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介绍 彝族的祖先是什么民族
彝族——习俗
彝族——习俗一、源流、分布彝族是普洱的自治民族之一,据彝族老人所述,祖先乃由楚雄、蒙化(今巍山)迁来,还有的说是随沐国公(沐英)从南京、江西柳树湾石板桥迁来。
前者当为唐代及其以前的民族大迁徙中迁到普洱定居的彝族后裔,后者乃为明代到普洱军屯民屯的汉族和其他民族被彝族同化者。
东汉、魏晋时期,彝族地区的居民泛称为“夷”,唐代与哈民族、拉祜族等同称为“乌蛮”,宋、元时期称为“罗罗”,“倮倮”,明代以后逐渐分化形成诺苏泼、聂苏泼、倮倮泼、香堂、蒙化等自称,亦有多种他称。
1950年以后,经过民族识别,按照广大彝族人民的意愿,统一称为彝族。
彝族在普洱各乡镇均有分布,除普洱坝子旁的新平、裕和及同心锥栗河一带的彝族居于河谷地外,多数居住在半山区和山区。
二、语言文字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因长期与汉族交往,通用汉文,彝文已失传。
除“倮倮泼”在内部操彝语、“香堂”少数老人能讲彝语外,大多数讲汉语并以汉语为交际工具,青少年都习汉文讲汉语。
彝族能歌善舞。
男女老少都喜唱山歌和大板腔,劳动之余唱,老友相会唱,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唱。
唱山歌和大板腔已成为人们交流思想、文谊共勉的方式。
流行的舞蹈有跳笙、三跺脚、拖慢步、龙摆尾等。
常用的乐器有月琴、三弦、四弦、芦笙、笛子、唢呐、口弦等。
往往边奏乐器边唱边跳。
逢年过节、讨亲嫁女便集中娱乐,欢歌跳舞,使彝族村寨成为欢乐的世界。
三、饮食居住彝族以大米为主食,山区半山区还加食玉米、高粱等,视所产粮食种类而定。
中老年人嗜烟酒,“香堂”支系则不吃狗肉。
房屋多为土木结构的茅草房或闪片房,习惯于“黑房亮灶”,有门无窗。
忌讳向北开门,无论房门、灶门和厩门都不向北。
1950年以来,逐步建起有楼有厦的土木结构的瓦房,有部分人家建了砖木结构的瓦房。
四、服饰彝族喜用自织自染的土布缝制衣服。
男子身着内衬白布对襟短衣、外套青色无袖对襟短褂,下着青色宽裤腰头的大裤脚裤,上着青布包头。
妇女穿深蓝色的宽腰大裤脚裤,腰系青色镶蓝边围腰,头饰及上衣有别:青年妇女青布包头并配有头箍,佩戴有众多银泡的银制项链,上衣为各色姊妹装,圆领上镶不同颤色的花边,系围腰并镶蓝色花纹,中年妇女用青布包头,上衣为蓝色或青色圆领对襟衣,背襟比面襟长并常至膝弯,圆领上镶有五种颜色的条形花纹,手袖有三色花纹镶边。
彝族历史文化
彝族历史文化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早在公元纪年以前,已形成了较大的人们共同体集团。
以笮都夷、昆明夷、旄牛等比例、白狼夷等部族组成的“夷”系部族集团,至公元3世纪时,已在今云南西部、中部、东部及贵州的西北部地区发展形成了较大的政治势力。
公元8世纪至公元9世纪,以彝族先民乌蛮为首,广泛吸纳白蛮等民族建立的南诏政权,在历史上极具影响力。
公元10世纪至公元13世纪,在中国西南地区,彝族先民先后建立有“自杞”“罗甸”“罗施”等地方政权。
元、明、清时期,彝族与西南其他民族一样,在中央王朝的统治下,先后经历了土司统治的历史和改土归流后区域性的不平衡发展。
总之,彝族与其他民族一道,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开发与历史和演进中,扮演了重要的历史角色。
彝族是一个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传统的民族。
早在公元纪年以前,彝语支民族先民已在川滇横断山脉的河谷平原及山间盆地上生息繁衍。
当时,在今四川西部、西南部、云南西北部活跃着一个大的部族集团,其中著名部族有徙、笮都夷、昆明夷、旄牛夷、白狼夷、盘木等,其经济生活为“随畜迁徙,无常处”的游牧和“或土著,或移徙”的半牧状态。
这一部族集团是今天盅西南彝语支民族的先民,因其族名多以“夷”字概称,故称之为“夷系部族”。
大约从西汉中期开始,“夷系部族”不断向云南中部、东部,四川凉山州东部迁徙发展,在与云南滇池地区的“滇”和凉山州安宁河流域的“邛都”等农业部族融合的基础上,开始了彝语支各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
作为彝语支民族之一的彝族,其先民至东汉时期多以“叟”、“昆明夷”作为部族称谓。
1936年,在云南昭通县洒鱼河古墓中出土了一颗铭为“汉叟邑长”的铜印,证明当时滇东北已出现了“雄长一方”的彝族豪酋。
活跃于滇西地区的“昆明夷”也具有较大的部族势力。
公元76年,汉王朝依靠邪龙县(今巍山县)昆明夷头人卤承的部族力量,镇压了哀牢人的反汉斗争,为此,卤承被汉王朝封为“破虏傍邑候”。
公元3世纪初,南中汉族大姓起兵反对蜀汉政权,越西郡“叟帅”高定(亦名高寂元)率“叟夷”起兵响应。
彝族生理特征 -回复
彝族生理特征-回复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生理特征。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彝族生理特征的问题,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民族。
第一部分:彝族的起源和分布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彝族的祖先可能是古代从东南亚迁徙而来的部落。
