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豪情满怀诗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写豪情满怀诗词
案例
正文:
第一章
“致君尧舜”,“书剑报国”,赤子情怀使豪放词大放异彩
一.“涤荡振刷”之志与“有为而作”文学观点
苏轼所处的北宋时代,是一个表面承平而实际上危机四伏的社会,强烈的忧患意识促使他想积极参与改革,激浊扬清。
因此,他要抒写豪情满怀的抱负,要表达现实生活的真实情感,而那些软弱无力的“浅斟低唱”,无法抒写词人当时的情怀。
于是,苏轼把涤荡振刷的行动自然而然的引入到词的创作之中。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诗与词的区别是“诗庄词媚”,“诗言志”、“词寄情”。
但是,晚唐五代以来的词,逐渐演化成专写艳情,附庸风雅的“花间词”,除了表现“偎红依翠”的艳情之外,再也无法表现更丰富的情感了。
词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如果不能满足反映现实,表达情感的需要,最终只能走向消亡。
因此,革新和创新成为绝对必要。
苏轼的文学创作,依照的是儒家文艺思想的原则。
他认为诗文当“有为而作”,言语文章应“有益于当世”。
他坚决反对创作那些格调陈腐,毫无积极现实意义的艳词,开创性地“以诗为词”,将诗的题材,意境,表现手法运用于词的创作,大大拓宽了词的表现空间和深度,使词的面貌焕然一新。
自此,词体变得“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既可以抒发“书剑报国”的豪情壮志,也可以高唱“大江东去”的豪放旷达,既可以抒写“明月几时有”的天问式浪漫,也可以吟咏“一蓑风雨任平生”的超然自适……刘熙载在《艺概· 词概》说:词在苏轼笔下,“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冲破“艳科”的牢笼,“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
豪放词的诞生,是词体本身发展的需要,是社会时代的需要,也
是苏轼个人人性的使然和才力的展现。
二.“致君尧舜”与“书剑报国”
苏轼自幼便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
少时在眉山老家,其母为他讲读《后汉书·范滂1 传》,读至范滂为反对宦官专权误国遭诬害被捕,苏轼对母亲说“轼若为滂,母许之乎?”苏母答道:“汝能为滂,吾不能为滂母耶!”自此苏轼便思步范滂后尘,而“奋厉有当世志”。
初登仕途时,苏轼便非常关注朝政的改革,一腔热血,只求革新除弊,有所作为。
这种思想反映到作品中,便有了早期感古怀旧的《华清引·平时十月幸莲汤》。
一般认为,《密州出猎》是苏轼开创豪放词派的第一首豪放词。
实际上,《华清引》已初露豪放之端倪。
“翠华一去掩方床,独留烟树苍苍”中所透出沉郁的感慨,已经明显摆脱“艳科”词的羁绊,其格调与《密州出猎》一脉相承并为之做好了铺垫。
随后的《沁园春·孤馆灯青》,表现的也是同样的情怀。
词中以饱满的“致君尧舜”之情志,抒发了少年时代的政治抱负,显示了当年初至京师时的报国锐气和对仕途功业的信心。
尽管词中时有流露“用舍”、“行藏” 的感慨,但是,忠心报国之志,始终不变,一股“书剑报国”的豪迈情怀,终于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迸发出激荡千古的冲天豪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作于苏轼任密州太守的次年(1075)初冬。
据傅藻《东坡纪年录》云:“乙卯(熙宁八年)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
”词的上阕描写出猎的阵势,开头自称“老夫”,旋即又以“聊”字一转,推出“少年狂”,一开篇便显现出豪迈横放的气概,同时全篇也由此一“狂”字统摄意趣。
“左牵黄,右擎苍”和“锦帽貂裘”描写的是一群“狂人”的形象,“千骑卷平冈”卷起的是势无可挡的“狂势”,这“狂势”把全城百
姓的热情都调动起来了,倾城相随,声势浩荡,如此推波助澜,使“狂势”达到一种白热化的程度。
豪情直冲云霄,欲效仿三国孙郎亲射猛虎以报百姓倾城相随之盛情。
“狂情”毕露,豪气直贯下阕。
“狂气”盈胸,酒助英雄胆,就算两鬓微霜,又有何妨?!只希望自己可以象汉朝的云中太守魏尚将军一样,能够等到皇帝遣使冯唐,持节前来委以重任。
因为我有挽拉雕弓如满月的高强技艺,可以射杀侵扰国家西北边境的“天狼”(指当时的辽和西夏)。
如果说“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苏轼被动地等待有朝一日可以重新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那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则是一纸主动请缨的请战书,表明自己既有报国之心,也有报国之力。
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似这般狂情激切的文字,非有真纯的赤子之心无法生出;壮志冲天的报国情怀,非有如此狂笔无以宣泄。
豪情、豪言、豪境,豪兴勃发,难怪乎苏轼对于它如此自赏,在《与鲜于子骏书》中曰:“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此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
《密州出猎》的诞生,标志着豪放词派的诞生。
随之诞生的,还有苏轼首创的以词对自我形象的塑造和对英雄形象的塑造,这在传统的词作中是从未有过的。
以射虎的东吴少主孙权自托,以抗击匈奴的魏尚将军自况,苏轼对自我形象的塑造,归根到底,也是英雄形象的塑造。
