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鲁甸县某铅锌矿矿山灾评评估--53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前言
1.1任务由来
xx县铅锌矿位于xx县城西北方向水磨镇境内,属于私营企业。
该矿于2006年3月编制了《xx县铅锌矿小矿地质简测报告》,并于4月委托昆明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对矿山进行了地质普查,编制了《xx县铅锌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对保有储量进行了核实,并取得了采矿许可证(见附件2),该铅锌矿为地下开采,矿井设计开采能力为5万吨/年,工业储量200万吨,可采储量150万吨,服务年限30年。
铅锌矿为了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特委托xx勘察设计研究院承担对该矿矿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目的是为防治地质灾害提供相应的技术依据(委托书见附件1)。
1.2评估工作目的、方法与技术标准
1.2.1评估工作目的及任务
通过对评估区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的调查和相关资料收集后的综合分析、研究,初步查明评估区范围内的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类型、分布、规模,对矿山建设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分析评估矿山建设和运营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可能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作出预测和综合评价,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进行场地适宜性评价,为矿山建设项目地质灾害防治和规划及决策提供依据。
评估工作的任务是:
(1)通过对评估区地质灾害调查和资料的综合研究,初步查明评估区范围内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类型、分布、特征及危害性;
(2)对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
(3)对矿山建设工程可能引发、加剧和本身遭受的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进行预测评估;
(4)依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综合评估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分区段划出危险性等级,并说明各区段主要地质灾害种类和危害程度。
(5)对矿山建设适宜性作出评价,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与建议。
1.2.2评估工作执行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
评估工作遵照的政治依据和技术标准是: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
2、《关于做好小型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xx省国土资源厅,云国土资环[2003]11号文);
3、《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xx国土资环[2004]267号,2004年6月21日);
4、《关于印发xx省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的通知》及附件《xx省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云国土资环[2003]292号,2003年9月30日);
5、《全国矿山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实施细则(试用稿)》。
并参照以下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
1、《矿山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国土资发[2000]01号);
3、《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01年3月);
