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教学大纲(测绘工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0700488
课程负责人:
课程中文名称: 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
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Digital Mapping
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学分数:4
课程学时数:72
授课对象:测绘工程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测绘学概论、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测绘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性质为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测量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测量方法,在此基础上掌握大比例尺地面数字测图的原理与方法。
二、教学要求
熟悉水准仪、测距仪和全站仪等仪器的操作,掌握测量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测量基本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使用基本的测绘仪器的能力,应用地形图的能力,重点掌握数字测图基本原理和方法。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第一章绪论
§1.1 测绘学的任务及作用
内容:测绘学的内容和任务,测绘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重点讲授: 测绘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1.2 数字测图的发展概况
内容: 数字测图的发展概况。
重点讲授: 数字测图的两个发展阶段。
§1.3 学习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的目的和要求
内容: 学习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的目的和要求
重点讲授: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第二章测量的基本知识
§2.1 地球形状和大小
内容:大地水准面,参考椭球体。
重点讲授: 铅垂线方向,水准面,大地水准面,旋转椭球面,参考椭球。
§2.2 测量常用坐标系和参考椭球定位
内容:测量常用坐标系,参考椭球定位。
重点讲授: 大地坐标系,空间直角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
§2.3 地图投影和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
内容:地图投影,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通用横轴墨卡托投影(UTM投影)
重点讲授: 高斯—克吕格投影,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
§2.4 高程
内容:概述,验潮站,相对高程
重点讲授: 高程基准面,高程,1985国家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系
§2.5 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
内容:水准面曲率对水平距离的影响,水准面曲率对水平角的影响,水准面曲率对高差的影响。
重点讲授: 水准面曲率对水平距离的影响,水准面曲率对高差的影响。
§2.6 方位角
内容:基本方向,子午线收敛角与磁偏角,方位角,方位角之间的相互换算,正、反坐标方位角。
重点讲授:三北方向,子午线收敛角与磁偏角,坐标方位角,正、反坐标方位角。
§2.7 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内容: 图的比例尺及比例尺精度,地形图符号,图廓及图廓外注记。
重点讲授: 地物和地貌,地形图,比例尺精度,地形图图式。
§2.8 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
内容:梯形分幅与编号,矩形分幅与编号。
重点讲授: 新的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矩形分幅与编号。
第三章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3.1 观测误差的分类
内容: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测量误差的分类与处理原则,偶然误差的特性。
重点讲授: 观测条件,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和粗差,偶然误差的特性,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
§3.2 衡量精度的标准
内容:中误差,相对误差,极限误差
重点讲授: 中误差,相对误差,极限误差
§3.3 算术平均值及观测值的中误差
内容:算术平均值,观测值的改正值,按观测值的改正值计算中误差
重点讲授: 按观测值的改正值计算中误差
§3.4 误差传播定律
内容:观测值的函数,一般函数的中误差,误差传播定律应用实例
重点讲授: 一般函数的中误差,
§3.5 加权平均值及其精度评定
内容:不等精度观测及观测值的权,加权平均值,加权平均值的中误差,单位权中误差的计算。
