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三大部——精选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三⼤部
建州⼥真,⼥真族三⼤部之⼀,分布于今牡丹江、绥芬河及长⽩⼭⼀带。
建州⼥真原居于牡丹江与松花江汇流地⽅,是胡⾥改(乌德盖⼈)、斡脱怜⼆万户的部族族民,酋长阿哈出、猛哥帖⽊⼉。
明初,被分称为建州⼥真、海西⼥真和东海⼥真三部分,建州⼥真分布在牡丹江、绥芬河及长⽩⼭⼀带,海西⼥真分布在松花江流域,东海⼥真分布在⿊龙江和库页岛等地。
到嘉靖年间(1522—1566),分散聚居于辽东的东北边:建州⼥真分布在抚顺关以东,海西⼥真散居于开原以北。
明朝在他们新的聚居地设置了三个地⽅军事⾏政机构,包括建州卫(建于正统三年)、建州左卫(建于正统五年)和建州右卫(建于正统七年),委任各部⾸领,依照旧俗,各统其属。
有⼈说建州⼥真在凡察前也是野⼈⼥真。
建州⼥真8部及其分布为:苏克素护(亦作苏护或苏浒)河部,因居地临⽔得名,今称苏⼦河;哲陈部,哲陈为满语,疆、城郭之意,因居建州⼥真区域西北⾓得名,地在今苏⼦河与浑河合流处⼀带;完颜(⼀作王甲)部,分布在今新宾满族⾃治县东北的浑江上游地区;浑河部,以⽔得名,约分布在今抚顺市东南的浑河流域地区;栋(⼀作董)鄂部,以⽔得名,居今称⼤雅⼉浒河流域;鸭绿江部,居今鸭绿江上游地区,有⼈认为该部居民是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从图们江流域来投的⽑怜卫⼈;讷殷部,以⽔得名,地在今松花江上游地区;珠舍⾥部,分布在朱⾊冷河(今⼆道江)流域,地在今吉林省安图县境。
前⼈常称前5部为满洲5部,后3部为长⽩⼭3部。
表明建州⼥真区域,东⾄鸭绿江,西抵抚顺市,南有辽宁县桓仁县境,北达图们江的⼴⼤地区。
[5]
海西⼥真,⼀作扈伦四部。
明朝⼈对居住在松花江⼤屈折处及今哈尔滨以东阿什河流域⼥真⼈的统称。
因松花江⼤屈折处在元代称海西,故名。
明中叶后,各部南迁,形成乌拉、哈达、辉发、叶赫四部。
社会经济有较快发展。
从事农业辅以畜牧、狩猎业。
有专业铁匠,能将输⼊铁器加⼯制成兵器或⽣产⼯具。
明设羁縻卫、所,各部⾸领均受明封号,分别授予都督、都督⾦事、都指挥、⼲百户、镇抚等职,并给予印信、敕书、冠带。
在万历⼆⼗七年(1599)⾄四⼗七年间,先后为建州⼥真⾸领努尔哈⾚兼并。
海西四部在明⼈著述中,⼜按其居住地区分为⼭寨夷和江夷两部分,哈达、叶赫为⼭寨夷,乌拉、辉发属江夷。
史载,“开原北近松花江,⽈⼭(寨)夷;⼜北抵⿊龙江,⽈江夷”。
这⼀分布区域,是海西四部未完全形成前的住地。
乌拉部
乌拉亦作兀喇、兀拉,以居乌拉河得名。
原居松花江下游,其始祖纳齐⼘禄时迁于今呼兰河流域。
在速⿊忒率塔⼭左卫南迁后,速⿊忒弟古对珠延率领塔⼭卫部民亦向南移动,⾄其孙布颜时,因不堪西部蒙古族侵扰,再南迁,避居乌拉河滨,“尽收乌拉诸部,率众于乌拉河洪尼处筑城称王”(遗址即今吉林省永吉县乌拉街满族⾃治乡北之乌拉古城)。
布颜称王时,哈达部正强盛,听命于王台。
⾄布颜孙满泰、布占泰先后为王时,乌拉部始强⼤,范围所及,拥有今吉林省中部,北⾄东流松花江南,南到盘⽯县⼀带,西达德惠、双阳县⼀线,东抵图们江上游,即今延边和龙县⼀带。
