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度五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第二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班交流。指名说,其他人补充。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用法。“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细细地品读这句话,你能从这个绿字中感受到什么?个人思考。
学生朗读,说说自己侧重表现的感情:有的侧重表现其思乡,有的侧重表达其对前途的信心。有的侧重表达他对江南美景的爱恋。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句点明了诗人离乡的时间,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读准《长相思》
读音要准
课课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
写景:京口——瓜洲 所见所感那 心系家乡 天涯海角
京口——钟山 归日无期 思乡情浓
抒情:春风——江南岸
明月——照我还 即景生情
教学反思
课题
5 古诗词三首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使学生能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教学设计
长相思 萧萧风雪难入梦
写景:风一更,雪一更——风雪交加,声音聒耳 羁旅怀乡情意浓
下阙 叙事: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思念故乡,难以入眠
教学反思
课题
6 梅花魂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课题
5 古诗词三首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使学生能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图文理解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二、初步参与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泊船瓜洲》。
1、同学们课外已经做了预习,你对作者了解了多少?
2、介绍地真具体。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了。给你们准备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3、指名读,教师充分肯定。并激励其他同学大胆展示自己。
三、自学
1、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2、板书课题。查字典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的“魂”指的是什么?
1、掌握课文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示自学指导
查字典理解字义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课型
阅读课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景导入
二、初读知意
1、出示“秋”的演变的过程:
2、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那么,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秋思》。
3、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洛阳——见秋风
秋思——(寓情于事) 家书——意万重 乡思缕缕道不尽
复恐——说不尽 万语千言恐不详
临发——又开封
叙事: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山水重重,行军艰难
上阙 写景:夜深千帐灯——灯火点点,声势浩大
教学反思
课题
5 古诗词三首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如“魂”“幽”“葬”“衰”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
2、体会、讨论理解词语的含义:
3、检测课文阅读情况:
(1)找一两名优秀生进行阅读课文,然后再随机找两名后进生进行阅读,其他学生认真听,随时发现问题,给予帮助。
(2)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作者回忆了外祖父生前的几件事?”从这些事中体会到了什么?
3、指导读题:
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把思读得长一些。
4、理解题意。
1、自由读诗:
2、检查正音:
3、齐读:
甲骨文、小篆、隶书,推荐学生读《汉字字源学》。
学生自由想象回答
依照平时读课文的要求把诗读正确、通顺,注意停顿。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三、入境悟情
4、再读一读:
过渡: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
4、古诗琅琅上口,不少同学预习这首诗时就会背
读课题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课课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三、充分参与
四深入推敲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读书指导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出示学习指导
四、
学生开始自学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梅花魂》。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2、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学时间8分钟。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老师巡视
1、检测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检测方法:学生上台板演生字、新词;板演内容由老师提问易错、重点生字、新词,或者让学生提问自我认为的易错生字词;板演后,学生集体纠正,师适时点拨。
2、乡思寄寓家书中:
⑴ 秋风瑟瑟,乡思绞碎了诗人的心,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结,他想写一封家书,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请你再细细读后面的几句诗,用笔在边上写写你的体会。“意万重”。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
细细读后面的几句诗,用笔在边上写写你的体会。
重点交流:“又开封”。
在阅读中体会诗人的心情
教学设计
诵了。这样,再给你们准备一下,看谁能背诵,比谁背得熟练。
5、指名数名学生背诵。教师夸奖:你们走在了学习的前面,真了不起。
书读得很准确。不过,如果要带上感情,还须理解诗。今天,
同学们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
读出古诗的节奏。
试着联系注释等方法,用自身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⑴ 指读:
洛阳城里见秋风
⑵ 探究“见”字
生叙述(大都叙述的是看到的景),师提醒,除了看见景外,还会看到什么?
兄弟之义、邻里之情、骨肉之亲。
(悲伤的见;无奈的见;凄凉的见……)
课课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⑧ 这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情啊,这是怎么样的一种见啊?
