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十大原理的理解(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原理的理解(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
1.⼈们⾯临权衡取舍。
权衡:思考多个决定中,哪个决定的利益最⼤化;或者哪个决定更有利。
多个决定中或有可互补、参考的价值。
(可以作为权衡的决策都不会是有弊⽆利!)2.成本。
最⼤成本:时间。
(所以必须有效利⽤时间;⽤最少的时间,做最多的事)
机会成本:想得到⼀样东西就必须放弃另⼀样东西。
(所以必须权衡,将利益最⼤化。
)3.边际量。
边际变动:决策出现微⼩变动(任何决策之外,影响决策本⾝的事),产⽣边际量。
边际量:边际量出现则计算边际成本和边际利益,思考如何做出最优抉择。
边际成本:边际变动时做出有利情况的成本。
边际利益:边际变动时做出有利情况的收益。
4.激励的反应。
当⼀个决策改变了某⼀个(群)⼈的成本或利益时,⼈们改变⾏为。
思考决策改变时⼈们的⾏为,权衡利与弊。
5.交易。
交易会出现竞争,结果胜负都将获得利益。
(不同的是利益的⼤⼩和定义)
6.市场。
市场指引经济活动,市场价格反应出物品的社会价值与社会成本。
(清楚知道这⼀点有利于投资⽣意。
)
7.政府。
政府的决策会改变社会价值与社会成本,从⽽影响市场价格。
考虑政府的决策会造成的影响,做出最优决策。
有时候市场出现外部性情况时,政府也会做出决策;调整市场经济。
外部性指市场失灵与市场势⼒。
市场失灵:市场本⾝不能有效的配置资源的情况。
市场势⼒:市场价格被不适当的影响,⽽⽆法保持公平的交易。
8.⽣产率和劳务量。
⽣产率和劳务量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
⽣产率:更好的⽣产⼯具能增加⽣产效率。
⽣产率提⾼的同时,劳务量提⾼。
劳务量:劳务量取决于⽣产率,劳务量提⾼的同时,需要更好的劳务⼯具来减少劳务的时间,提⾼劳务效率。
(劳务时间减少,或能提⾼⽣产率。
)
9.物价上升,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当发⾏过多的货币时,货币价值下降,物资价值上升;通货膨胀出现。
10通货膨胀与失业。
货币发⾏过多时,引发通货膨胀。
但短期内失业率下降。
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曲线称为: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是第⼀个研究通货膨胀与失业之前关系的经济学家)
经济学⼗⼤原理:1.⼈们⾯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放弃的东西、3.理性⼈考虑边际量、4.⼈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5.贸易能使每个⼈状况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种好⽅法、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8.⼀国的⽣活⽔平取决于它⽣产物品与劳务的能⼒、9.当政府发⾏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10.社会⾯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必须去除所有加诸国企的特权,让私企得以⾃由竞争
⼆、政府参与⼟地交易导致腐败猖獗,必须将其⾃⾝排除在市场之外
三、中国应打造⼀个⾃由的⼟地市场
四、在中国,教育和税收两项制度都加重了不平等
五、中国的计划⽣育政策显然开错了药⽅,需要反思
六、“边缘⾰命”将私⼈企业家和市场的⼒量带回中国
七、中国经济学者要从⿊板经济学回到真实世界
⼋、中国必须让其政治权⼒服从于法治
九、中国经济⾯临着⼀个严重的缺陷:即缺乏思想市场
⼗、中国的奋⽃就是全⼈类的奋⽃!
