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形媚道——以庄子“游心于淡”的视角试析倪瓒绘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形媚道——以庄子“游心于淡”的视
角试析倪瓒绘画
摘要:“淡”作为“游”的精神延伸,则需要“游心于淡”的审美方式来感
受“淡然至极”的大美。

庄子崇“淡”的思想便像一股清流注倪瓒的创作中,使
之形成了飘逸脱俗的绘画之道,体现在倪瓒“简淡”、“平淡”的画风之中。

关键词:“游”“淡” 倪瓒
在元代这个特殊的时代文人以参道修心来躲避现实的不顺,游于自然。

而画
道与自然之道多想通之处,道家思想崇尚自然,而绘画也是建立描摹自然的基础
之上。

自然是绘画艺术的根本规律,所以使得元代文人画家选择以画山水来体道
修心,实现精神的超脱,其中以倪瓒最具代表性。

一、“游”与“淡”的关系
何为庄子所谈的“淡”?《天道》曾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朴
素至极便达到“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刻意》)的层面。

可见“淡”是“道”最高境界的美。

在《应帝王》中可见“游”与“淡”:“汝游心与于淡,合气于漠,顺应自
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焉。

”对于“淡”的把握,庄子认为要“游”来体验,
超越自然,超然于世,得到心神释然,建设清虚淡泊的心境,可以说庄子所提出
的“游心于淡”是一种审美方法,“淡”是“游”的体验,“游”实现的精神延
伸便是“淡”。

山水自然是物化的“道”,对自然山水的体悟便是澄怀味道的表现,在绘画
中则是以画山水来体悟道性,“淡”作为“道”中“大美”的体现,“崇淡”的
意境变成了文人绘画的追求,倪瓒其中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通“游心于淡”
为审美方法,来体验“淡”美,并反映在他的绘画实践中,体现在其“简淡”、“平淡”的画风之中。

二、皴法求简的“简淡”笔墨
“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表现了由简驭繁的张力,可以说简约之“简”是“淡”的表现之一,“简淡”赋予美无限的意味。

倪瓒皴法的简化和对远山处理
方法的简化,都体现出了用笔简的形式对“简淡”意味的探索,是“游心于淡”
审美方法应用的表现。

国画用笔中,皴法为表现山水最重要的绘画语言。

笔者把《六君子图》、
《岸南双树图》、《渔庄秋霁图》按时间先后进行皴法比较,不难发现画由心生,随着倪瓒的经历和内心情感的变化,在画作中呈现出其皴法不断追求“简”化的
过程,并体现出不断趋向“游心于淡”的精神境界的建设。

作于至正五年乙酉(1345年),而此时的倪瓒泊舟湖
区之上,因在至正四年开始(1344年)“令民入纳粟补官”,
强迫富人做官而交米万石,民不聊生,使倪瓒等南方富人无
法缴纳,所以避债于弓河之上,由此便可知倪瓒沉郁黯淡的
心情,便在画中得以流露。


图1 六君子图(局部)
《六君子图》(图1)中六株各异的树木以一组合的形式孤立于江渚之上,似有氤
氲湿气笼罩,而生“万径人踪灭”的萧疏孤寂之境。

其中松树不见根,暗示君子在野。

截然分开的上下景物,“有贤人在下之象”从而“岂感当时胡运否塞”,有选择
隐遁山林自然之意。

在方闻先生看来,这幅画正是倪瓒满怀对黄公望的敬意而作,石法与《富春山居图》相同,都为董源的披麻皴,笔者与之看法一致。

云林用披
麻皴,中锋写出江南山水平缓细密的纹理,疏密得当的表现山石的阴阳向背,浑
圆平滑的弧线,其线条遒劲,一气呵成,而不失逸气。

同时笔者认为倪瓒不仅是充满对黄公望的敬意而效用披麻皴(图2),也是
这一时段的绘画常用之法。

观其至三年(1343年)《水竹居图》(图3)的皴法,与黄公望的皴法亦是相似,顺山石纹理写皴,都得源于董源的披麻皴。

只是那时
还是皴擦与晕染结合,并未得见《六君子图》中简笔意味,可能与其当时的心境
有关。

就画中题诗来看,“僦得城中二亩地,水光竹色照琴书。

晨起开轩静宿鸟,
诗成洗砚没有鱼。

”那时的他还是终日与诗画作伴,在其
兄长余荫下生活地尚且安逸,没有俗务的烦扰,不用“奔
走州里”的忙碌,又怎得《六君子图》的感悟!