第一 (第2自然段):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板书:读诗落泪)
划出句子
畏惧、颇负盛名、眷恋、稀罕
同桌互读。
课文重点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一共写了五件小事,有的直接表达这种感情,如,教“我”读唐诗宋词时,读到思乡诗时会落泪,因年龄大不能回国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地哭。有的间接地表达这种感情,如,因为“我”弄脏墨梅图而发脾气,临走送我墨梅图,到船上送我带着梅花的手绢等。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五、知识拓展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下面我布置一下课堂作业。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选做题2: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江南的景色。
这一思乡的愁绪像春天的草一样,很快地滋生、蔓延起来,当春风吹绿江南岸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充满了乡愁。诗人的思乡情从离开家乡的时候就开始了,刚刚离开,就已经想着回来,更见其情之浓烈。诗句中提到了明月,一是因为诗人夜宿瓜洲,二是月亮蕴涵着团圆之意。
3、使学生能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1、抄写本课生字、词。(重点写“幽”、“甚”、“衰”)
2、熟读课文。
讨论
学生思考
练习生字
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
6.梅花魂
读诗落泪
珍爱梅图
教学反思
课题
6 梅花魂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找出作者思乡的句子
齐读《长相思》。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
3、小组简单交流。
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或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或者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4、他的问题老师也相信你们有独特的见解。
学生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④ 读着这些诗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⑤ 可是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红柑树、白藕花,他看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引读:“洛阳城里见秋风。”他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____,引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⑥ 体会“见”的意蕴。
⑦ 补充阅读张籍的资料。
特别注意读准“意万重(chóng)”。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读书指导法
课型
讲授课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பைடு நூலகம்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板题
二、出示自学目标
课课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六、当堂作业
第二 (第3自然段):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板书: 珍爱梅图) 第三 (4一11自然段):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 (板书: 不能回国)
第四 (12一13自然段):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 (板书: 赠墨梅图)
第五 (14一15自然段):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 (板书: 送梅花巾)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1、乡愁生于秋风里:
① 秋风看不见,或许那是一个早晨,也或许那是一个黄昏,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
② 小朋友们,诗人伫立在瑟瑟秋风里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是什么?
③ 相机阅读诗人所写的局部关于家乡、亲人的诗句:
夜月红柑树,求凤白藕花——《送从弟戴玄往苏州》骨肉待我欢,邻人望我荣——《南归》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用法。“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细细地品读这句话,你能从这个绿字中感受到什么?个人思考。
学生朗读,说说自己侧重表现的感情:有的侧重表现其思乡,有的侧重表达其对前途的信心。有的侧重表达他对江南美景的爱恋。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句点明了诗人离乡的时间,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读准《长相思》
读音要准
课课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
写景:京口——瓜洲 所见所感那 心系家乡 天涯海角
京口——钟山 归日无期 思乡情浓
抒情:春风——江南岸
明月——照我还 即景生情
教学反思
课题
5 古诗词三首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使学生能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教学设计
长相思 萧萧风雪难入梦
写景:风一更,雪一更——风雪交加,声音聒耳 羁旅怀乡情意浓
下阙 叙事: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思念故乡,难以入眠
教学反思
课题
6 梅花魂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课题
5 古诗词三首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使学生能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图文理解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二、初步参与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泊船瓜洲》。
1、同学们课外已经做了预习,你对作者了解了多少?
2、介绍地真具体。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了。给你们准备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3、指名读,教师充分肯定。并激励其他同学大胆展示自己。
三、自学
1、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2、板书课题。查字典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的“魂”指的是什么?
1、掌握课文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示自学指导
查字典理解字义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课型
阅读课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景导入
二、初读知意
1、出示“秋”的演变的过程:
2、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那么,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秋思》。
3、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洛阳——见秋风
秋思——(寓情于事) 家书——意万重 乡思缕缕道不尽
复恐——说不尽 万语千言恐不详
临发——又开封
叙事: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山水重重,行军艰难
上阙 写景:夜深千帐灯——灯火点点,声势浩大
教学反思
课题
5 古诗词三首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如“魂”“幽”“葬”“衰”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
2、体会、讨论理解词语的含义:
3、检测课文阅读情况:
(1)找一两名优秀生进行阅读课文,然后再随机找两名后进生进行阅读,其他学生认真听,随时发现问题,给予帮助。
(2)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作者回忆了外祖父生前的几件事?”从这些事中体会到了什么?
