以占有这样一个美妇名词人自豪,后渐因不能俘获她的心,不能支配她的行为而恼羞成怒,最后完全撕下文人的面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
华帐前,红烛下,李清照看着这个小白脸,真是怒火中烧。
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
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哪里受得这种窝囊气,便决定与他分手。
但在封建社会女人要离婚谈何容易。
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
篇二:走进李清照研究方案
研究性学习设计
篇三:走进李清照
(一)设计理念
1、李清照的《声声慢》处于必修三第二单元(诗歌单元),在完成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这首诗,并且组织学生将较长一段时间的研究性学习——对李清照词的朗诵、推荐、赏析,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对李清照生平与其词的感悟
进行研究。
2、全班学生分为6小组,要求每组选出1个组长,确立一个主题,写出一份学案,做出一份课件,派出一个主讲。
3、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新课程下进行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体验,并主动地思考和提出问题。
4、在美的音乐声中,美的课堂境界中,美的情感氛围中,美的作品赏析中,形成了多渠道、多方向、立体交叉的课堂信息传递模式,在课堂进行展示、交流。
5、这是一节校内公开课。
(二)、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2、“学情”及教学资源分析:我所任教班级是平行班,学生基础不扎实,而且阅读量较少,积累不够丰富。
因此,课前引导学生收集有关李清照资料,并加以分类、整理、分析。
在这节课中,学生各自谈“我心中的李清照”,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净化,情感得到了一次感染,能力得到了一次锤炼,兴趣得到了一次激发。
(教室里轻声播放着优雅的歌曲
——《一梦千年》,讲台的大屏幕展示“研究性学习——走进李清照”画面。
)
(导入)
开课就以典雅的歌曲和大屏幕展示的“研究性学习——走进李清照”把学生和听课者带入一个艺术境界。
师:这首优雅的歌曲非常特别,里面的歌词引用了一些古诗词。
在这首歌词里,同学们能不能听出包含了谁的诗词最多?
生:(异口同声)李清照。
师:包含了哪几首?
生:(七嘴八舌)《如梦令》《一剪梅》《醉花荫》《点绛唇》《声声慢》
师:(笑)看来大家的课前准备工作还是做得不错,值得表扬!现在请同学们把《如梦令》一齐背出来。
生:(齐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师:前几天我们在学习《声声慢》
时,许多同学对李清照都不是很熟悉,经过这段时间的研究,大家现在对她想来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
生:(有的点头、小声交流)
师:今天,我们就以“走近李清照”为题(屏幕画面上出现“走近李清照”字样),把同学们这段时间的研究成果拿出来互相交流交流,同时,也向今天听课的领导和老师作一次“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汇报,好吗?
生:(齐声)好!
师:这段时间,我一共收到各个研究小组的同学们提交的6份学习报告,还有同学们自己制作的6个电脑课件。
我相信,关于李清照这位旷世才女的其人其文,大家一定有许多话想说,所以,今天,我把讲台给你们让出来。
(走下讲台)
生:(小声交流,跃跃欲试。
)
这一“让”,让出了一个学生活动的大舞台,一种全新的课堂模式。
1、李清照的生平简介
师:首先请第一小组的代表——卢创权发言。
卢创权:(走上讲台)大家好!我们小组经过多方的收集和查询,已经掌握了许多关于李清照的第一手材料。
生:(笑)
卢创权:我们发现,李清照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才女。
(屏幕显示李清照像)这就是李清照,她生于1084年,山东济南人,号易安居士,是宋朝著名的女词人,婉约词派的卓越代表。
她出身书香门第,18岁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婚后生活典雅美满,有“赌书泼茶”的佳话流传后世。
赵明诚出仕后经常外出,清照就把这些离愁别绪化为优美的词句,这也是她早期作品的主旋律:多描写闺情相思,反映对爱情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后来,金兵入侵中原,靖康之变后,她被迫流寓南方,1129年,明诚病死,清照孤身漂泊,最终在杭州度过残年。
孤苦的生活,也使她的后期作品风格有
所变化:词情黯然、沉哀入骨,多描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
李清照的作品集叫《漱玉词》,后世对李清照的文学成就评价很高,(屏幕显示后世对李清照的评价语句。
)沈去矜曾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四库提要》中也写到:“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故不得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还有《白雨斋词话》、《碧鸡漫志》等文化评论作品中,都对李清照的词赞赏有加。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下)
生:(鼓掌)
老师点评:高一的学生能如此完整地介绍出李清照的生平,又相随介绍出她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后人对李清照的评价,并且做出如此精美的课件是令人称赞的。
师:我们更要谢谢邱子维,他不仅从生活经历、作品风格各方面概括地介绍了李清照,更用后人对她
的评价证明了她出众的才华,很好!还有没有同学要补充?
刘惠舒:我想补充一点,李清照大概在五十多岁时,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但这个张汝舟是个人面兽心的家伙。
后来,李清照为了和他离婚,不惜对簿公堂。
我想,从这件事上,也能看出李清照的性格是柔中有刚的。
师:不错,李清照晚年的确有过一次不幸的婚姻,李文彬的补充让我们看到了李清照性格的另一个侧面,也更能唤起我们对其晚年不幸遭遇的同情。
这一补充,十分必要,把一个“柔中有刚”的李清照活脱出来。
2、李清照前期词风简介
师:下面,请第二小组的中心发言人向大家展示你们的研究成果。
大家欢迎!
生:(鼓掌)
赖桂清:(走上讲台)我们小组重点研究的是李清照的前期词作。
(屏幕显示:李清照前期词作)李清照的诗词、
文论都很有造诣,词的成就最高。
后人一般把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期、后期。
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
李清照前期人生得意,过着比较平静的生活,她沉浸在爱情和事业的幸福之中,其词里的人物多有浪漫之情,且乐观向上,热烈,所以在这段时期内李清照的词多以浪漫为基调,直抒胸臆,生机勃勃。
所以李清照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
概括起来可以有一下三个方面:(1)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屏幕显示作品并配以同类意境的图片)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那无拘无束、天真烂漫淑女形象。
既不同于古代贵族少女眷恋湖光山色也不同于一般少女无聊地游山玩水,而是寄情
于山水,托怀于自然。
(2)少女的多情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屏幕显示词句。
)
传达了一种轻松浪漫、和谐无忧、花好月圆的氛围。
(3)对爱情的追求和相思之苦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荫》)(屏幕显示作品并配以同类意境的图片)我们认为,李清照的前期词作风格可以概括为:格调清新、妩媚秀丽、细腻婉转。
(屏幕显示这三个词)
我的介绍就到这儿,希望同学们有时间再就这个问题跟我们组的同学交流。
(下)
生:(热烈鼓掌)
师:(鼓掌)赖桂清同学的发言非常清晰、精要。
“格调清新、妩媚秀丽、细腻婉转”准确概括词作风格正如刚才她讲到的,李清照早年的作品虽然也抒发一些离愁别绪,但总体上仍是一种清新明快的风格。
那么,她的后期词作的风格又有了怎样的变化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请第三小组的发言人来为我们介绍一下。
3、李清照后期词作简介
龙敬开:(快速地)我先来说说李清照词风变化
的原因。
1127年,金兵入关,爆发了靖康之变,李清照被迫离开故乡,流落南方。
1129年,她的丈夫赵明诚病逝,她精神上失去了依靠,受到很大的打击,可以说是家破人亡。
后来,她孤身一人从建康到越州、四明、温州,最后到临安,颠沛流离,受了很多苦。
所以,她的后期作品一反前期的清新明快,呈现出另一种风格。
师:不错,李清照词风的变化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