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家课堂:《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下语文试题的创新性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下语文试题的创新性特点
一、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创新性内涵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深化高考内容改革的要求,高考综合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就是要实现从“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的转化,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突出对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高考选拔中的能力要求与批判性思维强调的核心主张高度一致,批判性思维的核心主张成为高考综合改革及命题改革的主方向之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实施意见》及中央相关政策的基本方针,2020年1月7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集中回答了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
具体来讲,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三部分内容构成。
其中,“一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
“四层”为高考的考查内容和范围,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回答了“考什么”的问题。
“四翼”为高考的考查层次与方法,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
素质教育的突出特征之一是对创新性的强调。
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突出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也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重要方向。
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思维品质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特征。
具备良好创新思维的学生能够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善于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创造。
他们具备敏锐发现旧事物缺陷、捕捉新事物萌芽的能力,具备推测、设想并周密证明的能力,具备探索新方法、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性要求创设合理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形式和设问方式,要求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新颖或陌生的情境中主动思考,完成开放性或探究性的任务,对学习者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的水平进行测量与评价。
二、高考评价体系下语文试题创新性的内涵
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为考查内容,在此基础上,高考语文学科以选才育人的核心价值为引领,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以阅读与表
达作为关键能力,以语言、文学、文化等必备知识为学科基础,重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语文知识灵活、有效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考评价体系下,高考语文试题的创新性指向的是试题条件与试题要求,借助情境化的设计理念,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一套试卷就是一个大情境,一道试题就是一个小情境。
通过设计开放性和探究性的情境与设问,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综合运用直觉的、顿悟的、灵感的、形象的、逻辑的方法,提出新视角、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在开放性的综合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创造性的结果或结论。
高考语文试题以真实、典型、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为载体,要求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完成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任务。
试题的设置反映核心素养水平的差异,聚焦关键能力的高低,通过给学生提供多种形式与内容的阅读材料,命制结论开放、视角独特、论证方法多样、答案不唯一的试题,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引导学生走出日常模式,打破常规观念,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创新性方案。
三、高考评价体系下语文试题创新性的命题特点
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出台之前,语文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整理能力、应用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下,语文学科在考查前四种能力之外,加强了对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两项关键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逻辑推理、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
综合分析2017年至2020年的高考语文试题,试卷结构主要有这几个板块: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
每个板块都依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向语文核心素养,对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体现创新性要求,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 情境设置:紧贴时代背景
近几年语文试题的情境设置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关注国家发展,关心人类未来。
尤其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是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落地之后命制的,试卷紧扣时代脉搏,将国家发展中的重大事件、社会生活中的热点事件引入试题,引导学生关心当下社会,树立理想信念,真正创新性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其中,写作板块的试题命制最为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点。
2020年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的作文主题为“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选取的材料为抗疫过程中医生、社区干部、志愿者、快递员等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做出的贡献,传达了抗疫密切了人们的关系这一信息。
这道作文题的情境设置紧跟时代步伐,引导学生对正在发生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进行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和价值使命。
该作文题除了能够考查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语言表达水平,还能够看出学生的思维深度、思想格局、价值判断。
高考是中学阶段对学生的最后一次教育,紧贴时代背景的情境设置,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人类,创新性地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又如2020年全国卷Ⅰ的语言文字运用第21题,要求对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所给的材料背景是2020年4月24日“中国航天日”的启动仪式。
全国卷Ⅱ实用类文本阅读选取的是扶贫攻坚的相关阅读材料,这些情景设置都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在科技、经济、生态等方面的发展,独立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2. 立意导向:指向核心素养
传统语文学科试题的测评是以能力为立意,考查学生四个基本能力,而高考评价体系下试题立意的创新性是以学科素养为导向,考查学生语文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达到选拔创新人才的目的。
如2020年全国卷Ⅰ中文学类文本阅读《越野滑雪》第9题: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
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这样的主观题呈现出灵活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既考查了小说或散文的基本要素,又要求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主题意蕴;既立足于语言运用及表达,又立足于思维发展和审美价值取向。
又如2020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Ⅰ第4题: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第5题: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下定义”和“梳理文脉”并不是新题型,但这里需要学生读懂前面两则1900字左右的材料,从中筛选信息,理解信息,整理材料,组织语言。
在这一过程中,就呼应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促进方法、习惯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既要了解“下定义”和“梳理文脉”的语言表达方式,又要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同时进行深度思考,不把理解停留在表面。
3. 内容选择:扎根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精神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高考作为中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其核心功能的第一条就是“立德树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教人育人的经典范本。
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尤其是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经过精心选材,扎根传统文化,将体现了古典文学的现代映射、传统美德的当代传承的语文材料选入试卷,在考查语文能力的同时,也在文化精神上潜移默化地影响考生。
例如2020年全国卷Ⅰ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摘编自《“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提到了家庭伦理中的各种“礼”,以及“孝”是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这回应了“百善孝为先”的中华传统美德,在考查语文能力的同时弘扬了优秀传统美德“重家风,扬孝道”。
又如2020年全国卷Ⅰ作文题要求对历史人物进行评说,材料选取了齐桓公、管仲、鲍叔君臣合作、共成霸业的历史故事,以及孔子和司马迁对此事的不同评价。
要求学生围绕材料展开讨论,结合感受和思考写一篇读书会发言稿。
学生可以通过品评历史人物,反思当今社会现实,思考个人价值选择,从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并汲取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
4. 问题考查:指向高阶思维
高阶思维是高阶能力的核心,主要指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要求实现从“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的转化,并强调了学生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要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在有挑战性的任务中,投入到分析、
比较、对比、归纳、概括、问题求解、调研、创造等系列的学习活动中。
进而面对陌生的、复杂的情境时能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一个“批判性思维工作者”和“有创新能力的终身学习者”。
例如2020年全国卷Ⅱ的古代诗歌阅读选的是王安石的《读史》,其中第15题的问题是: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这样的问题设置非常开放,引导学生基于自己已有的历史知识和阅读体验,联系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差异性,保持批判精神,去谈如何读史,进而思考如何读书。
不仅考查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也考查了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四、结语
2021年2月19日,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指出,在深化考试内容改革方面,2021年高考命题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和引导;要优化情境设计,增强试题开放性、灵活性,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
因此,笔者认为,在语文试题的命制中应坚持把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的考查渗透到命题全过程,落实“重思维、重应用、重创新”的命题要求,让批判性思维成为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手段,增强设问方式的开放性与灵活性,使高考由“解答试题”转向“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