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课件(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使动用法,使……成熟)
• (4)旷安宅而弗居
(使动用法,使……空着)
特殊句式
• (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判断句 • (2)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判断句 • (3)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状语后置句 • (4)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定语后置句
作者是怎样论证的?
(一)中心观点
•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译文:人世间一切道理,大到君臣父子小到 日常琐事,我的本性中都具备了。检讨自己, 如果是真诚无欺的,再没有比这更大的快乐 了。尽力按恕道(即推己及人;名词作状语) 去做,求仁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选文四
方法途径 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 (自我体验)
讨论:何谓“羞恶之心,礼之端也” ?(举例说 明)
正面:廉颇负荆请罪,周处除三害
反面:《齐人有一妻一妾》中的齐人
讨论:何谓“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举例说 明) 正面: “小让” :“孔融让梨”;在公交车上给 老弱病残孕让座。
“大让”:鲍叔牙把万人争夺的相位拱手相 让给管仲; 在生死面前,谭千秋老师把生的希望 留给学生,“9·11”恐怖事件产生后,世贸中心大 楼里的人仍保持忍让的风度,使场面变得有秩序, 最令人感动的是,有位盲人,牵着一只“导盲犬”, 竟然在人们的忍让和关照下一路畅通,顺利逃生。
导入新课
• 在座不少同学在小时候都背过《三字经》,相隔时间久了, 或许已忘了大半,但第一句相信大家都知道。对了,那就 是“人之初,性本善”。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少人对这 句话产生了疑问,“人的本性真的是善良的吗?”但也有 人对此深信不疑。先秦诸子的一位儒学大师就坚信“人性 本善”,他就是被称为“亚圣”的孟子。
讨论:何谓“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举例说 明)
正面: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而被烧死; 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为了证明地圆说, 进行首次环球航海,最后死在充满艰辛 的征途上。
反面::“东郭先生和狼”;“农夫和 蛇”
小结:“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 体”,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四肢,便不是 一个身体完整的人;一个人失去仁义礼 智,也不是一个心灵完整的人。当然, 一个人仅仅拥有仁义礼智四个发端还不 够,还要“扩而充之”,即在自身所固 有的仁义礼智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充实, 孜孜不倦地追求。
A.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忽然
B.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发端
C.我固有之也 坚固
D.舜明于庶物 众
【答案】 C(固:本来)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非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E.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 心,非人也;无 羞恶之心,
羞恶:羞耻憎恶
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 辞让:忍让
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
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是非:正确错误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
让之心,礼之端 也;是非
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
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
贼其君者也。凡刚端于我
(选文5)孟子曰:“五谷者,种之 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 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译文:孟子说:“五谷是作物中的最 美好的种子(定语后置),如果不成 熟还比不上稊米、稗子。仁,也在于 使它成熟罢了。”
选文五
扩充必要
苟为不熟,不如荑稗 (反) 夫仁,在乎熟之 (正)
(选文6)孟子日:“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 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 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 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 正路而不由,哀哉!”
• • 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无恻隐之心,非人
也”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跟随孟子的脚步去探寻 “人性 本善”的丰富内涵。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学习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并能翻译课
文。 • 过程与方法 •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理解“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
刚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 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
之矣,若人之始然,泉之 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
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 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
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 它们,就连供养父母都成问
事父母。”
题。”
四端说
(正)
恻隐之心——仁之端 羞恶之心——义之端 辞让之心——礼之端 是非之心——智之端
【答案】 D(D项既是省略句,即“运 之(于)掌上”,又是状语后置句,即 “(于)掌上运之”A、B、C三项与例句 都是判断句)
不忍人之心者,今 人的心的原因,(是因为)如果
人乍见孺子将入于 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
井,皆有怵惕恻隐 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恐惧
之心-非所以内交 于孺子之父母也,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 朋友也,非恶其声 而然也。
同情的心理——(有这种心理的 原因)不是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 母拉关系,不是要想在乡邻朋友 中博取名誉,也不是厌恶这孩子 的哭叫声才这样的。
【答案】 B(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6.下列句子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 A.仁,人之安宅也 B.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C.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D.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答案】 AC(都是判断句,BD是一 般陈说句)
