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实录及评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实录及评析
作者:许嫣娜何琼
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2年第02期
师:小朋友啊,在我们祖国的云南,有一个特别神秘、特别美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要到那里去看一看。

(播放课件)瞧,这里四季如春,满目都是绿树,谁能够把这个美丽的名字读好?(举小白板)请你来。

生:西双版纳。

师:你也来。

生:西双版纳。

师:小朋友一起来。

生:(齐)西双版纳。

师:小朋友啊,再过一段时间,西双版纳的凤凰花就要开了。

谁愿意来美美地读读这个花的名字?听到你的呼唤,凤凰花就会灿烂地绽放,谁来?
生:凤凰花。

师:听清楚了吗?后鼻音,他读得很准。

谁再来?
生:凤凰花。

师:小朋友一起来呼唤。

生:(齐)凤凰花。

师:孩子们看啊,(投影)火红火红的凤凰花美吗?
生:美。

师:再来读一遍。

生:(齐)凤凰花。

师:西双版纳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

这泼水节很独特,人们是怎么过节的呢?又有多欢乐呢?答案就藏在课文里。

待会儿请小朋友拿出课文纸,先标上小
节号,然后把这篇课文,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读两遍。

注意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读完第一遍,就抬头冲许老师点头微笑,两遍都读完了就坐端正。

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开始。

(生自由读)
师:都读完了吗?
生:读完了。

师:许老师看到小朋友读得特别认真,第一个读完的是这个小男孩儿,第二个读完的是那个小男孩儿,这两个同学读完之后,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等待其他的小伙伴读完,许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最后一个读完的,是这个小女孩儿,许老师特别要表扬她,当大家都停止读书的时候,她没有受到影响,而是坚持把自己的学习任务完成,这是值得每一个同学学习的。

但是,我也看到,有两个小朋友还没有读完,因为别人都把书放下了,他就也把书放下了,下次千万别这么做,一定要坚持把两遍书读完。

明白了吗?好,孩子们看,这就是课文第一小节的内容,(投影)这里面有两个词,刚才我们在看图片的时候就认识了,现在,你一定能把这一小节读正确。

谁来试一试?请你来。

(生读,把“傣族”读成“泰族”)
师:这里生活着一个能够善舞的民族,大家说是什么族呀?
生:(齐)傣族。

师:你愿意再来一次吗?
生:傣族。

师:很好,把这句话连起来读一遍。

(生读)
师:瞧,只要仔细看了,就能够把句子读正确,谁愿意再来一次?好,请你来试试。

(生读第一节)
师:又正确,又流利,大家一起学着这个小老师,把这一段读一读。

(生读)
师:一年只有一次,这泼水节可真神奇。

他们到底是怎么过的呢?小朋友没见过吧,我带你们到现场去看一看。

(播放泼水节视频)
师:小朋友看的时候,有的发出了惊叹。

像这个小朋友都捂住嘴巴笑起来了。

看来,这泼水节给小朋友真的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欢乐的泼水节》。

跟老师写课题。

(师板书,生书空)孩子们注意了,“泼”,是一个生字,三点水,右边是头发的“发”。

一起读。

(生齐读课题)
师:带着你欢乐的心情,到课文的第二小节找一找,哪两句话给我们具体描绘了泼水的画面,开始。

(生自读)
师:好,请你来读读。

生:这一天,人们提着桶,端着盆……
师:等一等,老师说的是,具体描写泼水的画面,你再找一找好吗?别着急。

你来试试看。

生: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

师:还有一句。

在泼水的时候,他们怎么样?好,你来读。

生: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儿,个个身上湿淋淋。

师:没读完。

生:人人脸上笑开了花。

师:对,这两句就向我们描绘了具体的画面,你说是吗?没关系,这个小朋友,刚刚在一边找,还一边用笔把它画下来,这是一个多好的习惯呀。

来看,就是这两句话。

(投影)刚才我们把它分开来读,现在我们把它连起来读,你愿意再来试试吗?
生:开始泼水了……笑开了花。

师:这句话挺长的,这个小朋友读得特别用力,但是其中有两个地方没有看仔细。

看来小朋友是遇到困难了,不着急,请每个小朋友自己把这两句话再练读一遍,能读正确了就举手,好,开始。

(生练读)
师:谁愿意自信满满地来读给大家听?
生: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笑开了花。

师:你别坐下。

我想请你想一想,这个“灌”,是个什么样的动作,你能不能学给大家看看。

(出示生字卡“灌”)你灌到他的衣领里去,给我看。

(生做轻轻倒的动作)
师:哎哟,不行,灌到他的衣领里。

想想刚才那个画面里,那个可爱的民警叔叔。

灌到他的衣领里去。

(生做演示)哎,对,倒进去才叫做灌,所以,你刚才把它读成是“衣领上”,可不行,衣领上叫做泼,倒到里面去,才叫做灌。

你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读。

(生读)
师:好,请坐。

小朋友,你们都读读这个字,和你的同桌演示一下这个灌的动作。

(生练习)
师:傣族人民是用什么来灌的呢?大家一起说——
生:瓢。

师:瞧,这个字就读作“瓢”。

你们看看,这个“瓢”的右半部分是个什么字?
生:瓜。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是个“瓜”字吗?
生:有的瓢很像瓜的一半。

