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传染病与非传染病风险评估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与非传染病风险评估报告
重点传染病与非传染病风险评估
(一)水源性及食源性疾病
常见的经水和食物传播的传染病有霍乱、甲肝、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和其它感染性腹泻病等。

霍乱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也是《国际卫生条例》规定的检疫传染病,以发病急、传播快、病情重为特征,如不及时治疗可致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等而死亡。

甲肝是一种以肝脏损害为主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日常生活接触是常见的传播方式。

伤寒、副伤寒典型临床表现主要为持续性高热、玫瑰疹、相对缓脉、肝脾肿大及表情淡漠等,发病人群多为青壮年。

其他感染性腹泻病较常见的有沙门菌、致泻性大肠杆菌、致泻性弧菌、空肠弯曲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引起的肠炎等。

夏秋季腹泻发生率较高,病原持续存在。

2.影响因素及疾病发生风险
环境卫生差,粪便、垃圾难以及时妥当处理,苍蝇大量孳生。

这些因素将显著增加水源性和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风险,而且一旦发生,控制难度较大。

综上所述,发生细菌性痢疾和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流行的风险很高(++++),同时霍乱、甲肝、伤寒及副伤寒发病人数上升甚至发生局部暴发的风险较高(++~+++)。

(二)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疾病
人员之间的密切接触,从而加大了某些传染病发病和传播的风险。

如在免
疫覆盖率低人群中容易发生麻疹暴发。

工作环境拥挤,则可能促进肺结核及脑膜炎等疾病的传播,也可导致急性呼吸道感染、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其他通过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疾病的大量发生。

1.急性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十分常见,可由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链球菌及金葡菌等多种病原引起,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若不及时治疗,炎症可向下呼吸道发展,引起支气管炎及肺炎,全身症状亦随之加重。

气候变化剧烈,阴雨和晴热天气交替出现,温差变化大,容易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发生。

因此,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发生和流行的风险较高(+++),特别是以细菌和普通感冒为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2.麻疹
麻疹为传播力极强的传染病,强化免疫并不能完全阻断麻疹的流行,当工作条件简陋时,发生麻疹传播的风险将加大,甚至不排除在免疫达标人群中发生小范围传播的可能。

总体分析,发生麻疹较大规模暴发和流行的可能性不大(++)。

3.肺结核
肺结核是我国报告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之一,传染性肺结核的传播危险较大,一些非传染性肺结核病人有可能发展为传染性肺结核病人。

同时,人口密度高,居住环境卫生条件不善,营养不良及一些心理因素改变导致人群抵抗力降低等,一些潜伏性结核菌感染者易发生结核病,人群中的传染性肺结核患者也极易传染周围人群,因此,肺结核病传播增强的风险较高(+++)。

4.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该病传染性极强,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

此段时间雨水较多,气候潮湿,气温较高,适合肠道病毒存活;人口密度高,人员之间接触频繁,卫生条件较差,一旦有病例发生,极易造成传播流行。

虽然既往我厂所在地区病例数较少,但不能排除该病发生暴发、流行的可能。

综合分析认为,该病的流行风险为较高(+++)。

(三)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人若暴露于虫媒的机会增加,虫媒传染病的发病机会随之增加,从而导致动物死亡、迁移或行为异常。

这些宿主、媒介及易感人群等因素的较大变化,综合影响着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生,引起流行的主要风险取决于当地是否是疫源地及其活跃程度。

与啮齿类动物接触及被跳蚤叮咬的机会。

我司所在区域虽未发现鼠疫疫情,但仍应对鼠疫保持警惕。

综合分析,发生原发人间鼠疫疫情的风险较低(+)。

1. 狂犬病
2.人感染猪链球菌病
3. 钩端螺旋体病
4.肾综合征出血热
5. 疟疾
6. 血吸虫病
近年来报告病例有所减少,且部分为输入性病例,表明目前当地传染源数量少。