重点讲授: 权,加权平均值,单位权中误差。
§3.6 间接平差原理
内容:间接平差原理,间接平差计算实例。
重点讲授: 间接平差原理。
第四章水准测量和水准仪
§4.1 水准测量原理与方法
内容:水准测量原理,水准测量方法,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的影响。
重点讲授: 水准测量原理。
§4.2 水准仪和水准尺
内容:水准仪的基本部件,测量望远镜的构造及其成像和瞄准原理,水准器及其灵敏度,带有光学测微器装置的水准仪,自动安平水准仪,水准尺和尺垫,水准仪的使用,电子水准仪。
重点讲授: 水准仪的基本部件,水准器及其灵敏度,自动安平水准仪原理,水准仪的使用,电子水准仪。
§4.3 水准测量外业施测
内容:普通水准测量,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精密水准测量。
重点讲授: 普通水准测量,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
§4.4 水准测量的误差分析
内容: 仪器误差、观测误差和外界条件的影响
重点讲授: 仪器误差的影响
§4.5 水准仪的检验和校正
内容:水准仪应满足的条件,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自动安平水准仪补偿器性能的检验,水准尺的检验。
重点讲授: 水准仪应满足的条件,i角的检验与校正。
第五章角度、距离测量与全站仪
§5.1 角度测量原理
内容:水平角测量原理,竖直角测量原理。
重点讲授: 水平角、竖直角及测量原理。
§5.2 经纬仪
内容:经纬仪的基本构造及分类,光学经纬仪,电子经纬仪。
重点讲授:经纬仪的基本构造及分类,电子经纬仪。
§5.3 角度观测方法
内容:经纬仪的安置,水平角观测,竖直角观测
重点讲授:测回法,方向观测法,竖角(高度角)的计算,竖盘指标差。
§5.4 水平角观测的误差和精度
内容:水平角观测的误差,水平角观测的精度。
重点讲授: 经纬仪三轴误差,水平角观测的精度。
§5.5 经纬仪的检验和校正
内容:经纬仪主要轴线间应满足的条件,经纬仪的常规检验和校正。
重点讲授:经纬仪主要轴线间应满足的条件,经纬仪的常规检验和校正。
§5.6 距离测量
内容:钢尺量距,视距法测距,光电测距。
重点讲授: 相位式光电测距仪。
§5.7 光电测距误差分析
内容:比例误差,固定误差,周期误差。
重点讲授: 比例误差,固定误差。
§5.8 光电测距仪的检验
内容:测距仪的检视,发射、接收、照准三轴关系正确性的检验与校正,周期误差的测定,测距常数的测定。
重点讲授: 测距常数的测定。
§5.9 全站仪和自动全站仪
内容:全站仪,自动全站仪。
重点讲授: 全站仪的特点及功能。
§5.10 三角高程测量
内容:三角高程测量的基本原理,三角高程测量的基本公式,三角高程测量的误差来源。
重点讲授: 三角高程测量的基本原理及基本公式。
第六章控制测量
§6.1 控制测量概述
内容: 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控制测量的一般作业步骤,平面控制点坐标计算基础。
重点讲授: 坐标方位角的推算,平面坐标的正、反算。
§6.2 导线测量
内容: 导线的布设形式,导线的观测,导线测量的近似平差计算,导线测量错误的检查方法,导线测量的精度。
重点讲授: 导线测量的近似平差计算,导线测量的精度。
§6.3 交会测量
内容: 前方交会,后方交会,测边交会,自由设站。
重点讲授: 前方交会,自由设站。
§6.4 三角网测量
内容: 单三角锁的计算,中心多边形的计算,大地四边形的计算。
重点讲授: 单三角锁的计算。
§6.5 高程控制测量
内容: 水准测量路线的布设,水准测量的观测,跨河水准测量,水准测量数据处理,三角高程测量的应用。
重点讲授: 水准测量路线的布设,水准测量数据处理。
§6.6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内容: GPS系统的组成,GPS定位的基本原理,GPS测量误差,GPS控制网的布设形式,GPS控制网的外业观测。
重点讲授: GPS系统的组成,GPS定位的基本原理。
第七章碎部测量
§7.1 碎部测图的方法
内容: 大平板仪测图,经纬仪测图,地面数字测图。
重点讲授: 经纬仪测图,地面数字测图。
§7.2 测定碎部点的基本方法
内容: 碎部点的坐标计算,碎部点高程的计算。
重点讲授: 碎部点的坐标计算。
§7.3地物测绘
内容: 地物测绘的一般原则,地物符号,地物测绘。
重点讲授: 地物测绘的一般原则,地物符号。
§7.4地貌测绘
内容: 等高线表示地貌,等高线的特性,几种典型地貌的测绘,等高线的手工勾绘。
重点讲授: 等高线及等高线的特性,等高线的手工勾绘。
第八章计算机绘图基础
§8.1 基本图形显示
内容:坐标系,坐标变换,二维图形裁剪。
重点讲授: 坐标系,二维图形裁剪。
§8.2 地形图地物符号的自动绘制
内容:独立符号的自动绘制,线状符号的自动绘制,面状符号的自动绘制。
重点讲授: 线状符号的自动绘制。
§8.3 曲线光滑的数学方法
内容:单值张力样条函数,参数方程表示的张力样条函数。
重点讲授:单值张力样条函数。
§8.4 等高线的自动绘制
内容:距离加权平均法求网格点高程,三角形网的连接,等高线点的寻找,在网格上等高线点的追踪,三角形网上等高线点的追踪,等高线的光滑。
重点讲授: 三角形网的连接,等高线点的寻找,三角形网上等高线点的追踪。
第九章地形图的数字化
§9.1 地形图手扶跟踪数字化
内容:跟踪数字化仪,数字化仪坐标转换成地形图测量坐标,手扶跟踪地形图数字化方法,利用数字化仪在地形图上量算面积。
重点讲授: 数字化仪坐标转换成地形图测量坐标。
§9.2 数字图象概念与栅格数据的运算
内容:数字图像的数学表示,栅格数据的运算,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
重点讲授: 数字图像的数学表示,栅格数据的运算。
§9.3 地形图的扫描屏幕数字化
内容:扫描数字化仪,坐标变换,线状栅格数据的细化,栅格数据自动跟踪矢量化,人机交互方式矢量化。
重点讲授: 坐标变换,线状栅格数据的细化。