图3 水竹居图(局部)
图2 富春山居图(局部)
看至正十三年(1353年)《岸南双树图》(图4),上有题诗:“甫里宅边曾系舟,沧江百鸟思悠悠。

忆得南岸双树子,雨余青竹上牵牛。

”表现出倪瓒在友人家中的日子的不舍与回忆,可见云林此年出离故土,并有“县吏捉人空里巷,挚家如出鬼门关”1的回忆,他举家逃出无锡的情景,后又安排妻子蒋氏奉姑挚家,以避兵乱。

而此时心情便是“世情如火心如水”的表达中,道出自己于世事的无奈,坚守仅存的内心静地。

所以反映在画面中便是更加疏旷,而皴擦用笔多见劲
健之力。

“专师李唐(斧劈和董源)披麻法”2正如其画谱中所言,图中石岸皴法可见势如刀的斧劈皴掺以披麻皴,可见此时已是两皴混用。

寻其缘由,便可知倪瓒强
调“要古朴,须少皴;要秀丽,须多染”的古石表现方法,追求庄子所说的古秀
致美即“淡美”,在画面中则以“淡”美的用笔来表达体悟山水之“道”,来绘
画内心淡雅的世外之地,求得内心静淡。

所以在皴法上找寻“简”的变化来表现“淡”美,两皴并用,以皴代染,作画石岸的“简”笔描绘,淡墨干笔辅之。


可见《岸南双树图》中的石岸,淡墨侧锋斧劈笔势表现枯石的质感,结合中锋起
笔拖笔披麻出石岸转折与轮廓,隐约可见古拙天真之味。

从所呈现的古朴石岸,
可体味到此时云林内心的苍茫寂静。


图5 渔庄秋霁图(局部)
图4 岸南双树图(局部)
此基础上,观察至正十五年(1355年)《渔庄秋霁图》
(图5)皴法,笔法更加“简”化,折带皴成熟。

正如郑
绩描述:“如腰带折转出,用笔要侧,结形要方,层层连叠。

左闪右接,用笔起伏,或轻或重……倪云林最爱画之。

”3倪瓒结合两皴,创折带皴,侧锋卧笔皴擦再转折
向下,或逆风折笔,从而释放手腕力道,线条拉长多作直线,随转随注,达到“如飞如动”而洒脱的用笔效果,更添画面淡雅寂寥的意境,恰如此年散尽家财,远离故土的悲凉心情,表现出他在无力改变的现实面前,只得携一心偏安世外一隅的
诉求,以“游心于淡”的方式,反映在心境映照的山水画中,便有了这“简”的意味。

纵观倪瓒皴法的变化,可见折带皴是由师法董源披麻皴到混用北苑斧劈皴,
淡墨干笔的简化中形成的。

在不断求“简”的用笔中,正如经历由闲适安逸生活
到奔走州里的忙碌,再到散尽家财,漂泊游历而产生的心情变化。

反映倪瓒更加
注重内心的精神建设来淡化世俗之苦,使他体“道”于老庄之“淡”,追求“简淡”。

(二)、“平淡”章法
倪瓒的“一河两岸”构图是对“平远”的进一步发展,是对“幽远”的具体
解读,使胸中平淡无为之意充分体现在山水绘画创作中。

以其在构图中反映的独
特游观视角,获得了在山水中“此岸”与“彼岸”多重视角的感知,展现自己所
栖居的淡然心境,从而淡泊入静,获得精神自由。

2.1、对“平远”冲淡构图的发展
倪瓒的三段式构图是“平远”构图发展而来,体现出主观经营意识不断增强,追求平远中冲淡之美的意境表达。

构图即是“经营位置”,是画家对客观自然的
主观关照。

北宋郭熙的“三远法”,即:“自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
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4则是细化了对不同自然山水的
“经营”之法。

再到尚意的元代,韩拙对“三远”之法有了新的解读,“有近岸
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飘渺者,谓之幽远。

”5则是表现南方山水的特点,对“平远”的细化,可见对山水构图经营的主观意识加强。

更加注重冲淡平远意蕴的构建,使“平远”的意识也更加突出。

徐复观就“平远”曾说:“‘平’的形相,是带有柔性的,有放任的意味。

因此,平远更能表现山水画的以独立的精神性格。

”6从此可见,“平远”是最能体现“冲融而缥缥缈缈”的平淡之意,也是画家表达心境的最佳选择。

倪瓒的绘
画构图便是受“平远”构图的启发,选择“平远”细化的“幽远”来营造平淡天
真的画面,产生平远的冲淡缥缈之意,求得“以道观之”的视野下心灵的解放。

观其图式的构成,分近岸、河泊、远山三段。

近岸为视觉中心,多绘枯树竹石,有时绘空亭茅屋,被视作栖居于自然的象征;中间河流将两岸隔开,不着一
笔作留白处理,被世人理解为倪瓒空灵回旋的境界和静淡高逸的心境的体现;远
景用淡墨作连绵远山,象征着空与世隔绝、空阔静谧的世外桃园,与其隔江对望
的视角,体现出一种向往的心情,表达对其美好的无限想象。

