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哲学——精选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哲学
科学技术传播(The Transmiss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以下简称科技传播)是指科技信息的交流、沟通与分享的过程或⾏为。
它是实现科学技术是第⼀⽣产⼒的关键。
哲学家培根早就指出:知识的⼒量不仅取决于它⾃⾝价值的⼤⼩,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度与深度。
科学技术是否被传播,传播的结果怎样,不仅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本⾝的价值,⽽且影响着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本⽂拟就科学技术传播的社会价值作⼀些初步的分析和讨论,以此就教于学界同仁。
科技传播的社会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技术的⼀种⽂化形式。
科学技术作为⼈类的创造性劳动,既是⼈类认识客观存在的智慧结晶,⼜是⼈类认识客观存在的武器。
从价值论的⾓度看,科学技术是“对于事物存在价值的确认。
……事实上不可能找到⼀种科学知识,它不是对事物存在价值的断定。
因为那样的知识没有反映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和客观性,没有揭⽰宇宙联系和规定的丰富性,没有揭⽰事物所遵循的规律,因⽽也没有任何指导⼈的社会实践的能⼒。
”科学技术正是由于其本⾝的价值所在,才有了传播的可能与必要,才有了其社会价值意义。
正如马克思所说:“由于⾃然科学被资本家⽤作致富⼿段,从⽽科学本⾝也成了那些发展科学的⼈的致富⼿段。
”“随着资本主义⽣产的扩展,科学因⽽第⼀次被有意识地和⼴泛地加以发展、应⽤,并体现在⽣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
”今天,发达国家⼯业⽣产的增长⼤约有三分之⼆来⾃先进的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产⼒。
国家的强弱及其国家在世界舞台的地位,在很⼤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科技发展⽔平及有效地利⽤科技成果的能⼒。
科学技术是⽣产⼒,并对社会进步起决定性影响的思想深⼊⼈⼼。
近20年来,许多国家和政府纷纷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如美国的“星球⼤战”,欧洲的“尤⾥卡计划”,⽇本的“技术⽴国”等,即是科学技术所具备的社会价值的表现。
科学技术的传播过程,⽆论这种传播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只有经过传播过程或传播活动,科学技术才能内化为⽣产者的技能,进⽽作⽤于劳动对象,发展社会⽣产⼒,推进社会各领域的变化。
重视科学技术的⽣产⼒作⽤,就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播。
换句话说,科技传播是使科学技术的潜在⽣产⼒转化为直接⽣产⼒的必要环节,其社会价值意义即在于此。
⼀、社会成员科技意识的提⾼及整个社会科技氛围的形成
⽇本森⾕正规认为,⼀个国家的技术向来是该国⽂化的产物。
⽇本之所以能在⼆战后获得飞速发展,就在于它使来⾄欧美的技术,适应了⽇本的环境,即取决于⽇本“技术性格”与“技术风⼟”的相适应。
我国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崇尚道德⼈伦,轻视⼯艺技巧的社会民众⼼理不能不说是近代以来,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个重要因素。
虽然我国历史上不乏将西洋先进科学技术传播给国⼈的贤仁志⼠,但终因没有适宜的社会⽂化环境⽽未能产⽣较⼤的社会效果。
我国发展的历史及科学技术发展史都表明,社会及其所属成员对科技的认识、态度和评价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因素能转化为制约或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观精神和客观社会条件。
科技意识就是以这些认识、态度和评价为基本内容的。
