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历史人物的故事五个_中国历史人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的历史⼈物的故事五个_中国历史⼈物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风云⼈物层出不穷。

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给我们留下了⼤量⽿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著名的历史⼈物的故事五个,供⼤家参考。

历史⼈物的故事1
王羲之
王羲之,古代著名书法家,321年⽣,⼭东临沂⼈。

他的书法风格质朴,字势雄强,为历代学者和书法⼤家所崇尚。

王羲之是我国晋代⼈,曾经当过右军将军,别⼈称他为“王右军”。

他的书法独成⼀家。

王羲之从四五岁开始练字,直到59岁死时⽌,共练了50多年,越到晚年字写得越好,他很羡慕古代书法家张芝的草书,经常以张芝“临池学书,池⽔尽⿊”的故事鞭策⾃⼰。

根据记载,除绍兴兰亭外,江西临川的新城⼭、浙江永嘉积⾕⼭以及江西庐⼭归宗寺等处,都有他的墨池。

由于他的勤学苦练,终于形成了⾃⼰书法上的独特风格,⼀千多年来,⼀直是后⼈学习书法临摹的范本。

王羲之从⼩练字,7岁的时候,已经写得很不错了。

继续练了四五年,总感到进步不⼤。

有⼀天,在⽗亲的枕头下发现了⼀本名叫《笔谈》的书,⾥⾯讲的都是有关写字的⽅法,他⾼兴得如获⾄宝,偷偷地阅读起来。

正当读得起劲的时候,⽗亲来了,问道:“为什么偷我枕中秘书?”羲之笑⽽不答。

母亲想给他打圆场,从旁插了⼀句:“你是在揣摩⽤笔的⽅法吗?”⽗亲认为他年纪太⼩,未必能够读懂,就把书收了回去,对他说:“等你长⼤了再教你读。

”王羲之不⾼兴地说:“如果等我长⼤了才讲究笔法,那我幼年时代的聪明就⽩⽩被埋没了。

”他恳求⽗亲现在就给他,免得不懂⽅法瞎摸索。

⽗亲听他说得有理,就把书给了他。

王羲之按照书中所讲的⽅法练了不满⼀个⽉,便有了显著的进步。

王羲之练字的功夫是很惊⼈的,不但每天都有⼤半天时间⽤在写字上,就是吃饭、⾛路或与朋友闲谈时,也总是⽤⼿到处指指划划。

有⼀回他在书房⾥练字,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次催他吃饭,他连头都不抬⼀下,继续挥笔疾书。

书童只好把王羲之的夫⼈请来劝他⽤餐。

王夫⼈来到书房,只见他⼿⾥拿着⼀块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塞,弄得满嘴乌⿊。

原来在他吃馍馍时,眼睛看着字,脑⼦⾥想着字,因⽽错将墨汁当蒜泥了。

他⼀⾯练字⼀⾯吃,还夸夫⼈今天做的蒜泥好⾹。

想⼀想:王羲之是⼲什么的,是什么时候开始做这件事的,⽤了多长时间在做这件事?他⾝上的什么精神值得你去学习呢?
历史⼈物的故事2
李时珍
李时珍,著名医学家,1518年⽣,今湖北蕲春⼈,他撰写的《本草纲⽬》被外国⼈称为“中国的百科全书”。

李时珍出⽣在⼀个医学世家。

⽗亲李⽉池有丰富的医疗经验,对药物很有研究。

李家的园⼦⾥栽着各种各样的花草,如牡丹、芍药、⽔仙、⼭茱萸、款冬等,差不多⼀年四季都开满了花。

这是李⽉池为研究药草⽽栽培的。

李时珍⼩时候常常跟在母亲后⾯,为这些花草浇⽔,⼀天⼏次跑到花盆旁耐⼼地观察它们怎样抽条,怎样长叶、开花。

当他看到⼀种新奇的花⼉开放的时候,就情不⾃禁地⼤叫:“开喽!爸爸的花开喽!”⽗亲看⼉⼦这样喜欢花草,就有意识地给他讲述有关花草的知识,认真地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渐渐地,李时珍开始懂得:世上的许多花草,原来是可以作药给⼈治病的呀!
在贫苦环境⾥长⼤的李时珍,看见穷乡邻们的真诚待⼈,看见官僚地主的仗势欺⼈,他的感情⾃然倾向穷朋友们⼀边。