如今,彝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主要集中在云南、四川、贵州等省份。
第二部分:彝族面部特征彝族人的面部特征非常独特,有明显的亚洲特征。
他们的眼睛通常呈椭圆形且稍微上翘,眼距较宽。
眉毛通常较浓密且略微弯曲。
嘴巴有些厚唇,下颌较为突出。
总体而言,彝族人的面部特征大致类似于其他亚洲人种,但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第三部分:彝族身材特征彝族人的身材特征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一般来说,他们身材较矮小,平均身高略低于中国其他地区的人群。
此外,彝族人的体型通常较为匀称,身体比例比较协调。
肤色方面,彝族人的肤色相对较深,偏黝黑。
第四部分:彝族发色特征彝族人的发色特征也相对独特。
一般来说,彝族人的头发较硬而直,偏偏黑色。
然而,在一些山区的部分彝族人群中,也可以看到一些天然的卷发。
第五部分:彝族身体特征与环境的关系彝族的生理特征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一定的关联。
由于彝族居住在高海拔的山区地区,受到了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导致彝族人的生理特征有所不同。
由于在高山地区生活,彝族人体内的氧气摄入量相对较低,因此他们的肺功能通常较其他地区的人群弱。
此外,由于彝族人生活的环境多为山区,他们的腿部肌肉相对其他地区人群更为发达,有较强的适应山地环境的能力。
第六部分:彝族与健康问题彝族人的生理特征也与一些健康问题有一定的关联。
由于彝族人的肺功能较弱,他们比其他人群更容易患上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和哮喘。
此外,由于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彝族人也比较容易患上一些慢性病,例如高血压和糖尿病。
总结:彝族拥有独特的生理特征,包括面部特征、身材特征和发色特征等方面。
这些特征与彝族所处的环境有一定的关联,对彝族人的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
彝文必考知识点总结
彝文必考知识点总结一、彝族的历史和起源彝族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古代的大禹治水时期,相传大禹的后裔就是彝族的祖先。
彝族有自己的源流神话,传说他们是由尧和舜的后人组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先民之一。
在历史上的《史记》和《新唐书》等史书中,也有对彝族的相关记载,这些都是了解彝族历史和起源的重要资料。
二、彝族的居住地区和分布情况彝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等地,在四川的凉山、云南的楚雄和文山、贵州的黔南和广西的罗定等地有着较为集中的聚居区。
彝族的聚居地区多为山区和边远地带,这也是影响着彝族文化发展和传承的重要因素。
三、彝族的语言和文字彝族的语言是彝语,是一种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言,有着独特的语言体系和语音特点。
彝族也有自己的文字系统,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彝文。
彝文是一种表音文字,由象形、指事和象形指事相结合的文字构成,是彝族人民用来书写的重要工具。
四、彝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彝族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主要信仰自然崇拜和家族宗教,崇拜自然界的神灵和祖先。
在彝族的传统观念中,山水树木都被视为神灵,尊崇自然界的力量和生命的力量。
彝族还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和民俗活动,如火把节、门巴节、三月三等,这些都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彝族的传统服饰和民间艺术彝族的传统服饰多以手工编织的纺织品为主,色彩艳丽,图案多样,绣花技艺精湛,展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
彝族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如刺绣、唢呐、舞龙、舞狮等,这些都是彝族文化的瑰宝。
以上所述就是彝族文化的一些必考知识点,这些都是了解彝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希期对彝族文化感兴趣的人可以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知识点,进一步了解和体验彝族的文化魅力。
对彝族文化的认识
对彝族文化的认识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
彝族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丰富多样的内容和独特的特点。