较⾼的社会科技意识,会使全社会⾃觉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巨⼤社会价值,增强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形成尊重科学技术劳动和科技劳动者,⽀持科技事业的社会环境,影响、吸引更多优秀的社会成员投⾝科技。
所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常重视通过科学技术传播⼯作,将科学技术普及,进⽽提⾼社会成员的科技意识,形成全社会理想的科技氛围,如在英国的许多会议厅、甚⾄餐厅墙上悬挂的更多的是科学家的画像;我国特别⾏政区——⾹港仅科技传播的专门机构就有10⼏个;我国长春市图书馆也建⽴了国内第⼀个“院⼠厅”,厅内挂有许多院⼠的画像及⽣平介绍。
各国政府都在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播将科技意识、科技思想、科技态度传递给每⼀个社会成员,从⽽影响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影响他们对科技的理解、重视、⽀持及内化为科技劳动的积极性。
科学技术的⽣产⼒功能只有依靠⼈的⾃觉的有意识活动才能实现,这种意识就是科技意识。
科技意识的能动性是和它的超前性(相对于某⼀具体实践⽽⾔)、科学性不可分的。
在科学技术的作⽤越来越⼤的当今世界,对科技的传播会使科技社会⼀体化发展,这样,科技才能适应社会环境,取得社会的认可,为社会及社会成员所容纳,才能被劳动者主动地内化为⾃⼰的知识,变成⽣产⼯具和从事实践活动的武器。
社会成员的科技意识问题实质上是⼀个社会民众⼼理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定时期社会民众对科技价值的基本判断和基本态度。
从社会⼼理学的⾓度看,社会民众⼼理的产⽣是特定⽂化传统和现实⽂化状况共同作⽤的结果,正如著名社会⼼理学家David G.Myers 所说:“社会⼼理的变迁更多地是基于⽂化⽽不是过程。
不同⽂化中的⼈可能形成不同的主张,并具有相同的形成⽅式”。
在Myers看来,⼈的社会⼼理主要表现为⼈的社会态度,包括⼈的信念、意愿、好恶、⽬的、相信等等,这些社会态度作为⼀种价值判断会深深地影响甚⾄决定⼈的社会⾏为,于是,在⼈的社会态度和社会⾏为之间形成⼀种内在的关联效应。
如果⼈的社会态度以⼀种普遍的社会共识被民众所拥有,就会在⼈的社会⾏为中形成⼀种内聚⼒,表现为较为⼀致的社会⾏动;相反,社会态度的混乱或多样,也必然引致混乱的社会⾏为或多样化的社会⾏动,社会就失去了其整合⼒。
态度与⾏为的关联性具有内在的双向导引途径,态度可以决定⾏为,⾏为也可以决定态度。
⾏为和态度的内在关联构造⼜存在于⼀个更⼤的社会背景之中,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因⽽可以说,⾏为态度的相
互作⽤是在作为整体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之下进⾏,⽽通常我们对于态度的认识则主要是通过被表达出来的态度实现的。
Myers认为,态度和⾏为的这种关联性具有⾮常普遍的意义,它真实地反映了各种⽂化传统中的基本状况,是⼀种普遍的结构模式。
根据Myers的结构模式,⼈们不难作出如下分析,即在⼀个社会中,如果其社会成员在信念、意愿、好恶、⽬的、相信等社会态度⽅⾯对科学技术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具有良好的判断,具有发展、推进、⼤⼒利⽤和规范科学技术的良好社会共识,即具有良好的科技意识或关于科学技术具有良好的社会⼼理态度,那么,⼈们在⾏为上就会做出发展、推进和⼤⼒利⽤科学技术的活动,并通过这种活动,形成更好的有利于科技进步的社会氛围。
如上分析结果表明,科技态度或科技意识在推进科技进步和发展中确实具有不可或缺的极其重要的作⽤,⽽全民科技意识的提⾼必然要得⼒于科学技术的传播,这是不⾔⽽喻的。
从传播的⾓度看,并⾮所有科技成果都能得到社会的承认,都能内化为⼈们的社会态度,都能存在于⼈们的科技意识之中。
事实上,只有被社会所承认的科技,才能引起其成员对它的重视、理解,才能真正变成民族的科技,才能具有旺盛的⽣命⼒。
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中指出:“只有能够理解科学的好处的全部意义并加以接受的社会,才能得到科学的好处。
”科技意识是理解科技的基础,科技意识的获得靠科技的传播。
⼆、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科技知识的现实⽣产⼒转化