布占泰称王后期“暴虐”,属部纷纷叛归努尔哈⾚,乌拉部终于在1613年(万历四⼗⼀年)为努尔哈⾚所破。
辉发部
辉发⼀作灰扒,因居辉发河得名。
始祖星古礼,姓益克得哩,尼玛察部⼈,原居萨哈连乌拉(指今第⼀松花江下游)地区。
1409年(永乐七年)三⽉,明在忽⼉海(今牡丹江)地区置忽⼉海卫,辖地包括第⼀松花江下游地区。
同年五⽉,明改忽⼉海卫为弗提卫,以塔失为指挥。
后恼纳、塔失叔侄发⽣“争印事件”,明廷为平息纷争,将卫⼀分为⼆,以恼纳领忽鲁哈卫,以塔失掌弗提卫。
弗提卫以今牡丹江⼝以下以今富锦县为中⼼。
⾄星古礼为弗提卫⾸领时,率部分部众南下⾄今呼兰河流域扎鲁(渣鲁)地⽅,后投纳喇⽒噶扬噶图墨⼟(居璋地),2⼈杀⽜祭天,遂改姓纳喇。
七传⾄旺吉努(王机砮)为⾸领时,南迁⾄辉发河地区,筑城于呼(扈)尔奇⼭(今吉林省辉南县辉发⼭),始称辉发部。
时叶赫、建州⼥真正强盛,受强邻挟制。
旺吉努死,孙拜⾳达礼杀叔7⼈,
⾃称王。
1593年参加叶赫部组织的9部联军,与建州⼥真结怨。
1607年(万历三⼗五年)拜⾳达礼为努尔哈⾚所杀,辉发部亡。
哈达部
以居哈达河得名。
属纳喇⽒。
其先⼈本居扈伦(⼀作胡笼、呼伦、忽喇温)河(今呼兰河)⼀带地区,1406年(永乐四年),明王朝在这⼀地区置塔⼭卫,以塔刺⾚为指挥同知。
1446年(正统⼗⼀年),塔⼭卫都指挥⾦事弗刺出,以所管⼈民颇多,“声息驰报未便,请设卫给印”;在呕罕河卫都督同知你哈答保奏下,明廷同意析塔⼭卫另置塔⼭左卫。
⾃纳齐⼘禄六传⾄速⿊忒(即克锡纳)为塔⼭左卫⾸领时,或称之为“塔⼭前卫左都督”。
今吉林省洮南县境出⼟了“塔⼭左卫之印”,说明⾄迟在速⿊忒时,塔⼭左卫已由塔⼭卫东迁⾄塔⼭卫之南,约分布在今吉林省扶余、农安两县和前郭尔罗斯蒙古族⾃治县⼀带。
速⿊忒为明嘉靖(1522—1566)初海西⼥真中的⼤酋,“诸部畏之”。
约在1533年,速⿊忒为族⼈巴岱达尔汗所杀,⼦孙逃散。
次⼦旺住外兰(即王忠)率部分部众逃⾄⼴顺关外的哈达河(今辽宁省西丰县⼩清河)地区,称部长,成为哈达部的创建者。
⼴顺关⼜有“南关”之称。
长⼦之⼦万(即王台),逃⾄“锡伯部绥哈城”,在今吉林市西。
1552年(嘉靖三⼗⼀年),王忠⼜被叛乱的部⼈所杀,其⼦博尔坤为报⽗仇,⾄绥哈城迎堂兄王台来主哈达部事。
王台为部长后,采取“远者招徕,近者攻取”策略,使哈达部⽐速⿊忒时更强盛,遂⾃称哈达汗。
时叶赫、乌拉、辉发及建州⼥真所属之浑河部,“尽皆服之”。
说明哈达部奠基于速⿊忒,形成于王忠,⾄王台时达⿍盛。
但王台在晚年,贪财受贿,不察民情,反曲为直,“下效尤甚”,民不堪其苦,往往叛投叶赫部,“国势渐弱”。
1582年(万历⼗年)王台死,诸⼦争权,⾄⼦孟格布禄(蒙⾻孛罗)主部事时,众⼦不服,⾻⾁相残。
时叶赫部与建州崛起,哈达部不仅失去昔⽇霸主地位,⽽且终于1599年(万历⼆⼗七年)被努尔哈⾚兼并。
叶赫部
因居叶赫河得名。
源出1406年(永乐四年)⼆⽉明朝所置之塔鲁⽊卫,包括蒙古⼟默特⽒和⼥真纳喇⽒各⼀⽀。
叶赫部也是在逐步南迁过程中形成的。
据《清太祖实录》卷六和《满洲实录》记载,叶赫部始祖星根达尔汉(⼜名打叶)是蒙古⼟默特⽒⼈,原居忽喇温(今呼兰河)以北地区,后率部众南迁⾄⼥真纳喇⼀⽀所居之璋(张)地(今松花江⼤曲折处)。
代之为主,因纳喇⽒⼀⽀⼈居多,为随俗⽽治,遂改姓纳喇⽒。
