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生物圈中的人试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生物圈中的人》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人体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纤维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小脑具有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的功能
C.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D.脊髓既具有反射功能,又具有传导功能【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细胞,又叫神经元,A错误;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维持身体的平衡,B正确;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C正确;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位于椎管里面,上端连接延髓,两旁发出成对的神经,分布到四肢、体壁和内脏;脊髓里有许多简单反射的中枢;脊髓的结构包括位于中央部的灰质和位于周围部的白质;白质内的神经纤维在脊髓的各部分之间、以及脊髓与脑之间,起着联系作用,脊髓既有反射,又有传导作用,D正确。
考点: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有关人体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神经系统由脑、脊髓以及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
C.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小脑、脑干
D.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都在脊髓内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详解】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A正确;神经系统由脑、脊髓以及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B正确;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C错误;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都在脊髓内,属于非条件反射,D正确。
【点睛】
掌握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3.如图是血液流经肾脏的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血懑且一肾脏—血渣E
A.血液A流经的血管是入球小动脉,里面流动脉血
B.血液A是动脉血,血液B流经的血管是肾动脉
C.血液B和血液A相比氧气减少,尿素增加
D.血液B和血液A相比氧气减少,尿素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血液流经人体某一器官时,在该器官的毛细血管处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因此血液流出该器官后,血液的成分会发生变化;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方向是动脉好毛细血管好静脉,根据图中血流方向,通常情况下可以判断A为动脉血,B为静脉血,据此解答。
【详解】
如图是血液流经肾脏的简图,血液A流经肾脏的血管A是肾动脉,里面流动脉血,A错误;
如图是血液流经肾脏的简图,流经血液A的血液是动脉血,血液B流经的血管是肾静脉,B错误;
血管A为肾动脉,其内流的是含代谢废物、氧丰富的动脉血,血液流经肾脏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多余的水、尿素等代谢废物在肾脏形成尿液,经泌尿系统排出体外,则血管B为肾静脉,流出的是含尿素少、营养物质也减少的静脉血,C错误;
血液B是肾静脉内的静脉血和肾动脉内的A血液相比氧气减少,尿素减少,D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肾脏的功能以及尿液的形成过程。
4.“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母亲在怀孕期间,身体负担明显加重。
在从受精卵到胎儿呱呱坠地前的整个过程中,其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获取于
①卵黄②胎盘③脐带④母体
A.①③
B.②④
C①④D.②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胎盘是哺乳动物妊娠期间由胚胎的胚膜和母体子宫内膜联合长成的母子间交换物质的过渡性器官。
【详解】人的精子与卵细胞在输卵管处相遇并结合形成受精卵,随后受精卵开始发育成最初的胚胎,此时的发育的营养物质来自卵黄。
当胚胎到达子宫后着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怀孕),此后的营养物质来自母体。
怀孕两周后,胚胎称作胎儿。
所以受精卵到胎儿呱呱坠地前的整个过程中,初期营养来自①卵黄,后期来自②母体。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胚胎发育最初的营养物质来自卵黄,着床后来自母体。
此时胎盘只是交换的场所。
5.下列疾病与病因不对应的是()
A .地方性甲状腺肿--饮水或食物中缺碘
8.坏血病--体内缺乏维生素C
C.夜盲症--体内缺乏维生素A
D.侏儒症--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答案】D
【解析】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饮食中缺碘会导致甲状腺增生肿大,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故A正确;坏血病是由于缺乏维生素C形成的,故B正确;夜盲症与缺乏维生素A有关,故C正确;侏儒症与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有关,故D错误。
故选D。
【学科网考点定位】维生素的作作及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的作用。
【名师点睛】虽然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很小,但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却很大.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身体的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并且会引起疾病。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维生素缺乏症和激素分泌异常症。
6.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减轻温室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下列做法与此无关的是
A.及时清理垃圾,维护环境卫生
B.开发风能、太阳能
C.积极植树种草,增大绿化面积
D.倡导节能减排,少开车多步行
【答案】A
【解析】
A、及时清理垃圾,与减少二氧化碳含量无关;
B、风能、太阳能是清洁能源,不会产能二氧化碳,因此开发风能、太阳能能够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C、绿色植物行光合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从而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D、开车产生的汽车尾气是空气中二氧化碳的重要来源之一,少开车能够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故选A。
【学科网考点定位】碳-氧平衡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相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的影响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熟记碳氧平衡的维持方法。
7.如图表示肺容积在呼吸过程中的变化曲线.当肺容积由a变化到b时,肋间外肌和膈肌的舒缩状态分别是()
肺.