科学技术总是最先被少数的科技⼯作者所拥有、掌握,⽽科技的发展要靠全社会的⼒量,科技对社会的作⽤也必须借助于社会的⼒量。
这就要求科学技术必须变少数⼈掌握为多数⼈掌握。
⽽要达到这⼀转变,必须通过科技传播。
通过科技传播,科学技术与⽣产⼒三要素相结合,转变为现实⽣产⼒。
科学技术与劳动者这⼀⽣产⼒中最活跃要素的结合。
通过科技的传播,劳动者掌握了科学技术,从⽽提⾼了智⼒,提⾼了⽀配⾃然的有效性。
科学技术与⽣产⼯具相结合,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通过⽣产⼯
具“物化”出来,创造了新的⽣产⼒。
科学技术与劳动对象的结合,使得新的劳动对象不断被开拓出来。
运⽤科学技术的⼒量能够创造出⾃然界原先没有的劳动对象。
新的⽣产⼯具、劳动对象⽆⼀不是科技的“凝聚物”。
马克思关于“劳动⽣产⼒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著名论断,深刻地反映了这⼀本性。
⼆⼗世纪九⼗年代的今天,⼈才、科技、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本。
计算机与⾃动控制技术的产⽣与发展,尤其是信息⾼速公路的普遍应⽤,使⽣产⼯具中增加了信息化、智慧化、⽹络化的新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提⾼了劳动⽣产率,引起了社会产业结构的巨⼤变⾰,改变了⼈们的⽣产⽅式、⽣活⽅式、⼯作⽅式及管理国家的⽅式。
信息⾼速公路的建⽴,⼀⽅⾯使得科技信息的传播、交流与共享速度、容量成倍地增加,⼈们能够很便捷的获得最新的科技、经贸信息,提⾼⼯作质量和⼯作效率;另⼀⽅⾯,⼈们能通过信息⾼速公路进⾏有效的合作,尤如⼀个单位。
这样,科学技术在传播的过程中⼜促进了它⾃⾝的发展和其它学术的传播。
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传播,中国古代的四⼤发明才能引起欧洲技术的变⾰、⽣产⼯具的改进和⼈们思想与⾏为选择的变化。
哥伦布的航海之⾏不能不说是指南针传播的结果之⼀。
马克思在《机器、⾃然和科学的应⽤》中评价中国古代四⼤发明中的三⼤发明时曾提出:“⽕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发明。
⽕药把骑⼠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了殖民地,⽽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的杠杆。
”
在知识经济扑⾯⽽来的时代,由于各种仪器的标准化、微型化和商品化,知识的获取、整理、⽀配、利⽤等操作在今天已发⽣了变化,我们有理由认为,信息机器的增多正在影响并将继续影响知识的传播,就象早先⼈类交通⽅式(运输)的发展和后来⾳像流通⽅式(传媒)的发展曾经做的⼀样,今天的科学技术传播对于知识这⼀重要⽣产要素的拥有及拥有质量来讲起着“瓶颈”的作⽤。
正如后现代哲学家利奥塔尔所提出的那样,知识只有被转译为信息量才能进⼊新的渠道,成为可操作的。
因此,我们可以预科,⼀切构成知识的东西,如果不能这样转译,就会遭到遗弃;新的研究⽅向将服从潜在成果变为机器语⾔所需的可译性条件。
不论现在还是将来,知识的“⽣产者”和使⽤者都必须具备把他们试图发明或试图学习的东西转译到这些语⾔中去的⼿段。
这也就是说,在科技⾼速发展及物化的时代,⽆论是科学技术的创造者还是科学技术的接受者,都必须掌握科学技术传播的知识或⼯具。
三、科学技术传播有助于塑造正确的社会价值体系
科学技术是⼈类由必然王国向⾃由王国过渡的重要保证,它的发展是⼈类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扩⼤和深化的结晶。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泛深刻地引起社会各领域的变化,影响着⼈们的思想观念及⼈与⼈之间相互关系,甚⾄从根本上影响到社会价值体系的重塑。
由于科学技术在其本性上具有深刻影响社会价值体系的功能,所以,科技传播必须在有效的和正确的社会控制之下进⾏。
新科技传播对⼈类社会价值体系的影响来说,可作如下概括:
⾸先,科技传播会深深地改变我们的⽂化观念。
正如美国哲学家Lowrance所说,“科学已经消除了⼤量的⽂化神秘,清除了许多谜信,使我们⽣活在⼀个没有魔法的世界上,它把物质转化成毒⽓、体液、⾹味、惩具和⽣命⼒,重铸了⾝体和⼼灵、⾃然和教养以及古典的技术和⼿艺,展现了⼈类的那个⼤写的⼿。
科学揭⽰了死亡、遗传和健康的原因、回答了⼈类的起源,指明了⼈类的趋向,使我们有能⼒理解我们所见