师:不是“很像瓜的一半”,就是用瓜的一半做成的。

原来的瓢就是把瓜一切两半,然后就变成了几个瓢?
生:两个。

师:不过现在,我们不用瓜来做瓢了,你看这个瓢是什么做的呀?
生:木头的。

师:好,一起读读这个字——
生:瓢。

师:孩子们,傣族人民就像你们刚才这样。

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往你身子上泼,这就叫“互相泼水”,看老师写这四个字。

(板书)会学习的小朋友,总是在身后跟着老师,一起学写生字。

师:在泼水的过程当中,你追着我,我追着你,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互相——
生:追赶。

师:在生活中,你帮助我,我帮助你,这就叫——
生:互相帮助。

师:好,接下来还读这两句话,同桌两个小朋友要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可以给他提提建议,看谁读正确,读流利了。

开始。

(生练读)
师:这个小朋友读错的时候,这个小女孩儿在他的书上指出来;这个小男孩读得很好的时候,他的同桌用微笑向他祝贺。

这就是互相提建议。

小朋友真会合作学习。

刚才我发现你一边读,一边脸上笑开了花,我就来采访你好不好?我想问问你,你看,你都给他灌了水了,泼了水了,身上湿淋淋的,为什么你还要笑开了花呢?
生:因为这样,我觉得湿淋淋的很好玩。

师:很好玩,小朋友挺喜欢玩水的。

傣族人民还不止这样想,他们还有更深一步的想法。

到第二小节中去找一找,为什么身上湿淋淋,傣族人民脸上还笑开了花呢?(生找)
师:好,请你来读。

生: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怎么能不高兴呢!
师:大家都找到这句话了吧?(出示)这句话很长,里面还有很多的生字,许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小朋友听许老师读的时候,要注意老师的停顿,只有注意停顿了,才能把句子读得更好。

(师范读)谁学着老师的样子来读一读。

好,请你来。

(生读)
师:对,把每个字读准了,别人就能听清楚了。

还要注意合适的停顿。

现在,我明白了,这水不是一般的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吉祥如意”这一个词儿可不容易,这里面含有三个生字,我们看看谁能够把这个词语读准。

来开火车,你来。

生:吉祥如意。

生:吉祥如意。

师:大家一起来。

生:(齐)吉祥如意。

师:跟老师在黑板上写这个词儿。

看我身后有多少会学习的小朋友。

(师板书,生书空)
师:“吉”上面是——
生:士。

师:第一横——
生:长。

师:第二横——
生:短。

师:“祥”的左边部分是什么?
生:示字旁。

师:注意了,这里只有一点。

师:“如”是一个翘舌音。

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孩子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在哪里听到过或看到过“吉祥如意”这个词儿?
生:过年的时候,门上会贴。

师:咦,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贴着“吉祥如意”的春联,希望自己这一家在新年里幸福、幸运,称心如意。

这就是吉祥如意的意思。

你来说。

生:到别人家拜年的时候,我们会听到说吉祥如意。

师:哦,你只是听到,有没有送出过这样的祝福。

生:嗯。

师:你看,互相送祝福,以此表达最真挚的心意。

还有吗?(没有生举手)都被他们说掉了,我知道了。

在各种各样喜庆的场合,咱们都能看到和听到这个词儿,看来这个词儿可以给别人带去欢乐和幸福。

一起读——
生:吉祥如意。

师:再来一遍。

生:吉祥如意。

师:哎呀,吉祥如意的水呀,再来读这句话。

你一定比刚才读得还要好。

谁来读?最后这个小女孩儿,你来试试。

生: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怎么能不高兴呢!
师:“如意”的前面还有一个好词儿,叫“吉祥”。

好,再把这个词读一遍。

生:吉祥如意。

师:好,再把这句话连起来读。

生: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怎么能不高兴呢!
师:这吉祥如意的水,傣族人民,又是怎么准备的呢?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这一天,人们提着桶,端着盆……
师:是啊,就是这样,这水准备以后,变得又清,又香,又美。

