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217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217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河流是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素。

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水源和物资,其交通运输功能也支撑着文明的生存和发展。

一个大的文明区域内部必定需要大量的人流和物流,而一条大河所能提供的水运方式是最便捷和廉价的。

直到今天,水运的优势还是难以替代。

在工业化以前,内河运输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唯一有效的运输手段。

古埃及建造金字塔、神庙的材料,是产于阿斯旺一带的花岗岩,要是没有顺流而下的尼罗河水运,这一切就都不可能发生。

中国的长江及其支流更加优越的水运条件,也是长江流域的经济逐渐超过黄河流域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一条河流水系间的便捷水运,也为区域内的人员来往提供了条件。

中国自秦汉以降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政令的上通下达,公务人员的南来北往,军队和重要物资的调度,重要信息的传递,都是维持国家统一、政府正常运作和社会秩序的根本措施,所以要以很大的人力物力来设置和维护庞大的驿递、调度和运输系统。

其中依托水运,特别是依托同一条河流或水系的水运部分,都是最廉价和高效的。

以尼罗河谷地为基础的上埃及与以尼罗河三角洲为基础的下埃及并不连接,上埃及和下埃及的统一,也完全依靠尼罗河这根纽带。

河流对文明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也显示于精神方面。

所谓“同饮一江水”,就是一个人类群体长期生活在同一条河畔,同一个流域,形成了相同的生活方式、协调的生产方式与和谐的生存方式,也会形成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进而形成共同的文化心态。

语言是人际交流最重要的工具。

在人口迁移或再分布的过程中,受地理障碍的影响,原来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由于分散在不同的小区域,失去了交流和共同生活的机会,原来语言上的微小差别演变为不同的方言。

但在同一个流域,甚至在一条大河或其支流的不同流域,由于人际交流相对密切,即使相隔距离较远,也能保持同一种方言。

早在公元前2世纪,人们就注意到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现象,即一种“风”(流行、时尚)一般只存在于一个较小的范围,多变,差异性大;而“俗”(稳定的习惯、传统)可以在一个大得多的范围内出现、形成、积淀、传承。

在丘陵山区、高原山谷、零散的平原和盆地,一般只能形成“百里”尺度的“风”区,大河流域则不难构成“千里”尺度的“俗”区。

在秦汉统一以后,黄河中下游地区就以其“天下之冲”核心地位形成华夏文化圈中公认的“中原”,成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基地。

(摘编自葛剑雄《河流与人类文明》)
材料二:
自古以来,文学与河流之间就存在着天然而紧密的关系。

中国文学的最初形态如远古神话传说、巫术活动等均有不少与河流相关,河流因其独特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

如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大家名家大多出自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大江大河流经之地。

不同的河流自然环境又生发、积淀了不同的河流文化,形成不同的文学风格。

更重要的是,河流触发文学家的创作灵感,成就了不少优秀作品。

在中国文学中,存在着大量的河流文学文本,如《诗经》《楚辞》,以及众多诗词文赋。

文学也在不断地想象、塑造、重构着河流景观。

迈克·克朗认为:“文学作品中的诗歌、小说、故事和传奇都对空间现象进行了描写,并试着做出了解释和说明”,“文学作品不能被视为地理景观的简单描述,许多时候是文学作品帮助塑造了这些景观”。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的呈现与创造,通过虚构、想象,以创作主体的情感审美,富于诗性地重塑河流景观,积淀、丰富了河流文化,赋予“河流”这一地理空间以文化表征的意义。

中华大地上的诸多河流,如长江、黄河、湘江、秦淮河等正是因为历代文人骚客的反复书写吟咏而成为质感厚重的文化之河,它们奔涌流淌在那些光华璀璨的文学作品之中。

在古代社会,河流是重要的乡土空间,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文化文明、文学创作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现代以来,由于各地交往日益密切,物质往来、人员流动更
加频繁,人与河流更为亲近。

在现代工业文明的挤压下,具有流动性、诗意性、媒介性的“河流”这一地理空间也成为文学叙事的重要场景或主要描写对象。

文学家的群体流动,如离乡归乡、抗战流亡、上山下乡等都使他们的人生经历、生存体验与河流更为密切。

从童年记忆、家园意识、乡愁情怀到生命哲思、文化意识等都牵涉河流,涌现出一大批河流文学作家,他们以不同的书写方式展示了形形色色的河流景观与河流话语,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摘编自蒋林欣《“河流文学”:一个新的论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工业化以前,内河运输最便捷廉价,通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唯一有效的运输手段。

