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分层限时跟踪练3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层限时跟踪练3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限时:45分钟)
[基础练]
扣教材练双基
1.下列关于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能量传递的效率总是随着食物链的增加而减少
B.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储存于其体内有机物中
C.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可以用生产者的干重增加量表示
D.食物链中能量流动就是不同营养级生物体内ATP的合成与分解
【解析】能量传递的效率与食物链的长短无关;消费者通过合成有机物将能量储存在生物体内,用于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包括生产者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通过遗体残骸流向分解者的能量;食物链中的能量不能全部转化为ATP中的活跃化学能,大多数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答案】 B
2.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所固定的能量是B、C的能量之和
B.若C增加1 kg,则需要消耗A约42 kg
C.B营养级的个体数量一定多于C的个体数量
D.若B的数量越多,则C获得的能量越少
【解析】图中A所固定的能量大于B、C能量之和,因为自身呼吸作用还要消耗一部
分能量;若C增加1 kg,根据它们之间的传递效率4
25、
3
20
,则需消耗A约42 kg;B营养级
的个体数量不一定多于C的个体数量,数量金字塔有倒置现象;一定范围内,若B的数量越多,则C获得的能量越多。

【答案】 B
3.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 kJ/(m2·y)]。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
A.图中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B.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625%
C.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9.6×104 kJ/(m2·y)
D.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解析】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和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三个途径。

因此,图中A代表的是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A正确。

肉食性动物从植食性动物获得的且同化的能量=5.1+2.1+0.25+0.05-5=2.5×103 kJ/(m2·y),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2.5+4+9+0.5=16×103 kJ/(m2·y),传递效率=2.5/16×100%=15.625%,B正确。

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有两个,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有机物输入,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9.6×104kJ/(m2·y)+流入植食性动物的能量,C错误。

食物链是以食物关系形成的联系,捕食关系的单向性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D正确。

【答案】 C
4.下表是某生态系统营养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戊为分解者(单位:102kJ·m-2·a-1)。

对该生态系统营养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同化固定的能量体内贮存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甲15.9 2.8 13.1
乙870.7 369.4 501.3
丙0.9 0.3 0.6
丁141.0 61.9 79.1
戊211.5 20.1 191.4 A.
B.甲随丙的增加而增加
C.乙是能量流动的起点
D.戊是丁的前一营养级
【解析】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表中各营养级形成的食物链为乙→丁→甲→丙。

乙是生产者,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C正确;丁是植食性动
物,A错误;甲随丙的增加而减少,B错误;戊是分解者,不参与构成食物链,D错误。

【答案】 C
5.下图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示意图[单位J/(cm2·a)],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
B.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00
C.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20%
D.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15
【解析】图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该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E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B项错误;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100(摄入量)-20(粪便中的能量)=80,根据能量传递效率倒推出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80÷20%=400,A项正确;题图仅表示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并不能得出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因此无法计算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C项错误;选项D将次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等同于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项错误。

【答案】 A
6.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生产者能量的来源和去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
B.b以热能形式散失
C.c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
D.若d为下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则d的量是c的10%~20%
【解析】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从图中分析为a,A正确;b为生产者通过细胞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B正确;从图中分析,c属于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正确;若d为下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则d的量是a的10%~20%,D不正确。

【答案】 D
7.如图表示某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此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不足10%
B .该生态系统的全部食肉动物构成一个种群
C .该生态系统的浮游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构成群落
D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彼此独立
【解析】 能量金字塔中浮游植物是第一营养级,食草动物是第二营养级,食肉动物是第三营养级。

按金字塔标的数值计算,2002 491以及2 49136 629
都小于10%。

该生态系统的全部食肉动物构成第三营养级,但不一定是一个种群,因为其中可能包含不同的物种。

该生态系统的浮游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不足以构成群落,因为缺少分解者。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答案】 A
8.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 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 1+
B 1+
C 1+A 2+B 2+C 2+
D 2)
B .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 1/W 1
C .流入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可表示为(A 2+B 2+C 2)
D .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 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 1+B 1+C 1+D 1),A 1表示呼吸作用消耗,B 1表示未被利用,C 1表示流向分解者,而D 1=A 2+B 2+C 2+D 2,是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A 正确;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 1/(A 1+B 1+C 1+D 1)=D 1/W 1,B 正确;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D 1=(A 2+B 2+C 2+D 2),C 错误;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单向流动表示沿着食物链向高营养级传递,而不能倒过来流动;逐级递减表示前一营养级生物所包含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传给下一营养级生物,D 正确。

【答案】 C
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兔子吃了1千克的草,则这l 千克草中的能量就流入了兔子体内
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被循环利用的
【解析】兔子吃的草中的能量一部分被兔子同化,一部分残留在粪便中,A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中的10%~20%指的是营养级与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并非个体与个体之间的,B错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来固定太阳能,而太阳能来自无机环境,C正确;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最终都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D错误。

【答案】 C
10.如图为某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

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甲为________,乙为________;就营养级而言,丙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

(2)能量经________作用固定并进入生态系统,图中的能量K为________。

(3)图示食物网中有________条食物链,其中的生物通过________、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