4、《工程地质编图规范(1:50~1:100万)》(ZBT14004-89);
5、《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1:20万)》(ZBT14002-89);
6、《工程调查规范(1:2.5~1:5万)》(ZBT14003-89);
7、《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察规范(1:5万)》(GB/T14158-93);
8、《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10、《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1.3评估范围
xx县铅锌矿矿区范围由4个拐点坐标构成,见表1-1,矿区范围平面形态呈南北向延伸的近矩形,矿区范围按主含矿延长方向为长边,矿化带出露的最大宽度为短边,矿区面积2.8501km2,详见附图1。
评估区范围根据矿区建设用地范围及矿山开采巷道的布设、矿山工业设施的布置及附属设施的布置,综合考虑矿区活动影响范围和周边地质环境确定。
评估区范围在矿区范围基础上适当向外延伸200-300米,局部至次级斜坡,评估区范围包括可能导致矿区遭受地质灾害的区域及矿区开采可能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区域,确定评估区总面积为7.2km2。
铅锌矿矿山范围拐点坐标表
1.4评估级别的确定
xx县铅锌矿设计生产规模5万吨/年,按《xx省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求(试行)》之规定,铅锌矿建设规模属小型矿山,项目重要性为一般矿山建设项目。
评估区位于云贵高原北部边缘斜坡地带,属构造溶蚀、侵蚀中山地貌,地质构造简单,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水、岩溶水,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岩性岩相变化较小,岩土体工程性质较好,地质灾害发育一般,人类工程活动一般,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总体复杂程度为中等复杂。
根据xx国土资源厅颁发的《xx省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及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之规定,该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级确定为三级评估。
1.5评估工作概述
接受xx县铅锌矿的委托后,我院立即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在收集与工程相关的资料基础上,分析研究,编制了评估纲要,随之进入工作区进
行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调查工作。
该矿区评估工作在充分收集、整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实地开展较为详细的地面、井下调查工作,并认真核实、访问井下开采中可能出现或已出现的地质灾害情况,对矿区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特征、地质环境及井下开采时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及开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安全隐患进行综合研究,编制评估报告。
完成实物工作量见表1-2。
完成工作量表
表1-2
本项目收集的主要资料如下:
(1)《xx县铅锌矿小矿地质简测报告》(xx县铅锌矿,2006年3月);
(2)《xx县铅锌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昆明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2006年4月);
(3)《1:20万xx幅区域地质报告》(xx省地质局,1978年);
2、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
2.1地理位置
评估区位于xx省北部,云、贵、川三省交界处的xx县境内,行政区划隶属于xx县水磨镇龙树村,评估区面积约7.2 km2。
xx县位于xx省东北部,昭通地区南部,牛栏江北岸。
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03°09′一103°40′、北纬26°59′一27°32′之间。
东北与昭通市接界,东南与贵州威宁县毗邻,南部和西部与会泽、巧家两县隔牛栏江相望,为xx省较偏远的县份之一。
