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教案范文(优选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教案范文(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教案范文第【1】篇〗
课题:部编版语文第十一册第21课《书戴嵩画牛》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音及注释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写好“轴、曝”两个
生字。

2.能抓住描写人物形象的词句,想象故事细节,用自己的话说说
这个故事。

3.熟读课文,与同学交流对文中人物的看法。

了解一般学习古文
的方法。

4.理解艺术创作离不开细心观察,要尊重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一般学习古文的方法,通过注释,读通文意。

2.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句子,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请看大屏幕,(出示幻灯片1)这三幅画画的是同一
个人。

比如中间这幅图,也许看到仰望青天的他,你会想到“明月几时有”(师停顿,由生来接:“把酒问青天”)也许在课文中你会学过
他的诗“不识庐山真面目,”(生接:“只缘身在此山中”)(师:卷地风来忽吹散,生:望湖楼下水如天)是啊,无论是词,还是诗,都是家喻户晓。

通过刚才的诗和词,你们就知道了这个人是苏轼。

2.引出题跋:
(1)说苏轼,道苏轼。

人们不仅读他的诗,吟诵他的词,还对他的作品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出示幻灯片2)
(学生读)
(2)有的同学发现像“诗、词、文章”这样的体裁我们都涉猎过,今天我们又发现了一个新的体裁——题跋
生:苏轼的题跋竟然是词的近一倍······
大家都很好奇,什么是题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苏轼的题跋。

3.分析题跋:
(1)说题跋,道题跋。

结合字形谈谈你对题跋的理解。

(题写在前面,跋写在后面)你能不能书面谈谈(幻灯片3)
师:你不仅会朗读,还会解读呢,变成自己的话说给别人听。

(相当于现在的读后感,后记,续等)借着同学们的理解我们来判断一下,(出示幻灯片4《惠崇春江晚景》)这就是一篇题跋。

后人不管是写在前面还是写在后面的都称为题跋
4.揭示课题
苏轼看到唐代著名画家戴嵩的《斗牛图》之后,回到家中就写了这篇“题跋”(板书课题)这里书的含义就是“题跋”。

(幻灯片5课题)
5.简介作者苏轼(幻灯片6)
6.学习文言文就是三步:读准,读通,读懂(幻灯片7)
师:读准指的是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通指的是读通句子,明白文章内容;读懂指的是领悟文章的道理。

只要做到了这三步,就能学好一篇文言文了。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一读,读准
(1)指名读课题
师:你在“书”后停顿,说说你怎么理解的
生:我觉得这个故事可能是写戴嵩画牛的故事
师:所以你觉得应该这样停顿是吧。

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2)师:那这篇文章究竟写了什么呢?我们得好好读读这篇课文。

请大家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师:谁勇敢地站起来读第一自然段给大家听。

你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他是不是把字音读准了。

课文原文:(幻灯片8)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师:字字清晰,声声入耳,是不是把每个字音都读准了?我们看这个字。

“所宝以百数”这里要读哪个音,还要看它在这儿的意思。

你们看(幻灯片7的多音字)
预设一:
师:所宝以百数,什么意思?有上百件多吧。

这个以这里是珍藏的意思,他藏的宝贝,要用百来计算。

所以这里应该读数(三声)把音注在书上。

我们一起来读第一自然段。

注意读准字音。

生齐读
师强调最后一句的读音。

(3)读第二自然段
师:谁来读第二自然段(生读)
(幻灯片9)课文原文: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师:读得很流利,这个曝也读对了,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师:晒的意思。

我们学过一个成语叫。

一曝十寒
(4)师:我们拿好书,一起把课文读一遍。

注意读准字音。

生齐读课文。

(5)我们不仅能读准字音,而且能读出文言文的停顿和节奏来。

(幻灯片10)师示范读,生根据提示做标记,同桌互读练习后全班齐读。

2.二读,读通
(1)师:不错,读准了字音。

这篇课文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借助注释及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的意思。

