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大家都喜爱“苏神”?“一诗三词”读懂苏轼跌宕起伏的人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何大家都喜爱“苏神”?“一诗三词”读懂苏轼跌宕起伏的
人生
大家都知道,大文豪苏轼苏东坡才华横溢,一生却屡经贬谪,四处漂泊,但好在他生性豁达,为人率真,又深得道家思想精髓,所以他不仅没有为不幸的遭遇所折服,反而活出了别样的潇洒与风采。

也正因如此,他的诗词、他的性情、他的品格向来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喜爱、所推崇。

苏轼画像
他好交友、好美食、好品茗、好诗词歌赋、也好游历山川。

他身上有许许多多耀眼的光环:他是文学家、是书法家、是工程师、是佛教徒、是美食家、是生性诙谐的乐观主义者,是坚持己见的政治家,是为国为民的士大夫。

他对自己评价是“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

这样的全民偶像,怎能不令人由衷的喜爱呢?
或许造物主是以一种戏谑、又或是悲悯的心态,操控着、成就着苏子的一生。

这有点像在广袤无垠的天地间孕育出了一颗神奇非凡的种子,但要想让它长出奇美绝伦的花朵,土壤、气候、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缺一不可。

那年,从四川眉山间走出的初出茅庐的苏子,就是这样一颗神奇的种子,他的经历与他的成就注定不可分割。

于是,我们看到,这样一个千年一遇的天才、奇才、全才,在经历过金榜题名、乌台诗案、二次复用、多次贬谪种种人生起伏之后,他对于人生独特的认知、体味和领悟。

从足迹的广度来讲,他的一生涉猎极广,可以简单概况为“八三四一”。

“八”指的是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他曾在这些地方担任过知州;“三”指的是他曾是吏部、兵部和礼部这三部的尚书;“四”指的是黄州、汝州、惠州、儋州这几个他曾长期贬谪生活过的地方;“一”指的是他仕途的制高点——在朝任翰林学士。

另一方面,从艺术的成就来讲,苏子则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千
古名篇。

就拿同一词牌名的《江城子》举例来说。

苏子望山时,他会说“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

”(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
苏子观水时,他会说“墨云拖雨过西楼,水东流,晚烟收。

”(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
豪放时,他会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江城子·密州出猎)
婉约时,他会说“翠蛾羞黛怯人看,掩霜纨,泪偷弹。

”(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
悼念亡妻时,他会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离别友人时,他又会说“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江城子·别徐州)
天涯何处无芳草
如今,当我们再来回顾苏子的这一生,最能体现他风尘仆仆的心路历程、体悟他如佛似道的人生领悟,还是他的那“一诗三词”。

公元1101年6月,不久前获得朝廷大赦的苏轼,来到真州游金山龙游寺,这一年他65岁,已是个年逾花甲、白发苍苍的耋耄老人,生命的尽头似乎就在眼前,而事实上,再有两个月的时光他的生命之光便会熄灭。

河南三苏坟像
金山寺存有李公麟(北宋著名画家)画的苏轼像。

我们不难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千帆阅尽、暮暮老矣的苏子,此刻默然伫立,呆望这张自己的画像,回望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感慨万千,纵有不世之经才伟略、忠义浩然之气,此刻却也只能化为了一声无尽的叹息。

他挥笔写下了这首《自题金山画像》,算是对自己的一生的回顾总结。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像
此刻的我啊,心寂静得如同已燃尽的木灰,不再为任何外物所累所动,身体呢,如同没有系住缆绳的小舟,似乎终于可以自由自在的遨游于天地之间。

表面上这是一种感慨,但读过庄子《齐物论》的人都知道,心如死灰正是《齐物论》里描述的一种得道的状态,诗人此时呢很享受内心深处的这份宁静,激情燃烧过后却已不必任何修饰的化境状态。