他看到⽗亲耐⼼地给穷⼈治病,深受感动。

因此,他常常对附近⾬湖的渔民伯伯说,长⼤以后,⼀定像爸爸那样,⼀⼼⼀意给他们治病。

但是李⽉池并不愿意⼉⼦继承家业当医⽣。

当时,做医⽣的社会地位很低,李家⼏代做医⽣,常常受官僚和富⼈的⽓,不但穷了⼏辈⼦,还被⼈瞧不起。

有钱有势的豪门贵族,传唤医⽣像对待奴仆⼀样,真叫⼈受不了。

他打算让李时珍⾛做官的道路,使他们李家能扬⼀下眉,吐⼀⼝⽓。

李时珍12岁那年,⽗亲就向他说明这个意图,要他念⼋股⽂,好去参加科举考试。

听了⽗亲的话,李时珍当即回答道:“我不想做官,那些做官的⼈欺压百姓,不是好东西。

”可是,李⽉池实在不愿意⼉⼦再当医⽣。

他讲了许多医⽣被⼈轻视的故事,想让独⽣⼦抛弃学医的念头。

李时珍14岁那年,考取了秀才,这使⽗亲李⽉池感到⾮常⾼兴。

但是,在以后的举⼈考试中却屡屡失败。

李时珍第三次参加举⼈考试,李⽉池亲⾃陪着⼉⼦到武昌去,⽗⼦俩在武昌呆了⼀个⽉,直到发榜为⽌。

可是,李时珍仍然名落孙⼭。

从此以后,李⽉池只好答应⼉⼦跟他学医了。

李时珍⽴志要做个像华佗那样的神医,学习⾮常刻苦,进步很快。

想⼀想:幼年的李时珍喜欢⼲什么,他的愿望是什么,他为什么不喜欢去当官?你是怎样认为的,他⼜是怎样认为的呢?
历史⼈物的故事3
梅兰芳
梅兰芳,著名艺术⼤师,1894年⽣,江苏泰州⼈,曾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等职。