用“?”标出不理解的词句,同桌讨论。

(幻灯片11)
师:学习需要分享,谁还有不理解的词句?或者谁觉得文中那句话能比艰难,可以考一考同学们。

(幻灯片12)
预设一:
生:我不理解的是“今乃掉尾而斗”
预设二:
生:“尾搐入两股间”
师:你能不能说说是什么意思?
生:应该是尾巴夹在两个大腿中间。

那这句话就是这幅图说表现的内容。

这个股的意思就是大腿。

预设三:
生: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师:谁能帮他解读?
生:我觉得应该说的是,耕作的这些事情应该问农民。

织布的这些事情应该问婢女。

师:你看,她添加了一些词语,又联系了生活实际就理解了这句话。

还有吗?
(2)同桌合作,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理解。

集体交流。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分析人物
师:读了几遍,我们都知道这个文章的大致意思。

我们看,这篇文章里有两个主要人物,是谁?请画出你认为最能表现人物形象的词
句。

(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杜处士、牧童)
师:两个人围绕什么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板书《牛》)有一天,杜处士在
生:晒画
师:用课文中一个字形容他在干嘛?
生:曝
师:这是课文要求掌握的生字,我们一起写,左边是个日。

右边四笔,应该是点提撇点。

那小牧童,你能不能也用一个字讲讲他在干什么呢?
生:笑
师:(板书:笑)笑话。

我们抓住了主要人物,讲清了事件,就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悟趣味
(1)接下来,我们来好好读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趣味。

同样的斗牛图,我们却读出了不同的趣味。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用横线和波浪线分别画出处士和牧童的句子,再用一两个词写写他们不同的表现。

(2)师:谁先来读读处士的句子?(幻灯片13)
生读: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师:对了,你找得很准,我们看这段话集中写了杜处士,你能用
一个词说说看,他怎么对待斗牛图的?
生:非常喜爱
师:你怎么能读出这样喜爱的感觉?
师:他“尤所爱”表现在哪儿呢?
生:锦囊玉轴。

这句话的意思,是用锦衣做袋,用玉做轴。

师:对,这当然是。

有所爱还表现在哪儿呢?
生:常以自随,随身带着
师:你觉得什么时候带着?
生:吃饭、睡觉都带着······
师:谁能读出这样喜爱的感觉?
师:此处应该有掌声。

(3)师:同一幅斗牛图,杜处士尤所爱,小牧童是怎么表现的呢?
生: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幻灯片14)
师:如果要用一个词,就是笑。

我们要读好小牧童,就要读好他的笑,谁来读一读?
师:牧童在读这段话的时候是拊掌大笑,有表情,也有动作。

你们来练一练。

牧童是怎么说的?和同桌一起练一练。

(4)师:同样是笑,牧童是抚掌大笑,处士是笑而然之。

这两处笑,能不能换一换呢,说说你的理由。

(指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以及人物身份年龄两方面入手来回答。


师:你关注了课文的内容和人物的身份。

你看,一个笑字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的语言是多么精妙。

(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苏轼在讲完故事后,对于这件事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引用古人的话——生说:“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幻灯片15)
师:这里的双引号有什么作用呢?
(6)仿写句子(幻灯片16)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今日有云:放牛当问()
画画当问()
学当问()
病当问()
()当问()
(7)我们读懂了文章是我们的收获。

我们讲好故事是我们的本事。

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讲讲“我”的故事。

自己先练一练。

(幻灯片17——18)
四、总结全文,点明道理
1.三读,点明道理
师:杜处士和苏轼的角色下课后讲给大家听,也可以整理成小作文。

我们读懂了故事,又从这篇文章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师:也就是多向别人请教。

你看,我们大家又从故事中明白了道理,术业有专攻,要想做好事,就要向内行请教。

让我们再读读这句

生读: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2. 最后,科普一个小知识。

实际上牛在相斗时,因为品种等各种原因,有一些是尾搐入两股间,有一些是掉尾而斗。

史学家认为这个故事中的“牧童”应该是只见过“尾搐入两股间”,戴嵩研究的则是“掉尾而斗”。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不能说谁对谁错,他们都对生活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幻灯片19)
3.再读全文,结束课程。