简之又简的三段经营,形成了“一河两岸”的图式,融合了平远之意,幽远
之境,使冲淡的“淡美”之味氤氲于倪瓒的山水创作之中。

2.2、“一河两岸”的游观视角
“一河两岸”式的构图则是倪攒艺术成熟的标志,体现出构图中以平远的视
角游视自然之景,而游观的视角既是来自“此岸”,又是来自“彼岸”,多重视
角的感知交织出倪瓒栖居的淡然心境,展现出逍遥游于自然的自由精神。

笔者以洪武七年(1372年)《容膝斋图》(图7)为例,此画是平远视角“一河两岸”构图风格的典型代表。

画面中,
近岸平坡之上有两组树木,为画面的视觉焦点,奠定了画面俯
视的平远之景,随着视线的推移,河岸的空亭后,便是浩渺
无边的湖水,无风无波的湖面虚无空静,远岸汀渚以浓墨长皴
逸笔代之,赋予视线无限的延展性,随着层层沙渚纵深引导,便可见平元山脉,
没有崇高峻岭,只在低矮山丘之后,又留大片虚空之意,旷远萧疏,画面经营简
洁“赋性”。


图6 溪山秋霁图·郭溪
日本
学者
中川
宪一看来,倪瓒经营“一河两岸”,采用了与郭熙《溪山秋霁图》(图6)相同的
复合视点,仔细观察确如他所说,以前景为视觉中心,用仰视角度绘画,而后远
山的风景用俯视角度绘画,远山之后无任何描写。

就此他认为,表现逸人高士以
前景为主,而远山只是作为背景出现。

但笔者并不认为远山的描绘“只是背景”一说,“一河两岸”所表现的对自然游视的感知,是建立在对“此岸”与“彼岸”的关照
基础之上的。

庄子言:“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顾曰彼出于是,亦是因彼。

”(《齐物论》)在以“道”观之的“彼”与“此”中,彼即是此,
此亦是彼,两者只是感知的视角不同,并使“我”在这一齐物的过程中,主体性
消失,使我从“小我”物化升华为“大我”的境界,从而获得精神的自由。


图7 容膝斋图
以在倪瓒的“一河两岸”的图式中,“两岸”的“此岸”与“彼岸”的表达,亦是以道观
之的多视角感知。

以此视角再观《容膝斋图》,近景是以古树枯木与树丛掩映下
的空亭为景的“此岸”,倪瓒将人造之物融入自然中,好似云林内心的栖息之所欲
与自然相融,与空亭隔江相对的“彼岸”,似是云林向往的世外桃源,与世隔绝,
不沾尘俗之地;然,亦可以说是空旷静谧的远山的“此岸”对空亭“彼岸”的回望,
这是一种世事变化而万物长存感叹。

他想将短暂一生物化升华,达到与自然永恒
为“一”,实现精神自由。

在这样看来,远山并非只单单为背景而存在的客观物体了,而是齐物下多视
角感知的游观整体的一部分。

以“道”游视于他的自然山水,便是可发现,他不
变图式的表象下,蕴藏着变化的多维视角,所以倪瓒在“一河两岸”图示的多视角感知中“游心于淡”,反映在其平远冲淡的画面之上的便是栖居于平淡天真的心境,从而体现出获得自由的精神。

四、结语
倪攒是传统文人绘画的杰出代表,他的绘画作品是促进绘画艺术发展的宝贵艺术财富。

本论文以以倪攒绘画艺术与庄子思想中“游于心淡”研究切入点,理性和感性的讨论了庄子思想对倪瓒绘画创作中具体的影响。

通过对倪瓒与道家思想关系的解读,来领略绘画中所表现的“道”,感受道家思想意义深远,变化多端。

参考文献
[1]黄苗子、郝家林著《倪瓒年谱》,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吴涤生著《历代国画名作撷英倪瓒》,湖北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

[3]《倪瓒研究(朵云第62期)》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

[4]【元】倪瓒著《清閟阁集》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年版。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元)倪瓒《六日题》,《清閟阁全集》第八卷,见《朵云》第45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总第62期
2(元)倪瓒《云林画谱》见《历代国画名作撷英倪瓒》附录画谱册之二,吴涤生编,湖北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
3(明)郑绩著《梦幻居画学简明》见《倪瓒研究》第50页,陈彦霖著,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17年版
4(宋)郭熙《林泉高致》见《画学集成》298页,王伯敏、任道斌编,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5(元)韩拙《山水纯全集》同上,第608页
6《中国艺术精神》第212页,徐复观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