7、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A.义,人之正路也 B.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C.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性善论)
讨论:何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举例说 明)
正面:小孩落水,贫者患重症,都会有人冒 险入水救命,大方解囊相助;看到饱受战争 伤害的人民会同情,看到无力生活的乞讨者 会施舍,爱惜动物,都是恻隐之心的表现。
反面:“我爸是李刚”事件、西安药家 鑫事件,在他们眼中,人的生命竟如草 芥,他们根本不能称其为“人”。
(选文3)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 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译文】孟子说:“人跟禽兽不同的地方很 少,普通人把它丢弃了,君子把它保留了。 舜懂得万物的原理,明白做人的道理,允从 仁义行事,不是去推行仁义。”
(选文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语。
提示
儒学的目标是由智性来完成性情;儒家修身,目的是为了修炼 出自己的真性情。
讨论:如何培养一个社会的人之常情?如何在制度中体现
对人之常情的尊重?儒家思想中,无疑有许多我们可资吸取 的营养。而汶川地震,则唤醒了我们对人的这种“本然之情”
的思考。
提示
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回扣论点,照应前文,收束全文。
强恕而行, 求仁莫近 (社会实践)
小结: 这是一种认识的快乐,探求真理的快乐。但
是,仅有认识,仅有自身的发现还不够,所以要 “强恕而行”,尽力按恕道办事,这样来实行仁 道。所谓恕道,就是孔子反复强调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它的积极面便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时将心比已,推己及人的思想。如果说,“反身 而诚,乐莫大焉”是一种认识的快乐,局限于自 身;那么,“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就是一种 实践的快乐, 涉及到他人与社会了。
者,知皆扩而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 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
心,非人也;无 羞恶之 就不是人;没有羞耻憎恶心,
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不是人;没有忍让心,不是人;
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 没有正确错误心,不是人。同
人也辞是之体能不也非能;让有也者。 之 者羞 是 。 ,之恻心,恶四有自心隐,贼之 端 是 贼,之 智 其心 也 四 者礼心 之 君, , 端 也之, 端 者义 犹 而 ;端仁 也 也之 其 自 谓也之。。端有谓其;端人凡也四不君;情的是种了是主凡都心这是发非发自不要是四有端心端暴行扩仁种这;是,自的大的发四忍智就弃,充发端种让的像的是实端 却 发心 发 有 人 残 它; 自 端是 端 四 ; 害 们羞 认 的礼 。 肢 认 君 ,耻 为 人的 人 一 为 主 就心 不 ,发 有 样 他 的 像是 行 知端 这 。 的 人 火义 的 道; 四 有 君 。 刚,
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怵(cù)惕 恻(cè)隐 孺(rú)
B.要(yào)誉 恶(wù)其声 羞恶(è)
C.外铄(shuò) 庶(shù)民
强(qiǎnɡ)恕
D.荑(yí)稗
安宅(zhá) 荑稗(bài)
答案:C(A怵:chù,B要:yāo,D荑:tí)
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之政 例证 孺子入井 喻证
扩而充之 :
保四海
对照论证
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
(三)异于禽兽
庶民去之 (正) 君子存之 (反)
结论: 仁义礼智——人之本性
讨论:有人说儒家是一种情感哲学,这是准确的,它与西方 以智性为主导的哲学完全不同。它的目标是由智性来完成性情, 而不是由性情来完成智性。儒家修身,目的是为了修炼出自己 的真性情,它反对人的寡情、绝情或无情。所以李泽厚认为, 儒家“以情为本”,“它所展望的只是普通平凡的人的身心健 康、充分发展和由自己决定命运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为什么说“儒家是一种情感哲学”?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选文2)。
•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矣。
• 译文: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部给予的, 自己本来就拥有这些,只是人们不用心 思想、领会罢了。
如果有一个人突然对我们说:“我发现 手脚就长在我们的身上!”我们认为他是个 百分之百的白痴。可今天突然有人对我们说: “我发现仁义礼智就在我们的本性之中!” 我们认为他是白痴还是认为他发现了“新大 陆”呢? 古往今来,东南西北,多少人在 寻求仁义礼智、世间公道,却本来都是背着 娃娃找娃娃。孟子向我们猛击一掌说:娃娃 不就在你的身上吗?于是我们都检讨自身, 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中去寻求仁义礼 智的善的根苗,加以培养,使之茁壮成长。
【答案】 E(A内—纳,B要—徼,C 然—燃,D希—稀)
4、下列句子中的“于”字,意义相同的两 项是A.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C.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D.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
【答案】AD(AD当“向”讲,B到,C 和)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加点 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A.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B.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C.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D.大戒于国,出舍于郊
有不忍人之心。先 同情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
王有不忍人之心, 同情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
斯有不忍之政矣。 同情体恤百姓的政治。用同情体
以不忍人之心,行 恤别人的心情,施行同情体恤百
不忍人之政,治天 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
下可运之(于)掌 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
上。所以谓人皆有 了)。说每个人都有同情体恤别
【译文】孟子说:“自己残害自己的人 不能和(他)说什么,自弃的人不能和 他做什么。言谈诋毁礼义叫做自暴,自 身不能根据仁、遵循义来行事叫做自弃。 仁是人们安逸的住宅,义是人们正当的 道路。使安逸的住宅空着不去居住,丢 开正当的道路不沿着它行走,可悲啊!”
词类活用
• (1)反身而诚 (意动用法,认为真诚) • (2)强恕而行 (名词作状语,按照恕道)
正真内涵。增强追求和培养仁义礼智四种美德的自觉性。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3、学习孟子高深的论辩艺术。
• 重 点: • 深刻理解孟子“四端说”。 • 难 点: • 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
1、孟子曰:“人皆有 不忍人:同情体恤别人
不忍人之心。先王有 不忍人之心,斯有不
斯:才
忍之政矣。以不忍人 政:政治
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运:运转 治天下可运之(于) 掌上。所以谓人皆有 乍:突然
不忍人之心者,今人 孺子:小孩
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内交:拉关系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 要誉:博取名誉
父母也,非所以要誉 乡党:乡邻
于乡党朋友也,非恶 其声而然也。
恶:厌恶
1、孟子曰:“人皆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