容
cn _
里。
时间
A.收缩、舒张
B.收缩、收缩
C.舒张、舒张
D.舒张、收缩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示中表示的是平静呼吸时肺内气体容量变化曲线,曲线ab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由小变大,是吸气过程,肋间外肌和膈肌都收缩;曲线bc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由大变小,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表示呼气。
【详解】
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呼吸运动主要与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有关。
图中曲线ab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由小变大,表示吸气,是吸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
故选:B。
【点睛】
明确吸气和呼气的进行是由于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导致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之间形成压力差而形成的。
8.诗词歌赋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许多诗词蕴含着生物学知识。
下列诗句能体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是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在自然界中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不会一直保留着,因为大量的腐生细菌、真菌等会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可见它们作为分解者促进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如题中叙述的把'落红〃化作“春泥〃,其原因就是被土壤中的腐生细菌等微生物给分解掉了。
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考点: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9.下列有关人体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患肢端肥大症
B.如果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患呆小症
C.食用加碘食盐可有效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
D.如果胰岛素分泌不足会患坏血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分泌过多或过少,人体都会患病。
【详解】
A、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甲亢,故不符合题意。
B、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易患侏儒症,故不符合题意。
C、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食用加碘食盐可有效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故符合题意。
D、胰岛素分泌不足会患糖尿病,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对激素分泌异常时的症状。
10.如图是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尿液排出体外的途径依次①②③④
B.尿的生成连续的,尿的排出是间歇的
C.尿液在
③内形成
D.④是尿液排出体外的通道
【答案】C
【解析】
【分析】
观图可知:①是肾脏,②是输尿管,③是膀胱,④是尿道。
【详解】
A.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泌尿系统。
①肾脏中形成的尿液,经过肾盂流入②输尿管,再流入③膀胱,在膀胱内暂时储存。
膀胱内储存了一定的尿液后,膀胱就会绷紧,产生尿意。
在大脑的支配下,尿经④尿道排出体外。
所以,尿液排出体外的
顺序是:①肾脏玲②输尿管玲③膀胱玲④尿道玲体外,A正确。
B.尿的生成连续的,尿的排出是间歇的,B正确。
C.尿液在①肾脏内形成,C错误。
D.④尿道是尿液排出体外的通道,D正确。
【点睛】
掌握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是解题的关键。
11.在抽血或输液时,要将针刺入部位的上方(近心端)用胶皮管捆扎起来,下列解释中不恰当的是
A.目的是减缓或暂时阻止血液的向心运动
B.动脉中血液向心流动,刺后的伤口出血很少,稍经压迫即可止血
C.血管由于血液多而鼓胀起来,从而便于针刺入
D.多数静脉分布较浅,壁薄,弹性较小,有利于针的刺入
【答案】B
【解析】
A、用胶皮管扎住针刺入部位的上方,可以阻止血液回流到心脏,其目的是减缓或暂时阻止血液的向心运动,有利于寻找目标血管;A正确;
B、动脉血液是由心脏流向远处的,而不是流向心脏,B说法错误;
C、血液暂时不能流回到心脏,储存在血管内,可以使血管鼓胀起来,从而便于针刺入,C 正确;
D、多数静脉分布较浅,壁薄,弹性较小,有利于针的刺入,所以输液或抽象都是选择静脉,D正确。
故选B。
12.人体中血液循环是物质运输的主要方式,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动脉里流动脉血,静脉里流静脉血
B.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需要穿过3层细胞膜
C.同一个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拥有相同的基因组成
D.安全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但是少量输血时,O型可以万能输血,AB型可以万能受血
【答案】D
【解析】
【分析】
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将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的循环,在体循环中,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经过肺循环,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
血。
【详解】
A.动脉血和静脉血主要是根据是血液中的含氧量来划分的,不是依流动的血管来划分的,如肺动脉里流动的血液是静脉血,肺静脉里流动的血液是动脉血,A错误。
B.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需要穿过肺泡壁的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的细胞膜2层、进入红细胞的细胞膜1层,因此共需穿过5层细胞膜,B错误。
C.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白细胞有细胞核,拥有不同的基因组成,C错误。
D.安全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但是少量输血时,O型可以万能输血,AB型可以万能受血,D正确。
13.下列关于古猿进化成人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于环境的变迁,生活在树上的古猿被迫下地
B.被迫下地的古猿,其身体向直立行走方向发展
C.古猿在下到地面生活之前,就有了本质的区别
D.环境的变迁影响了我们的祖先古猿的进化方向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类起源森林古猿,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最关键的是直立行走。
【详解】
由于环境的变化,森林古猿朝两个方面进化,一部分森林古猿仍然以树栖生活为主,慢慢进化成了现代类人猿,如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等。
另一支却由于森林的大量消失等环境的原因被迫下到地面上来生活,由臂行慢慢向直立行走发展,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A正确;
下到地面上生活的森林古猿,其身体由臂行向直立行走方向发展,B正确;
森林古猿之间在下地之前,都以树栖生活为主,本质区别不大,C错误;
在整个进化过程中,是环境对森林古猿进行了选择,决定了森林古猿的进化方向,D正确。
【点睛】
了解人类的起源,明确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是由于森林大量消失等环境条件的改变。
14.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按时间先后顺序,各阶段的正确排序是()
①古猿从树栖生活转为地面生活
②产生了语言
