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教学设计.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教学设计
一、课标内容
结合实例,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
二、教材分析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是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的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是本册书中的重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中国自然灾害的三大特点与自然灾害的成因,三大特点具体为:灾害种类多且灾次频发,
成灾人口多且农业灾情严重,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显著。

分别从灾种、灾情、地
域空间分布角度说明了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自然灾害的成因主要从中国所处自然环境的角度剖析了中国复杂而不稳定的孕灾环境,从而回应了我国自然灾害特点形成的前提。

另外,教材中所选取的自然灾害点位图、图表素材科学全面,详
实地说明了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地域差异,可为本节课提供有力的素材。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借助网络、电视新闻等手段对中国的自然有所了解,但缺
乏较为系统的地理学科性认识。

针对这种现状,本节课在通过地图解析、图表阅读、资料阅读等方式后,获取并生成我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自然灾害的种类、自然灾害的灾情等的知识。

四、教学目标
1. 根据材料,说出自然灾害的种类,感知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危害。

2. 阅读图表数据和地图,指出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3. 依据所给的材料,分析我国自然灾害的成因。

4. 通过遥感地图及地理信息技术的介绍,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防
治中的应用与贡献。

五、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点及其空间差异。

2. 教学难点:
中国自然灾害的成因及空间分布规律。

六、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启发式讲授法,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法,图表阅读法
七、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是2018 年5 月15 号,据我国“防灾减灾日”——每年 5 月12 号过去了三天。

今年的“5·12”也是汶川地震10 周年的日子。

汶川地震给当地
居民、我国乃至带来了巨大灾难与痛苦。

地震作为自然灾害的一种,在最近几年
里西部地带的新疆、内蒙、四川地区频发,这是为什么呢?那么当我们放眼全国
去看,使得我们生命受到威胁、财产遭受损失的自然灾害还有哪些呢?自然灾害
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特点吗?现在我们来进入《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这一节知识
的学习。

环节一:自然灾害的种类
【教师活动】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教案关于灾害的涵义内容。

了解灾害的成
因、分类。

【学生活动】阅读、回答。

【教师活动】在说出自然灾害与灾害的关系与成因后,播放视频《2017 年世
界十大自然灾害现象》,初步感知不同种类的自然灾害及其带来的巨大损失。


用图片总结归纳。

【学生活动】观看、感知、总结。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自然灾害类型一览表》、《我国2017 年十大自然灾
害盘点》与《我国各类灾害平均每年出现的频次》,要求学生指出我国的自然灾
害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活动】阅读图表获取信息,归纳出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总结在学案
上。

生成知识1: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集中在夏半年
【承转】中国自然灾害多样,各个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是否相同呢?我们接
下来阅读图 2.2 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点位图(1900-2000 年),请同学们读图,同
桌间相互合作总结中国主要自然灾害分布内容。

完成下表。

灾害种类集中多发区
旱灾
洪涝
地震
滑坡、泥石流
低温冷害
台风
图1 我国各地区的自然灾害类型【学生活动】读图、同桌间讨论与归纳,问题展示。

【教师活动】评价、引导、指正。

灾害种类集中多发区
旱灾东北、华北(春旱)、西北(常年)、西南+华南+长江中下游
(季节性)
洪涝东部季风区:东北、华北、华南、西南
一级阶梯:青藏高原;
地震二级阶梯:西北地区、西南地区;
东部沿海:华南、台湾、华北;
滑坡、泥石流地势崎岖、降水集中:西南地区
纬度高:东北地区;
低温冷害海拔高:青藏高原、西南云贵高原;
冷空气南侵:华南地区台风东南沿海:华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总体来讲,呈现出“北旱南涝”的分布规律。

环节二:灾情
【承转】我们发现中国的自然灾害多样且不同地区面临着不同的灾害种类。

那么当灾害发生时,受灾体有哪些呢?对,人、农作物、建筑等。

同样的灾害发
生在人口稠密与稀疏地区,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哪个更大?接下来,我们来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灾情状况。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点位图与“黑河-腾冲”线拟合图,以及我国农作物成灾人口图与“黑河-腾冲”线拟合图,根据学案的引导问题,学生
进行小组讨论,得出我国的自然灾害灾情特点。

