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运动的规律性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体育场 “鸟巢”
最蹩脚的建筑师比最灵 巧的蜜蜂高明
---马克思
结合课本23阅读与思考:为什么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要 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这说明人类意识动的具有什么特 点?
最蹩脚的建筑师在建筑之前会 设计出图纸,然后再去造房子,, 并且能造出各种各样的房子, 他们活动是有目的性、创造 性、选择性的活动。
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
(2)规律的特征: 1)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 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 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3)规律普遍性与客观性的方法论:
①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发挥 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 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唯心主义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辩证唯物论)要背诵的原理
原理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脱离物 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一项研究显示,工作性质和环境 会影响大脑考向1的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认知能力,如果长期从事枯燥无聊的工作, 大脑因缺乏刺激和挑战而退化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该研 究牵头人说,这一结果印证了大脑“用进废退”的理论。 大脑“用进废退”蕴含的哲理是( )
是确定 不移的, 不是偶 然的联 系(如守 株待兔)
具有重 复性, 不是多 变易逝 的 (如价 格波动)
【拓展】 正确理解规律 ①规律≠联系 规律是一种联系,并非所有的联系都是规律,只有揭示事 物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才是规律。 ②规律≠现象 现象浮于事物表面,能够通过感官直接感知 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需要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揭示
体育老师说:生命在于运动 脑筋在 不存在脱离运动的于物开质动 政治老师说:综上所述……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任何具体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
的存在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注意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
探究:以上材料说明规律具有什么特征?
(2)规律的特征:
1)规律具有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 不能被消灭。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 远也辍广。
——荀子
探究二: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大雁南飞北返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
这说明了自然界的事物的运动是怎样的?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精华版)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1、《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 也”。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 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客观的, 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 和利用的。
人为什么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呢?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二)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 1、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能够能动地反 映世界)
普通的 鸟巢
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又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否认事物的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一种形 而上学的观点。
P22阅读与思考:他们有没有承认运动?是什 么在运动呢?是人的“心”、概念或精神在动, 还是物质在动?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现象 苹果落地,水往低处流 商品价格上下波动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规律(本质联系) 万有引力规律
价值规律 遗传规律
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拓展】 正确理解规律 ①规律≠联系,规律是一种联系,并非所有的联系都是规律, 只有揭示事物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才是规 律。 ②规律≠现象,现象浮于事物表面,能够通过感官直接感知, 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需要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揭示,如“苹 果落地”属于自然现象,但其中蕴含的“万有引力”则属于 规律。 ③哲学上讲的规律≠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 个别的关系。 ④规律≠规则 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制定、修改或废除。规 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补充或废除,正确的、合理的 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如红 灯停,绿灯行是规则)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二、运动的规律性
(一)规律是客观的
1.运动的概念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就是宇宙间一切事物、 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注意:①“一切”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 ②“变化”表现为位置的移动、数量的增减和事物
性质的变化。
结论: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 四季更替
时间在变化,天体在运动
人类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特别提醒】①规律是普遍的,但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同时,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可以改变规律发 生作用的条件,但不能改变规律。
②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对人类来说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情况,但 这不等于规律有好有坏,因为规律是客观的,规律本身没有好 坏,对错之分。
北京遭遇雾霾沙尘多重袭击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这对我们正确对待规律有什么启示? 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 子有常体矣。”下列诗句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 A.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 B.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 C.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 D.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
[解析] D 本题以古诗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相关哲理解析 古诗词的能力。题干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原理。A体现了拼搏 进取的人生观。B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C体现了量变与质变 的关系。D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答案为D。
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身的存在
A
③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④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湖南·模拟)我希望,有朋自远方来,岁月不改其性,红
尘不染其心;我希望,岁月无痕,大地不老,一路最美际遇
充满诗情和画意。但从哲学角度看( )
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有其固有的规 律
人类社会的运动变化有其固有的规律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人类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发展道路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这是由“生产关系 一定要适应生产力 状况规律”决定的
这说明了人类社会的运动是怎么的?
人的思维的运动变化有其固有的规律
这说明思维领域的运动是怎样的?
遗忘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 是怎样的?
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
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
本来就有 的,不是 人主观想 出来的, 也不是上 帝创造的 (如喜鹊 叫喜,乌 鸦叫丧)
事物内在 的联系, 不是表面 的、现象 的、外在 的的联系 (如苹果落 地)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 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如】“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2)规律的特征:
1)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 能被消灭。 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 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慧能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
在把握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时要反对两 种错误的倾向:
离开运动谈物质 (否认物质的运动)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离开物质谈运动 (否认物质在运动 认为意识在运动)
方法论:要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 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老人说:树挪死 人挪活
语文老师说: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
物任理何具老体师物说质:形态没只有有什在么运动物中质才是能不保持运自动己的 生的物存在老师说:任何生命物质停止了新陈 运动是物质固有代的谢根就本属会性死和亡存在方式
结论:人类社会是运动变化的
对宇宙认识的演变
天•方人地们圆盖对天事说 物的认识犹,如鸡总蛋是浑天由说不知到知,托由勒密知地之心说甚少到 知之甚多。
•结论:人的思维也是运动变化的.
哥白尼日心说
河外星系说
自然界的事 物处在运动 变化中
人类社会也 处在变化中
人的认识也处 在不断的变化 之中
结论:世界上一切事物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P课21
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是不是改变或创造了规律?
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只是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 和形式,并没有改变或创造规律。 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改变、创造或消灭规律 规律上不能用发明、改变、制定、修改、消灭、创 造等词语 规律可以用发现、尊重、把握、认识、利用等词语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辩证唯物论)要背诵的原理 原理5: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详细版)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 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 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 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①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 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 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规律是客观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思考:那么在规律面前人就无能为力了吗?
认识了万有引力规律,发挥 人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地球 引力,发射火箭、卫星、飞 船为人类服务
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 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 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公理、法律等都不是 规律,它们是主观的,是规律的反映。
洪水 地震 飓风。
这些自然界的现象 的出现是否以我们的 意志为转移?(想他发 生就发生,不想他发生 就不发生)
有人说:“牛顿创造了万有引力 规律,对吗?”
有人说:“人们能够引水上山,使水往高处流, 说明万有引力规律是可以消灭的。”
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识记材料后的
保100
持 80
百 分60数Fra bibliotek4020分钟内遗忘42%,1小时后遗忘56%, 9小时后遗忘64%,1天后遗忘66%,2 天后遗忘71%,6天后遗忘75%,31天 后遗忘79%,可用坐标曲线表示:
20
1 2 3 4 5 6 7 (天数)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2)规律的特点: 2)规律具有普遍性
①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存在“不改其性”的朋友
②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不存在“大地不老”的现象
③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岁月无痕”只能是美好的祝福
④物质决定意识,人在红尘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不染其心”
是不可能存在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详解】①:运动是永恒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发展之中,不存在“不改其性”的朋友,①正确。 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因此不存在 “大地不老”的现象,②正确。 ③: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根本属性是运动,③错误。 ④: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指导人们的实 践活动取得成功,因此人在红尘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只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重视精 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做到“不染其心”,④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