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国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的国宴
“满汉全席”是清朝的国宴吗?答案是否定的。

原因很简单,一来是“满汉全席”的称谓出现很晚,它最早出现在一本名为《海上花列传》的小说中,而这本小说则最早发表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这时候离清朝灭亡不过二十几年了;二来是“遍览清宫膳档,通检清代典则,无论是清代的朝廷礼食还是宫廷御膳,都不曾有过'满汉全席’'满汉席’或其他什么'满汉’合称的筵式与食物名目。

”(黄金生《清代到底有没有满汉全席》)
满清入关以前,宫廷宴席相对简单。

基本上都是席地而坐,而菜肴通常是火锅炖肉,或是加上打猎得来的野兽肉,这时候由于未取得全国政权,无论怎么吃也不能成为国宴。

满清入关掌握全国政权后,在饮食上也逐渐讲究起来,朝廷专设光禄寺卿,专门负责大内宴席和国家大典宴会事宜。

康熙以后,国宴规制逐步完善。

光禄寺负责操办的各类筵宴中,已分为“满席”和“汉席”,即清朝的国宴是有满席、汉席之分的。

清朝国宴中的满席分为六等,即头等席至六等席,而头等席、二等席和三等席都是为死去的帝后祭祀时所设(一等用于帝后,二等用于皇贵妃,三等用于贵妃、妃、嫔),活着的人能够参加的最高级别的国宴就是四等席,即元旦、万寿节(当朝皇帝生日)、皇帝大婚等庆祝宴会,五等席、六等席则是用于招待各藩属国使节等的筵宴。

清朝国宴中的汉席主要包括皇帝亲临太学讲学时举行的“临雍宴”,新科进士张榜后举行的“恩荣宴”,皇帝参加经筵讲会时举行的“经筵宴”等。

汉席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头等席、二等席、三等席以及上席和中席。

如本文开头所说,光禄寺举办的各种宴会,或是满席,或是汉席,基本上不存在满汉共筵的情况,自然也不存在什么“满汉全席”。

每年春节清朝皇帝在太和殿举行的盛大国宴是清廷最主要的节日大宴,按乾隆三年(1738年)的规定,太和殿国宴的规模是210桌。

彼时的国宴不是高脚圆桌聚餐而是长条矮桌分餐,官品高者一人一桌,其次是两人一桌,与宴官品级最低的则是三人一桌,这样算下来,能有幸参加太和殿国宴的王公大臣大概在三四百人上下。

毫无疑问,举行国宴花费巨大。

可是,鲜为人知的是,举行国宴所需费用并不从国库支取,而是由皇帝和大臣们共同承担。

首先,皇帝金龙大宴桌所用的御膳,由内务府承办。

众所周知,内务府是皇帝的“小金库”,这就意味着,皇帝自己承担了一部分费用。

其次,满洲、蒙古王公贵族、一二品文武大臣等人员的宴桌,由王公大臣按照规格进献:亲王每人进献8席,郡王每人进献5席,贝勒每人进献3席,贝子每人进献两席。

如果宴席的数量还不够,才由光禄寺负责增加。

太和殿的国宴一般从中午12时左右开始。

王公大臣均身穿朝服出席,按朝班排列。

到了吉时,礼部堂官奏请皇帝到殿。

当皇帝到来之后,午门上钟鼓齐鸣,太和殿前檐下的中和韶乐奏《元平之章》乐曲。

皇帝坐上宝座,音乐停止。

王公大臣依次找到自己的位置,向皇帝行礼后坐下。

能够出席太和殿国宴,对于王公大臣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然而,对于参加者来说,各种繁琐复杂的仪式又是一种煎熬和折磨。

在国宴上,皇帝和出席的王公大臣基本上都吃得很少,这种国宴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和礼仪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