所说的意义。
科学不仅描述了特殊的⽂化,⽽且帮助我们精⼼制作不断变化的⽂化和社会观念。
”
其次,科技传播能够创造全新的公众认识,形成新的社会透视热点。
在科技传播过程中,当利⽤⼤众传媒⼿段对最新科技成果宣传报道和分析时,往往会在公众中造成强烈的震撼,创造出全新的⼤众认识,从⽽形成全社会对某些科技成果的关注,形成新的社会透视热点,从⽽动摇、修正或重铸出新的道德的、伦理的、审美的、⾏为的或实践的、甚⾄宗教的规则,这些规则在社会价值体系中的变迁,对于科技⾃⾝的发展和⼈类整体的演进,都会产⽣推进或阻碍的作⽤。
第三,技术的社会传播能够强有⼒地改变竞争社会选择的注意⼒,改造⼈们的价值观念。
例如,在Lowrance看来,太阳能的⼴泛应⽤和储存⽅法的不断跃进,意味着⼤范围内对太阳能电池的梦幻般的进步,不是基于更有效的制造业,⽽是基于科学的发现。
太阳能的技术应⽤所具有的这种促进⼈们价值观念的状况,并不是⼈为的,⽽是技术传播的结果。
第四,科学的社会传播能够澄清和帮助分析⼈们的社会选择,帮助提⾼公众的注意⼒。
科学描述因果现象,⼈们的社会⾏为和态度是基于知识⽽改变的。
因此,基于科学的认识和知识,有助于改变⼈们的社会态度和⾏为,对此,前⽂已作了较深⼊讨论。
第五,社会科学和⼈⽂科学的传播同样具有改变⼈的现实价值体系的功能。
从如上⼏点讨论可以看出,科学技术的社会传播对于改变⼈的现实社会存在,尤其是对于改变⼈的现实社会存在的观念或社会价值体系,是影响甚⼤的,之所以会如此,是由科学技术的基本的社会功能决定的。
我们知道,科学技术知识是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的先导,科学技术对⼈的智⼒、思维⽅式都有重⼤的促进作⽤。
随着科技的综合渗透,科技与社会的⼀体化发展,科技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式渗透到社会⽣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事务的必要成份,贯穿于社会及社会事务管理始终。
科学技术为满⾜⼈们的精神需要,全⾯提⾼劳动者的科技素质,促进⼈的全⾯发展创造了物质与变化条件。
任何⼀种科技的发明与传播都会不同程度的引起⼈们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
例如,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现,不仅丰富、发展了物理学理论,⽽且导致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发⽣了深刻的⾰命,改变了⼈们考虑问题的⾓度。
资产阶级⽤科技这⼀物质⼿段,倡导⾃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反对宗教神学的封建的世俗权威。
“在技术⽅⾯,蒸汽机的产⽣及其⼴泛使⽤,极⼤地刺激了整个社会⽣产领域,钢铁⼯业、机器制造业、交通动⼒业、冶⾦和化学⼯业等⽣产部门的迅速壮⼤,⼀个席卷欧洲⼤陆的第⼀次产业⾰命普遍展开,导致了世界性的⼯业⾰命,这是⼀个社会物质⽂明和精神⽂明进步的狂飙时代。
”可见,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及其⼴泛传播,才有了⼈的较为全⾯、较为彻底的解放和⾃由,从⽽使⼈充分发挥其潜能,摆脱⾃然的束缚,使⼈的认识及其实践逐渐从宏观领域⾛向微观领域⼜⾛向宇观领域。
科技价值观、科技思想和科技⽅法逐渐深⼊⼈⼼并成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理性⼯具。
每⼀次科技⾰命及其科技传播都在科技普及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解放了社会成员的脑⼒,提⾼了社会成员的智⼒,引起了⼈们思想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正如亨利·哈⾥斯所说:“在⼆⼗世纪⾥接受教育的⼈——不管他知道不知道,不管他喜欢不喜欢——没有⼀个能够不受哈维、⽜顿、达尔⽂、以⾄普朗克的学说所影响”。
四、科技传播有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任何⼀种科学及其物化形式——技术都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科学技术是为解决某个或某些⽅⾯的问题产⽣的,所以科学技术只有变成现实的武器,才能实现它的社会⽬的。
由于社会的系统性,某⼀问题的解决,仅靠⼀门科学或⼀种技术的运⽤是不可能的。