读图思考,从图中来看,
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的分布
与“黑河-腾冲”线有什么
联系?
读图思考,说明农作物成
灾面积与播种面积之间
具有什么联系?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析总结。

个别展示。

【教师活动】评价、引导、指正。

生成知识点二:我国成灾人口多,农业灾情严重。

“黑河-腾冲”线以西,以畜牧业受灾为主,受灾人口少。

“黑河-腾冲”线以东,以种植业受灾为主,受灾人口多。

灾情严重
环节三:地区差异
【承转】了解到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样、灾情严重的基本特点,其次不同地
区自然灾害的种类和灾情严重程度不同,这就集中体现了我国自然灾害具有差异
性显著的特点。

根据我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可将我国划分为 6 个灾害带。

请同学们读图,并按以下表格总结在以下表格中。

(课后完成,下节展示)
依据我国自然灾害区域差异分布图,完成下表:
灾害带主要分布区主要灾害种类
海洋灾害带东部和南部海域
东南沿海灾害带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
东部灾害带第三级阶梯
中部灾害带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
西北灾害带
环节四:成因
【承转】总的来说,我国自然灾害灾种多、灾情重、地区差异显著,那么这
三大特点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要从我国的自然环境说起,接下来,请根据学案给出的地图、示意图及图表,小组自主探究,我国自然灾害的成因。

资料一:
季风气候的主要特征
是冬干夏湿。

由于季
风气候“雨热同季”
的特征, 对农业生产,
尤其对水稻一类高产
粮食作物更为有利,
所以南亚、东南亚、
中国、朝鲜和日本等
地,都是水稻集中产
区。

但由于夏季风和
冬季风更替的时间和
强度等年际变化很大,所以,这些地区易遭受水旱灾害。

总结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灾害多样的成因有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总结、展示;
【教师活动】评价、总结
1.特殊的地理位置: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
2、强烈的地壳运动: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
强烈;
3、多山的地貌:我国2/3 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及位置的移动,导致我
国频繁的旱涝灾害。

环节五:地理信息技术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教师活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治的手段与能力在不断提高,地理信息技术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突出作用。

在这一部分我们简单了解一下。

展示图片
如果你是一名救援人员应最先
赶往哪里?并说明理由。

4 号地区(县城)
因为县城人口最密集,减少人员
伤亡是抗震救灾的首要任务。

【学生活动】
环节六:课堂小结
以板书调理进行总结梳理。

环节七:随堂练习与巩固
1、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
A、干旱和泥石流
B、台风与干旱
C、洪涝与干旱
D、台风与寒潮
2、我国旱涝灾害发生的首要原因是——
A、地形复杂多样
B、冬季风强弱和进退的迟早不同
C、南北温差大
D、夏季风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
3.我国东南半壁灾害点位多,西北半壁灾害点位稀少的主要原因在于()A.东南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受灾体多;西北部受灾体少
B.东南部人多地少,环境问题多而重;西北部人少地多,生态脆弱
C.东南防灾意识强,西北部减灾能力强
D.东南部季风气候,西北部大陆性气候
4.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是()
A.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是世界上的人口稠密区之一
B.经济迅速发展,是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C.地处世界两条灾害带的交汇处,灾害多发
D.灾害防御能力有限,灾害监测系统不健全
5.下列地区及其易发或多发自然灾害组合正确的是()
A.滑坡、泥石流多发区——东南沿海地区
B.洪涝多发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
C.旱灾多发区——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南地区
D.地震多发区——华北、西北、西南、华中
八、板书设计
“北旱南涝”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灾种多样,频繁
多发于夏半年
成灾人口多农业
灾情严重
西南多滑坡、泥石流
东部沿海多台风
一二级阶梯及东部
沿海多地震
“黑河-腾冲”线以
西:人口稀少、畜牧
业为主;以东地区人
口稠密,种植业为
地区差
异显著
主,灾情严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