(4)若甲同化的能量中1/3直接流向丙,则丙增加7 kJ的能量,至少需要消耗甲________ kJ的能量。

【解析】(4)设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为a,则有a/3×1/5+2a/3×1/5×1/5=7 kJ,解得a=75 kJ。

【答案】(1)生产者(初级)消费者二、三(2)光合热能(3)2 能量流动(4)75
11.如图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

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流经图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填字母),桑树呼吸作用所散失的热能可用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来表示,图中的C和B1+C1+D1可分别表示桑树和蚕用于________的能量。

(2)蚕同化的能量D =________(填字母)。

正常情况下D C 的比值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

将蚕沙(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蚕沙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所含的能量,桑树到蚕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

(3)人工建立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________,从而提高能量的________。

【解析】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桑树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A ;生产者桑树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有一部分通过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即图中的B ,另一部分则储存在生产者体内的有机物中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即图中的C ;图中D 表示蚕同化的能量,D =A 1+(B 1+C 1+D 1),A 1表示蚕以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B 1+C 1+D 1表示蚕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2)能量从
第一营养级桑树流向第二营养级蚕的传递效率为D A ,一般来说,D A 在10%~20%之间,而D C
的比值要大于D A ,因此,D C
大于10%;蚕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第一营养级)所含的能量。

桑到蚕的能量传递效率是D A
×100%。

(3)桑叶可以喂蚕,蚕沙可以喂鱼,蚕和鱼可以供人类利用,该人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答案】 (1)A B 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2)A 1+B 1+C 1+D 1 大于 一 D A
×100% (3)多级利用 利用率 [能 力 练]扫盲区 提素能
12.科学家研究了不同种类动物的能量变化情况,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收割蚁只有不到1%的同化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
B .占盐沼蝗摄入食物63%的未同化量可被分解者所利用
C .黄鼠的生长效率(P/A)较低的原因是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
D .表中几种动物同化效率(A/I)不同是因为能量传递效率不同
【解析】 根据表格可知,收割蚁同化量为31.00,而呼吸量为30.90,则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0.10,0.10÷31.00×100%≈0.32%,A 项正确;盐沼蝗的摄入量为3.71,同化量为1.37,因而盐沼蝗摄入食物未同化量为3.71-1.37=2.34,占盐沼蝗摄入量=2.34÷3.71×100%≈63%,该部分能量可被分解者所利用,B 项正确;黄鼠的同化量为3.80,而呼吸量为3.69,因此用于生长的能量就很少,C 项正确;表中几种动物同化效率(A/I)不同与食性有关而与能量传递效率无关,D 项错误。

【答案】 D
13.如图所示为一个食物网(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该食物网中初级消费者是昆虫,次级消费者是鸟
B .植物属于第一营养级,鸟属于第三营养级
C .若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 ,昆虫的总能量为m 1,鸟的总能量为m 2,则M =m 1+m 2
D .在鸟类的食物构成中,若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各占一半,则鸟类增加能量A 时,生产者需提供能量为55A
【解析】 该食物网中,鸟占有两个营养级,即第二、第三营养级,A 、B 错误;由于能量流动的特点之一是逐级递减,因此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大于各营养级的同化量之和,C
错误;根据食物网中能量的分配可知,鸟增加能量A 时,需要生产者提供能量:12A ÷10%+12
A ÷10%÷10%=55A ,D 正确。

【答案】 D
14.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C 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 的数量是原来的( )
A .1.375倍
B .1.875倍
C .1.273倍
D .0.575倍
【解析】 由于生产者没有改变所以流向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没有变化,设C 原来的能量为a ,则需要A 提供的能量为1/2a×10×10+1/2a×10;改变食物比例后的C 的能量设为b ,则需要A 提供的能量为2/3b×10+1/3b×10×10,根据题意可得:1/2a×10×10+1/2a×10=2/3b×10+1/3b×10×10,b/a =1.375。

【答案】 A
15.下图甲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 1、m 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

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
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

请据图作答:
图甲图乙
(1)图甲中,m1、m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内部能量流动的载体是________。

通常情况下,位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Ⅲ,主要原因是能量在各营养级之间的传递具有________的特点。

(2)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________,C表示________。

若图甲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则该系统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用图中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3)图乙中有两处不同的能量散失途径,其中E处散失的能量是通过________实现的。

(4)若图甲中营养级Ⅰ、Ⅱ、Ⅲ各只有一种生物甲、乙、丙,构成食物关系如图。

若甲能量的1/4直接提供给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8 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是________kJ。

【解析】(1)根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判断甲中m1、m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太阳能和热能,能量流动的载体是有机物,营养级Ⅳ的生物处于高营养级,由于能量流动有逐级递减的特点,高营养级生物获得能量少,一般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的个体数量少。

(2)图乙中B表示Ⅱ所同化固定的能量,C表示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图中营养级Ⅱ同化的能量值为b,因而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b/y×l00%。

(3)图乙中E处的能量散失是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现的。

(4)若甲能量的1/4直接提供给丙,则甲3/4的能量通过乙提供给丙,根据能量20%的传递效率进行计算可得结果。

【答案】(1)太阳能热能(或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 有机物逐级递减
(2)Ⅱ所同化固定的能量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y×l00%
(3)分解者的分解(或呼吸)作用
(4)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