那么现在的我秉承着这样的心情,是不是就可以客观来评定下自己此生的功业了呢?嘿嘿,那些功业就发生在我谪居过的黄州、惠州、儋州的匆匆岁月里啊!
匆匆岁月
要知道,苏轼曾在八个州都呆过的,这里他自问自答,却并没提到两任过的杭州,也没有提到率众打猎的密州,提到的却是黄州、惠州、儋州,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表面上像是他在蹉跎那些被贬谪的时光,但这时的苏子是何许人也?纵然心有不甘,他又怎会像小儿女般幽怨哀叹呢?
不可否认,这三个地方正是他仕途中的低谷,却也成就了苏子思想和艺术的巅峰,更是他洗尽铅华,精神上受益极大、心灵上收获颇丰的人生时刻。

豁达人生
我们来逐一体会:
黄州(湖北)
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谪到黄州。

这可以说是苏轼人生、艺术的第一个转折点,经过了“乌台诗案”的重创,他只得在困厄黑暗中寻求灵魂的自我拯救,那是一场超越苦难重获自由的精神之旅。

可以说传诵千古的前、后《赤壁赋》是苏子对宇宙、对人生价值在哲学层面的探究,而同时期所作的《定风波》一词则是他处世哲学的尽情展露,但最能体现他谪居黄州时心境的还是这首《西江月》。

苏轼《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世上的事啊,宛如一场大梦,人生难道就是经历几回凉秋而已吗?晚风吹动树叶沙沙作响,在廊里回荡,转眼再望向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些许银丝。

酒虽然易得,却为客人少而忧愁,月即便明亮,但无奈总被乌云遮挡。

这样的中秋之夜,谁又能够与我共赏这孤寂的月光呢?此刻的我,只能拿起这杯残酒,凄然地望向北方。

孤寂赏月
词的上半阕感慨人生短促、感慨时光流逝、感慨壮志难酬,不知不觉便把人带入一种感伤的情绪之中。

词的下半阕,词人直抒胸臆。

“酒贱常愁客少”,委婉地点出他遭贬谪后势利小人避己如水火的情形;“月明多被云妨”,暗喻奸人当道,言路受阻的现状。

这两句流露出词人对世态炎凉的悲愤,又有渴望朝廷能够理解、重用自己的深意,更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为世人理解的凄凉之感。

苏轼不知道这番情怀与谁述说,只能端起这杯酒,黯然神伤地望向朝廷所在的北方。

千言万语、千思万苦尽在这杯浊酒中,千年过后,酒中的愁苦我们今人似乎仍能尝到。

惠州(广东)
公元1094年6月,由于新党执政,苏轼再度被贬,这次被贬至更远的岭外惠州。

宋不杀大臣,大臣获罪,往往以贬谪岭外为最重的刑罚,仅次于斩首。

元佑前期,蔡确在安州作诗,诽谤太皇太后,元老文彦博主张要贬蔡确到岭外,范纯仁听说后,向宰相吕大防劝止道:“我朝自乾兴以来,无人被责过岭,此路早生荆棘已近七十年。

现在如从我们手上,重加开启,将来政局发生变化,恐怕自己也就不免了。

”宰相闻言,就此作罢。

贬谪
后来,哲宗亲政,政局果然大变,不料第一个被贬到岭外的,居然是皇帝一向敬爱的老师——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不同于之前被贬黄州时一度的低迷丧气,这次的苏轼很快便调整
好心态,他甚至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来表达自己随遇而安的乐观精神。

不辞长作岭南人
我们一向视苏轼为豪放派词人鼻祖,可当春日将尽,繁花褪败之际,他也会写下《蝶恋花》这般清新秀丽,又富有情理的婉约派词作。

苏轼《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词的下半阕构想了一幅画面:墙外是一条小路,行人从此经过,只听得墙里佳人荡秋千时欢快的笑声,使行人禁不住驻足,用心地倾听这醉人的欢声笑语。