好,孩子们,这个泼水节在傣历的新年里。

到了夜幕降临的时候,这泼水节的欢乐呀,还在延续。

(投影)人们要干什么呢?注意了,地上铺满了——
生:凤凰花。

师:空中回响着——
生:欢乐的象脚鼓点。

大家唱着歌,跳着舞,赛起了龙舟,放起了烟花,直到深夜还不肯离去。

师:泼水节的活动这么丰富,当然大家都不肯——(出示卡片)
生:离去。

师:“肯”是前鼻音,把这个字音读准。

生:不肯离去。

师:“离”是本课的一个生字,笔画特别多,跟老师一起来书空。

(生说笔画并书空)
师:注意了吗?好,眼睛闭起来,把这个字默默地记一遍。

注意,先撇点,再竖折,竖。

好,眼睛睁开,“离”字已经离开我们了,还会写这个字吗?
生:会。

师:好,我们一起试试看。

(生说笔画并书空)
师:在今天这节课上,我们走到了傣家,初步感受到了这泼水节的欢乐。

在感受欢乐的同时,你们有没有记住藏在这篇课文里的生字呢?
生:有。

师:好,老师要把生字卡片拿出来了。

第一次读的时候,小朋友要默默地读在心里,如果你会读,就冲老师微笑,如果你不会读,可以到书中课后的生字表,对照着生字看一看。

明白了吗?注意,不发出声音。

(老师切换生字卡片)
师:好,我的火车谁来开?好,请这组开火车。

其余的两组做好准备,如果他读对了,你就给他做这样的手势,如果他读错了,你就给他加油,明白了吗?(生开火车读生字卡)
师:好,他们都读对了,掌声表扬他们。

(鼓掌)
师:在这节课上,我们一起读课文,一起学生字,从互相认识,互相学习,到现在成为了朋友。

许老师最后还要教大家写一个字。

那就是“互”字,“互”的笔画特别少,谁能知道,“互”的部首是什么?
生:是独体字。

师:嗯,独体,他的部首是什么?
生:一横。

师:真聪明。

我们在这一册书的单元练习2中就学到了,有些字,我们发现不了它的部首的时候,就可以尝试着去查这个字的什么?
生:第一笔。

师:好,现在老师就把这个“互”字放到田字格中,我们一起来看。

第一笔是横,不仅是“互”的起笔,还是部首。

(师范写)
师:请同学们回去再查一查,“傣族人民“的“民”字和“欢乐”的“乐”字,这两个字的部首又是什么呢?
师:好,今天,我们已经初步读了这篇课文,认真读了第二小节,下节课我们应该继续去感受泼水节的欢乐啦。

(本课教学实录由周彦根据录像整理)
【评析】许老师的课,扎实、简约、清新、灵动。

怪不得白发苍苍的老教授要由衷地感叹:多希望早生六十年,在许老师的课堂里幸福地成长。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欢乐的泼水节》一课昭示着许老师课堂教学的无尽魅力。

一、词语教学灵活巧妙。

汉字是美的,词语是神奇的,语文教学由字词教学始发,并由它坚实地托举起句段篇章的教学。

显然,许老师是深谙其道的。

在这一课的词语教学过程中,许老师有时巧设情景,如“灌”“泼”,演一演、比一比,词语便在学生的表演中灵动了起来;有时候追根溯源,如“瓢”,看一看、想一想,词语便在真切的感知中形象了起来;有时候联系生活,如“吉祥如意”,忆一忆、说一说,词语便在融会贯通中丰满起来。

我们倡导用儿童的视角来解读字词教学,不仅是强调字词教学要与儿童的天性合作,更要让字词成为儿童的一段“生活”、一份“体验”、一幕“场景”……
二、写字教学脚踏实地。

在许老师的课堂上,写字的指导是细致入微的。

老师工工整整,一笔一画地示范,学生认认真真,字字入目地观察,分析,书写,如“吉”的教学,“士”字上横长,下横短;“祥”的教学,“礻”部中只有一点;“离”字的教学更有意思,先观察字形,然后练习书空,接着默默记忆。

最后,许老师擦去“离”,说“‘离’字已经离开我们了,你还能记得它吗?”学生一边书空,一边念念有词,讲解“离”字的书写笔画。

过程似乎很简单,然而多么扎实,多么有效。

三、朗读教学情趣盎然。

许老师是极其重视朗读的,既训练到位,又情趣盎然,让学生读得兴致勃勃。

小至一个词,如“凤凰花”,许老师说:“如果把这个词语读美了,它就会灿烂地开放。

”孩子们岂有不努力把它读美的?大至一段话:“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怎么能不高兴呢!”许老师让孩子们互相读,互相提建议,表演朗读,移情体验,在一次次的朗读中不断地由形至神,渐入佳境。

四、习惯培养春风化雨。

“好习惯,益终生。

”许老师极其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认真读两遍书”就得不折不扣地读,该表扬的表扬,该提醒的提醒,这才是真正的“重习惯”;“老师写字的时候,会学习的小朋友跟着一起写”,“互相听,互相提建议,这就是互相合作”,这是巧妙的引领。

“‘民’”的部首是什么,查查字典。

”这是在引导孩子学习使用工具书……点点滴滴的引领,“小细节”成就的是语文学习的“大成功”。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

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景,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随课文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

”许老师牢牢抓住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目标之魂:识字、写字、朗读、习惯,让孩子们在语文的滋养中快乐地拔节。

(许嫣娜,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青年教师;何琼,本刊特约编辑、特级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