师:寥寥的93个字,把我们传统的画作之美,语言之美融为一体,讲述了一个丰富有趣的故事,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

让我们拿起课文再读全文,感受文言文的简约优美。

(幻灯片20)板书设计:
书戴嵩画牛
(题跋)(宋)苏轼
曝笑
杜处士《牛》牧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教案范文第【2】篇〗
教学内容: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十一册第七单元第21课《文言文两则》其一。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题目中“书”的意思。

2.熟读本课,读准本课“处、好、数”等多音字,了解“曝”的意思。

3.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尝试学懂文言文的意思。

4.放飞想象讲故事,注意讲故事时的语气、动作、表情。

教学重点:
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尝试学懂文言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
加入自己的想象讲故事,注意讲故事时的语气、动作、表情。

教学方法:
1.教法:引导法,点拨法。

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讨。

2.学法:合作、交流法、自读自悟、展开想象。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计划:
两课时
OM
教学过程:
一、单元主题复习导入
1.回忆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

(生答、师小结。

)
2.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检查预习。

(生展示、交流自己的预习收获,师小结。


4.游戏互动---猜诗,解题。

出示,学生猜相关诗句,想诗题。

(这些诗题目都是含有“书”字。


迁移旧知,明白《书戴嵩画牛》中“书”的意思。

再次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1.读顺文字。

(1)示学习提示:借助注音读准生字,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读通句子,自由练读2-3遍。

(2)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

适时处理文中多音字:处(chǔ)士,好(hào)书画,以百数(sh ǔ)。

(3)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

根据偏旁,猜一猜“曝”的意思。

了解“一曝十寒”意思。

(选自先秦梦珂的《孟子.告子上》,中有一句: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能生者也。

)(4)学生指导老师把“曝”写美观。

2.读出节奏。

(1)指名读全文,其他学生认真听,看是否把节奏读准了。

(生评,师评。


强调:要读出节奏,声停,气息不停。

(2)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指名再读,师评。

总结:读出来停顿和节奏。

全班学生再齐读。

三、再读文章,理解文言文意思
1.你们回想一下,理解文言文的步骤和方法有哪些?
2.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并出示学习文言文的步骤和方法。

3.是学习提示:运用借助注释、看插图、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在小组内理解这篇文言文。

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句,可以在小组内交流时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还是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一会儿一起交流探讨。

4.四人小组按要求学习、讨论。

5.请小组汇报、交流,师适时点拨、指导。

6.总结道理:要多向行家里手请教。

四、班级故事会
1.结合示意图,提炼关键词。

开始----发展----高潮----结尾
(好)(曝)(评)(理)
2.指名学生讲故事,其他学生评价。

(1)想象加油站:谁能把这句话说完成,加上自己的想象。

示句子:杜处士不愿和《斗牛图》分开一秒,总把这幅画带在身边,比如有一次……
你还会在哪个地方展开想象呢?加上什么想象?
(2)示学习提示:放飞想象讲故事,注意讲故事时的语气、动作、表情,再次练习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3)评出“故事小达人”。

五、拓展提升
1.出示乾隆为《斗牛图》这幅画写的两首题跋,学生欣赏。

2.再次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步骤,用方自己试着读懂苏轼的《书黄荃画鸟》。

六、作业布置
1.把今学的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家人听。

2.可以看看苏轼文集。

《书戴嵩画牛》教学反思
《书戴嵩画牛》一文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文言文二则》中的一文言文,这篇课文比较适合儿童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现在的六年级学生只在五年级时学过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所以无论是学习方法还是阅读经验,都相对比较薄弱。

所以执教这一课,我把教学重点制定为:学习文言文方法的指导和语文要素的练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没有最好的课堂,只有更好地课堂。

