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超声内镜诊断与内镜下微创治疗价值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超声内镜诊断与内镜下微创治疗价值研

刘鸿业;刘一品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与内镜下治疗价值.方法对常规内镜发现的67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和CT检查,并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获取肿瘤标本,送病理组织学检查,比较EUS、CT与病理结果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67例病例中,对比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准确率,EUS(88.1%)明显高于CT(26.9%)(P<0.05).EUS 能清晰地显示出消化道管壁的层次,可较准确地判断出肿瘤的起源,但在显示恶性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及淋巴结转移方面,CT优于EUS.结论 EUS可较准确的判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大小、起源及边界,并对其微创治疗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价值.%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 and endoscopic therapi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EUS in upper gastrointestinal submucosal tumors.Methods Sixty-seven patients with protruding lesions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submucosal tumors were examined by EUS and CT.And then the specimen was obtained through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 or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 for the biopsy to compare with the diagnostic accordance rate of EUS and CT.Results The accuracy of EUS (88.1%)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T (26.9%).EUS could clearly visualize the structure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wall,and accurately determine the origin of the tumor, but in the detection of infiltrating peripheral tissues and distant lymphnode metastasis,CT was superior to EUS.Conclusion EUS is an
effective and reliable diagnostic method not only for accurately determining the size, origin and the location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submucosal tumors but also for guiding minimally invasive therapy.
【期刊名称】《滨州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40)002
【总页数】4页(P110-113)
【关键词】超声内镜;上消化道肿瘤;诊断
【作者】刘鸿业;刘一品
【作者单位】滨州医学院临床医学院烟台 264003;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消化
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41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s)是来自上消化道管壁非上皮性间叶组织的一类肿瘤,包括间质细胞瘤、平滑肌瘤、神经源性肿瘤、脂肪瘤、纤
维瘤、血管瘤等[1]。

普通胃镜检查常可发现消化道黏膜下肿瘤,但活检很难获取
有效的病理组织,无法判断其性质。

超声内镜兼有超声和内镜的双重检查优势,既能通过内镜清晰地观察黏膜下肿瘤外部形态,又可通过小探头超声对肿瘤进行扫描。

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能清晰地显示病灶管壁及其周围
结构,并根据回声信号高低、是否均匀及与消化道管壁的关系,明确肿瘤的起源层次、范围、浸润深度及其与邻近脏器的关系,是初步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首选方法。

超声内镜与C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探讨EUS对上消化道黏
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明确肿瘤的性质,为后续治疗手段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

1.1 一般资料 2015年1月—2016年12月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住
院病例67例,普通内镜检查发现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病变位置: 食管38例,胃24例,十二指肠5例。

所有患者病灶呈局灶性,无转移等全身并发症。

为明确肿
瘤性质行EUS检查和CT检查,对符合内镜下微创治疗条件的患者行内镜下黏膜
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比较分析EUS、CT及手术后活检病理结果。

其中,男性34例,女性33例;年龄为27~65岁,平均为(49.2±0.6)岁。

签署知情同意书,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操作及治疗的益处及风险。

术前常规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肝肾功及凝血机制,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不能入组。

1.2 主要器械采用Olympus GIF-Q260J、GIF-HQ290型电子胃镜;Olympus EU-M2000型超声内镜,Olympus MAJ-935超声探头驱动,Olympus UM-
DP20-25R超声小探头(频率为12、20 mHz)。

超声小探头经胃镜活检通道(处置
通道)插入。

1.3 方法
1.3.1 超声内镜检查按胃镜检查做常规准备,常规禁食8 h,含服盐酸达克罗宁胶浆10 min后,心电监护下操作。

患者取左侧卧位,内镜进入后注入脱气水,淹没病变,行消化道内镜检查,明确黏膜下肿瘤位置、数量和黏膜情况后,再经胃镜活检通道(处置通道)送入超声小探头行EUS检查,确定病变形态、大小、深度、边
界及回声强度。

1.3.2 选择治疗方法根据超声结果对67例患者选择不同治疗方案。

①对基底较宽,直径小于20 mm,源于黏膜肌层及黏膜下层的肿瘤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方法为,肿瘤根部多点注射稀释肾上腺素注射液,每点2~4 mL,病变抬起,圈
套器抵住病变黏膜周围5 mm并负压吸引,收紧圈套器电切病变;②对向腔内生
长,直径20~30 mm,源于黏膜肌层、黏膜下层或固有肌层浅层的肿瘤行ESD,方法为,在病灶环周用氩气刀定位,病变根部多点黏膜下注射甘油果糖、稀释肾上腺素混合液,每点1~2 mL,证实非病变抬举征阴性,用IT刀、HOOK刀、
Dual刀等沿瘤体边缘剥离,将病灶逐渐切除;③对直径大于30 mm,累及固有
肌层深层的肿瘤行ESD或者外科手术治疗。

获取的标本均送病理检查,进一步明
确诊断。

1.3.3 术后处理所有患者住院观察1周,术后禁食24 h,常规给予抑酸保护消化
道黏膜、营养补液等治疗。

如有出血情况发生,再次内镜检查,行内镜下止血术多能奏效。

如出现穿孔,小穿孔可行内镜下钛夹等治疗,较大穿孔者,内镜治疗无效必须转外科手术治疗。

术后随访1~6个月,复查内镜和EUS,观察创面愈合及明确病变切除状况。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7例患者均行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和胸部或腹部CT检查,结合内镜微创治疗及
手术后活检病理学检查证实EUS和CT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总诊断准确率分别
为88.1%、26.9%。