到16世纪初,四传⾄楚(⼀作⽵、祝、主)孔格(⼜名捏哈)为塔鲁⽊卫都督佥事时,南迁⾄叶赫河(今上游称冠河,下游称清河)流域,部始有叶赫之名。
或说楚孔格为叶赫部始祖。
叶赫部居地近明镇北关,⼜称北关。
初依附哈达部,六传⾄清佳努(逞加奴)、扬吉努(仰加奴)兄弟⼆⼈为⾸领时,叶赫部强⼤。
各据⼀寨(均在今吉林省梨树县叶赫镇境内),皆称王。
16世纪中叶后,哈达部衰落,叶赫部遂成为海西四部中的强部,是明末与建州⼥真争夺⼥真族领导权的劲敌。
清佳努⼦布斋(⼘寨)、扬吉努⼦纳林布禄(那林孛罗)各继⽗职后,见建州⼥真势⼒⽇趋强⼤,对⼰造成威胁,于1593年(万历⼆⼗⼀年)联合蒙古3部(科尔沁、锡伯、卦勒察)、长⽩⼭2部(珠舍⾥、讷殷),结成九部联军,进攻建州⼥真,惨败⽽归。
⼋传⾄锦台⽯(⾦台⽯)、布扬古(布扬武、⽩⽺⾻)时,于1619年(万历四⼗七年)叶赫部为努尔哈⾚所降服。
东海(野⼈)⼥真主要指分布在“极东”、“远甚”地⽅,即今⿊龙江以北和乌苏⾥江以东地区的⼥真⼈。
《⼤明会典》载,在建州、海西⼥真“极东为野⼈⼥直,野⼈⼥直去中国(中原)远甚,朝贡不常”。
到16世纪初,建州三卫已确⽴,扈伦四部也已形成,并各已形成了稳固的联盟集团,有了各⾃的地域范围,于是在他们区域之外的⼥真⼈,统被称之为东海(野⼈)⼥真。
在建州、海西⼥真南迁后,东海⼥真也趁机南移,进⼊他们过去的居地,故1621年(天启元年)成书的《东夷考略》载,⼥真“略有三种,⾃汤站东,抵开原,居海西者为海西⼥直,居建州、⽑怜者为建州⼥直,极东为野⼈⼥直”。
说明明末的东海(野⼈)⼥真,包括了原属建州、海西⼥真的⼀部分。
“野⼈”⼀同明初⽤来代称⼥真⼈。
在明代中叶后,即在建州⼥真[1] 、海西⼥真形成时,⽤来代指这两⽀⼥真⼈以外的⼥真⼈。
其含义,是因这部分⼥真⼈的社会经济和⽂化⽐较落后,故名。
近⼈有以其居住在“远甚”地⽅,对明朝“朝贡不常”⽽得名。
其实,野⼈⼥真或⼥真野⼈居近东海之滨⼀带,应以改称“东海”⼥真为是。
野⼈⼥真明⼈也叫乞列迷,居住地距奴⼉⼲都司有3千⾥,明朝野⼈⼥真有3种.。
⼀种叫⼥真野⼈,专属⼭区狩猎为⽣,似清代鄂伦春族。
⼀种叫北⼭野⼈,北⼭指的是奴⼉⼲以北之⼭即外兴安岭北⽀及鄂霍次克海北岸⼭区,此部⼈乘⿅出⼊,及清初使⿅部之⼀以捕捞各种海产进贡明清两朝。
还有⼀种叫野⼈,居住在北海(鄂霍次克海)之西,在平顶屋,屋顶开孔,以梯出⼊,与乞列迷为邻,在库页岛上还有苦兀⼈也叫苦夷,既今阿伊努⼈。
据《明实录》记载,正
统4年(1436年)明廷命辽东总兵官曹义等执⾏明廷对各⼥真等卫所的⼥真进贡做了以下规定:第⼀”如系边报,不拘时⽉,听其来朝,第⼆其余进贡袭职等事,许⼀年⼀朝,或三年⼀朝,不必频数,第三其有市易⽣理,随辽东开原交易,不必来京。
⼜载嘉靖6年(1527年)礼部⾔:僧⼈众⼥真夷⼈,例应⼀岁及三岁贡者,不⼤五千四百⼈。
值得注意的是⼥真⼈处有⼀年⼀朝贡者外,还有三年⼀朝贡者,⼀年⼀朝贡者是海西⼥真和建州⼥真,三年⼀贡者必是野⼈⼥真。
根据《清太祖⾼皇帝实录》,野⼈⼥真也分为三部:渥集部、⽡尔喀部和库尔喀部。
他们的发展都落后于建州⼥真和海西⼥真。
最后在1615年,被努尔哈⾚所吞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