对于彝族文化的认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彝族的历史与起源彝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多年前。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彝族是中国南方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传,彝族是从黄帝时期开始形成的一个独立的民族,其起源与古楚文化、古滇文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彝族的语言与文字彝族拥有独特的语言系统,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语支。
彝语有许多方言,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使用的语言可能存在差异。
彝族的书写系统以彝文为主,彝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拥有较高的表达和记录能力。
彝族人民将彝文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宗教信仰、文学创作等各个领域。
三、彝族的宗教与信仰彝族人民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原始宗教、藏传佛教、道教和基督教等。
其中,原始宗教是彝族文化的核心,彝族人民深信自然万物都有灵性,崇拜自然界的神灵和祖先。
彝族人民通过祭祀、巫术等仪式与神灵进行交流,以祈求平安、健康和丰收。
四、彝族的传统节日与民俗彝族人民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三月三”节日,也被称为“羌族三月三”。
这一节日是彝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是在农历三月三日举行,彝族人民会穿着传统服饰、跳起独特的舞蹈、演奏传统乐器,庆祝丰收和祈求幸福。
五、彝族的传统艺术与手工艺彝族文化以其精美的传统艺术和手工艺而闻名。
彝族人民擅长制作银饰、木雕、布艺等手工艺品,其中以彝族银饰最为著名。
彝族银饰以其细腻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备受青睐,被誉为中国的“银饰之王”。
六、彝族的传统音乐与舞蹈彝族人民热爱音乐和舞蹈,传统音乐和舞蹈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的传统音乐以独特的乐器和和声为特点,如三弦、竹笛、铜鼓等乐器常被用于伴奏。
彝族的传统舞蹈动作优美、富有表情,常常通过舞蹈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彝族
打歌又有“左脚舞”、“踏歌”、“跳芦笙”等名称。
每逢收获、婚嫁或节庆,生活在云南的彝族,少则数十人,多则 数百上千人,围着一堆堆熊熊的烈火,以四周沉寂肃穆的青山和深邃 神秘的天幕为背景,合着芦笙、短笛、月琴和树叶吹奏的音乐节拍, 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踏足而歌,通宵达旦,兴尽方休。
“祭火”,节日之夜,在彝族聚居的大山深处,到处是“火树银
(4)滇东南型
本型服饰流行于滇东南彝区及广西那坡等地。女装以右襟、对襟上衣及长 裤为主要款式,个别地区着裙;男装上为对襟,外套坎肩,下穿宽裆裤。广西 那坡、云南麻栗坡部分彝族还保留着贯斗方袍的古老款式,这款服装仅在节日 或举行仪式时妇女穿用。 本型衣装多以白、蓝、黑为底色,多饰动植物花纹 和几何图案。工艺有刺绣、镶补、蜡染等多种技法。分路南、弥勒、文西三式。
彝族
宗 教
文 化 习 俗
节 日
服 饰
饮 食
建 筑
“姑娘房”
“姑娘房”是楚雄彝族特有的风俗。姑娘年满16岁,父母就为她另 盖一间小草楼,让其单独在其中过夜,而年满20岁的男青年,可以在 夜晚爬上心爱姑娘的草楼谈情说爱。
婚礼
结婚时,男方要备马,携带酒、布、肉、养面等礼物去迎新娘。女方村 里的姑娘,可使出浑身本事向迎亲的客人泼水,捉住拼命戏乐。送亲的人 全要男子,新娘至男方门前,要到太阳落山方可进门。进门前,由一人托 着装有羊肉、养把把和酒的木碗,在新娘头上绕一圈,以示婚后生活富裕。 然后,新娘由表兄弟背进屋去。
彝族住房多为三间或五间。正中一间为堂屋,是家庭成员聚会之所,亦为接待
客人之所。靠墙壁左侧,设一火塘,火塘边立石三块成鼎状,锅支其上,称为“锅 庄”。锅庄严禁人踩踏跨越,否则认为不吉。锅庄上方,以蔑索吊一长方形木架,上 铺竹条,作烘烤野兽干肉或蒜头、花椒、辣子之用。火塘用以煮饭、烧茶、取暖和照 明。彝族一家老幼,常围火塘而坐,叙天伦之乐,火塘成为彝族传递文化的场所。一 般彝族人家,则在火塘边铺一草席,身裹披毡而眠。
云南旅游追溯彝族文化的历史
云南旅游追溯彝族文化的历史云南,这片拥有灿烂历史与多元文化的土地,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而在云南旅游中,追溯彝族文化的历史成为了人们热切期待的目的地之一。
彝族是云南省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拥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传统和璀璨的文化。