其中,平滑肌瘤24例,间质瘤19例,超声内镜检查与病理
结果诊断符合例数分别为21例、16例,诊断率分别为87.5%、84.2%。

CT检查与病理结果符合例数分别为7例、6例,诊断率分别为29.2%、31.6%,EUS的
诊断准确率与CT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1。

67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病变最大直径为0.8~4.2 cm,平均为1.45 cm,位
于食管38例,胃24例,十二指肠5例;其中平滑肌瘤24例,低回声,内部均
匀(见图1);间质瘤19例,低回声、内部均匀(见图2);异位胰腺9例,低回声间以点状强回声,不均匀,边界清楚;类癌4例,低回声,边界清楚,肌层完整,
无周围组织的浸润;脂肪瘤4例,强回声,均匀,边界清楚;血管瘤5例,无回
声,均匀、边界清楚;神经鞘瘤2例,不均匀的低回声,有点片状高回声,边缘
不规则;该组黏膜下肿瘤,41例行EMR治疗,23例行ESD治疗,无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预后良好。

病变深度及治疗见表2。

过去常用的钡餐造影及普通内镜检查只能观察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表面,CT只是对
身体横断面的扫描,在诊断恶性肿瘤对邻近组织的侵犯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诊断优势,黏膜下各层管壁的状态是这三种影像检查的盲区,极易造成误诊,而小探头超声内镜弥补了这些不足。

正常消化道EUS图像由内及外有5层结构,第1层高回声为黏膜与水界面的反射波及黏膜浅层;第2层低回声为黏膜肌层;第3层高回
声为黏膜下层;第4层低回声为固有肌层;第5层高回声为浆膜下层及浆膜层[2]。

小探头超声内镜是将超声小探头经胃镜活检通道(处置通道)插入,在内镜直视下,将超声小探头置于病变处进行超声扫描,观察消化道各层管壁的影像特征和相邻脏器的超声图像,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鉴别诊断,特别适合于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如脂肪瘤、间质瘤等的鉴别诊断,对于消化道腔外病变压迫的鉴别诊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为隆起性病变的后续治疗提供了更为精确的依据与参考[3]。

本研究中,EUS和CT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准确率分别为
88.1%(59/67)、26.9%(18/67)。

EUS对平滑肌瘤和间质瘤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7.5%(21/24)、84.2%(16/19),CT为29.2%(7/24)、31.6%(6/19),表明EUS
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尤其是平滑肌瘤和间质瘤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单纯超声内镜检查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准确率依然有待提高,但结合EMR
或ESD,可以极大地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EMR和ESD治疗可以完整的切除肿瘤,并将取出的标本送病理检查,对黏膜下肿瘤有很高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EMR是在
息肉电切术、黏膜下注射术以及钛夹止血术等内镜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是针对浅表型黏膜病变的一种治疗手段[4]。

具有操作过程简短,病人恢复迅速,
治疗费用经济等优点。

超声内镜辅助下EMR治疗的最大优势在于保证合适的黏膜
下注射深度和切除范围,在保证切除效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5]。

EMR可完整切除部分黏膜,深度可达黏膜下层,适用于部分起源于黏膜肌层及黏膜下层,基底较宽,直径小于2.0 cm的病灶。

对直径大于2.0 cm的病灶
行EMR治疗出现出血、穿孔几率较高,且难以一次性将病灶完整切除[6]。

ESD
扩大了EMR治疗范围,对向腔内生长,直径20~30 mm,源于黏膜肌层、黏膜
下层或固有肌层浅层的肿瘤,都能一次完整切除病变。

本研究中,根据EUS结果,67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中,41例行EMR治疗,23例行ESD治疗,3例行外
科手术切除,均无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预后良好,表明EUS结果对上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为明确诊断普通内镜发现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应进一步行EUS检查,EUS操作简便,图像分辨率高,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既能初
步判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性质,又有助于指导选择不同的微创治疗方案,同时达到诊断和治疗目的。

【相关文献】
[1] 邹晓平,许国铭,李兆申,等.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J].第二军医大
学学报,2003,24(9):976-978.
[2] Kim G H,Park D Y,Kida M,et al.Accuracy of high-frequency catheter-based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according to the indications for endoscopic treatment of early gastric cancer[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0,25(3):506-511.
[3] 刘锦涛,余细球,侯华军,等.超声内镜对内镜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指导价值[J].中国内镜杂
志,2008,14(3):243-245,248.
[4] Lightdale C J.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this is our
turf[J].Endoscopy,2004,36(9):808-810.
[5] Ogura T,Tajika M,Hijioka S,et al.First report of a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 lymphoma of the esophagus diagnosed by 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needle aspiration (EUS-FNA)[J].Endoscopy,2012,44(Suppl 2 UCTN):E167-168.
[6] 方慧祺, 陈丰霖, 王小众, 等. 超声内镜在154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微创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内镜杂志,2011,17(11):1132-11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