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负迁移对英语语法学习的影响及其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负迁移对英语语法学习的影响及其对策
一、引言
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形式的对错越来越不被重视。

不少人认为,只要不影响交际,犯一点语法错误也没关系。

因此语法教学一度被极大地淡化。

试想,在中国这样一个非母语的弱势交际环境中学习英语,脱离对语言形式,文化差异的把握,能学好英语吗?在我国,不存在为什么要学英语语法的问题,而是要重视如何有效地在汉语环境中学好英语语法。

二、理论依据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表明,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对新知识、新技能和新问题产生的影响,被称为“学习迁移”。

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迁移是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的,学习所获得的新经验,通过影响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影响新学习。

迁移理论指出,促进新知识学习的迁移称为“正迁移”。

反之,起阻碍作用,产生消极影响的迁移称为“负迁移”。

中国学生所学的英语一般与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其语法系统与汉语相差甚远,学习者若不能敏锐地把握英汉学习材料之间的结合点,并不能由此及彼地进行分类与组合,使习得的知识经验系统化,在学习中很容易产生负迁移。

事实上,中国学生在语法学习中产生的很多错误,究其根源主要是汉语负迁移对英语语法学习的影响。

笔者现从英语语法的核心和思维方式入手,将其整理如下:
三、汉语负迁移对英语语法学习的影响
(一)汉语对学习英语句子结构的负迁移
1.英语句子成份残缺
我国的中学生在初学英语时,已有坚实的汉语基础,熟知汉语的一套表达习惯和语法结构。

由于他们处于非英语为母语的学习环境,当学习目标与其学习程度出现力不从心时,他们自然会依赖母语来推测句子结构、组织句子。

从而完全忽视英语本身基本句型的结构,造成英语句子成份残缺。

2.连词的误用与漏用
汉语语法中的连词,是表示并列、因果、转折等逻辑关系的词。

关联词可单独使用,也可成对搭配使用。

如:
“因为那天晚上没有共交车,所以我们不得不步行回家。


而英语语法结构侧重逻辑性。

由并列连词连接语义同等重要的分句,从属连词则构成主句和分句。

英语并列和从属连词不能同时使用,否则会导致语义和结构矛盾。

若忽视汉英连词的不同性质,学生自然会按照根深蒂固的汉语连词规则把句子写错。

另外,汉语中,名词词性从句和形容性从句往往是没有连接词的。

如:
1.他打破老人的玻璃窗是不对的。

2.许多小孩看见他打破老人的玻璃窗。

第一个句子的主语和第二个宾语分别由一个句子担任,但是没有引导词连接。

而在英语中,这些连词有时候可省略,有时则一定要保留。

试比较:
1.That he broke the old man’s window is wrong.(不省略)
2.Many children saw (that)he broke the old man’s window.
(二)汉语对学习英语词法的负迁移
1.及物与不及物
学生往往根据汉语动词的及物与不及物性质来判断英语动词的属性。

(1)把汉语动词的不及物性迁移到英语中所犯的错误
如将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译为:
“Serve for the people heart and soul.” (应去掉for)
(2)把汉语动词的及物性迁移到英语中所犯的错误
如将“我们的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错译成:
“Our hometown has taken place many great changes.”
2. 瞬间与延续
汉语无论是瞬间动词还是延续动词都可以与一段时间连用,但英语中只有延续动词才能在肯定句中与表示一段时间的状语连用,或用其他方式来表示。

由于汉语负迁移学生常犯错误。

如:
His brother has joined the army for three years. (错)
His bother has been in the army for three years.(对)
(三)汉语文化意识对学习英语语法的思维负迁移
中西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文化意识和思维方式。

中国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人重整体性的思维特点,总是习惯于从“大处着眼”。

比如我们写信封总是先写国名、省名,接着是市名、区名、街名,然后是门牌号,最后才是收信人的名字,而且名字的排序也是先姓后名,充分体现了重视整体意识的求同原则。

西方人则恰恰相反,写信封是先名后姓,然后是门牌号、区名、市名、国名,整个颠倒过来了。

四、解决英语语法学习中汉语负迁移问题的对策
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针对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对他们因为汉语干扰所犯的错误进行对比分析,帮助他们了解两种语言的不对应现象,利用母语知识,掌握有效的途径,减少负迁移,促进正迁移。

1.熟记英语基本句型,重视句型转换及连词的作用
学生要学会地道的英语句子,首先要牢记英语中简单的五种基本句型,利用学生在初中就学过的这五个基本句型,教师再结合动词及物与不及物,瞬间和延续的性质,分析、五大基本句型结构特点,通过英汉句子成分结构对比,让学生掌握评判句子正确与否的能力。

进而由这些简单句发展到并列句和简单的复合句,如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和名词性从句,这样组织起来的句子结构就不会中文化。

再通过大量句型转化操练,注重主从句连接词的运用,体会主句和从句结构和语义的逻辑性。

2.加强英汉对比分析,克服汉语负迁移
恩格斯曾经指出:“你只有将本族语同其他语言进行比较,你才能真正懂得自己的语言。

”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它的表现形式更要受它赖以生存的社会的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民族心理等制约和影响。

不同的中西文化意识造就了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

西方人注重理性逻辑思维,汉民族注重悟性思维。

如;
“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一看到“if”,两句的语法关系便一目了然。

汉语则不然,如:
“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

”看似一连串名词的堆砌,短句间无连接词,其实语意浑然一体。

汉民族注重悟性思维,崇尚“形散而神不散” ,西方人注重理性逻辑思维;汉民族注重考虑大局,西方人则喜欢“求异”,推崇“自我”,英
语句子中无时无刻不大写的”I”的一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西方人崇尚自我的个性。

只有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体会思维差异对语言表达形式的影响,努力掌握英语思维方式,才能从更有效地减少学生中国式的语法错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沟通。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刘洪“试论汉语对我国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干扰”,《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 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