须臾,佳人的笑声渐渐停歇下来,但行人的心却再也平静不下来。

墙外的行人因听到佳人甜美清亮的笑声,却未见到佳人的模样,而心情起伏跌宕。

墙内的佳人却压根不知道墙外有个男子为她痴痴的苦恼。

墙里秋千墙外道
“多情却被无情恼”与上半阕的“天涯何处无芳草”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写人,一写物,交相呼应。

词人发出如此意味深长的感慨,不禁让人浮想联翩,词人心中那“无情”之人是谁呢?是不是那个不肯重用自己的君王呢?词人明里是在描绘着男子的多情和女子的无情,实际却是对自己与皇帝关系的类比,更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

在这首词里,词人自然流露出对风华流逝的惋惜、官场沉浮的感叹和颠沛流离的无奈。

儋州(海南)
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当政的新党为了将旧党(元祐党人)赶尽杀绝,朝廷对“元祐党人”的贬地作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整。

原来被贬外地的元祐党人,要再向更偏远之地贬谪一次。

再次贬谪
苏子由于在旧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所以即便已被贬谪到惠
州,这次仍被贬到更远的儋州,要知道那时候的海南还是一片莽荒不毛之地。

苏子刚到海南时,甚至无处可居,只能住在一片桄榔林下,而且物资极度缺乏。

苏轼自述是“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生活窘迫异常。

而同时,作为苏轼的弟子秦观,自然也受到牵连,由郴州(湖南)被贬谪到更远的横州(广西)。

在衡州秦观遇到了在这里做知府的孔平仲。

孔平仲是与秦观同一批受到贬谪,落职衡州的,二人处境心境大同小异,秦观因向他赠送了旧作《千秋岁》词。

孔平仲他读了这首词以后,也步原韵和词一首。

苏轼
水边沙外。

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

鹓鹭同飞盖。

携手处,今谁在。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
春风湖外,红杏花初褪。

孤馆静,愁肠碎。

泪余痕在枕,别久香销带。

新睡起,小园戏蝶飞成对。

惆怅人谁会,随处聊倾盖。

情暂遣,心何在。

锦书消息断,玉漏花阴改。

迟日暮,仙山杳杳空云海。

(孔平仲)
花影乱,莺声碎
第二年,秦、孔二人所作的《千秋岁》传到了远谪儋州的苏轼。

苏轼有所感,亦作和词一首。

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

珠泪溅,丹衷碎。

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

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

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

君命重,臣节在。

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

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

相传,这是苏轼生平最后一首词,语气丝毫不减豪放情怀,词人虽屡遭贬谪,但仍存有报国的壮志。

“君命重,臣节在”是对自己一生不屈不挠气节的自白,“乘桴且恁浮于海”表面上是鼓励弟子秦观,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都要勇敢的振作起来。

最后一首词
为什么说是表面上呢?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这里的“由”就是孔子的弟子仲由,他还有个名字更为人所熟,叫做子路。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我的政见主张得不到赏识、行不通, 那我就乘着木排过海而去, 那时跟随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孔子认为子路是很勇猛的,可是缺点是仅仅是勇猛而已,换句话说就是意气用事直肠子。

那么苏子在这里用典,更深一层想表达的意思,是不是为秦观因己而受牵连,而惋惜而内疚呢?
所以说,我们透过这“一诗三词”,便能清晰的看到他早年入世、中年困世、晚年遁世心态上的一路变化、升华。

林语堂先生对苏轼曾做过一段经典的评价:“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

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生动而有力,虽须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


晚年苏轼
作为千百年后的我们,今天再来读苏轼的诗词,内心除了高山仰止的崇拜,对其经历不幸的同情惋惜,更要学习他那包容一切、随遇而安的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顺境时不得意忘形,面对逆境时不灰心丧气,让生活体验度不因外界的风雨而受到影响。

笑对人生,笑看未来!
笑对人生
喜欢请您关注我,您的点赞、评论、转发都是对我最大的支持哦!#苏轼##诗词##历史##人生##正能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