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i异质结太阳电池

合集下载

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综述

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综述

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研究现状一、引言:进入21世纪,传统的化石能源正面临枯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寻求可再生能源的迫切性。

据《中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1999白皮书统计,传统化石能源随着人们的不断开发已经趋于枯竭的边缘,各种能源都只能用很短的时间,石油:42年,天然气:67年,煤:200年。

而且,由于大量过度使用这些能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达210万吨,并呈上升趋势,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空气中大量二氧化碳、粉尘含量已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人们需要一种储量丰富的洁净能源来代替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

而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正符合这一要求。

太阳能每秒钟到达地面的能量高达80万千瓦,若把地球表面0.1%的太阳能转为电能,转变率5%,每年发电量就可达5.6×1012千瓦小时。

而我国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理论储量达每年1700亿吨标准煤,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非常广阔。

在太阳能的有效利用中,太阳能光电利用是近些年来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是其中最受瞩目的项目之一。

太阳能电池的研制和开发日益得到重视。

本文简要地综述了各种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种类及其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二、国外异质结太阳能电池1、TCO/TiO2/P3HT/Au三明治式结构的p-n异质结的太阳能电池2005年5月份,Kohshin Takahashi等发表了TCO/TiO2/P3HT/Au三明治式结构的p-n异质结的太阳能电池,电池结构如图1。

图1 ITO/PEDOT:PSS/CuPc/PTCBI/Al结构太阳能电池简图图2 TCO/TiO2/P3HT/Au电池结构示意图同时采用了卟啉作为敏化剂吸收光子,产生的电子注入到TiO2的导带,有效地增加了短路电流。

测得的短路电流JSC=1.11mA/cm2,开路电压VOC=0.50V,填充因子FF=48%,能量转化效率PCE=0.26%。

HIT太阳能电池

HIT太阳能电池

高效HIT太阳能电池的发展现状2013-5-27 13:17|发布者: |查看: 1973|评论: 0|原作者: 乔秀梅,贾锐等|来自: Solarzoom摘要: 摘要:带有本征薄层的异质结(Heterojunctionwith Intrinsic Thinfilm(HIT))太阳能电池起源于Hamakawa等设计的a-Si/c-Si堆叠太阳能电池,与单晶、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相比,其具有低温工艺,高的稳定性等优点, ...摘要:带有本征薄层的异质结(Heterojunctionwith Intrinsic Thinfilm(HIT))太阳能电池起源于Hamakawa等设计的a-Si/c-Si堆叠太阳能电池,与单晶、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相比,其具有低温工艺,高的稳定性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文介绍了HIT太阳能电池的基本结构和能带并对其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根据相关文献从清洗,透明导电氧化层(TCO)的制备,非晶硅层的制备,背表面场的制备等方面深入分析了HIT太阳能电池的技术发展状况,并以三洋公司为引线,简单介绍了HIT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发展现状。

关键词:HIT;太阳能电池;结构;特点;技术发展;产业发展1HIT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及其特点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基本结构HIT电池的本质是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于1951年就已经提出了异质结的概念,并且进行了理论分析,但是由于当时制备异质结的工艺技术十分复杂和困难,所以异质结的样品迟迟没有制备成功。

1960年Anderson成功的制备出高质量的异质结样品,还提出了十分详细的理论模型和能带结构图。

带本征薄层异质结(HIT)太阳能电池是由MakotoTanaka 和MikioTaguchi等人于1992年在三洋公司第一次制备成功。

图1为常见的双面异质结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其特征是三明治结构,中间为衬底p(n)型晶体Si,光照侧是n(p)-i型a-Si膜,背面侧是i-p+(n+)型a-Si膜,在两侧的顶层溅射TCO膜,电极丝印在TCO膜上,构成具有对称型结构的HIT太阳电池。

太阳能电池第一、二、三代发展进程

太阳能电池第一、二、三代发展进程

太阳能电池第一、二、三代发展进程目前的电池片技术绝大部分(大概96%)是硅晶技术,不管是PERC还是TOPCon,还是HJT都是基于硅晶材料。

他的优势是量产成本低,光电转换效率高,是市场主流技术。

还有部分(4%左右)是薄膜电池,包括碲化镉,铜铟镓硒,钙钛矿等技术。

但他的成本较高,光电效率低,所以量很少。

晶硅/薄膜电池技术路线:光电转化效率:HJT+钙钛矿,是行业趋势。

技术发展史:→ 第1代:铝背场BSF电池 (2017年以前)→ 第2代:PERC电池 (2017年至今)→ 第2.5代:PERC+/TOPCon(隧穿氧化钝化电池)→ 第3代:HJT电池(也叫HIT电池,俗称异质结电池,全称晶体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 第4代:HBC电池(也称IBC,即叉指式背接触电池,可能潜在方向)→ 第5代:钙钛矿叠层电池 (可能潜在方向)。