③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④四肢行走转为双足直立行走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④③②
D.①④②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
【详解】
早期人类在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制造工具。
随着制造工具的越来越复杂,他们的大脑也变得越来越发达,并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逐渐发展成现代的人类社会。
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促进了脑的发展,增加了脑容量,而脑的发展又提高了他们制造工具的能力;他们用火烤制食物,从而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育,大大增强了他们在自然界中生存能力;语言的产生,使得相互之间能更好的交流与合作。
因此,按时间先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古猿从树栖生活转为地面生活,④四肢行走转为双足直立行走,③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②产生了语音。
故选C。
【点睛】
关键掌握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15.下列有关血液中各种成分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具有运输血细胞、营养物质和废物的作用
B.红细胞能够快速分裂产生新的红细胞
C.白细胞能够吞噬病菌,具有防御作用
D.血小板能在伤口处凝血,具有保护作用
【答案】B
【解析】
血浆的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因此血液具有运输功能,A正确;
血细胞是造血干细胞经过分裂和分化形成的,因此红细胞是造血干细胞经过分裂和分化形成的,成熟的红细胞已经没有分裂能力,B错误;
白细胞有多种,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当身体某处受伤,病菌侵入时,有些白细胞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到受伤的部位,吞噬病菌,当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时,血液内白细胞的总数会增加,因此白细胞对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的功能,C正确;
血液中的血小板会在出血的伤口处聚集成团,同时血小板破裂所释放的一些物质,能够促使血液凝固成块,这两种情况都可以堵塞伤口而止血。
可见,血小板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功能,D正确。
16.图表示模拟膈肌运动的实验,对该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甲表示呼气
B.乙表示吸气
C.①代表的器官能使到达②的气体变得清洁
D.处于乙时,③表示的结构处于舒张状态
【答案】D
【解析】
【分析】
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吸气时: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导致肺内的容积增大,肺内的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
呼气过程和吸气过程正好相反。
【详解】
A、甲图中③膈肌顶部升高,肺缩小,表示呼气,A正确。
B、乙图中③膈肌顶部下降,肺扩张,表示吸气。
B正确。
C、①气管有清洁吸入的气体的作用,C正确。
D、乙图中③ 膈肌顶部下降,肺扩张,表示吸气,因此处于乙时,③表示的结构膈肌处于收缩状态。
D 错误。
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吸气呼吸时膈肌、胸廓、肺的状态。
17.人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要有赖于胎盘。
胎盘是指()
A.胎儿的一部分血管
B.脐带的一部分
C.母体的一部分血管
D.胚胎与母体物质交换的器官
【答案】D
【解析】
【分析】
胎盘是哺乳动物妊娠期间由胚胎的胚膜和母体子宫内膜联合长成的母子间交换物质的过渡性器官。
胚胎发育所需营养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产生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胎盘
经母体排出。
【详解】
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液体羊水中,通过脐带、胎盘从母体获取所需营养物质和氧,并 排出二氧化碳等废物。
因此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是胎盘; 故选D 。
【点睛】
胚胎发育最初的营养物质来自卵黄,着床后来自母体。
此时胎盘是物质交换的场所。
18 .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中,血液流动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对血管内型 判断正确的是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分支汇集而成的 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
其中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腔最细,只允许 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都有利于 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
【详解】
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 是动脉,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
其中毛细血管的 特点是: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 度最慢;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
图中①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 血管的动脉,②是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毛细血管,③是由分支汇集而成的静脉血 管。
同时要了解只有②是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血管。
所以正确的只有B 。
【点睛】
本题主要考察三种血管的区别。
侧重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19 .如图所示的血管,表示动脉血管的是()
A . C . ①是静脉
③是动脉 B . D . ②是毛细血管 全是毛细血管
【答案】B
【解析】
【分析】
血管包括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三种。
【详解】
动脉的功能是把心脏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故动脉内的血液流动方向是从主干流向分支;静脉的功能是把全身各处的血液送回心脏,故静脉内的血液流动方向是从分支流向主干;毛细血管管腔小,红细胞只能成单行通过,由图可知B表示动脉血管。
【点睛】
对于一些血管的判断,可根据血管的特点以及内血液的流动方向等进行掌握。
20.关于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是子宫
B.青春期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出现明显的第二性征
C.胎儿和母体交换物质的器官是胚盘
D.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
【答案】C
【解析】
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是子宫,A正确;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的卵巢都重量增加,并能够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性激素,性激素能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B正确;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体外的,C错误;青春期是一个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其中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