B.“百里”大小的“风”区一般位于缺少河流的丘陵山区、高原山谷、零散的平原和盆地。

C.如果没有文学的艺术呈现与创造,“河流”就只是一个缺乏文化表征意义的地理空间。

D.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进行衡量,现代作家对“河流”的文学展示都已经超越了前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庞大的驿递、调度和运输系统相比,便捷的水运在维护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B.方言的形成会受地理条件的影响,因为地理条件既能够阻碍人际交流,也能够使人际交流相对密切。

C.以共同的居民生活生产方式和文化心态为基础,秦汉以后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基地。

D.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虽然自然环境不同,形成的河流文化不同,但是都成就了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

3.材料二认为:“文学也在不断地想象、塑造、重构着河流景观。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C.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两则材料在论证方面有哪些异同点?请简要概括。

(4分)
5.某城市曾经是京杭大运河上的繁华之地,而今为了顺应新时代发展,如何发挥运河在现代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主教工作
[法]雨果
次日破晓,卞福汝主教在他的园中散步。

马格洛大娘慌慌张张地向他跑来。

“我的主教,那个人已经走了!银器也偷去了。


主教正弯下腰去,拾起一株被那篮子压折的秋海棠,那是篮子从花坛落到地下把它压折了的。

主教听到马格洛大娘的叫声,又站立起。

马格洛大娘一面嚷,眼睛却落在园子的一角上,那儿还看得出越墙的痕迹。

墙上的垛子也弄掉了一个。

“您瞧!他是从那儿逃走的。

他跳进了车网巷!呀!可耻的东西!他偷了我们的银器!”
主教沉默了一会,随后他张开那双严肃的眼睛,柔声向马格洛大娘说:
“首先,那些银器难道真是我们的吗?”
马格洛大娘不敢说下去了。