一节课上完,我也进行了深刻反思,有值得肯定的
地方,也留有一些遗憾。

一、值得肯定的地方:
1.迁移旧知,学习新知。

学习课文题目意思时,我先让学生“看图猜诗句,想诗题”,然后学生很顺利地搞清楚了“书”的意思,进而理解了题目的意思。

小游戏“猜”的方法,学生特别喜欢,这样就在开课伊始,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这节课学习开了一个好头。

2.教方法,用方法。

学生文言文意思的环节,我先让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步骤和方法,然后再指导学生用总结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学习,有了步骤和方法的引领,他们的自主能动性被激发,学习时循着章法,学习条理性更强,劲头也更高。

“小组同心,其利断金。

”小组合作学习时,我先出示学习要求,然后让他们按要求合作交流学习。

小组同学在全班交流分享时,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干,而且还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抛给同学们,然后全班一起答疑解惑,你一言,我一语,我也只是静静地听,然后在适时地引导点拨中就把文言文的意思搞清楚了。

3.加入想象,讲故事。

“根据语文字进行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学习这篇文言文,让学生加入个人想象,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就刚好可以可以训练这个语文要素。

学生喜欢想象,这样讲故事的方法他们更是兴致极高,课堂气氛也特别好。

拓展阅读,巩固方法。

利用课堂上学过的方法,让学生再去学习一篇新的文言文,既巩固了方法,又扩充了阅读量,达到了“一石二
鸟”的效果。

当然,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

二、遗憾之处:
1.小组汇报交流时间没把握好,用时过长,导致前松后紧的情况,安排的第一课时的任务没有完成。

2.学生分享收获时,有重复的情况,虽然一直强调别人汇报过的内容就不用汇报了,但仍有相同知识重复汇报的现象。

这个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是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训练。

3.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安排的有些满,课时划分上还是应该再科学、合理一些。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用实际行动还课堂以真实,予学生以创造,为“遗憾”去追求,才能使教学这门艺术不断逼进完美,趋向高效,尽而彰显课堂的精彩和美丽。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教案范文第【3】篇〗
【教学目标】
1.能读准多音字“处”、“数”、“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注释、插图,把故事的内容讲清楚,并发挥想象,补上细节,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生动、具体。

3.借助课外资料和注释,体会“实践出真知,真知在实践中检验”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插图,把故事的内容讲清楚。

2.借助插图,发挥想象,补上细节,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聚焦艺术之美
(一)出示三位名人的,聚焦艺术之美。

同学们,让我们乘上时光的列车,回到一千多年以前的唐朝,去认识一位唐朝著名的画家戴嵩,历史上他被称为“画牛第一人”。

其中,他的《斗牛图》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几经辗转来到了收藏家杜处士的手上,几十年后的北宋时期,大文学家苏轼又为此画写下了一篇题跋,艺术之美在于共鸣,三个名家,一幅名画,共同组成了我们今天的故事,现在让我们开启这场艺术之旅吧!
(二)明确题意,齐读课题。

二、从字到句,读准、读好文言文
(一)教师分段指名读,落实多音字“处”、“好”、“数”。

(二)落实读流利、读停顿,品读文言文韵味。

1.学生自主圈画生僻字,指名读。

(生僻字:曝、拊、搐、谬、婢)
2.将生僻字放回句中,读长句,读出停顿。

三、搭建语言支架,讲清讲好故事
(一)借助课后习题,出示学习活动一。

1.学生自主练说,再指名说。

2.一位学生上台说故事,请另一位学生评价,明确评价标准:故事讲到哪里,横线画到哪里,并标记有疑问的地方和精彩之处。

3.学生交流讲故事过程中留下的疑惑,教师解决字词理解上的难点。

4.学生自主练习讲故事,要求把故事说清楚。

(二)聚焦将故事讲具体、讲生动。

1.捕捉文言文精彩,聚焦细节描写。

(1)“杜处士笑而然之”和“牧童拊掌大笑”。

这两个笑,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敢笑敢言的牧童,一个谦逊有礼的杜处士,牧童犀利的评价,把故事一下子推向了高潮。

(2)“锦囊玉轴”。

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杜处士无论去到哪里都带着画,这是他珍爱《斗牛图》的行为,写得很精彩。