蕴含于深心的英雄情结,是词人那种“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愤懑心绪的宣泄。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2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此词作于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
词
的上阕描写黄州赤壁矶的壮丽风景,意境雄阔,以奔流之大江、穿空之奇石、拍岸之惊涛为背景,为“周郎”的出场做好足够的铺垫和准备。
“江山如画”二句,总上启下,万事俱备,只待“周郎”。
下阕采用互相映衬的手法,以赤壁之战和“小乔初嫁了”做为烘托,刻画出一个风流倜傥,气定神闲的儒将形象。
从《密州出猎》所传达的内涵来看,那个于“弹笑间”指点江山的“周郎”,正是苏轼所追慕的,理想中的自我形象。
他有着和周瑜一样的情怀,想驰骋疆场,报效祖国,成就一番功业,但是现实中,除了早生的华发和坎坷的人生际遇,又有什么呢?“多情应笑”的自我解嘲中,报国之志始终未能释怀。
这在苏轼的其它词作中,时有出现,遥相呼应,如《南乡子·旌旆满江湖》中的“投笔将军”、《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中的谢安石、《满江红·江汉西来》中的“狂处士”的祢衡、《满庭芳·归去来兮》中的侠士冯谖……一系列鲜明的英雄形象的塑造,是苏轼政治落空,报国无门的悲愤与心系家国的赤子情怀激烈碰撞的产物。
其高尚伟大的人格,光照千古,那一首首激荡豪情的词作,成为后世蔚为大观的南宋爱国词派的滥觞。
第二章
心由境生,“缘情”不忘“言志”,各耀其辉。
作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中坚人物,苏轼不仅开创了“新天下耳目”的豪放词派,同时,对传统的婉约词也进行了创新和实践,以他高超的才情和至情至性的真情感,为其注入健康、新鲜的血液,扩大了表现的内容。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谪居黄州几年间,无意为文,缘情而发,以情入词,情意深远。
他系列黄州词更是将整个心理历程表现得淋漓尽致。
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极其复杂:一方面他不能忘掉自己的理想,想辅佐国君为国出力,但戴罪之身是不可能建功立业的,理想实现不了,思想上处于极度的矛盾之中;另一方面,他追求生命的自由,生命的价值,希望摆脱束缚,找回因新旧党争而失落的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
这是苏轼黄州词的重要内容。
刚来黄州,苏轼生活极度拮据,仕途空前失落,而且朝廷政敌也
不放过他,境遇险恶,心理上时常带有九死一生的余悸,常“梦游于缧绁之中”。
总之,仕途生涯在他面前翻了一个过儿。
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因诗得罪的余悸与治罪过严的激愤、避祸少事的自我控制与“搀说得失”的习气等矛盾都交织在心头,使他陷入极度苦闷之中。
然而,人总是要生活的。
至此,苏轼完成了他黄州时期复杂而艰难的心境的转变,而这一心境的转变历程,贯穿于他整个黄州词的创作之中:从失落、无奈到说服自己,再逐渐趋于随缘自适。
转瞬之间,由仕宦变成囚徒,由繁华京师迁往偏僻小城,“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的雄心壮志被现实砸得粉碎,苏轼的仕途、生活、思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截然不同的反差,一时很难调节过来,从而使他在谪居黄州之初,惊魂未定,余悸未消,心境十分失落和无奈。
一首在黄州定惠院作的《卜算子》唱尽了自己的愁苦: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以戴罪之身谪居黄州,深居寓所,谢绝交往。
理想无法实现的苦闷和忧愁,现实崎岖的不满和激愤,整日盘踞在他心间,折磨着他的灵魂。
然而他没有屈服于陷境,“孤鸿”比喻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反映政治上失意的孤独及“有恨无人省”的无奈,3 高处不胜寒,但他始终坚持心中的理想。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揭示了一个伟大灵魂宁愿承担心头的凄冷孤寂,也不肯与黑暗现实稍作妥协。
所以黄庭坚赞叹道:“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跋东坡乐府》)又如《西江月》: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这首词寓情于景,咏唱人生之短促,叹惜事业之无成,吟唱出一个政治上失意者长期郁积于心间的牢骚与怨愤。
但一个执着于理想的人,是不会为了苟安避祸,而改变他的理想
及操持的,虽然心中无奈,也不违背本性。
东坡从小受到良好的儒家教育,加上其仗义执言的个性,在官场上的态度一直都是有话直说,这些忠言是真能够造福百姓的,但皇帝和朝中当权者往往不能接受他带批判性的谏言,而将他打压,贬谪,以致他仕途的崎岖不平。
困苦忧愁过后,他仍然保留着赤子之心,学会把痛苦化为平和,说服自我适应困境。
正如前文所说,苏轼是一个执着于理想的人,不会为了苟安避祸,而改变其理想及操持的。
苏轼是一个天性旷达的人,心情一旦恢复正常,他心态中的主流——旷达即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乌台诗案”对他的人生道路来说是一次沉重打击,但他贬谪黄州,仅仅经历了短暂的惊恐之后,其心态就迅速恢复正常,心胸历平静而至旷达,不埋怨于冤屈,不感伤于困境。
注重自我内心修养,培养性情,陶冶情操,使他的旷达性格进入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而《定**·听穿林打叶声》就是这种襟怀豁达、临变不惊的旷达境界的真实写照: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种乐观旷达的核心是坚毅的人生态度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即使在面临生死考验的关头,他也始终保持着“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自适的人生态度。