又是一阵沉寂。

随后,主教继续说:
“马格洛大娘,我占用那些银器已经很久了。

那是属于穷人的。

那个人是什么人呢?当然是个穷人了。


“真想不到!”马格洛大娘一面走来走去,一面自言自语,“招待这样一个人,并且让他睡在自己的旁边!幸而他只偷了一点东西!我的上帝!想想都使人寒毛直竖。


正在这时,有人敲门。

“请进。

”主教说。

门开了,一群狠巴巴的陌生人出现在门边。

三个人拿着另一个人的衣领。

那三个人是警察,另一个就是冉阿让。

一个警察队长,仿佛是率领那群人的,起先立在门边。

他进来,行了个军礼,向主教走去。

“我的主教……”他说。

冉阿让先头好像是垂头丧气的,听了这称呼,忽然抬起头来,露出大吃一惊的神气。

“我的主教,”他低声说,“那么,他不是本教堂的神甫了……”
“不准开口!”一个警察说,“这是主教先生。


但是卞福汝主教尽他的高年所允许的速度迎上去。

“呀!您来了!”他望着冉阿让大声说,“我真高兴看见您。

怎么!那一对烛台,我也送给您了,那和其余的东西一样,都是银的,您可以变卖二百法郎。

您为什么没有把那对烛台和餐具一同带去呢?”
冉阿让睁圆了眼睛,瞧着那位年高可敬的主教。

他的面色,绝没有一种人类文字可以表达得出来。

“我的主教,”警察队长说,“难道这人说的话是真的吗?我们碰到了他。

他走路的样子好像是个想逃跑的人。

我们就把他拦下来看看。

他拿着这些银器……”
“他还向你们说过,”主教笑容可掬地岔着说,“这些银器是一个神甫老头儿给他的,他还在他家里宿了一夜。

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你们又把他带回到此地。

对吗?你们误会了。


“既是这样,”队长说,“我们可以把他放走吗?”
“当然。

”主教回答说。

警察释放了冉阿让,他向后退了几步。

“你们真让我走吗?”他说,仿佛是在梦中,字音也几乎没有吐清楚。

“现在,”主教说,“您可以放心走了。

呀!还有一件事,我的朋友,您再来时,不必走园里。

您随时都可以由街上的那扇门进出。

白天和夜里,它都只上一个活闩。


这时冉阿让像是个要昏倒的人。

主教走到他身边,低声向他说:
“不要忘记,永远不要忘记您允诺过我,您用这些银子是为了成为一个诚实的人。


冉阿让绝对回忆不起他曾允诺过什么话,他呆着不能开口。

主教说那些话是一字一字叮嘱的,他又郑重地说:“冉阿让,我的兄弟,您现在已不是恶一方面的人了,您是在善的一面了。

我赎的是您的灵魂,我希望能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救出来,交还给上帝。


(选自《悲惨世界》,李丹译,有删改)
6. 请用简明的语句概述故事的情节。

(4分)
7. 本文其他人物对塑造卞福汝主教的形象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

(6分)
8. 警察释放冉阿让之后,为什么他“像是个要昏倒的人”?(4分)
9. 请探究本文结尾主教所说话的内涵及用意。

(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美学的中心线索与核心观点是“中和之美”。

《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段论述揭示了“中和之美”的最主要的内涵。

“中和”的基本意义为含蓄而适当,其地位是“天下之大本”与“天下之达道”,即为天地万物的普遍性的、根本性的运行规律。

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之根本规律。

“致中和”的最终目的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国文化讲求天地阴阳各在其位,从而阴阳交感、风调雨顺,万物繁茂。

这是中国文化观念中“天人之和”“阴阳相生”等的理论关怀。

与中国文化不同,西方文化的源头古代希腊,是以经商与航海为生存方式,与这种生存方式相应的几何哲学与数理哲学等成为其最基本的哲学原则,追求“形式和谐比例对称”的“和谐之美”成为其根本的美学原则。

朱光潜指出,“在早期希腊,思想家们首先关心的是美的客观现实基础。

毕达哥拉斯派把美看成在数量比例上所见出的和谐,而和谐则起于对立的统一。

从数量比例观点出发,他们找出了一些美的形式因素,如完整、比例对称、节奏等。

”中国古代的“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观念的体现。

中国文化追求人的德行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

中国古代“中和之美”的这种沟通天人的功能,与西方美学沟通感性与理性的功能是迥然不同的。

中国古代的“中和之美”观念,客观上包含着“太极”思维和阴阳相生的观念。

它不同于西方古代、现代哲学与美学的一切主客二分甚至是一分为二的思维模式,而是体现出一种相依相融的古典形态的现象学“间性”思维与“有机性”思维,特别适合于促进审美与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摘编自曾繁仁《礼乐教化与中和之美》)
材料二:
中国古代以和谐为美早已成为时尚,文艺也追求和谐美,不仅内容和谐、形式和谐、内容与形式的和谐,而且还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文艺的和谐就是为了调节人类的和谐。

中和就是调节和谐的根本措施和原则,也是和谐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从《尚书》强调“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开始,就奠定了中和之美的和谐说基础,说明了文艺和谐美和人类和谐美的关系。

因此,文艺不仅追求外在的韵律、语言、结构、体裁、表现手法上的和谐美,更重要的是追求文艺生命节律的内在和谐美。

如中国古典戏剧的大团圆结局,就不仅是由于结构上的需要,从而使情节完整,人物命运有所终结的一种形式上的和谐美,更重要的是以中和之美为原则,调节人类感情矛盾冲突,使人的生命节律趋于和谐,从而在感情上获得一种更为需要的和谐美的必要手段。

中和之美在大团圆结局中获得最彻底的表现。

当然,不独戏剧,而且诗、词、小说、散文也体现岀这种大团圆的中和之美,体现出创作心态和欣赏心态的一种民族共同文化心理趋同的追求。

显而易见,这是吻合《八佾》中指岀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原则的,以大团圆来调节人们的感情和心态,使之趋向中和之美。

(摘编自张利群《中和之美模式辨析》)
材料三:
“中和之美”,要求艺术做到有刚有柔,刚柔相济。

“刚柔相济”的艺术要求,是和我国古代的阴阳说相联系的。

古人认为,世界就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宇宙规律就是阴阳的推移运动。

而“刚柔”实质上也就是“阴阳”。

虽然优秀的艺术作品各不一样,有的偏于阳刚,有的偏于阴柔,但都是阳刚和阴柔的对立统一,阳刚中有阴柔,阴柔中有阳刚,互生互济,
而绝不是单一的。

中国艺术史的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

由于以中和为艺术标准,要求做到美善相乐、刚柔相济,因此中国的很多优秀作品在艺术表现的内容和情感上都很有节制。

如关汉卿的杂剧有喜剧,有悲剧。

但他的喜剧和悲剧与西方纯喜剧、纯悲剧不同,往往喜剧中有悲剧的因素,悲剧中却又有喜剧的成分。

这种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的互相渗透、融合,也让观众在发笑的同时引起严肃的思考。