县境内山高谷深,交通状况十分落后,只有较低等级的公路与外界相连。
县人民政府驻文屏镇,距省会昆明市447公里,距昭通行署所在地昭通市27公里。
评估区位于xx县城西北缘,至xx县城有114km的县乡公路相连,至成昆铁路昭通火车站75km,交通尚属方便,具体位置详见交通位置图(图2-1)。
2.2水文、气象、植被特征
2.2.1水文
评估区位于xx省xx县北部,总体属长江水系。
区内地表水系不发育,大气降水常沿裂隙和岩溶漏斗渗入地下而形成伏流,由北向南迳流、排泄,最终纳入洒渔江。
洒渔江由西南向东北径流,经大观与洛泽河相融,后于盐津境内接大白水江汇入横江,最终于水富注入长江。
2.2.2气象
xx县地理位置位于云贵高原之北缘的半坡间,属于亚热带高原性季风气候,由于地势南高北低,山脉多呈南北走向或西南东北向,冷空气易进难出,普遍具有全年气温不高,空气湿度较大,雨多、风多、雾大,垂直分带气候明显等特点。
xx县城平均气温12.5℃,最高气温29.5℃,最低气温-12.5℃,11月至次年3月属霜冻期,年平均降雨量为910-930mm,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降水形式以降雨、雪、霜为主。
年平均风速较小,多为北西风、北风,年平均风速2.1m/s。
由于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此时间高频率降雨,对地质灾害的发生起着重要促进作用。
2.2.3植被特征
xx县境内山林分布广泛,植被以针叶林为主,其次为灌木林及杂草等,常见植物有杉树、xx松、麻栎、西南野古草,植被覆盖尚好。
评估区植被类型以灌木林为主,其次为杂草,覆盖率约25%。
2.3地形地貌特征
评估区地貌类型属于构造侵蚀中山地貌(评估区总体地形地貌见照片2-1)。
沟谷溶蚀下切、风化剥蚀等作用较强烈,沟谷断面多呈“V”字型,相对高差150~450m,沟谷一般下部陡,谷底多无积水,上部斜坡较缓,溶丘台地、落水洞较多。
评估区微地貌主要为斜坡地形,总体南西北高东南低,地面标高一般2000~2400m,地形坡度16~40°。
最高点位于评估区西北部,地面标高2408m,最低点位于评估区南部沟谷中,地面标高1993m,
相对高差415m。
评估区降
水丰富,且雨量集中,大气
降水地表径流以片流的形
式沿地表由北向南径流,故
区内广泛发育由北向南的
冲沟,冲沟一般规模不大,
具明显季节性,沟内平时无
水流,沟底搬运作用不明显
(区内主要冲沟特征见表2 照片2-1评估区总体地形地貌—1,照片2-2、2-3)。
表2—1评估区主要冲沟特征表
沟谷编号沟谷长
度(m)
规模
沟底纵
坡(‰)
沟水
流量
(l/s)
活动性情况谷宽
(m)
谷深(m)
底宽
(m)
G1350 20 4-8 2 285 无沟谷岸坡较陡,岩体风化层较厚,土层松散,中上游见岸坡小规模坍塌,目前基本稳定。
G2300 13 5-10 2.5 200 无沟谷岸坡较陡,土层松散,中上游偶尔见岸坡小坍塌,水土流失严重。
G31465 25 13-40 5-15 129 无沟谷岸坡较陡,沟谷侧蚀作用明显,两岸基岩出露,中上游偶见岸坡小规模坍塌及岩石掉块现象,目前不稳定。
G4520 23 3-7 2 192 无沟谷岸坡较陡,岩体风化层较厚,土层松散,中上游偶尔见岸坡小坍塌,冲沟扩张现象明显,活动性较强。
照片2-2 C4冲沟流域形态照片2-3 G3冲沟流域形态2.4地层岩性与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2.4.1地层岩性
评估区出露地层一览表
界系统组代号
厚度
(m)
岩性特征分布
新生界第
四
系
Q4el+dl0~7.0 红粘土、粘土夹碎石
广泛分布于评估区坡麓
及局部缓坡冲沟地带
古生界二
叠
系
上
统
峨眉山
玄武岩
组
P2β202.0
灰、深灰色致密玄武
岩,杏仁聚斑状玄武
岩,上部夹多层凝灰
岩。
分布于评估区北西部,
呈条带状展布下
统
栖霞
茅口组
P1q+m>500
灰、深灰色中厚层状
灰岩,白云质灰岩、
白云岩。
为本矿区含
矿层位。
岩层产状100
∠25,岩体风化强烈,
全风化层厚3—8m。
分布于评估区中部及西
部,呈南北向展布
从上表可看出,评估区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为:二迭系下统栖霞茅口组、二迭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新生界第四系,岩性主要为中厚层状灰岩、
白云质灰岩、白云岩,致密玄武岩,杏仁聚斑状玄武岩,松散堆积层等,其特征详见地层一览表表2-2。
2.4.2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根据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将评估区岩土体划分为松散土体(Ⅰ)和岩体(Ⅱ)两大类,其中岩体进一步划分为块状结构坚硬岩体(Ⅱ1)、层状结构较坚硬岩组(Ⅱ2)2个亚类(见岩土体类型特征表2-3)。
表2-3 岩土体类型特征表