“足证是翁(东坡)坦荡之怀,任天而动。
”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指出,苏东坡“是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的确,乐观、旷达的性格伴随着他的一生,正是这种性格,使他渡过了艰辛的黄州生活。
仿佛他被贬的忧愁滋味取而代之的是一份留给读者的乐观自信,(《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是最好的证明。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词是东坡一生至关紧要的几个音符谱成的一曲直飞云天的生命之歌,是一位政治4 家、哲学家重获生命,贬谪荒寒之地后对社会人生一系列重大问题所作的全面审视、反思。
是展望黄州三年生
活,首次所作深思熟虑的精神解脱,是一位顶天立地男子汉对残酷迫害所作的刚健的正式回答,是一位旷世奇才对自己近半个世纪的生命历程节节回顾之后的第一次充满自信的微笑。
第三章“千古雄风唱大江·苏轼黄州词诵读”。
正视困难,坦然生活,乐观自信。
一、东坡赤壁景点——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长江沿岸的29个中等城市中以州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泸州、荆州、鄂州、池州、扬州、泰州等,但是独独少了令人神往的黄州。
古城黄州和黄州赤壁由于大文豪苏东坡的一首《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而闻名世界,与苏东坡命运相关的古城黄州也因此成了华夏名城。
二、苏轼与黄州——苏轼生平简介1.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关了4个月。
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
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
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
2.“东坡”名号的来历
苏轼被远谪到黄州团练副使时年届四十五岁。
由于黄州的生活又十分艰难,朝廷的一点薪俸对这位失意的京官来言,无疑是杯水车薪。
所幸的是,他在那儿结下了一个名叫马正卿的朋友,朋友豪爽慷慨,解囊相助,并赠田几十亩,让他自耕自收,维持艰难的生计。
这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谪居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感于朋友的这番深情厚意,他便借当时朋友相赠的这块名为“东坡”的田,干脆为自己另立新号“东坡居士”。
3.苏轼在黄州的创作成就
苏轼在黄州生活了4年又2个月,共写了753篇作品,平均每两
天一篇。
一个成熟的中年文人在此间步入创作上的辉煌时期。
其中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及前、后《赤壁赋》闻名于世。
苏轼在黄州创作诗330多首,占现存苏轼诗2690余首的八分之一,有大量名篇亦在历代选注家所选之列。
他在黄州时期所写的词,当在60篇以内,虽数量不多,但产生了许多代表作。
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西江月》、《满江红》(归去来兮)、《定**》、《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等等。
在黄州的苏轼,其文风为之一变。
变在何处?那就是人们常常谈到的“旷达”,这就是苏轼黄州时期创作的总体特色。
在黄州,苏轼感慨于以前汲汲于功名利禄却招罪惹祸,不如超越利害任性逍遥过一生。
从执着到洒脱,从功利到审美,从束缚到自由,苏轼走了一条自我拯救的道路。
黄州见证了一位文人的内心波澜,东坡成就了黄州的千古美谈。
三、经典回顾:课文中的苏轼作品——了解苏轼的创作特色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5 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4.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
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6.核舟记(赤壁二赋)
(一)经典反馈
(1)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回顾我们初中课本中所学苏轼诗词,尝试在小组内当堂诵读。
(2)当堂检测。
补写或背诵苏轼诗词中的经典名句。
①人有悲欢离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②但愿人长久,。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③会挽雕弓如满月,,。
《江城子-密州出猎》④酒困路长惟欲睡,。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⑤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⑥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⑦清风徐来,。
《前赤壁赋》⑧山高月小,。
《后赤壁赋》
(二)诵读交流。
苏轼诗词在内容、情感、语言等方面有什么创作特色?