D-S模型的核⼼内容体现在消费和⽣产两个⽅⾯:
(1)他们通过构造⼀个包含产品种类的D-S效⽤函数,推导出了特定形式的需求函数和张伯伦dd曲线与DD曲线;
(2)他们假定每种产品的⽣产都具有不变的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这意味着成本函数具有平均成本递减和边际成本不变的性质,从⽽呈现出内部规模经济的特征),然后结合需求函数和新⼚商⾃由进⼊的条件,求得每个⼚商的均衡产量、均衡价格和产品种类数量。
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Dixit-Stiglitz Model,简称D-S模型)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概述
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是当前经济理论中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它们的产⽣和发展在很⼤程度上则得益于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的启发,该模型是由迪克西特(A.K. Dixit)和斯蒂格利茨在1977年所发表的《垄断竞争和最优产品的多样性》论⽂中提出来的。
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
不论是在国际贸易理论还是在经济增长理论⽅⾯,⼈们⽇益发现“。
尽管⼈们可以在完全竞争的框架下对外部规模经济问题进⾏研究,但内部规模经济却⽆法和竞争性的市场结构相兼容。
在D-S模型提出以前,由于内部规模经济模型的求解极为复杂、且⼀般不能求出均衡解(从⽽更⽆法进⾏福利分析和⽐较),⼈们不得不借助于外部性、溢出效应和边⼲边学等似
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在论⽂中指出,经济学中的⼀个基本问题是:⼀个市场解能否导致社会最优的产品数量和产品种类?分配不公、外部效应和规模经济都是导致不完全市场结构、并使得市场均衡解偏离社会最优解的原因。
他们的主要⽬的,是对其中的(内部)规模经济情形进⾏分析。
他们⾸先构造了著名的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效⽤函数(D-S效⽤函数,后被引申为D-S ⽣产函数),然后依次在效⽤函数是不变弹性、可变弹性和⾮对称性的情形下求出其市场均衡解,并分别在每种情形下对市场均衡解和社会最优解进⾏了⽐较。
D-S模型的核⼼内容体现在消费和⽣产两个⽅⾯:
D-S效⽤函数,推导出了特定形式
(2)他们假定每种产品的⽣产都具有不变的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这意味着成本函数具有平均成本递减和边际成本不变的性质,从⽽呈现出内部规模经济的特征),然后结合需求函数和新⼚商⾃由进⼊的条件,求得每个⼚商的均衡产量、均衡价格和产品种类数量。
为了讨论产品数量和产品种类的关系,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先将整个经济分为两部分:某个⾏业(集团或部门)和⾏业之
外的其它部分。
假定⾏业内部的各种产品之间具有很好的替代性,但与其它⾏业产品之间的替代性则很差。
如
果将⾏业之外的所有产品⽤x0表⽰,⾏业内的各种产品⽤表
⽰,则代表性消费者的效⽤函数可以表⽰为,其中1 /
(1 ?ρ)是⾏业内部各种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这⾥假定效⽤函数对⾏业内的每种产品是对称的)。
此外,为了保证效⽤函数的凸性,假定0 < ρ < 1。
为了在的预算约束下,求出实现上述效⽤函数最⼤化的每种产品的最优消费数量,他们构造了关于产品数量和价格⽔平的两个指数:
和, 其中β = (1 ?ρ) / ρ⼤于零(因
为0 < ρ < 1)。
在上述预算约束下最⼤化效⽤函数,可以求出消费者对⾏业内每种产品的最优消费数量:x i = y(q / P i)1 / (1ρ),这也就是产品x i的需求函数。
在n很⼤的情况下,可以忽略每种产品的价格p i对价格指数q的影响,这时的需求函数就表现为张伯伦dd曲线,其需求价格弹性为。
然⽽,如果⾏业中每种产品的价格都发⽣变化,那么这些个别的微⼩效应就会变为不容忽视的较⼤影响,将p i对q的影响考虑进来后的需求曲线就是张伯伦的DD曲线。
⼀般⽽⾔,dd曲线和DD曲线都是向下倾斜的,但dd曲线具有更⼤的需求弹性。
为了求解市场均衡时的均衡价格、均衡产量和产品种类,必须考察⼚商的⽣产条件。
假定每个⼚商的成本函数都采取如下形式:C(x i) = a + cx i,其中a 为固定成本,c为不变的边际成本。
为了求出市场均衡解,他们采⽤了利润最⼤化的两个条件:第⼀,每个⼚商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第⼆,新⼚商⾃由进⼊,直⾄净利润恰好为零(即对第n个⼚商有(P n?c)x n = a)。
由于效⽤函数和成本函数都是对称的,因此在市场均衡时,每个⼚商具有相同的均衡产量、⾯对同样的均衡价格。
因此,根据需求函数和上述两个⽣产条件,可以求得均衡价格P e = c(1 + β) = c / ρ、均衡产量x e = a / βc和产品种类n。
以上内容是D-S模型的核⼼,也是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予以借鉴和应⽤的主要⽅⾯(该模型还包括在各种情形下对市场均衡和社会最优的⽐较)。
概括地讲,该模型的核⼼假定,⼀是构造了体现产品种类的D-S效⽤函数,⼆是假定⼚商具有不变的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求解该模型⼀般均衡的主要⽅法,是根据效⽤函数求出⾏业内各种产品的需求函数,然后结合利润最⼤化(边际收⼊等于边际成本)和⾃由进⼊(边际⼚商的净收益为零)条件求得均衡产量、均衡价格和产品种类。
D-S模型的主要贡献,是为考虑产品种类的垄断竞争模型提供了简洁的分析框架。
正如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在论⽂引⾔部分所指出的,尽管兰开斯特的产品特性法、霍特林的空间模型法、以及均⽅差资产选择模型也对产品种类进⾏了模型化,但这些间接的⽅法较为复杂,难以进⾏⼀般均衡分析和进⼀步应⽤。