本文将带领您深入了解彝族文化的源起和发展,探索云南旅游中彝族文化的魅力。
一、彝族的起源和历史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在云南地区生活了数千年之久。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彝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
他们的祖先曾在云南地区繁衍生息,并建立了独特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
彝族文化深受儒家思想、佛教和土司制度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彝族文化体系。
二、彝族的传统习俗彝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婚礼和传统节日。
彝族婚礼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婚礼充满了独特的仪式和民族特色。
在彝族传统节日中,杜鹃花节和火把节是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杜鹃花节庆祝彝族人民的劳动和丰收,火把节则用燃烧的火把照亮黑夜,寓意驱走厄运、迎接新年的希望。
三、彝族的传统服饰彝族的传统服饰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
彝族男性通常穿着长袍和蓝色短裤,头戴蓝色布帽或黑色毡帽。
而彝族女性则身着华丽的彝族服饰,最具代表性的是以红色为主色调的长袍和头巾。
这些服饰不仅体现了彝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向世人展示了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彝族的传统音乐和舞蹈彝族以其独特的音乐和舞蹈而闻名于世。
彝族传统音乐以竖笛和芦笙为主要乐器,其曲调优美婉转,富有激情和感染力。
而彝族的传统舞蹈则以华丽的动作、独特的编排和富有表现力的舞姿而著称。
彝族舞蹈通常表现出农村生活和祭祀活动的场景,让人仿佛置身于彝族的世界,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和浓厚的历史氛围。
五、云南旅游中的彝族文化体验云南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机会,让游客亲身体验和了解彝族文化。
游客可以参观彝族传统村落,欣赏彝族的传统歌舞表演,品尝彝族美食,体验彝族的传统工艺和手工艺品制作过程。
彝族简介
彝族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
彝族内部有“尼苏(崇尚黑色)”、“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猡猡”等多种称谓,部分不同称谓代表不同支系,各个支系族群之间主要以方言和服饰区别。
彝族主要居住于中国西南地区,少数分布在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地区,总人口约776万人(2000年)。
中国大陆现有彝族7,765,858人(2000年人口普查),在官方承认的56个少数民族中占总人口的7.37%,为第七大少数民族。
中国彝族聚居区和人口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贵州三省,其余各省市区也均有散居分布。
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
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
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
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
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
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
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
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
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
土掌房——彝族独特的民居建筑:彝族的“土掌房”与藏式石楼非常相似,一样的平顶,一样的厚实。
所不同的,是它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使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即所谓“干打垒”)。
平顶的制作也与石楼相似,也具备晒场的功能。
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