2.5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2.5.1地质构造
本区区域构造位置属川滇经向构造体系之绿汁江—小江南北构造带东缘与其东侧滇东多字型构造的结合部位罗马口构造带上。
评估区位于区域构造五里牌断层之西盘,阿鲁块向斜北翼之东。
见构造纲要图2-2。
5
2.55
2.50图2-2 构造纲要图
评估区位置
向斜
五里牌断层(F1),走向近南北,倾向东边,长约23km,倾角较陡,为压性断层,西盘下降,东盘上升,西盘地层为P1q+m地层,东盘地层为O2q、D2q、P1l、P1q+m地层, 评估区位于其北端之北西部,该断层两盘岩层之走向不一致,局部缺层,挤压破碎现象发育。
为矿区的主要含矿构造。
阿鲁块向斜(Ⅰ1) :评估区位于其北端之北东,该向斜位于罗马口和野牛塘之间呈北东—南西向延展,轴线方位约15°—30°,核部地层为T1地层,两翼地层为P2x,轴长约50km,核宽约8km,圈闭面积300km2,两翼产状∠10°—20°,平面呈透镜状,剖面对称,转折端为浑圆状,枢纽呈缓波状向南扬起,东翼被北东向罗马口断层破坏,但总体保存完好,发育次级褶曲。
2.5.2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本区自老第三系形成高原夷平面以来,新构造运动以间歇性抬升为主,山高谷深,老第三系形成的夷平面,由于地壳强烈抬开,河流下切形成300~500m的陡坡峡谷,多呈“V”字型,洒鱼河河谷发育有崩塌陡崖和大量崩积物,河岸发育有小面积二、三级阶地,灰岩地段发育一至三层水平溶洞,数百米宽的平坦堆积物,显示了上升的差异性。
第三系地层揉皱、滑坡、泥石流发育,侵蚀性冲沟多见,无不显示新构造运动的活动性。
xx县内新构造运动强烈,南北向药山构造带南段邻近小江断裂带附近,地震、山崩、地滑现象频繁出现。
自1916年—1952年三十六年间,沿北东向罗马口构造带之铅厂、xx、昭通一线、六级以上地震一共发生过三次;直到近期仍在活动,对评估区影响甚大。
2006年8月10日18时26分,xx县
境内发生5.6级地震,是继2005年“11·15”、“11·26”两次地震不到一年时间的又一次强烈地震,三次地震震中均在xx县桃源乡、茨院回族乡、大水井乡、文屏镇以及临近的昭阳区布嘎回族乡、守望回族乡、永丰镇一带。
地震波及昭通市11个县区,造成35个乡镇264个村民委员会4276个村民小组不同程度受灾。
据国家质量标准技术监督局2001年2月2日颁发的1:400万《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范,xx县为抗震设防Ⅶ度区,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分组为第一组。
综上评估区属地壳较稳定区。
2.6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
2.6.1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1)地下水类型
根据地下水赋存形式及地下水活动特征,评估区内地下水类型划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三种类型。
①孔隙水:主要赋存于松散的碎石土、粉质粘土、粘土中,接受大气下渗补给,迳流缓慢,多分布于平缓山坡及山间谷地,一般以泉或散溢流形式排泄补给下伏裂隙水、岩溶水,地下水动态变化大,含水层一般富水性弱,平均迳流量为0.77L/S·㎞2。
②裂隙水:主要赋存于P2β地层中,岩性以玄武岩、杏仁聚斑状玄武岩为主。
该套地层在评估区东侧呈南—北向展布,地下水接受大气降水下
渗补给,一般在沟谷中以泉或散溢流形式排泄,其运移途径短,动态较稳定,地下水迳流模量为1.8 L/S·㎞2,地下水类型以HCO3-Ca为主。
③岩溶水:主要赋存于P1q+m地层中,岩性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
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常沿裂隙和漏斗注入补给地下而形成伏流,由于评估区处于阿鲁块向斜北翼之东,地下水顺层面溶隙向低洼处及河谷迳流排泄而形成分流形式,水动态一般变化大。
地下水迳流模量21L/S·㎞2,地下水类型为HCO
、HCO3- C a ·Mg型为主。
3-Ca
(2)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铅锌矿赋存于二迭系下统栖霞茅口组(P1q+m),其岩性主要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组成,地下水类型为岩溶水。
矿床的充水因素是:矿区铅锌矿体的围岩均为碳酸盐类岩石,该带岩溶垂直裂隙发育,大气降水常沿裂隙和漏斗注入地下而涌水矿坑,矿区含水层地下水对矿区有一定危害,现今坑道内积水较少,本矿床是以岩溶水充水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属中等复杂类型。
