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前押题主题作文主题刚与柔、坚守与变通作指导及范文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押题话题:刚与柔、坚守与变通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老聃的老师常枞病重,老聃前去看望,请求留下教诲。
常枞张开嘴问道:“我的舌头还在吗?”老聃说:“当然还在。
”常枞又问:“我的牙齿还在吗?”老聃说:“早就没有了。
”常枞又问:“你知道原因是什么吗?”老聃回答:“舌头存在,因为它是柔软的。
牙齿不存在,因为它是刚硬的。
”常枞说:“是这样的。
世上之理已尽在其中了,我还有什么可以再教导你的呢?”
以上材料谈到了“刚与柔”的话题,对于这一话题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解读:本题为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复合体。
首先解析材料,材料中的小故事可概括为:柔软的东西往往能够长久存在,而刚硬的东西则容易消失。
由此可顺势联想到方方面面,如为人处世方面,人需要刚正不阿,刚强刚毅,不畏艰难,迎难而上,但太刚则折,有时需要以柔相济,如宽容大度,热情友善,与人为善,具有亲和力,摈弃偏执,学会灵活变通。
如国际交往方面,一方面需要捍卫国家利益,寸步不让,有硬气,但另一方面,又要学会融通,斡旋,努力以和平对话方式,寻求消弭争端。
材料之后界定了二元思辨话题“刚与柔”,刚与柔看似对立,实则
相辅相成。
要围绕这组概念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论证,不能只陈述于一点。
立意指导:
1.既要刚强不屈,又要学会变通;
2.刚强以坚守大义,柔软以待人处世;
3.天行健,以刚做事,地势坤,以柔待人。
偏题立意:
1.敢于说“不”,学会拒绝。
(偷换话题概念。
)
2.为师者应循循善诱。
(未把握材料的核心命意,未能从材料缘事而发,拓展延伸。
)
必背满分作文:
刚柔以相济,山水见人生
大道至简,深藏若虚,舌存因其柔软,没齿因其刚硬,蕴含着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或许老子正是从中颖悟刚柔相济的圆融之道,才成为如山一样的仁者、入水一样的智者,成为后世仰止的先贤。
(简洁、个性化引述材料,以“大道至简,深藏若虚”,自然由故事引出普适启示,富有文化底蕴。
)
义勇刚毅,正道直行,挺起山一样的脊梁。
(分论点一,嵌入话题,巧用比喻,使分论点既明朗直接,又蕴藉深刻。
)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面对渔父的劝解,屈子誓死不与污世和解,宁溘死以流亡兮,始终正道直
行;戊戌变法失败后,本可以东渡日本,以图后举,但谭嗣同事不避难,决意以死明志,甘做变法牺牲第一人,以淡红的血色,唤醒国人;《觉醒一代》中的新青年们陈延年兄弟,象牙塔里本来有一张宁静的书桌,但他们痛心民族的积贫积弱,毅然决然从书斋走向刑场,血荐轩辕。
(运用例证,笔力雄健,风雷激荡,引用化用,不露斧凿之痕,以简驭繁。
)
他们都是柔弱的书生,却也是刚毅的硬汉,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时刻,挺膺向前,绝不苟且,挺起不屈的脊梁,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刚毅,是他们精神的骨钙,使他们挺起山一样的脊梁,也使民族挺立千秋。
方圆相济,通权达变,掬起水一样的清流。
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生活中,无论是立身行事,为人处世,国之相交,也要适时学会柔性的圆融变通。
(立身行事、为人处世、国之相交,由小及大,逻辑自然,同时堪为下文举例论证的“微剧透”。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面对朋友的缺点,大可不必求全责备,效仿管宁割席,割袍断义,可学会包容,与之共处;面对不同的声音,不必拂袖而去,也可以求同存异;面对纷繁世事,不必以非黑即白的偏执思维,而应寻求和谐共处之道。
黄州、惠州、儋州,苏子屡遭贬谪,但他沉沦于“怀帝阍而不见”愤懑中,进而摆烂、内耗人生,而是深谙水的智慧,遇阻则潆洄,终归大海作波涛,他以“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通透达观,突围转身,
在优游山水中得江山之助,成就卓绝千古的诗才;潮起亚细细,花重锦官城,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在巴以冲突、俄乌战争的阴云密布中,中国摈弃对抗,倡导和合共处,同爱同在,以水的载歌载舞的智慧,在五环旗下将孤岛连成大陆,以橄榄枝的绿意葱茏,暗淡刀光剑影,以“中国式斡旋”,以柔克刚,消除戾气,谋求大同。
(例证驰骋才力,而又始终围绕“水的智慧”,丝丝入扣,自然熨帖。
)
刚与柔,宛如大写的“人”的一撇一捺,刚强以坚守大义,柔软以待人处世;天行健,以刚做事,地势坤,以柔待人,如此刚柔相济,方能成就圆融人生。
思路借鉴:刚柔以相济,山水见人生。
总(第1段):简要概述材料,引出观点:刚柔相济,圆融之道。
分(第2——7段)。
分一(第2、3、4段):运用例证,论述:刚毅,如山的风骨。
分二(第5、6、7、8段):运用例证,论述:柔软,如水的智慧。
总(第9段)总结收束,重申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