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历史沿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郓城历史沿革
历史上郓城的名称和归属变化较大,考证其原因,一是郓城地处平原,又是中原地区,朝代变化,兵连祸结,往往首当其冲。

二是地理环境所致,郓城北临黄河,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水灾频繁,县城地址常常变换。

据记载:唐贞观八年,郓州治(今张营)地下湿,徙治须昌县(今东平);又《金史。

地理志》载:“金大定六年五月,徙治盘沟村(今城址),以避河决”。

印证历史,郓城始建于春秋,历经朝代变换,多为县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当之无愧的千年古县。

郓城县西北大杨集肖堌堆文化遗址,出土了陶鬲、石斧等,表明在三四千年前郓城就有人定居,并发展了古代的灿烂文化。

夏代郓地为徐州之城,商代郓城称庇(故城在县城北肖固堆一带),商王祖乙曾迁都于此。

春秋时,鲁成公四年冬(公元前587年),鲁国为加强防御,筑城名郓。

这就是郓城得名的起源和由来。

据《春秋?左传》载:“成公四年冬城郓。

”《郓城县志》述:“周、春秋,鲁成公四年冬城郓。

郓为鲁西鄙,地临曹、卫,尝聚军于此,以防侵轶。

”又云“郓始于春秋。

”《说文解字》述:“郓,从邑,军声,鲁有郓地。

”秦时郓城县境内有郓、廪丘等城邑;
西汉时于郓邑西分置黎县(治今陈坡)、廪丘县(治今水堡),同属兖州东郡.
东汉废黎县入廪丘县,属济阴郡。

三国时郓地属兖州东郡廪丘县.
晋朝为濮阳国廪丘县。

隋开皇十年(公元590)于万安县置郓州。

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万安县为郓城县,而郓之名复见于世。

唐朝武德四年( 621 年)废东平郡设郓州,治郓城。

次年置郓州总管府,辖郓、濮、兖、戴、曹 5 州 32 县。

贞观八年( 634 年),因郓地卑湿,州治迁须昌(今东平东北)。

天佑二年( 905 年)郓城县复名万安县,隶郓州。

唐以后,郓城名称又多有变动,归属也有变化,但大多为州、郡或县的治所。

五代,郓城县改属济州。

北宋又属济州济阴郡。

金大定六年(1166年)徙治盘沟村,即今县城。

属济州。

元属济宁路。

明属兖州府。

清属曹州府。

1914年属济宁道。

1925年属曹濮道。

1928年直属于省。

1929年属山东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38年属山东省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39年建立郓城抗日县政府,1940年建立郓南县,1941年建立郓北试验区(县级),上述三县区属鲁西二专署(后改晋鲁豫边区十七专署)。

1942年撤郓北试验区和郓南县(其地入郓鄄巨菏办事处,后改临泽县)。

1944年析郓城、巨野、菏泽三县各一部置郓巨县,隶属同郓城县。

1946年郓城县改郓北县,析原郓城、郓巨、南旺三县各一
部另置郓城县,隶属不变。

1949年郓北县并入郓城县,属平原省菏泽专区。

1952年撤平原省,随菏泽专区归山东省。

1958年撤销菏泽专区,改属济宁专区。

1959年复置菏泽专区,郓城又还属。

1967年属菏泽地区。

2000年属菏泽市。

郓城是全国文明的水浒故里、武术之乡,民风淳朴,诚信豪爽,境内民俗文化丰富。

1、浓郁的水浒文化郓城人自古以尚武、豪爽侠义而出名,历为武林志士云集之地,俗话说,梁山一百零八将,七十二名出郓城,作为《水浒传》中的核心人物宋江和晁盖都是郓城人。

宋江是今郓城县水堡乡人,元人杂剧〈坐楼〉词中,就有“家住水堡在郓城,姓宋名江字公明”的话,如今宋江故里的宋坑、宋井、宋林等古迹犹存。

晁盖家住郓城县晁庄,在晁氏家谱中,北宋末年有“晁盍”其人,因晁盖造了皇帝的反,在续家谱时,把“盖”字的草头去掉,写成“盍”(“盖”字的繁体字为“盖”),这叫做砍头入谱。

《水浒传》中,在黄泥岗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引人入胜,黄泥岗就是现在郓城的黄堆集,至今村东还有一个大土岗,上有明朝石碑一座。