2.6.2矿区工程地质条件
矿区地层二迭系下统栖霞茅口组为主,坡体岩土体类型为散体结构,基岩为层状结构较坚硬岩组、块状结构坚硬岩组,产状较陡,倾向100°,倾角25°。
松散体与基岩界面为潜在软弱结构面组合,在坡体陡峻、松散体较厚处易诱发松散体滑坡。
矿体围岩均为层状较坚硬岩体,硐室成形较好,围岩类别为Ⅲ类,在爆破震动下,开采局部可能会形成掉块、落石或小规模坍塌。
矿区工程地质条件为中等类型。
2.7地质环境小结
评估区位于云贵高原之北缘的半坡间,属于亚热带高原性季风气候,地形起伏,高差大,地形坡度一般16~40°,植被覆盖较差;出露地层为二迭系下统栖霞茅口组,二迭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和新生界第四系,岩性主要为中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致密玄武岩,杏仁聚斑状玄武岩,松散堆积层等,风化程度强~中等风化,层间结构面结合较好,岩性岩相相对稳定,矿区岩土工程性质相对较好;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水、岩溶水及裂隙水,各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中等,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属中等复杂;区域构造位于五里牌断层西边,阿鲁块向斜北翼之东,区内无活动断裂构造,地质构造较简单,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区内人类工程活动主要表现为小规模的采矿活动,对地质环境有一定影响。
综合评定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复杂。
3、评估区社会经济状况
3.1人口、聚落、经济状况
评估区位于xx省东北部昭通地区南部,隶属xx县水磨镇龙树村,xx县境东西横距50公里,南北纵距60 km。
总面积1485.45 km2。
其中山区1305.45 km2,占总面积的87.9%,坝区180km2,占12.1%。
人口密度170人/ km2。
全市辖14个区,4个区级街道办事处,152个乡(镇)。
市区设东城、西城、甫城、北城4个街道办事处,农村设14个区,即蒙泉、土城、永丰、守望、博禄、北闸七盆河、靖安、洒渔、乐居、苏甲、炎山、大山包、大寨子。
全
县有区辖镇11个及22个民族乡(13个回族乡、2个苗族乡、6个回族彝族乡、1 个回族苗族乡)。
3.2评估区土地利用现状
评估区内主要为斜坡地形,现状土地利用以自然闲置坡地、缓坡耕地及少部分采矿工作区为主。
闲置坡地主要分布于区内地势陡竣或坡顶部位,植被较发育;耕地集中分布于区内坡体平缓地带,以旱地为主,耕种玉米、荞麦等农作物;矿山弃渣场布置于采矿巷道附近,采矿所产生的废渣多沿区内倒放于溪沟中,现矿山在候家沟冲沟主井口弃渣场段修筑了一拦渣坝,对地质环境的破坏有一定制约作用。
3.3评估区内地质遗迹及保护区建设情况
据调查,评估区内无观赏性、科研性、受保护的自然景观及地质遗迹及取水源地。
3.4评估区人类工程活动
评估区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山间坡地耕种及采矿,山间坡地耕种对区内地质环境影响小,而由于矿山开采采用地下开采方式,平硐结合盲斜井开拓,掘进时使用炸药,有一定矿尘排放,但矿山生产规模小,进入大气的矿尘较少,不会引起较大污染;开采出的废渣,目前都排入冲沟中,对下游地下水及环境造成一定污染,因此,采矿活动对地质环境有一定影响。
4、评估区矿床地质特征及开发利用
4.1矿区概况
矿区隶属水磨镇西部龙树村,矿山已修筑了一条与龙树至水磨相连的土石公路,此路为该矿区主要对外的交通要道,交通尚属方便。
矿区允许开采由4个拐点连线圈定的范围,平面形态近似矩形,面积2. 8501km2,允许开采高程2380~1900m。
矿区出露地层为二迭系下统栖霞茅口组、二迭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及新生界第四系,矿体赋存于二叠系下统栖霞茅口组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中,经过地质工作,对矿区矿体进行储量计算,工业储量200万吨,可采储量150万吨。
根据矿区内构造
复杂程度、资
金、设备、人员、
市场因素以及
矿山总体规划
要求,矿井设计
开采能力5万
吨/年,服务年
限为30年。
矿山主井口(照片4-1)
矿井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矿井开拓以平硐结合盲斜井沿矿体走向进行人工采掘,辅以机械通风、矿灯照明。
主井口担负矿石、相关的设备等
运输,并作通风井口,主井(见照片4—1)位于评估区西南部,断面尺寸2.5×2m,目前掘进300余米,风井位于主井口北—北西约500m处。
4.2矿石类型
矿区矿床成因为热液成因,属中温~高热金属矿床。