我们可以看到,在新贸易理论以及保罗·罗默(1987,1990)和格罗斯曼与赫尔普曼等⼈的新增长理论中,D-S模型构成了基本的逻辑起点。
[编辑]
D-S模型与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的出现有现实和理论两⽅⾯的原因:从国际贸易的现实⽅⾯看,战后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益构成国际贸易的主要⽅⾯,⽽传统的⽐
较利益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不能对这⼀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因为在不存在任何⽐较利益和要素禀赋的情况下,也可以产⽣⼤量的国际贸易);从经济理论⽅⾯看,D-S模型使得对存在内部规模经济情形下的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进⾏⼀般均衡分析变得简单易⾏。
因此在该模型提出仅仅两年之后,就兴起了以克鲁格曼、埃塞尔和赫尔普曼等⼈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
其中,克鲁格曼(1979)是对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最直接、最简洁的应⽤(只有劳动⼀种投⼊);埃塞尔(1982)则在两种投⼊(劳动和资本)、两个部门(⼩麦和制造品)的模型中,将D-S
效⽤函数引申为制造业部门的⽣产函数;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1985,1989)则对新贸易理论和政策做出了⽐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克鲁格曼(1979)是新贸易理论的经典论⽂,⼏乎完全是D-S模型在国际贸易理论的直接应⽤。
与D-S模型⼀样,克鲁格曼假定所有消费者具有相同的、对
称的效⽤函数,⽣产者的成本函数(只有劳动⼀种投⼊)是l i = a + βx
,其中和分别为劳动投⼊量和产量。
克鲁格曼假定:
i
(1)产量等于消费量,即x i = Lc i;
(2)经济实现充分就业,即。
结合效⽤最⼤化、利润最⼤化和⾃由进⼊的条件,可以求出相对价格p/w、均衡产量x和产品种类n等三个变量(对称性假设保证了每个⼚商在市场均衡中具有相同的价格和产量,故可以省略下标)。
其中,均衡的相对价格为p / w = β + a / x = β+ / Lc(后⼀个等号是因为在市场均衡中产量等于消费量),均衡产量为x = a / (p / w?β) ,产品种类为n = L / (a + βx) = L / (a + βLc)(充分就业假设和对称性假设)。
假定存在两个具有相同消费者偏好和⽣产技术的国家,那么根据传统的贸易理论,克鲁格曼在上述模型中描述的经济不可能产⽣国际贸易(只有劳动⼀种投⼊,从⽽排除了要素禀赋差异的可能)。
但根据上述模型,国际贸易就像⼀国⼈⼝的增加⼀样,不仅能够增加均衡产量,⽽且能够增加产品种类,从⽽使得每个国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得到好处、并改进每个国家的福利⽔平。
这就为“产业内贸易”现象提供了简洁但令⼈信服的解释。
此外,新贸易理论的另⼀个重要代表⼈物埃塞尔在《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国内和国际规模收益》(1982)⼀⽂中,⾸次将D-S效⽤函数引申为⽣产函数,对第⼆轮新增长理论(垄断竞争框架)的兴起产⽣了重要的影响。
总的看来,就新贸易理论的核⼼内容和基本政策主张⽽⾔,不论是“产业内贸易”、还是战略性贸易政策和相互倾销理论(在克鲁格曼的模型中,贸易结构或国际分⼯是不确定的),其理论基⽯都是D-S模型及其对内部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般均衡分析。
[编辑]
D-S模型与新增长理论
新增长理论的产⽣虽然⽐新贸易理论稍晚⼏年,但它在基本理论⽅⾯的经历⾮常类似于新贸易理论:它同样经历了从完全竞争的分析框架向垄断竞争、从外部性或溢出效应等外部规模经济向内部规模经济的转变过程,它同样得益于D-S 模型的启发。
具体地讲,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第⼀个版本新古典增长理论中,长期经济增长率严重地依赖于技术进步率,但令⼈遗憾的是,这种技术进步率是外⽣的。
为了寻找经济增长的内⽣决定因素、并对新古典增长理论难以很好地解释的某些经验事实(如收敛和移民等)做出更合理的解释,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了以罗默(1986)和卢卡斯(1988)为代表的第⼀轮新增长理论。
它主要借助于外部规模经济(⼲中学、外部性和溢出效应等)和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进⾏理论探索,即在整个经济呈现出规模经济、但个别⼚商遵循收益递减(从⽽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相容)的框架下进⾏研究。
罗默(1987,1990)、阿洪和豪伊特以及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的系列论⽂或著作,则开始将不完全竞争作为基本的分析框架,发起了以D-S模型为基础的第⼆轮新增长理论。
下⾯以罗默为例,简要介绍该模型与新增长理论之间内在联系。
罗默(1987,1990)借⽤了埃塞尔(1982)发展的D-S模型⽣产函数,在垄断竞争的框架下考察了产品种类导致内⽣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
其中,在罗默所发表的《以专业化引起递增收益为基础的增长》(1987)的论⽂中,最终产品部门的产出仅是劳动和中间品投⼊的函数;在《内⽣技术变迁》(1990)的论⽂中则将⼈⼒资本投⼊考虑进来。
在罗默(1990)的模型中,存在着最终产品、中间产品和研究开发三个部门。
最终产品的⽣产函数为
,其中Y = H Y,Y=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