2、姓氏文化据有关资料和族谱记载,公元前 508 年(春秋周敬王十二年),濮州陈甫迁郓境内建村陈,其后裔散居四处建村,原陈庄遂名老陈庄,这是有文字记载的郓城境内定居最早的姓氏。

汉朝丞相张良生前看中了郓城的风水,死后葬于郓城西北境,其后裔用其
字“子房”建村守墓,成为郓城境内较早的张姓。

据侯咽集镇孟胡同《孟氏族谱》载:唐朝末年,其始祖孟达从梁山迁居郓境内的姜庄,后姜姓外徙,孟姓人丁兴旺,改村名为孟胡同。

可见,姜、孟亦为郓地较早的姓氏。

公元 961 年(宋建隆二年),疏通了五丈河(即今宋金河),水运复兴,郓境从河南、江苏、安徽、河北、山东东部等地迁入晁、吴、殷、芦、祝、丁、梁、刘、孙、杨、徐、戴、燕、魏、边、张、施等 20 余姓。

明朝为开垦荒地,自 1368 年(明洪武元年)至 1424 年(明永乐二十二年),大批山西、河南、安徽等地人迁入郓城。

以及从江苏、河北、河南、安徽、江西、四川、浙江等地陆续迁入邢、陈、史、郑、吕、罗、杨等 50 余姓。

清朝顺治和康熙年间,皇帝鼓励开荒,外县、外省人继续向郓境迁移。

又有多种姓氏陆续迁入郓城。

1990 年人口普查,郓城县姓氏共有266个,姓李、刘、王者最多。

通过挖掘和弘扬郓城的优秀地名文化,提高这所鲁西南著名古城的知名度,提升当地文化的底蕴和整体形象,为繁荣郓城的文化事业,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

水浒文化城
戏曲文化
郓城县享有“书山戏海,筝琴之乡”之称,山东戏曲界有句俗话“无郓不成戏”。

涌现出了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柳子戏的传人黄遵宪,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梆子传人刘桂松(出生于郓城,后因学艺到巨野),著名的山东梆子艺术表演家任心才,王爱霞。

原山东省柳子剧院院长现山东省吕剧院院长段雨强,青年山东梆子表演艺术家武兰香、陈凤英、孙淑霞、祝风晨,豫剧十大名旦章兰等一批当代戏曲界名人。

郓城是全国四大古老剧种之一柳子戏的发祥地和全国独有剧种枣梆的发源地。

也是鲁西南流行最广的剧种山东梆子、两夹弦的根据地。

1954年郓城县工农剧社参加了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其出演剧目《黄桑店》等获演出奖,主要演员也分获演员奖。

同年,郓城县工农剧社调菏泽为地区柳子剧团。

1959年又上调省,成为山东省柳子剧团。

枣梆,在郓城又称“本地●”,“●(人山西)”读如“找”(zhǎo),系由“山西人”三字拼成的一个新造字,意即“本地(山东)的山西戏”,故一称“●梆”,清代光绪初年(一八七五年至一八八四年)山西灾荒,“上党梆子”著名的“拾万班”来到了郓城,演出了一年多,给郓城人民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不久,便有山西的艺人潘朝绪(绰号大闺女,枣梆艺人尊称他为“潘师爷”),先后在郓城的刘口、樊庄、郭屯、于庙、张集、方庙(原属郓城,后划归梁山县)等处正式收徒传艺,在郓城组成了第一个枣梆职业戏班,取名“义盛班”。

并培养出了珍珠帘、史文秀、樊武扎、庞石贵、侯福勤等一批著名艺人。

解放前郓城拥有福盛班,王沙窝班,八班等山东梆子科班,现在的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是一个具有深厚的山东梆子基础的、具有光荣传统的山东梆子剧团,著名山东梆子鼓师李心刚、著名山东梆子表演艺术家任心才曾先后任剧团团长,在鲁西南和豫东一带具有较大的影响。

九十年代,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于1995年参加了省第五届艺术节戏曲汇演获9项奖;1996年排演的现
代戏《龙门渡口》(马家振编剧)获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并在全省地方戏邀请赛上获12项奖,同时摄制成电视艺术片。


山东梆子《打金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