3、指导读题:
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把思读得长一些。
4、理解题意。
1、自由读诗:
2、检查正音:
3、齐读:
甲骨文、小篆、隶书,推荐学生读《汉字字源学》。
学生自由想象回答
依照平时读课文的要求把诗读正确、通顺,注意停顿。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三、入境悟情
4、再读一读:
过渡: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
4、古诗琅琅上口,不少同学预习这首诗时就会背
读课题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课课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三、充分参与
四深入推敲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读书指导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出示学习指导
四、
学生开始自学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梅花魂》。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2、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学时间8分钟。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老师巡视
1、检测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检测方法:学生上台板演生字、新词;板演内容由老师提问易错、重点生字、新词,或者让学生提问自我认为的易错生字词;板演后,学生集体纠正,师适时点拨。
2、乡思寄寓家书中:
⑴ 秋风瑟瑟,乡思绞碎了诗人的心,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结,他想写一封家书,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请你再细细读后面的几句诗,用笔在边上写写你的体会。“意万重”。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
细细读后面的几句诗,用笔在边上写写你的体会。
重点交流:“又开封”。
在阅读中体会诗人的心情
教学设计
诵了。这样,再给你们准备一下,看谁能背诵,比谁背得熟练。
5、指名数名学生背诵。教师夸奖:你们走在了学习的前面,真了不起。
书读得很准确。不过,如果要带上感情,还须理解诗。今天,
同学们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
读出古诗的节奏。
试着联系注释等方法,用自身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⑴ 指读:
洛阳城里见秋风
⑵ 探究“见”字
生叙述(大都叙述的是看到的景),师提醒,除了看见景外,还会看到什么?
兄弟之义、邻里之情、骨肉之亲。
(悲伤的见;无奈的见;凄凉的见……)
课课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⑧ 这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情啊,这是怎么样的一种见啊?
第一 (第2自然段):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板书:读诗落泪)
划出句子
畏惧、颇负盛名、眷恋、稀罕
同桌互读。
课文重点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一共写了五件小事,有的直接表达这种感情,如,教“我”读唐诗宋词时,读到思乡诗时会落泪,因年龄大不能回国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地哭。有的间接地表达这种感情,如,因为“我”弄脏墨梅图而发脾气,临走送我墨梅图,到船上送我带着梅花的手绢等。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五、知识拓展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下面我布置一下课堂作业。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选做题2: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江南的景色。
这一思乡的愁绪像春天的草一样,很快地滋生、蔓延起来,当春风吹绿江南岸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充满了乡愁。诗人的思乡情从离开家乡的时候就开始了,刚刚离开,就已经想着回来,更见其情之浓烈。诗句中提到了明月,一是因为诗人夜宿瓜洲,二是月亮蕴涵着团圆之意。
3、使学生能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1、抄写本课生字、词。(重点写“幽”、“甚”、“衰”)
2、熟读课文。
讨论
学生思考
练习生字
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
6.梅花魂
读诗落泪
珍爱梅图
教学反思
课题
6 梅花魂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找出作者思乡的句子
齐读《长相思》。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
3、小组简单交流。
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或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或者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4、他的问题老师也相信你们有独特的见解。
学生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④ 读着这些诗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⑤ 可是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红柑树、白藕花,他看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引读:“洛阳城里见秋风。”他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____,引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⑥ 体会“见”的意蕴。
⑦ 补充阅读张籍的资料。
特别注意读准“意万重(chóng)”。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读书指导法
课型
讲授课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பைடு நூலகம்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板题
二、出示自学目标
课课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六、当堂作业
第二 (第3自然段):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板书: 珍爱梅图) 第三 (4一11自然段):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 (板书: 不能回国)
第四 (12一13自然段):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 (板书: 赠墨梅图)
第五 (14一15自然段):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 (板书: 送梅花巾)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1、乡愁生于秋风里:
① 秋风看不见,或许那是一个早晨,也或许那是一个黄昏,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
② 小朋友们,诗人伫立在瑟瑟秋风里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是什么?
③ 相机阅读诗人所写的局部关于家乡、亲人的诗句:
夜月红柑树,求凤白藕花——《送从弟戴玄往苏州》骨肉待我欢,邻人望我荣——《南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