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摆法测量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4
4
5
5
5
平均
平均
平均
周期
待测圆环绕中心轴AB的转动惯量I,并且根据公式(1-4)计算出理论值 。将两者进行比较。
3.根据公式(1-5)(1-6)分别计算出单个圆柱体对中心转轴AB的转动惯量的测量值与理论值,并进行比较。
六.思考题
1.用三线摆测量刚体转动惯量时,为什么必须保持下盘水平?
二.实验仪器
DH4601转动惯量测试仪,计时器,游标卡尺,物理天平,卷尺
三.实验原理
图一是三线摆实验装置的示意图。上、下圆盘均处于水平,悬挂在横梁上(图上未画出)。三个对称分布的等长悬线将两圆盘相连。上圆盘固定,下圆盘转动角很小,且略去空气阻力时,扭摆的运动可以近似的看作简谐运动。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和刚体的转动定律均可以导出物体绕中心轴AB的转动惯量(推导过程见后):
实验时将质量均为 ,形状和质量分布完全相同的两个圆柱体对称地放置在下圆盘上(下圆盘有对称的两个小孔)。按上面的方法,测出两个小圆柱和下盘绕中心轴AB的转动周期 ,则进一步可以求出单个圆柱体对中心转轴AB的转动惯量:
(1-5)
如果测量出小圆柱中心与下圆盘中心之间的距离x以及小圆柱体的半径 ,则由平行轴定理可求得
(1-6)
比较 的大小,可以验证平行轴定理。
计时器的操作
1.打开电源,程序预置的周期为T=30。要注意的是当计时开始时,显示的是小球经过光电门的次数,当计数达到2T+1次时,计时停止并且显示具体时间(单位是秒)。例如,我们预置周期为50,按下执行键开始计时,但是显示的是小球经过光电门的次数。当这个计数达到2×50+1=101次时计时停止,显示具体时间。
,
因为
利用余弦定理得
其中,φ表示∠co1b2
所以有,
根据以上各式,可以得到h的表达式:
,
因为悬线长度 很长,B盘的偏转角φ很小,故上式中的 ,那么
又因为
所以
上式两边同时对t求倒数,有:
不计摩擦力,系统机械能守恒,即
而
所以
因为圆盘的转动能量远比其上下运动的平动能大,所以将平动能略去后上式写为:
上式两边对t求导,得
3.测定仪器常数 、R、r,并测量圆环、圆柱体和下盘的质量。其中 为悬线长,r和R分别为上下圆盘中心到悬点的距离,通过测出的两圆盘的相邻两个悬点间的距离a和b由等边三角形关系算出r和R,即
(1-7)
测定圆环内外半径 。测量小圆柱的半径 。
4.测量空盘绕中心轴AB转动的运动周期 :轻轻转动上盘(上盘上有小转动杆),带动下盘转动,这样可以避免三线摆在做扭动时发生晃动。注意扭摆的转角控制在5°以内。用积累放大法测出扭摆运动的周期(测量摆动50次所需的时间)。
5.测量待测圆环与下盘共同转动的周期 :将待测圆环置于下圆盘上,注意使两者中心重合,按上面的方法测出它们一起扭摆运动的周期 。
6.测出两个小圆柱体(对称放置)与下盘共同转动的周期 。
记录好以上各物理量。
五.数据结果
表一:有关长度测量的记录表
项目
次数
上盘悬孔间距
a(cm)
下盘悬孔间距
b(cm)
待测圆环
(1-2)
如果不计因重量变化而引起的悬线伸长,则有 。那么,待测物体绕中心轴AB的转动惯量为:
(1-3)
因此,通过长度、质量和时间的测量,便可以求出刚体绕某轴的转动惯量。
由理论上推得的圆环绕中心轴的转动惯量为
(1-4)
其中, 分别为圆环的内外半径。比较 的大小。
用三线摆法还可以验证平行轴定理。若质量为m的物体绕通过其质心轴EF的转动惯量为 ,当转轴平行移动距离x时(如图二),则此物体对新轴CD的转动惯量为 。这一结论称为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
那么有,B圆盘简谐振动的角频率
因为简谐振动的周期 ,
由以上两个式子就可以求出
3.当断电在开机时,程序从头预置30次周期,须重复上述步走骤。
四.实验内容
1.调节底座水平:将水平仪置于底座任意两旋钮之间,调整底座上的三个旋钮,使水平仪的气泡在中间。再把水平仪放到另外两旋钮之间,调整底座上的三个旋钮,使水平仪的气泡在中间,这时底座水平。
2.调整下盘水平:将水平仪置于下盘任意两悬线之间,调整上盘上的三个旋钮,使水平仪的气泡在中间。再把水平仪放到另外两悬线之间,调整上盘上的三个旋钮,使水平仪的气泡在中间,这时下盘水平。
2.在测量过程中如果下盘出现晃动对周期的测量有影响吗?如有影响,应该如何避免?