矿体赋存于二叠系下统栖霞茅口组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中,矿层层位、厚度较稳定,矿体呈层状、透镜状、扁豆状产出,矿体厚度1.6~2.8m,矿体倾角60°-80°之间,铅加锌品位6~18%,平均品位12%左右,有害杂质含量均低于工业指标允许含量,品位特征锌高铅低,矿石类型为块状黄铁矿化铅锌硫化矿,金属矿物主要为闪锌矿,其次为方铅矿、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方解石、重晶石。
4.3采矿历史及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该矿区开始开采于90年代末期,当时由附近村民组织开采,尔后时采时停。
铅锌矿现正在处于建设阶段,设计生产规模为5万吨/年,为私营企业,开拓方式为平硐与盲斜井结合方式开拓、机械通风、自然排水,随着矿山建设与巷道掘进,矿山地质环境亦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这表现在:矿区社北部及坑口工业场地附近分布数个老巷道,巷道口断面多在2.0×2.0m,延伸长度约20-80m,开采规模不大,现已废弃,但形成了较小规模老采空区,采空区附近地表变形痕迹清晰,坑口工业场地附近老采空区内出现小规模地面塌陷以及两户人家房屋开裂变形。
矿山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有影响的主要表现为矿尘和废渣。
现今开采出的废渣目前都排入冲沟
中,将对地下水及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由于开采为硐采方式,掘进时使用炸药,有一定矿尘排放,但矿山生产规模较小,矿硐中有地下水渗出,地下水溶解部份矿尘后,进入大气的矿尘较少,不会引起大的污染。
总之,采矿历史对地质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4.4采矿工程及辅助设施布置情况
矿区目前为主风井各一个,主井为平硐与盲斜井结合,布置于评估区西南部部,X坐标:3009062.15,Y坐标: 35343518.77,海拔高程2128m, 风井为斜井,布置于主井北——北东500m斜坡上。
矿井断面2.5×2.2m,配置主风扇一个,走向短臂式采矿、机械通风、自然排水,矿车运输;用380伏输电线路供电,矿灯照明。
矿渣均排入位于主井口附近冲沟中。
4.5开采方案、采矿工程分析
4.5.1开采方式分析
矿体赋存于二叠系下统栖霞茅口组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中,矿层层位、厚度较稳定,呈层状,透镜状、扁豆状产出,矿体厚度1.6~2.8m,分布高程2380~1900m,矿体现倾向东,倾角一般60°-80°之间,结合该矿区属于构造溶蚀、侵蚀中山的地形地貌条件、矿层储量及设计矿井开采的可采储量为150万吨的现状,采用平硐与盲斜井结合开拓方式比较适宜。
4.5.2采矿工程分析
矿体赋存于二叠系下统栖霞茅口组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中,矿
层层位、厚度较稳定,矿体呈层状,透镜状、扁豆状产出,矿体厚度1.6~2.8m,矿体倾角60°-80°,铅锌矿开拓矿井巷道穿过二叠系下统栖霞茅口组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中,均属于层状结构硬质岩组,其抗压强度高,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根据矿区地形地貌、矿体赋存条件,采用平硐、盲斜井开采方案,由高向低,从上至下逐步分段开采,开采高程2380~1900m,分为各块段开采,设2040m、2000m、1960m三个生产中段,2080m水平为主回风水平。
2040m、2000m、中段为平硐开拓,1960m中段为盲斜井开拓,通过2000中段平巷内开拓盲斜井与1960m中段运输平巷相连,资源回采率要求70%。
矿区采用的方法为“沿走向多分段崩落法”,其方案是将阶段运输平巷沿矿体切割成数个矿块,利用矿体较大的自重,沿倾向用凿岩机人工开采。
矿区目前为井下开采,主矿井走向约21°方向,井口标高2128m,井深140m,开挖至90m 时,沿145°方向近似顺岩层开拓工作面。
4.6采矿工程对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
矿山开采属硐井开采,设计开采能力为5万吨/年,采矿工程对矿区地表、井下地质环境均有影响,其对地表的影响或破坏主要表现:(1)侵占土地、破坏植被
开拓矿硐形成的弃渣堆放于主井口附近,弃渣堆放侵占土地,破坏植物。
(2)对下游地区水资源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主要是主井口附近大气降水及坑道排水,沿排入冲沟的矿石弃渣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