梅兰芳4岁时⽗亲就去世了,后来母亲也离他⽽去,童年时代的⽣活是清苦⽽贫寒的,他⼏乎成了⽆⼈管教的野孩⼦。

梅兰芳出⽣于京剧世家,⽿濡⽬染,对京剧这门艺术也很喜欢。

但他的资质却不太好,相貌平平,⼩圆脸,眼神还有些⽊讷和呆板,见了⼈之后嘴也不乖巧,甚⾄还有⼏分笨拙。

为了使京剧世家的⾹⽕延续下去,不⾄于在他的⼿⾥给断送掉,在他8岁那年,家⾥还是请来了⼀位很有名的朱素云做他的启蒙⽼师,给他“说戏”。

第⼀出开蒙戏为《⼆进宫》,其中有四句⽼腔,朱先⽣反复教他,还是不能上⼝。

朱先⽣见他如此笨拙,认为他不是学戏的料,便拂袖⽽去,不再教他了。

临⾛时,朱先⽣冷冷地对⼩梅兰芳说道:
“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我也没有办法。


梅兰芳是⼀个有志⽓、有毅⼒的孩⼦,朱先⽣的这句话像⼀根钢针似的刺痛了他,他⼼⾥想,别⼈能学会的东西,我为什么学不会,我⼜不⽐别⼈矮半截。

爷爷常说的“事在⼈为”这句话,这时也在⽿边响起。

⼩梅兰芳便暗下决⼼,⼀定要好好学戏,让所有的⼈都要对⾃⼰刮⽬相看。

⾃此以后,⼩梅兰芳就像换了个⼈似的,开始收敛起他的野性,决⼼⽤⾟勤的汗⽔浇灌⼼中的理想之花。

不久,家⼈⼜把⼩梅兰芳送到了“云和堂”学戏,拜吴菱仙⽼先⽣为师。

在学堂⾥学戏是⼀件苦差事,⼩梅兰芳每天清晨五点就得起床,先到城墙根空旷的地⽅练习⾛台步、跑圆场和吊嗓⼦。

他上午练功,下午学唱腔,晚上念戏本⼦。

吴先⽣对⼩梅兰芳要求⾮常严,有时还采取⼗分严苛的训练⽅法,但⼩梅兰芳总是按⽼师要求的标准,努⼒完成练功任务。

⼩梅兰芳不仅严格按时先⽣规定的训练时间和要求去做。

有时还⾃⼰给⾃⼰加重砝码,逼迫⾃⼰向更⾼⽬标迈进。

当时练功还有⼀种⽅法,就是先⽣在桌上摆⼀摞铜钱,规定练功20到30遍,每练⼀遍就将⼀枚铜钱放到漆盘⾥,直到铜钱放完,练功才告结束。

有时先⽣放的铜钱练完了,⼩梅兰芳就从⾃⼰的⾐袋⾥再取出⼀些铜钱,继续进⾏练习。

每次练功,⼩梅兰芳都要⽐别⼈练的时间长,次数多,直到将先⽣规定的动作烂熟于⼼为⽌。

当时,有⼀种功法就是踩着⾼跷站在砖头上,要求站完⼀炷⾹的功夫。

⾼跷是⽤两根半⽶多长的⽊棒做成的,与砖头接触的部位仅有铜钱⼤⼩,要想在砖头上站稳,全⾝要有相当好的协调能⼒,否则就得从板凳上摔下来。

起初,⼩梅兰芳站上去总是东摇西晃,腰肢酸软,两只脚也异常的疼痛,站不久,就从上⾯摔了下来。

摔下来之后,⼩梅兰芳也顾不得疼痛,再次站了上去。

就这样,折腾了⼏个来回,⼩梅兰芳⼜累⼜痛,⽽且是汗流满⾯,⾐服都被汗⽔湿透了。

然⽽,为了练出⼀⾝过硬的本领,有时他宁肯将嘴唇咬破,也⼀声不吭地站到底,直到烧完⼀炷⾹为⽌。

想⼀想:记住,任何⼀种技艺的获得,都源于长期艰苦的练习。

⼩朋友,如果你想学好哪⼀门技艺,可千万不能怕吃苦啊。

历史⼈物的故事4
茅以升
茅以升是我国现代的桥梁专家。

汹涌澎湃的钱塘江⼤铁桥,是他设计并领导施⼯的。

建设亚洲第⼀座现代化⼤桥——武汉长江⼤桥时,他担任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并负责指挥设计和施⼯。