但疟疾具有易反复、传播快的特点,因人群聚集,防蚊设施再无保障,则仍有发生疟疾的风险。

发生疟疾流行的传播风险为低至中等(+)-(++)。

(四)其他疾病发生风险
1.乙肝
乙肝病毒携带者在遭受严重心理、精神创伤,遭受重大财产损失,心理高度应急状态之后,机体抵抗力将会下降,部分乙肝病毒携带者可能会出现乙肝急性发作。

若人体受伤,接受血液和血液制品的机会大大增加,感染机会随之增加,环境拥挤,日常生活接触密切,但乙肝主要为经血传播疾病,至今我司未见生活接触造成疫情爆发。

综上分析,乙肝发病水平升高或发生高强度流行的风险较低(+)。

2.破伤风
破伤风是一种创伤感染性疾病。

破伤风芽孢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可通过微小的创伤、破损处感染。

风险等级:中等(++)。

3.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由于禽流感病毒可在环境中循环而持续存在,因此不排除发生人禽流感的风险。

但是,结合近期当地的人禽流感和动物禽流感疫情的发生情况,此种风险较低(+)。

4.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
我司所在区及中国甚至全球其他国家没有SARS病例报告。

因此,发生SARS疫情的风险极低(+)~(-)。

5.性传播疾病
性传播疾病主要由性接触传染引起,不安全的性行为,如多性伴、无保护的性交是传播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常见的性病有梅毒、淋病、AIDS/HIV、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等,其中梅毒、AIDS/HIV也可经血
液传播。

应急期发生性传播疾病疫情升高的风险较低(+)。

但进入稳定期后,应对重点人群的性活动及性病诊疗服务状况对性病传播的影响开展进一步评估。

(五)传染病监测与防控的策略和措施
要及时开展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和医疗救治等卫生服务体系功能的评估,并将卫生体系的恢复重建纳入重建的整体规划中,以保证相应的卫生工作正常运转,并科学、有序、扎实地开展。

传染病防控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和科学防治的指导思想,重点做好饮水、饮食、环境和个人卫生及预防接种等工作,降低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风险。

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控制工作,恢复和加强常规检查,对聚集性病例和不明原因疾病及时进行调查、核实,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置传染病暴发疫情、食物中毒等突发卫生事件。

(一)加强水源保护及饮用水卫生
确保提供足量、安全的饮用水是降低水源性疾病暴发风险的首要措施。

同时,要加强饮用水源的保护,防止和减少污染的发生。

(二)加强食品供给,注意饮食卫生
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

要吃熟食,尽量不吃冷食和未熟透的食品,特别是水产品要煮熟、煮透再吃,不吃腐烂变质的食品。

食用瓜果时必须用安全饮用水洗净,食用方便食品时,尽量不要用手直接接触食物。

碗筷要求煮沸或用消毒剂消毒,生熟食品及其加工工具应该分开。

运送和提供的食品要有完整包装,避免污染。

(三)加强病媒生物的监测与控制工作
及时开展鼠类、蚊子、苍蝇等病媒生物的监测工作,要根据情况结果以及
有关疾病发生情况,指导职工科学、合理地做好有害病媒生物的防范与控制,以有效降低经病媒生物传播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的风险。

对职工聚集的环境可进行滞留喷洒,减少蚊媒孳生。

(四)加强健康教育
采用多种方式,对职工进行卫生防病知识宣教,要普及洗手卫生知识,宣传饭前便后彻底洗手。

不吃生冷食品,不剥食病死牲畜,不生食肉、乳制品。

不随地大小便,不共用毛巾脸盆等个人生活用品。

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气候变化时,及时增减衣物。

出现发热、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要及时就诊,注意休息,尽量减少与他人的接触。

若为群体性发病,需立即向卫生机构报告相关信息,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避免造成疾病的进一步扩散。

(五)加强疾病监测和暴发控制
及时发现、调查和处置疾病爆发苗头。

要做好暴发疫情处置的药物、应急接种疫苗等物资的储备。

(六)加强病例管理
要根据我司条件,尽可能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提供规范化的治疗与管理,减少疾病的进一步传播。

要根据国家法规采取标准的传染病控制方法。

注意加强破伤风的预防,并防止发生交叉感染或医源性感染。

不能忽视气性坏疽等其它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和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