讨论后教师补充:他的诗词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篇章最多,或想象丰富,或气势雄浑,或清新隽美情致盎然。
苏词多是激情奔放、达观洒脱、恢宏阔大的高亢之音。
四、诵读经典,感受黄州东坡文化——苏轼黄州词名篇选读
(一)谪居黄州,抒怀感叹篇1.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1)听诵读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诵读。
思考讨论交流:
lèi
guan 6 ① 《卜算子》中有哪句反映了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失落无奈的孤寂心理?哪句诗又表现他虽内心苦闷,但始终保持高尚节操,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②《赤壁怀古》中哪句诗表现苏轼概叹世事变迁,自笑多情?然而自然平淡中表达词人乐观而旷达的诗句又有哪些?
(3)教师补充苏轼在这一时期孤寂低落心境的诗句和苏轼被贬黄州前的词作。
示例: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西江月》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
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
《沁园春
赴密州早行》
(二)正视现实,转变心境篇1.定**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1)教师示范朗诵《定**》,全体学生齐声朗诵《临江仙》。
(2)学生自由选择诵读《定**》或《临江仙》。
(3)小组交流读词心得,感受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心境变化。
①苏轼被贬黄州,并未苟安避祸,相反,在《定**》中表现他襟怀豁达、临变不惊的诗句?②苏轼想:平生颠沛飘泊,身不由己之时居
多,何时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任性逍遥呢?在《临江仙》中哪句诗可以表明这一心境?
(三)超世脱俗,心灵愈合篇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诵以上已学的苏轼诗词《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激情朗诵苏轼心灵愈合,精神解脱,乐观自信的诗句。
五、笑对人生的不幸——苏轼黄州词的启示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诵读苏轼黄州词及了解苏轼人生经历的启示。
话题一:面对人生中的种种不幸或不快,该保持怎样的心态去对待?话题二:在不同的境遇中,我们对保持自己的节操有何看法?
话题三:每每遇到不幸或不快,总要调适好自己的心情,之后,我们怎样做才会有所作为?讨论交流后,小组代表展示,教师补充。
(2)列举名人对苏轼诗词及人生经历的评价。
黄庭坚: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余秋雨:他真正成熟了——与古往今来的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苦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林语堂《苏东坡传》: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傅雷家书》: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3)感受东坡精神,弘扬东坡的举措
1、苏学的继承,宣传和研究。
7 hú
yúsuō
2、苏轼遗迹遗址的保护利用和宣传。
3、联系实际,大力发展东坡文化产业,有效推进经济发展。
4、坚定不移地走富民强国之路。
5、继承苏轼的环境美学观,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6、廉政爱民,坚持民本思想。
六、东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展示全国各地东坡文化的图片。
四川眉山和湖北黄州东坡文化产业发展校园东坡文化黄州的“东坡肉”
东坡在黄州的词中所作的人生思考超出凡俗社会和人生,一方面是因为他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做到了热爱生活,淡泊名利,在慎静处忧中享受自在生活;另一方面,词人对自己内心一直向往的审美的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非常希望超越世俗的人生功利境界,并为此进行思想上的革新。
东坡在黄州词中表达的关于人生哲理的深沉思考,无疑体现了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和精神的滋养。
第四章
结语: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
”王国维先生此段评论人品与诗品的关系,可谓精辟之至。
因此,其能有自足千古之人格者,必定有所作为传之后世而留芳千古,这是“是金子就一定会发光”的道理。
透过丰富多彩的词风让我们认识一个品行高尚,至情至性的苏轼并为之深深喜爱。
参考书目:
1.王宗堂邹同庆《苏轼词编年校注》
中华书局
2002 2.苏轼
《苏轼文集》卷八《策总叙》中华书局
2004
3.王水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