小结:抓住精彩的细节,就可以把故事讲具体、讲生动。

2.出示课文片段,迁移学习方法。

(1)出示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1课《画家和牧童》,寻找讲故事时值得学习的地方。

①加上周围人的神态和语言。

②加入牧童的动作,例如:挤。

3.补充细节描写,把故事讲生动。

(1)出示学习活动二,用现代文补充细节。

①独立学习:借助插图,发挥想象,用现代文在原文上补充细节,把故事变得更具体、生动。

②合作学习:四人小组交流讨论,尝试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具体、讲生动。

(2)出示学习活动三,尝试文言文补白。

合作学习:选择不同的角色,用文言文在横线上补充上细节,把故事变得更生动、具体。

四、聚焦“不可改也”,思辨故事道理
1.艺术来源于生活。

出示“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教师现场统计赞成与反对的人数。

2.举办思维辩论赛。

(1)持不同观点的两方,分别从文中找到依据。

赞成方:不可改也——无论是耕地的农夫还是织布的织女,都是在这个行业中有着丰富经验的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觅得真理,因此有句话说:“实践出真知。


反对方:不,可改也——结合注释11,“实际上牛相斗时,既有‘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也有‘掉尾而斗’者。

”发现牧童的经验是不全面的。

(2)补充乾隆二题诗的相关资料,提问学生对于“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的新理解。

要点: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经验是可以不断发展、完善的,
真知在实践中检验。

(3)方法小结,课外拓展阅读。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补充细节,发挥合理想象的办法把故事讲生动、讲具体,还学习了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明白了实践出真知、真知在实践中检验的道理。

艺术之美在于共鸣,艺术之美在于求真。

课后用相同方法读苏轼的题跋《书黄荃画雀》。

(板书设计)
魏老师点评
《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为唐朝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篇题跋,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特殊的文体。

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平实的手法讲述了一个跟“画”有关的故事,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统编教材中文言文的学习从三年级就开始了,凭借文言文学习的经验和课后的注释,了解故事的大意并不困难。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课后习题是“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艺术之美在于求真,如何把握文本中准确生动的语言,增加学生自己的想象,把牧童和杜处士的形象逼真地刻画出来,感受牧童的天真、杜处士的诚真,以及作者的求真,是本课要落实的重点也是难点。

1.搭建语言支架,落实重点目标。

“讲故事”是经典、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金老师根据题跋的文本特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分步骤、进阶式地指导学生讲好这个故事,帮助学生克服“独白语言”时的心理障碍。

第一个学习活动是
借助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清楚。

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无论是说故事还是评故事,都将自主权交到学生手上,一个学生在讲故事的时候,另一个学生借助白板在原文上留下困惑,再由学生自主解决,真正实现将课堂交还给学生,真正解决学生的困惑,真正让讲清楚故事扎实落地。

第二个学习活动:借助插图,发挥想象,用现代文在原文上补充细节,把故事讲得具体生动。

借助人教版二年级学过的课文《画家和牧童》,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描写的方法,并迁移到本则文言文的学习中来,将故事变具体生动。

第三个学习活动,让学生尝试用文言文补充细节,丰富原文的内容。

通过搭建支架,发挥想象,层层递进地学讲故事,故事的戏娱感不断增强,人物的形象不断鲜活。

2.重组教学资源,丰厚文本内容。

教学设计是教师的创造性活动,教师要善于重组教学资源。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艺术之旅”,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是本课隐性的教学目标。

本课以“三个名家和一幅名画”开篇,将本则文言文的背景资料进行重组,教师以说书的口吻,为学生营造一个传统艺术的学习氛围;在如何将故事讲具体生动的环节,以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作为起点,引入人教版二年级学过的《画家和牧童》,将已掌握的讲故事的方法迁移到新的学习活动中来,这是一种新旧课文学习方法的重组,降低了文言文学习的难度,避免用译文代替故事内容的遗憾,把故事讲得更生动、更具体,带有现代感。

3.聚焦故事道理,培养思辨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