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原则有哪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原则有哪些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是降低手术部位感染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有效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患者病死率。

然而,不恰当的抗菌药物使用也会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等问题。

因此,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预防用药目的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二、预防用药原则
1. 清洁手术(I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2. 清洁-污染手术(II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轻度污染,可能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预防用药应在手术开始前0.5-1小时内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超过1500ml 时,术中应追加一次。

术后24小时内停药。

3. 污染手术(III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严重污染,可能涉及开放性骨折、穿孔性阑尾炎等。

预防用药应在手术开始前0.5-1小时内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
时或失血量超过1500ml时,术中应追加一次。

术后
24-48小时内停药。

三、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1. 选择具有良好组织渗透性和抗菌谱的抗菌药物,以达到手术部位的浓度。

2. 选择对手术部位常见病原菌敏感的抗菌药物,
避免使用耐药菌株。

3. 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以免增加细菌耐药性。

4.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给药途
径和剂量。

四、监测和评估
1. 监测患者用药后是否有不良反应发生,及时处理。

2. 监测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如发现感染,应
及时调整抗菌药物。

3. 定期评估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效果,调
整用药策略。

五、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注意事项
1. 严格掌握预防用药指征,避免不必要的预防用药。

2. 遵守给药时间,确保药物在手术开始前达到有
效浓度。

3. 避免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以免增加细菌耐药性。

4. 关注患者个体差异,根据患者年龄、体重、肾
功能等因素调整用药剂量。

5. 加强围手术期感染控制措施,如严格的无菌操作、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

总之,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应遵循合理、安全、有效的原则,根据手术类型、患者情况和病原菌特点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同时,加强监测和评估,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风险,保障患者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