这一带土质细腻,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
关于彝族的知识点总结
关于彝族的知识点总结一、历史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
根据考古发现,彝族在中国西南地区的黄帝、炎帝时代就已经形成。
在历史上,彝族曾经迁徙到阳春龙派(今天的浙江省丽水地区)建立了彝文化的“两圣八母”历史文化瑶族和白蛇金华华阳山左岸女尊神圣世界。
据《史记》和《山海经》等文献记载,春秋时期,彝族就已经在中国西南地区居住。
隋唐时期,彝族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居住地区。
元明清时期,彝族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的一个特色民族聚居区,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和社会组织。
二、文化1. 语言文字彝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系统,彝族文字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彝族文字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中发展最为完备的一种文字,其音节、字母、汉子和数字均非常完备。
2. 服饰彝族服饰十分独特,女性的服装以华丽、多彩、绚丽而著称。
男性的服饰则以简单、朴实为主,以羊皮制品为主。
同时,彝族还有各种头饰、饰物、鞋子等。
3. 风俗习惯彝族有丰富的风俗习惯,如丈夫送妻子猪头等,彝族还有花儿节、火把节、射会节等各种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族人温情、热情、好客,传统节日时人们喜欢唱歌、跳舞,气氛热烈。
4. 艺术彝族的艺术形式丰富多样,有歌舞、织布、编织、锻造、篆刻等。
其织锦制陶、织布编织等颇有特色。
彝族的歌舞节目也较为丰富,尤其以《黄梅舞》最为有名,舞蹈的动作优美多姿,节奏跳跃欢快。
彝族的传统音乐也颇为悠扬动听。
5. 建筑彝族的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房屋盖有石板、木板、草帽等。
房屋多为方形,呈一,二层木楼,民居典型,窗通明净,门宽展阔。
三、宗教信仰彝族有独特的宗教信仰,主要信仰东巴教和藏传佛教。
东巴教是彝族的传统宗教,彝族人崇拜自然和祖先,认为祖先会保佑他们,所以家里必须有祖先堂。
在农事、生产等方面,彝族人士会进行丰富的宗教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藏传佛教是在元代传入彝族地区的,后来逐渐深入彝族地区。
彝族的历史与研究报告
彝族的历史与研究报告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对彝族的历史和研究进行报告,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彝族的起源与迁徙彝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氏族社会,他们的祖先生活在黄河流域。
在历史上,彝族经历了多次迁徙和演变,最终定居在今天的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彝族的迁徙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二、彝族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彝族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宗教信仰。
他们传承了古代巴蜀文明的一部分,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民俗文化体现了他们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
彝族信仰萨满教、土地神等宗教,他们在传统节日和仪式中,通过祭祀、歌舞、祈福等方式表达对神灵的敬畏之情。
三、彝族的历史演进和发展彝族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和变革。
在古代的农耕社会中,他们主要以农业为生,发展了独特的耕作方式和农民文化。
在近代,彝族积极参与了中国革命和社会进步运动,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彝族的危机与发展尽管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但他们也面临着一些危机和挑战。
现代化的社会对彝族传统文化的冲击,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给彝族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五、彝族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当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彝族的文化和语言得到了广泛的保护和传承。