3.测量圆环的转动惯量时,若圆环的转轴与下盘转轴不重合,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附录
公式(1-1)的推导:
如图所示,设R和r分别表示系绳点到B盘中心和A盘中心的距离, 表示悬线的长度,H表示上下盘之间的垂直距离,由几何关系得到:
(1-1)
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如下:
为下盘的质量
、 分别为上下悬点离各自圆盘中心的距离
为平衡时上下盘间的垂直距离
为下盘作简谐运动的周期, 为重力加速度。
将质量为m的待测圆环放在下盘上,并使待测圆环的转轴与AB轴重合。测出此时摆运动的周期 和上下圆盘间的垂直距离H。那么,可以求得待测刚体和下圆盘对中心转轴AB的总转动惯量为:
2.设置周期的方法。若要设置50次,先按“置数”开锁,再按上调(或下调)改变周期T,再按“置数”锁定,此时,即可按执行键开始计时,信号灯不停闪烁,即为计时状态。当物体经过光电门的次数达到设定值时,数显将显示具体时间(单位秒)。只要按“返回”即可回到上次刚执行的周期数“50”,再按“执行”键即可第二次计时。
转动惯量的测量,一般都是使刚体以一定的形式运动。通过表征这种运动特征的物理量与转动惯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转换测量。测量刚体转动惯量的方法有多种,三线摆法具有设备简单、直观、测试方便的优点。
一.实验目的
1.学会用三线摆测量物体的转动惯量。
2.学会用积累放大法测量周期运动的周期。
3.验证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
小圆柱体直径
2 (cm)
放置小圆柱体两孔间的距离
2x(cm)
内直径
2 (cm)
外直径
2 (cm)
1
2
3
4
5
平均值
下盘质量 ,待测圆环的质量m=,圆柱体的质量 =。
1.根据公式(1-6)计算出R=, r=
表二:累积法测周期的数据记录表
摆动50次所需时间
(秒)
下盘
下盘加圆环
下盘加两圆柱
1
1
1
2
2
2
3
3
3
实验三三线摆法测量物体的转动惯量
转动惯量是刚体转动惯性大小的量度,是表征刚体特征的一个物理量。转动惯量的大小处于物体质量有关外,还与转轴的位置和质量分布(即形状、大小和密度)有关。如果刚体形状简单,且质量分布均匀,可以直接计算出它绕特定轴的转动惯量。但是工程实践中,我们常常碰到大量的形状复杂,且质量分布不均匀刚体,理论计算将极其复杂,通常采用实验方法来测定。
4
4
5
5
5
平均
平均
平均
周期
待测圆环绕中心轴AB的转动惯量I,并且根据公式(1-4)计算出理论值 。将两者进行比较。
3.根据公式(1-5)(1-6)分别计算出单个圆柱体对中心转轴AB的转动惯量的测量值与理论值,并进行比较。
六.思考题
1.用三线摆测量刚体转动惯量时,为什么必须保持下盘水平?
二.实验仪器
DH4601转动惯量测试仪,计时器,游标卡尺,物理天平,卷尺
三.实验原理
图一是三线摆实验装置的示意图。上、下圆盘均处于水平,悬挂在横梁上(图上未画出)。三个对称分布的等长悬线将两圆盘相连。上圆盘固定,下圆盘转动角很小,且略去空气阻力时,扭摆的运动可以近似的看作简谐运动。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和刚体的转动定律均可以导出物体绕中心轴AB的转动惯量(推导过程见后):
实验时将质量均为 ,形状和质量分布完全相同的两个圆柱体对称地放置在下圆盘上(下圆盘有对称的两个小孔)。按上面的方法,测出两个小圆柱和下盘绕中心轴AB的转动周期 ,则进一步可以求出单个圆柱体对中心转轴AB的转动惯量:
(1-5)
如果测量出小圆柱中心与下圆盘中心之间的距离x以及小圆柱体的半径 ,则由平行轴定理可求得
(1-6)
比较 的大小,可以验证平行轴定理。
计时器的操作
1.打开电源,程序预置的周期为T=30。要注意的是当计时开始时,显示的是小球经过光电门的次数,当计数达到2T+1次时,计时停止并且显示具体时间(单位是秒)。例如,我们预置周期为50,按下执行键开始计时,但是显示的是小球经过光电门的次数。当这个计数达到2×50+1=101次时计时停止,显示具体时间。
,
因为
利用余弦定理得
其中,φ表示∠co1b2
所以有,
根据以上各式,可以得到h的表达式:
,
因为悬线长度 很长,B盘的偏转角φ很小,故上式中的 ,那么
又因为
所以
上式两边同时对t求倒数,有:
不计摩擦力,系统机械能守恒,即
而
所以
因为圆盘的转动能量远比其上下运动的平动能大,所以将平动能略去后上式写为:
上式两边对t求导,得
3.测定仪器常数 、R、r,并测量圆环、圆柱体和下盘的质量。其中 为悬线长,r和R分别为上下圆盘中心到悬点的距离,通过测出的两圆盘的相邻两个悬点间的距离a和b由等边三角形关系算出r和R,即