这就大大拓宽、加深了戏剧的表现面和力度。

“中和”作为中国古代艺术鉴赏的最高标准充满着辩证法,它要求艺术作品在美和善、刚和柔等方面都不能偏废,不能无所不用其极,而要彼此照顾、彼此制约、彼此生发。

这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和谐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中和”既有辩证的一面,又有保守的一面。

它强调的是平衡、统一,调和矛盾,这就有利于维护旧的事物,旧的同一。

相对来说,它不十分强调对立、斗争,促使矛盾的转化,这就不利于产生新的事物,建立新的统一。

因此“中和”的标准又常被用来反对激进的艺术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在艺术上的创新与变革。

(摘编自顾建华《中国古代艺术鉴赏的最高标准——中和之美》)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和”的基本意义为含蓄而适当,中和是天地万物的根本性的运行规律,中和之美是中华美学的中心线索和核心观点。

B.以和谐为美是中国古代的时尚,文艺也追求和谐美,目的是调节人类的和谐,而中和是调节和谐的根本措施和原则。

C.中国古典戏剧、诗、词、小说等均以大团圆结局,这体现了中和之美,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创作和欣赏心态上的趋同追求。

D.刚柔相济是实现中和之美的艺术要求,刚、柔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阳刚中有阴柔、阴柔中有阳刚的对立统一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毕达哥拉斯派与材料二中中国古代文艺都追求形式的和谐,如认为平面图中圆形最美,律诗讲究形式整齐等。

B.中国古典戏剧注重情节完整,人物命运有所终结,这不仅是出于结构形式和谐的需要,更是获得情感和谐的需要。

C.喜剧和悲剧因素相互渗透、融合,使得关汉卿的杂剧在内容和情感上都很有节制,表现面和力度大大拓宽、加深。

D.“中和”曾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其强调平衡、统一,过于保守,对新时代艺术的创新有制约性。

3.下列选项,最适合支持“中和之美”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D.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中国的“中和之美”与西方美学的差异。

(4分)
5.《红楼梦》的结尾,宝玉和贾兰科考得中,贾政被赦复官,衰败的贾府“家道复兴”;宝玉中举后出家,在雪天中拜别贾政,“留下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组情节的看法。