彝族也在积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融入到国家发展的大潮中。
未来,彝族有望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其他民族共同推动中国的发展。
综上所述,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他们的起源与迁徙、文化和宗教信仰、历史演进和发展等都是研究和了解的重要方面。
同时,彝族也面临一些危机和挑战,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彝族未来发展的关键。
彝族介绍
"左脚舞”传说
彝族左脚舞有1000多年历史,三月会已有近400年历史,早在康熙41年(1702年)就有左脚舞最早的文字记载。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世间有一条恶龙,兴风作浪,造成洪水危害。两位彝族青年阿里和阿罗勇敢地站出来,前去制服恶龙。彝家人民在阿里和阿罗的带领下,一齐向恶龙开战,恶龙见势不妙,赶紧逃回龙潭。人们抓住时机,把事先烧红的栗炭往潭里倒,倒满后又抬石头、挖泥土,把龙潭填平。还怕夯压不紧恶龙翻身,就在上面燃起篝火,边唱边跳边跺脚,三天三夜恶龙终于死了。为了庆祝胜利,彝家人用恶龙的头、皮、骨、筋制成月琴,聚到一起跳脚弹琴,口唱左脚调“阿里罗”以示纪念。
一对托菜手要上菜四桌,搭档把32碗菜摆成回宫八卦阵,每碗菜都像一粒"棋子"。自有定位,全按古已有之的规矩逐一落桌,丝毫不乱。
待客习俗
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其余散居于中国其他省份及中国境外。总人口约900多万,在中国有户籍登记的有871万4393人(2010年),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还有近百万。
彝族支系繁多,有诺苏(nuosu)、聂苏(nisu)、纳苏(nasu)、乃苏(nesu)、聂租nizu)、罗婺、阿西泼、撒尼等、尼颇自称,但并非皆为民族意义上的自称,如罗婺、撒尼、阿哲是部系名称,诺苏、聂苏、纳苏、乃苏、聂租的方言/土语自称(占人口70%以上),在彝语语境中含义完全相同,皆源于“尼”[1],在总称上“尼措”(ꆀꊿ)一次可以覆盖所有支系的称谓。各地彝族方言间有些无法进行直接沟通,但相同词汇超过60%,语法结构相同,经短期熟悉能对话,彝语属汉藏语系中的藏缅语族,分为六大方言。
彝族介绍 彝族名称来历和彝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彝族介绍彝族名称来历和彝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彝族名称来历解放前,彝族被称为“倮倮”或“夷人”等多种称呼,解放初被称为“夷族”。
彝族原来自称“罗倮”,在彝语中“罗”(音)意思是虎,“倮”(音)意思是龙,以两种代表力量与神秘无畏的动物自称,意思是说彝族是勇敢和强大的民族,更多意义上反应了彝族人对自己民族的自豪感,但旧社会各民族之间缺乏交流,外人称彝族人为“倮倮族”有某些侮辱性。
解放以后,国务院开展对各个少数民族名称的确定工作,毛主席和周恩来在北京会见彝族代表研究讨论,在会议上提到以前彝族名称不统一,其中“夷族”、“倮倮族”都有侮辱性的意思,“夷族”也不好,因为夷原意是外族,大家认为新中国是由兄弟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大家应该平等互爱,更不应该有夷内之分,“夷”不利于民族团结。
毛主席提出了把“夷”字改为“彝”字,他认为鼎彝是宫殿里放东西的,房子下面有“米”又有系,有吃有穿,代表日子富裕,大家听了很满意,一致表示赞成。
从此“彝族”就被正式定为彝族各支系的统一族称。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重庆三省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此外,陕西、甘肃、西藏等省区也有零星的彝族人世居,人口大约800万。
在国外,彝族人主要居住在缅甸、越南、泰国、柬埔寨、印度、日本和阿富汗,人口大约80万。
彝族人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形式,居住在北起大渡河流域,南到老挝国,东自乌江、西抵澜沧江的广阔地区。
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
其中云南彝族占彝族总人口的60%以上,云南的绝大部分地区
都有彝族分布,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哀牢山区、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比较集中。
彝族彝风
彝风彝俗(一)彝族的起源、形成与文化彝族的先民,与分布于我国西部的古代氏、羌人有密切的关系。
在6000—7000年前,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
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沿金沙江在安宁河流域的邛都和普渡河流域的滇池定居。
滇池和邛都的居民,史称‚越雟羌‛、‚青羌‛、‚蛮夷‛、‚郡夷‛、‚叟‛等,并不断和当地的僰(濮)人、僚、汉人等融合,成为彝族的先民。