它⼀⽅⾯要依靠其它科学技术知识,另⼀⽅⾯需要所有参与⼈对科学技术的掌握运⽤。
如果离开科学技术的传播这⼀客观⾏为,科学技术知识就不能成为社会的⼒量。
所以,就科学技术产⽣的直接⽬的的解决来讲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传播,⽽每⼀次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结果都是以后科学技术产⽣与发展的前提或基础。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著名科学家⽜顿讲,我之所以站得⾼,是因为我站在了巨⼈的肩膀上。
由于科学技术知识的可传播性及其被传播,⼈类知识、⼈类⽂化才能得以继承和完善。
事实上,任何⼀种科学技术的发展、完善本⾝都是继承的结果。
拿内燃机的设计原理来说,它是从汽缸内部产⽣热汽,这明显地区别于从汽缸外输⼊蒸汽的蒸汽机原理。
但是,它同蒸汽机⼀样,都是靠热汽推动活寒在汽缸内运动⽽产⽣动⼒的,这是它对蒸汽机原理的继承和改进。
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个由传播到吸收、继承,再到发展完善,然后再传播的过程,科学技术本⾝也正是在这样⼀个不断反复的过程中,得到补充和修正从⽽获得发展。
根据如上讨论可知,科学技术对⼈类及⼈类社会所引起的积极社会作⽤是显⽽易见的。
但是,科学技术的传播也带来了⼀定范围的反功能、负价值。
马克思讲:“在我们这个时代,每⼀种事物好象都包含有⾃⼰的反⾯。
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量。
然⽽却引起了饥饿和过渡的疲劳。
新……的财富的源泉……变成贫困的根源。
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
随着⼈类愈益控制⾃然,个⼈却似乎愈益成为别⼈的奴⾪和⾃⾝卑劣⾏为的奴⾪,甚⾄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知的⿊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量具有理智⾰命,⽽⼈的⽣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量,现代⼯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产⼒与⽣产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庸争辩的事实。
”事实上,科学技术每将⼈类带向⽂明⼀步,⼈类
都要为此付出相当⼤的代价。
现代科学技术在提⾼社会⽣产⼒的同时,却增加了⾼科技犯罪;能源为⼈类提供了动⼒,但带来了环境的污染,⽣态环境的破坏;原⼦核裂变在为⼈类开辟了⼀种新的能源——核能的同时也给⼈类带来了毁灭性的危机,1945年8⽉6⽇⽇本⼴岛原⼦弹爆炸就是铁的例证;电视使⼈们信息灵通,⽣活丰富;但却浪费时间,影响⼯作、学习及⼉童的社会教育。
克隆技术的发明、运⽤,克隆⼈的出现既能避免减少⼈类⼯作的负荷、损伤,却也可能带来更多的混乱、犯罪。
科学技术越发展,科技传播越迅速,科技消极的社会功能暴露得就越明显。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科学技术传播亦是如此。
我们应在积极推进科技传播的同时,有意识地将科技传播的负⾯效益限制在最⼩范围,并利⽤其它科技知识加以彻底解决。
只有科学技术才能最终解决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问题。
对此恩格斯早就指出:“在科学的猛攻下,⼀个⼜⼀个部队放下了武器,⼀个⼜⼀个城堡投降了,直到最后,⾃然界⽆限的领域都被科学所征服,⽽且没有给造物主留下⼀点⽴⾜之地。
”
总之,科技传播深刻地影响着⼈们的物质⽣活和精神⽣活。
快速交通⼯具的出现,增加了⼈类活动的半径;电视机的普及,使“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成为可能;航天技术的发展,开始了⼈类“太空旅游”的年代;电⼦计算机使⼈类信息共享。
科技传播以其巨⼤的⼒量⽆孔不⼊地进⼊⼈们⽣产、⽣活的各个⽅⾯,推动着⼈类社会的进步。
今天随着知识越来越成为新型的⽣产要素,科技传播的功能及其价值必将⽇益明显。
科技传播的速度与质量将成为⼀个民族知识拥有与操作的基础环节。
所以,加⼤科技传播⼒度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