(1-7)
测定圆环内外半径 。测量小圆柱的半径 。
4.测量空盘绕中心轴AB转动的运动周期 :轻轻转动上盘(上盘上有小转动杆),带动下盘转动,这样可以避免三线摆在做扭动时发生晃动。注意扭摆的转角控制在5°以内。用积累放大法测出扭摆运动的周期(测量摆动50次所需的时间)。
5.测量待测圆环与下盘共同转动的周期 :将待测圆环置于下圆盘上,注意使两者中心重合,按上面的方法测出它们一起扭摆运动的周期 。
6.测出两个小圆柱体(对称放置)与下盘共同转动的周期 。
记录好以上各物理量。
五.数据结果
表一:有关长度测量的记录表
项目
次数
上盘悬孔间距
a(cm)
下盘悬孔间距
b(cm)
待测圆环
(1-2)
如果不计因重量变化而引起的悬线伸长,则有 。那么,待测物体绕中心轴AB的转动惯量为:
(1-3)
因此,通过长度、质量和时间的测量,便可以求出刚体绕某轴的转动惯量。
由理论上推得的圆环绕中心轴的转动惯量为
(1-4)
其中, 分别为圆环的内外半径。比较 的大小。
用三线摆法还可以验证平行轴定理。若质量为m的物体绕通过其质心轴EF的转动惯量为 ,当转轴平行移动距离x时(如图二),则此物体对新轴CD的转动惯量为 。这一结论称为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
那么有,B圆盘简谐振动的角频率
因为简谐振动的周期 ,
由以上两个式子就可以求出
3.当断电在开机时,程序从头预置30次周期,须重复上述步走骤。
四.实验内容
1.调节底座水平:将水平仪置于底座任意两旋钮之间,调整底座上的三个旋钮,使水平仪的气泡在中间。再把水平仪放到另外两旋钮之间,调整底座上的三个旋钮,使水平仪的气泡在中间,这时底座水平。
2.调整下盘水平:将水平仪置于下盘任意两悬线之间,调整上盘上的三个旋钮,使水平仪的气泡在中间。再把水平仪放到另外两悬线之间,调整上盘上的三个旋钮,使水平仪的气泡在中间,这时下盘水平。
2.在测量过程中如果下盘出现晃动对周期的测量有影响吗?如有影响,应该如何避免?
3.测量圆环的转动惯量时,若圆环的转轴与下盘转轴不重合,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附录
公式(1-1)的推导:
如图所示,设R和r分别表示系绳点到B盘中心和A盘中心的距离, 表示悬线的长度,H表示上下盘之间的垂直距离,由几何关系得到:
(1-1)
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如下:
为下盘的质量
、 分别为上下悬点离各自圆盘中心的距离
为平衡时上下盘间的垂直距离
为下盘作简谐运动的周期, 为重力加速度。
将质量为m的待测圆环放在下盘上,并使待测圆环的转轴与AB轴重合。测出此时摆运动的周期 和上下圆盘间的垂直距离H。那么,可以求得待测刚体和下圆盘对中心转轴AB的总转动惯量为:
2.设置周期的方法。若要设置50次,先按“置数”开锁,再按上调(或下调)改变周期T,再按“置数”锁定,此时,即可按执行键开始计时,信号灯不停闪烁,即为计时状态。当物体经过光电门的次数达到设定值时,数显将显示具体时间(单位秒)。只要按“返回”即可回到上次刚执行的周期数“50”,再按“执行”键即可第二次计时。
转动惯量的测量,一般都是使刚体以一定的形式运动。通过表征这种运动特征的物理量与转动惯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转换测量。测量刚体转动惯量的方法有多种,三线摆法具有设备简单、直观、测试方便的优点。
一.实验目的
1.学会用三线摆测量物体的转动惯量。
2.学会用积累放大法测量周期运动的周期。
3.验证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
小圆柱体直径
2 (cm)
放置小圆柱体两孔间的距离
2x(cm)
内直径
2 (cm)
外直径
2 (cm)
1
2
3
4
5
平均值
下盘质量 ,待测圆环的质量m=,圆柱体的质量 =。
1.根据公式(1-6)计算出R=, r=
表二:累积法测周期的数据记录表
摆动50次所需时间
(秒)
下盘
下盘加圆环
下盘加两圆柱
1
1
1
2
2
2
3
3
3
实验三三线摆法测量物体的转动惯量
转动惯量是刚体转动惯性大小的量度,是表征刚体特征的一个物理量。转动惯量的大小处于物体质量有关外,还与转轴的位置和质量分布(即形状、大小和密度)有关。如果刚体形状简单,且质量分布均匀,可以直接计算出它绕特定轴的转动惯量。但是工程实践中,我们常常碰到大量的形状复杂,且质量分布不均匀刚体,理论计算将极其复杂,通常采用实验方法来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