⼀座座巍峨矗⽴的⼤桥,倾注了他⽆数⾟勤的汗⽔和⼼⾎……
1907年端午节,在茅以升的家乡南京市,举⾏了⼀场热闹⾮常的龙⾈⽐赛。

秦淮河两岸以及⽂德桥上,⿊压压地挤满了观众。

刚刚年满11岁的茅以升,早就热切地盼望这⼀天的到来。

但是不巧得很,就在端午节的前⼀天晚上,他突然病了,不得不躺倒在床上。

他把希望寄托在⼩伙伴们⾝上,热切地盼望他们快些回来,给他讲⼀讲赛龙船的盛况。

谁知⼩伙伴们却是慌慌张张地跑回来。

“不好了,秦淮河上出事了!”⼤家⽓喘吁吁地说。

“怎么啦!”茅以升惊愣了⼀下,慢慢坐起来问,“是龙船翻了吗?”
“不,是看赛龙船的⼈太多,把⽂德桥压塌了!”
“幸亏你没去,要是去,说不定也掉到河⾥去了。


⼩伙伴们七嘴⼋⾆,边说边觉得后怕。

“⽂德桥?”茅以升仍是丈⼆和尚摸不着头脑,“⽂德桥怎么会塌呢?”
“不结实啊!”⼩伙伴同异⼝同声地回答。

“掉到河⾥的⼈多吗?”
“可多了!当时河⾥岸上哭声⼀⽚,别提多惨了!”
听到这⾥,茅以升两眼噙满了泪花。

他直愣愣地望着天花板,脑海中闪出⽂德桥塌下的惨景。

“我长⼤了⼀定要学习造桥,为咱们⽼百姓造结结实实、永不倒塌的桥!”茅以升突然⽤颤抖的声⾳发誓般地说。

“好孩⼦,有志⽓!”⽗亲过来,赞许地拍拍⼉⼦的肩膀,给他以深沉的⿎励。

从此茅以升幼⼩的头脑,便被“桥”这个字眼牢牢占据了。

⼤⼈带他外出,只要见到桥,不管是⽯桥还是⽊桥,他总要在桥上桥下来回奔⾛,从桥⾯看到桥桩,兴趣盎然,流连忘返,从来没有个看够的时候。

阅读古曲诗⽂,只要读到有关桥的句⼦或者段落,他总会⽴刻抄在本⼦上:见到有关桥的画⾯,也会像珍宝似的收藏起来。

茅以升经过发奋努⼒,勤奋学习,逐渐成长为闻名中外的著名桥梁专家。

想⼀想:⼩朋友,你都见过哪些桥啊,能试着说⼀下它们的名字吗?茅以升为什么会成为著名的桥梁专家,他的成功给了你什么启发?
历史⼈物的故事5
齐⽩⽯
齐⽩⽯,著名国画家,1864年⽣,湖南湘潭县⼈,在中国美术史上有卓越的贡献,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曾获德国艺术科学院院⼠荣誉奖和1955年国际和平奖⾦。

齐⽩⽯毕⽣为钻研国画竭⼼尽⼒,取得了很⾼的艺术成就。

他融合并继承传统写意画和民意绘画的表现⼿法,形成了独特不群的艺术风格。

他擅长作花鸟⾍鱼画,笔墨纵横雄健,造型简练质朴,⾊彩鲜明热烈。

他善于把阔笔写意花卉与微毫毕现的草⾍巧妙地结合在⼀起。

他还画⼭⽔、⼈物,亦能诗⽂和篆刻。

他在诗⽂篆刻⽅⾯有很深的造诣。

齐⽩⽯是中国⼈民杰出的艺术家,在中国美术史上有卓越的贡献。

他继承了中国绘画的现实主义的传统,发挥了形神兼备的特⾊。

由于他出⽣在劳动者家庭,他的作品多取材于⼈民⽇常⽣活相接近的⾃然风物,具有健康、朴素的⾊彩。

他主张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他的篆刻初学浙派,后多取法汉代凿印。

布局奇肆补茂,单⼑直下,劲辣有⼒。

齐⽩⽯的⽗亲是⼀个⽼实⼈,平⽇安分守⼰,不⾛⼀步歪路,不说⼀句怪话,见了⼈规规矩矩,做起事来实实在在。

齐⽩⽯的母亲既勤劳⼜贤慧,既会操持家务,⼜很孝顺⽗母。

公公婆婆常常夸奖⼉媳妇⼼灵⼿巧。

这样的家风很利于齐⽩⽯的成长。

齐⽩⽯幼年⾮常聪明,4岁时,就学会了数百字。

那是祖⽗⽤炭画在地上教给他的。

六七岁时,齐⽩⽯在外祖⽗的坐馆⾥读了半年书。

这以后,他就失学在家,帮助家中挑⽔、打柴、浇菜等,⼲着不少杂活。

劳动的余暇,齐⽩⽯抓得很紧,出去放⽜打柴,总是带上书本,抽空⾃学。

有⼀次,他读书着了迷,把砍柴之事忘了。

天⿊到家,怜爱孙⼦的祖母⼀顿责备:“你好学,可惜来时⾛错了⼈家。

”从此,齐⽩⽯上⼭就先砍柴,捡⾜粪,再取出书来看,遇到不懂的地⽅,就趁⽜吃草的时机,跑到邻村的外祖⽗家去请教。

虽然没有良好的学习条件,但困难从来没有难住勤奋上进的齐⽩⽯。

除去读书、写字,他最⼤的兴趣就是画画。

⼭清⽔秀的乡村景⾊,妙趣横⽣的⼩说插图,都是齐⽩⽯绘画的题材。

画画⽤的纸是从旧账簿上撕的,笔墨是家⾥以前剩的。

⽗亲看见齐⽩⽯⾝体单薄,做不成扶犁掌耙的好⼿,就想让他学习养家糊⼝的⼿艺。

经过多⽅说情,托⼈荐举,齐⽩⽯开始在⼀个⽼⽊匠门下学艺。

起初,他⼲些杂活,后来专学雕花的⼯匠活计。

这⾃然⽤得上画画的技艺。

他与师傅⼀起钻研,改进⼑法,创新了不少花样。

苦学两年,具有独⽴⼯作能⼒的青年⽊匠出师了。

⼀出师,作为长⼦,便责⽆旁贷地挑起供养家庭⽣活的重担。

他每次外出做⼯,都把有限的⼯资全部交给母亲,⽽每过⼀处,都留下⼿艺⾼强的声誉。

想⼀想:现在我们⼜了解了⼀位画家的童年,齐⽩⽯后来学了雕花,他在⼈们⼼中有很⾼的盛誉,他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