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是什么教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教师通过“加油站”介绍静电感应现象。
5、指导学生阅读“信息窗”,了解人们对电的最初认识。
五、例题
[例1]干燥的天气里,在阳光下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越梳头发越蓬松,其主要原因是。
答案:摩擦起电,越梳头发积聚的同种电荷越多,同种电荷相排斥。
[例2]三个带电或不带电小球甲、乙、丙,已知甲跟乙相排斥,乙和丙相吸引,如果乙带正电,则( )
学生实验:塑料梳子一把、直尺、铅笔、圆珠笔、毛皮、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
学法、教法
教学环节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电?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图13-1至图13-5,加深学生对电和我们生活的认识。
2、延伸提问:假设一座城市完全断电,同学们想像一下可能会出现哪些现象?
A.甲一定带负电 B.丙一定带负电
C.丙可能不带电 D.甲可能不带电
[例3]:用经过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一个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发现金属箔先合拢后张开,这表明验电器原来( )
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电 D.以上三者均有可能
六、课堂标,让学生小结。
八、作业:课后练习册
结论: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5、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体会到摩擦起电现象吗?请举例说明。
三、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1、提出问题:自然界中有几种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否相同?
2、指导学生依据教材图13-7进行实验探究。
2、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3、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教育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
重点
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知道电荷有两种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难点
分析得出两种电荷的逻辑推理
教具
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毛皮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碎屑若干、气球两个、塑料棒一根。
课题
§13.1电是什么
课型
新授
备课人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1、能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知道电荷有两种和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2、能通过“交流与讨论”认识验电器,通过观察能说出验电器各部分的名称。
3、能通过“试一试”归纳验电器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及带电多少。
过程与
方法
1、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板书设计】
第十三章 了解电路
第一节 电是什么
一、实验探究(一) 二、实验探究(二) 三、验电器
1、摩擦起电 1、两种电荷:正电荷 1、原理
2、物体带电 负电荷 2、构造
2、电荷间作用规律 3、使用
观察课本彩图,思考电的用途。
以组为单位,动手做实验,并归纳结论
猜想、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思考归纳实验现象
3、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按照实验顺序进行实验,并归纳实验结论。
4、教师归纳各小组实验情况,并引导学生总结结论。
结论: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不 同。
[说明]实验探究中要教育学生与别人合作,分析归纳结论时要分步骤
5、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正、负电荷的规定和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同时演示“迷你实验室”的实验。
学生阅读课本、明确概念、观察实验、加深认识
阅读、观察、思考
讨论、思考、回答
进行实验
完成练习,反馈矫正依据目标小结
教 学 反 思
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电是什么”。本节课注重教师引导作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增强分析归纳的能力。
6、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信息窗并介绍摩擦起电的原因和实质:摩擦起电不是产生了电,而是电子在物体之间的转移。
四、验电器:
1、提出问题:验电器的构造有哪些?依据什么原理构成的?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让学生观察实物、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回答提出问题。
3、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和粗略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
3、引出课题:既然电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那么什么是电呢?
[说明]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头脑中对“电”有初步认识
二、摩擦起电
1、提出问题:电是什么?通常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使物体带电?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器材探究摩擦起电现象。
3、教师巡视观察指导。
4、教师归纳总结各小组实验情况,并引导学生总结结论。
5、指导学生阅读“信息窗”,了解人们对电的最初认识。
五、例题
[例1]干燥的天气里,在阳光下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越梳头发越蓬松,其主要原因是。
答案:摩擦起电,越梳头发积聚的同种电荷越多,同种电荷相排斥。
[例2]三个带电或不带电小球甲、乙、丙,已知甲跟乙相排斥,乙和丙相吸引,如果乙带正电,则( )
学生实验:塑料梳子一把、直尺、铅笔、圆珠笔、毛皮、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
学法、教法
教学环节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电?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图13-1至图13-5,加深学生对电和我们生活的认识。
2、延伸提问:假设一座城市完全断电,同学们想像一下可能会出现哪些现象?
A.甲一定带负电 B.丙一定带负电
C.丙可能不带电 D.甲可能不带电
[例3]:用经过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一个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发现金属箔先合拢后张开,这表明验电器原来( )
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电 D.以上三者均有可能
六、课堂标,让学生小结。
八、作业:课后练习册
结论: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5、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体会到摩擦起电现象吗?请举例说明。
三、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1、提出问题:自然界中有几种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否相同?
2、指导学生依据教材图13-7进行实验探究。
2、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3、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教育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
重点
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知道电荷有两种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难点
分析得出两种电荷的逻辑推理
教具
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毛皮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碎屑若干、气球两个、塑料棒一根。
课题
§13.1电是什么
课型
新授
备课人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1、能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知道电荷有两种和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2、能通过“交流与讨论”认识验电器,通过观察能说出验电器各部分的名称。
3、能通过“试一试”归纳验电器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及带电多少。
过程与
方法
1、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板书设计】
第十三章 了解电路
第一节 电是什么
一、实验探究(一) 二、实验探究(二) 三、验电器
1、摩擦起电 1、两种电荷:正电荷 1、原理
2、物体带电 负电荷 2、构造
2、电荷间作用规律 3、使用
观察课本彩图,思考电的用途。
以组为单位,动手做实验,并归纳结论
猜想、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思考归纳实验现象
3、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按照实验顺序进行实验,并归纳实验结论。
4、教师归纳各小组实验情况,并引导学生总结结论。
结论: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不 同。
[说明]实验探究中要教育学生与别人合作,分析归纳结论时要分步骤
5、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正、负电荷的规定和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同时演示“迷你实验室”的实验。
学生阅读课本、明确概念、观察实验、加深认识
阅读、观察、思考
讨论、思考、回答
进行实验
完成练习,反馈矫正依据目标小结
教 学 反 思
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电是什么”。本节课注重教师引导作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增强分析归纳的能力。
6、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信息窗并介绍摩擦起电的原因和实质:摩擦起电不是产生了电,而是电子在物体之间的转移。
四、验电器:
1、提出问题:验电器的构造有哪些?依据什么原理构成的?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让学生观察实物、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回答提出问题。
3、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和粗略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
3、引出课题:既然电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那么什么是电呢?
[说明]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头脑中对“电”有初步认识
二、摩擦起电
1、提出问题:电是什么?通常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使物体带电?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器材探究摩擦起电现象。
3、教师巡视观察指导。
4、教师归纳总结各小组实验情况,并引导学生总结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