(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九八七年的老腔
陈年喜
这是一九八七年。

这是陕西东延最后一个小镇,秦岭金矿陕西权属地集中在这一片。

那一年,我十七岁,这时是高三最后的假期。

我的有点残疾的、教了我三年的小学语文王老师,此时正在守岗与下岗之间犹疑:继续上岗,每月只有38元工资,养不活一家人;下岗,则意味着连38元的工资也将失去。

他的妻姐在零公里矿区带队背矿,带十个二十个劳力,有时一-夜能挣到一-两千元,每个背矿的人能分到三十五十元不等。

王老师带我们十几个年轻人去给妻姐做脚力,其中大部分是他昔日的学生。

在一个我至今叫不出名字的小集市上,在饭摊背后的荒街里,我听到了一群人的唱腔。

一种类似于秦腔的唱腔,但要比秦腔夸张粗放得多。

我不知道戏文叫什么,我听懂了其中一段唱词:
骂声韩龙贼奸小,
你此时不亏该吃刀。

近朝来为王我对你表:
我三弟他生来火性焦,
你不该闯了他的道,
打得你见了寡人哭嚎啕。

看穿着体貌,他们显然是当地人,甚至就是这个小集镇上的居户。

但这群人为什么要在这里唱?为谁唱?我不知道。

领头的是一位壮年,三十七八或者四十七八,渐白的头发黝黑的面孔,这是风雨和岁月作用下的中年。

他扔掉手里的烟头,从一条长凳上站起来,突然喊一声:“伙计们,吼起来。

”吼起来的一群人并没有称手的家伙,他们就地操起棍棒或石头瓦块敲起来,豪气干云,古朴悲壮。

像冲锋陷阵,又像呼天抢地。

显然,他们并没有刻意为谁演出,也显然没有作好演出的准备。

像一阵突然的暴雨,由天空而降。

若干年后,我才知道这就是老腔。

那一年,我还听浩子唱过老腔。

浩子是秦东镇人,过了门前的风陵渡大桥就是山西。

秦东一带的黄泛区土地丰阔,浩子家有一片苹果园,水早两惠,秦东一带的苹果又漂亮又好吃。

销路好的那几年,浩子家挣了不少钱,兄弟姐妹都修了平房。

后来到浩子娶老婆的时候苹果滞销,滞销到苹果挂在树上熟透了也没人去摘。

三轮车拉到果汁厂卖五到八分钱一斤。

这样的不京气得续得看不到头,不少人家挖了树,种起了小麦玉米。

近水楼台先得月,浩子开始上秦岭矿山背矿。

背矿是遮人耳目的说法,矿石金贵,各个矿口都有自己的运输渠道,根本不用人背。

背矿就是盗矿。

浩子单人独马,抗不住同行的坑蒙和矿警的打击,投入了我们的队伍。

虽然被领头的五五抽成,但人不亲,账清白。

大本营屯扎在杨寨岭上一口废弃的矿井里,二十多人把一口竖井建成了碉堡,上下七八层,如同蒸屉,明暗通道无数,进可攻,退可守。

那一夜,我们选择的矿坑是13坑的3号采场。

3号采场近于空场,显然已经开采许久了。

采场呈四五十度斜坡,像一个巨大的倾斜的篮球场。

边沿上的矿茬厚薄不等,有两米厚度的,有尺许厚度的,矿体在手电照耀下亮光鳞鳞.那是硫体和铅花。

矿体上有许多未爆破彻底的残孔。

显然是才爆破不久,采场周边尚有烟尘,空气浓稠而灼热,地上一层矿石。

领头的喊:“快装矿。

”接夜班的工人快上班了,必须在他们到来前装好矿石离场。

大家取下腰后的编织袋,疯了一样装矿石,不一会儿,地板就像水洗过一样干净。

领头人喊:“差不多的快背走,不够的快打矿。


留下的人,围住一支矿柱,有一个人轮起大锤拼命地砸。

这是一支四五个人合围粗的矿柱,上面硫点密密,硫体呈线状缠绕,看得出品位相当高。

矿柱承担着天板的支撑作用,由于压力的巨大作用,每一锤上去,矿石都会“哗”地落下一片,大伙疯了一样抢。

突然,轰一声,出事了!
一块天板落下来,一张芦席似的覆盖住了轮锤的人。

石头一米厚,丈余见方,人不见影了,只见血沿着下坡的方向流下来。

天亮时,尸体终于弄到了杨寨岭。

领头人说:“埋了吧。

所有矿石卖的钱,都给他老婆带回去。

”大家分头去选风水好点的地方,有人找锹挖坑,有几个去山下买白布和芦席,有人
去处理矿石。

只有浩子没动。

他守着死去的人,一语不发。

突然,他唱了起来,唱得天崩地裂,山岳倾倒。

有懂得的人说,是老腔:
将令一声震山川,
人披衣甲马上鞍,
大小儿郎齐呐喊,
催动人马到阵前。

头戴束发冠,
身穿玉连环,
胸前狮子扣,
催开青鬃马,
豪杰敢当先。

……
这样冷的天气,没有人知道浩子为什么要唱这种内容与眼下情景毫无关系的老腔,他唱了一曲又一曲,直到嗓子哑下去,像喉管撕破了,再也发不出声了。

领头人静静看着他唱,抽着烟,谁也没有说一句话。

我的印象里,渭北习俗送亡人上山时,似乎不是唱老腔,是唢呐锣鼓。

十年后,我独自一人到了华山西峰。

同样是冬天,游客寥寥。

这就是传说了千年的沉香救母的地方。

唐朝人张侨问“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说的正是这里。

翠云宫前,有无数巨石状若莲花。

有一块大石中间裂开,真如斧劈似的,据说这就是沉香的教母的斧迹。

西峰远看是一块完整巨石,浑然天成。

西北绝崖千丈,似刀削锯截,那陡峭巍峨、阳刚挺拔之势据说是山川和人间日月的缩影。

天地间,没有一事一物不峥嵘。

登西峰极目远望,四周群山起伏,云霞浩荡,周野屏开,黄渭曲流。

苍山如怒,天地无涯。

远远地,仿佛可以看见黄河那边的山西,仿佛看到了玉带一样的黄河上,风陵渡大桥隐隐现现。

桥的这头即是秦东,浩子的家乡所在。

听说他从矿山回去后大病一场,后来也没有成家;再后来,住进了华山脚下某著名精神病医院,再也没有出来。

那天突然就想有多年没听到老腔了,据说这儿独有的唱腔已几近绝声,没几个人会了,它们似乎正向着现代生活的反方向走,即将消逝在西边的落日里。

我又突然想, ?沧海桑田,云翻雨覆,谁能将之消弭?
(节选自《微尘》,有删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