西汉时彝族的一支先民就以“昆明”为名。
东汉时的“叟”也是对当时彝族先民的称呼。
唐宋时期的乌蛮人(元以后被称为“罗罗”)是彝族的直接前身。
由于种种原因所造成的历史条件的不同,彝族的形成过程出现了二元化的现象。
一支是以云南的彝族为代表,是在国家产生的基础上形成的。
唐代南诏国的建立标志着这支彝族的真正形成。
另一支是以四川凉山地区北部乌蛮的彝族为代表。
他们没建立过国家,而是首先联合成部族,再由部族发展成民族的。
大家所熟悉的《三国演义》里面的孟获就是彝族人。
地理分布的历史演变彝族主要分布在川、滇、黔、桂四省区内,即四川的大渡河以南和雅砻江支流以安宁河两岸的大凉山地区,以及云南的金沙江、元江、哀牢山、无量山之间的地区及滇西的华坪、宁蒗、永胜等被称为云南的“小凉山”的地区,贵州的安顺、毕节两地区,广西的隆林、睦边两县。
彝族分布的这些地区自然环境都比较差,绝大部分是地形十分复杂的高山,有的属于高寒山区,平坝和河谷地带很少。
这种分布格局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演变。
在秦汉时期,彝族先民的活动中心大约在云南滇池周围和四川邛都(今西昌东南)地区,从事农耕或游牧。
后来向南迁到“诺以”、“曲以”两水沿岸,即金沙江和安宁河流域。
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他们又从金沙江、安宁河流域和滇池、哀牢山等地逐渐扩大到滇江北、滇南、黔西北及广西西北部等地。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族源概况
彝族族源概况彝族族源是学术界长期以来争论较为激烈的问题。
多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纷纷著文发表自己的观点,但众说纷纭。
概括起来,主要有土著说、东来说、南来说、西来说、北来说等。
东来说认为,彝族来自战国时期的楚国,居住在洞庭湖流域,是楚将庄蹻进军西南时迁来的。
南来说认为,彝族是古代越人或古僚人的后裔,是从我国西南边界,甚至西南各邻国发展起来的。
西来说一种认为彝族来自欧洲,与雅利安人同源,或与高加索人种有关;还有一种认为彝族来自西藏,或者来自西藏与缅甸交界的地区。
北来说认为,彝族为古羌人(古羌人也称氐羌或西羌)的后代,是从我国西北甘青高原南迁来的。
随着彝学研究的不断深人,彝族东来说、南来说、西来说由于缺乏证据已被学术界否定,一些学者认为彝族源于古羌人的北来说成为过去一定时间内探讨彝族族源问题的主导观点。
实际上,部分古羌人南迁融人西南彝族等土著人之中是商周时期发生的事。
史书明确记载,大约在商周时期,居住在我国北方甘青一带,长期过着游牧生活的强悍古羌人从河湟流域开始向四方发展。
向东发展的部分古羌人融入周族之中成为姜姓,向南发展的部分古羌人进入金沙江南北地区后,很快融人西南彝族等各土著部族之中,在西南地区形成武都羌、广汉羌、旄牛羌、越嶲羌、青羌等,古羌人的某些习俗自然为后来有的彝族所承袭和保留。
通过半世纪以来对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各地,发现和发掘的大量考古实证资料、彝文典籍资料、汉文献资料,以及民族学田野考察资料的积累研究,大多数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充分证明:彝族自古以来就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彝族的主源是西南地区土著人,先秦时期的彝族自称“宜”“尼”,汉文献讹称为“夷”,今天滇、川、黔、桂、渝等地的彝族均发源于中国西南或云南。
彝族的称谓,在历史上曾有不少的演变,彝族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
一、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的彝族称昆明、嶲、叟、僰曾到过西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的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巨著《史记·西南夷传》中记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地区分布着数十个大大小小的部族,统称“西南夷”。
彝族的祖先是谁
彝族的祖先是谁
彝族:南诏(即蒙舍、蒙嶲、浪穹、邓赕、施浪及越析)是彝族和白族的共同祖先;最早生活在今云南大理的洱海周围及哀牢山、无量山北部地区。
8世纪30年代,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
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唐天复二年(902)。
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
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
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
彝族先民“东爨乌蛮”的首领号“鬼主”
彝族先民“东爨乌蛮”的首领号“鬼主”南北朝以后至唐朝时期,汉、晋时期的昆明、人逐渐分化与重新组合出乌蛮、和蛮、施蛮、顺蛮等等。
和蛮为今之哈尼族。