第十章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
§10.1 大比例尺测图的技术设计
内容: 大比例尺测图的技术设计。
重点讲授: 技术设计书的编写。
§10.2 图根控制测量和测站点测定
内容:图根控制测量,测站点的测定,全站仪的半测回观测法。
重点讲授: 图根控制测量,测站点的测定。
§10.3 野外采集数据
内容:野外数据采集模式,数据记录内容和格式,地形图要素分类和代码,连接线代码,图形信息码的输入,工作草图。
重点讲授: 数据记录内容和格式,地形图要素分类和代码,连接线代码。
§10.4 数字地形图编辑和输出
内容:数据的图幅分幅和图形文件生成,等高线文件,图形的修改,注记,图廓生成,绘制地形图。
重点讲授: 数据的图幅分幅和图形文件生成。
§10.5 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质量控制
内容: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的基本要求,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的质量要求,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平面和高程精度的检查和质量评定,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的检查验收重点讲授: 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的质量要求,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平面和高程精度的检查和质量评定。
§10.6 地形图数据库
内容:数据库概念,数据模型,地形图数据,城市地图数据库的数据分层。
重点讲授: 地形图数据,城市地图数据库的数据分层。
第十一章数字地形图的应用
§11.1概述
内容: 传统地形图与数字地形图的比较。
重点讲授: 数字地形图的特点。
§11.2纸质地形图的应用
内容:量取图上点的坐标值,量测两点间的距离,量测直线的坐标方位角,确定地面点的高程和两点间的坡度,按一定方向绘制断面图,确定汇水面积,按限制坡度选线,根据等高线整理地面。
重点讲授: 确定地面点的高程和两点间的坡度,按一定方向绘制断面图,根据等高线整理地面。
§11.3 面积和体积计算
内容:面积量算,体积计算。
重点讲授: 坐标解析法量算面积的精度,等高线法、断面法和方格法计算体积。
§11.4 格网数字高程模型
内容:数字高程模型及其特点,格网DEM生成,数字高程模型的应用。
重点讲授: 数字高程模型及其特点,数字高程模型的应用。
§11.5 地面模型透视图
内容:三维图形的投影变换,透视投影的特点,透视投影的原理,DEM三维图形显示。
重点讲授: 透视投影的原理,DEM三维图形显示。
第十二章地籍图和房产图测绘
§12.1 概述
内容:地籍与房产平面控制测量,地籍界址点和房产用地界址点的精度。
重点讲授: 地籍界址点和房产用地界址点的精度。
§12.2 地籍调查
内容:地籍调查的目的和内容,初始地籍调查,变更地籍调查。
重点讲授: 初始地籍调查,变更地籍调查。
§12.3 地籍图测绘
内容:地籍图测绘,宗地图绘制。
重点讲授: 地籍图测绘。
§12.4 房产调查
内容:房屋调查,房屋用地调查。
重点讲授: 房屋调查。
§12.5 房产图测绘
内容:房产分幅图的内容与要求,房产分幅图测绘,房产分丘图,房产分层分户图,房屋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量算。
重点讲授: 房产分幅图的内容与要求,房屋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量算。
第十三章地下管线图测绘
§13.1 地下管线探测
内容:地下管线概述,地下管线探查的任务和内容,地下管线探测的方法,地下管线探测的精度要求和质量检验。
重点讲授: 地下管线探测的方法,地下管线探测的精度要求和质量检验。
§13.2 地下管线物理探查
内容:地下管线物理探查概述,地下管线物探方法简介,地下金属管线探测仪简介。
重点讲授: 电磁法、直流电法、磁法和地震波法。
§13.3 地下管线测量
内容:地下管线测量概述,地下管线点测量取点,地下管线图测绘。
重点讲授: 地下管线图测绘。
第十四章路线测量
§14.1带状地形图测绘
内容:带状地形图的分幅与坐标格网绘制,带状地形图的测绘内容,带状地形图的测绘方法。
重点讲授: 带状地形图的测绘内容和方法。
§14.2路线中线测量
内容:交点测设,曲线测设,曲线坐标计算。
重点讲授: 曲线坐标计算。
§14.3 断面图测量
内容:路线纵断面测量,路线横断面测量,电子全站仪纵、横断面测量。
重点讲授: 电子全站仪纵、横断面测量。
§14.4 断面图绘制
内容:纵断面图的绘制,横断面图的绘制。
重点讲授: 纵断面图的绘制。
四、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1] 潘正风,杨正尧,程效军,成枢,王腾军编著.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2] 杨正尧编著.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实验与习题.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参考书:
[1]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测量学》编写组编著.测量学(第三版). 北京: 测绘出版社, 1996
[2] 潘正风等编著.大比例尺数字测图.北京: 测绘出版社,1996
[3] 徐庆荣等编著.计算机地图制图原理.武汉: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2
五、作业和考核方式
考试,按平时成绩40%(实验10%、作业20%、平时考核10%),考试成绩60%计算学期总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