施蛮、顺蛮为今之傈僳族。
而“施”、“顺”乃“叟”、“間”(音髓,即叟)的音变。
唐朝前期乌蛮的分布区域,与汉晋时期昆明、間族的分布区域完全一致。
正因为唐朝前期的“乌蛮”中尚包括施蛮、顺蛮、和蛮,所以,就不能把唐朝前期的“乌蛮”完全确定为今彝族之先民。
至于作为近代彝族先民的“乌蛮”,也是从过去的昆明、間人中的一部分演化而来的,其时当在唐朝中期。
唐朝前期的“乌蛮”究竟分布在哪些地区呢?《新唐书·南蛮传下》:“乌蛮与南诏世昏姻,其种分七部落:一曰阿芋路,居曲州、靖州故地;二曰阿猛;三曰夔山;四曰暴蛮;五曰卢鹿蛮,二部落分保竹子岭;六曰磨弥敛;七曰勿邓。
土多牛马,无布帛,男子?髻,女人被发,皆衣牛羊皮。
俗尚巫鬼,无拜跪之节。
其语四译乃与中国通。
大部落有大鬼主,百家则置小鬼主”。
此所言之乌蛮七部落,是今雅砻江以东乌蛮各部落的代表。
依《蛮书》卷一所载各部落地域状况看,阿芋路部落在今昭通市境内;阿猛部落在今云南镇雄县至彝良县一带;夔山部落在今威宁至昭通间;暴蛮部落在今贵州威宁至黔西、大方、织金等县一带;卢鹿蛮部落在今云南会泽,巧家、东川一带;磨弥敛部落在今云南宣威境内;勿邓部在今凉山彝州越西,喜德、冕宁等县一带。
所以,唐朝前期的乌蛮七部落,分布在今四川凉山彝州境内的雅砻江以东至云南的昭通地区,曲靖地区北部的巧家、会泽、宣威至贵州省的鸭池河以西地带,他们都实行鬼主制。
图片来源于网络应当指出,把唐朝前期的“乌蛮”录入“东爨乌蛮”,是在唐朝中期以后。
我们知道,自东晋以来,南中大姓爨氏以建宁郡为中心,不断扩大统治范围,独步南疆。
隋代,其地置南宁州总管府(公元584~607年)。
隋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二月,南宁州夷帅爨玩抗命,隋遣史万岁率兵击降之,见《隋书·史万岁传》。
彝族年
洞房里的打斗
按照彝族习俗,洞房之夜,新娘如果不反抗搏斗,将被 人嘲笑:“这是不会反抗的女人!”据说,他们日后生 下的孩子,祖先将不予承认,死后还进不了“阴间”呢! 因此,待宴客散去,洞房里的一对新人,还有一番打闹 搏斗。他们摔摔打打,撕衣抓脸,从洞房里传出来的砰 砰之声,震得四邻皆闻。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 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 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 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巾 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 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有一天,天王拨开云头,巡视人间,发现山头还剩下一座房子,房顶上还有一 只乌鸦正鸹鸹高叫。乌鸦高叫,是不祥的预兆,天王忙叫妻子翻看天书,他的 妻子开柜翻书时,发现耗子已把天书咬得破烂不堪。天王气愤地追击耗子,途 中被一条蟒蛇咬伤了脚趾,痛得他死去活来。这时,一只云雀飞来告诉天王, 青蛙能治好他的创伤。天王的妻子立即请来了青蛙,青蛙要他答应把女儿嫁给 老三,才给他治病,逼得天王没法,只好应允。青蛙眼见这个成全老三婚事的 计划圆满实现,便扑通一跃,跳进了池塘。天王抓不住青蛙,伤口越来越厉害, 就此一命呜呼了。
凉山型
社会习俗 (婚俗、节庆)
婚俗: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
羊肉(丧事则用羊肉)。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
中与心上人结交恋爱,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 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全寨男女老幼都去看赛马。马蹄声、挥鞭声、喝彩声交织在一起,汇成冲天的音响, 把年节的气氛推向高潮。赛马结束,小伙子们又进行摔跤比赛,让自己得到锻炼、 让大家得到欢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彝族介绍彝族的祖先是什么民族
>彝族的祖先是什么民族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经统计有900多万人左右,相传3000多年前就已有彝族的前身西南夷的出现。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这么久的一个民族的祖先是什么民族呢?彝族:南诏(即蒙舍、蒙嶲、浪穹、邓赕、施浪及越析)是彝族和白族的共同祖先;最早生活在今云南大理的洱海周围及哀牢山、无量山北部地区。
8世纪30年代,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
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唐天复二年(902)。
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
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
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