材料发展史:第一代太阳能电池——以单晶硅、多晶硅为代表的硅晶太阳能电池。

目前这技术发展成熟且应用最为广泛,目前面对的问题是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对原料要求太高,以及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工艺过于复杂等问题。

第二代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以CdTe、GaAs及CIGS为代表的的太阳能电池。

该技术与晶硅电池相比,优势在于所需材料较少且容易大面积生产,成本方面优势较明显。

第三代太阳能电池——基于高效、绿色环保和先进纳米技术的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如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s)、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和量子点太阳能电池(QDSCs)等。

钙钛矿电池钙钛矿是一类陶瓷氧化物,其分子通式为ABO3 ,呈八面体形状,结构特性优异;此类氧化物最早被发现,是存在于钙钛矿石中的钛酸钙(CaTiO3)化合物,因此而得名。

钙钛矿晶体的制备工艺简单,光电转换效率高,在光伏、LED等领域应用广泛。

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perovskite solar cells),又被称作新概念太阳能电池,是利用钙钛矿型的有机金属卤化物半导体作为吸光材料的太阳能电池,属于第三代太阳能电池。

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综述

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综述

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研究现状一、引言:进入21世纪,传统的化石能源正面临枯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寻求可再生能源的迫切性。

据《中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1999白皮书统计,传统化石能源随着人们的不断开发已经趋于枯竭的边缘,各种能源都只能用很短的时间,石油:42年,天然气:67年,煤:200年。

而且,由于大量过度使用这些能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达210万吨,并呈上升趋势,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空气中大量二氧化碳、粉尘含量已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人们需要一种储量丰富的洁净能源来代替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

而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正符合这一要求。

太阳能每秒钟到达地面的能量高达80万千瓦,若把地球表面0.1%的太阳能转为电能,转变率5%,每年发电量就可达5.6×1012千瓦小时。

而我国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理论储量达每年1700亿吨标准煤,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非常广阔。

在太阳能的有效利用中,太阳能光电利用是近些年来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是其中最受瞩目的项目之一。

太阳能电池的研制和开发日益得到重视。

本文简要地综述了各种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种类及其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二、国外异质结太阳能电池1、TCO/TiO2/P3HT/Au三明治式结构的p-n异质结的太阳能电池2005年5月份,Kohshin Takahashi等发表了TCO/TiO2/P3HT/Au三明治式结构的p-n异质结的太阳能电池,电池结构如图1。

图1 ITO/PEDOT:PSS/CuPc/PTCBI/Al结构太阳能电池简图图2 TCO/TiO2/P3HT/Au电池结构示意图同时采用了卟啉作为敏化剂吸收光子,产生的电子注入到TiO2的导带,有效地增加了短路电流。

测得的短路电流JSC=1.11mA/cm2,开路电压VOC=0.50V,填充因子FF=48%,能量转化效率PCE=0.26%。

微晶硅工艺原理及异质结电池应用分析

微晶硅工艺原理及异质结电池应用分析
➢ 微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工艺与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兼容,且光谱响应更宽、基本无光致衰退效应。近 年 ,Sobajima等将高压沉积技术引入到微晶硅薄膜的制备过程,使沉积速率增加到 8.1nm/s,光电转换效率 达 6.3%。 Smirnov等通过优化运行条件,将串联微晶硅薄膜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提高到11.3%。
PECVD 200以下 High 长 1~10
膜表面需要晶化必理 漏电流大 晶粒大小不均一 晶粒大面积生长不均一
Low
High
NMOS
非结晶状态
部分结晶状态
Bad
Good
太阳电池窗口材料,薄膜晶体管
4
本周专题:微晶硅工艺原理和应用情况探讨
图:微晶硅(μc-Si)、非晶硅(a-Si)、多晶硅( p-Si)的结构区别
a-Si TFT
0.5-1.0 NMOS
较好 简单 易 差 好 低
u c-Si TFT
>1.0 NMOS
较好 简单 易 好 好 低
5
本周专题:微晶硅工艺原理和应用情况探讨
微晶硅在异质结电池领域应用:7月,经世界公认权威测试机构德国Institut für Solarenergieforschung in Hameln ( ISFH )研究所测试,安徽华晟异质结项目研发的166尺寸单晶HJT电池转换效率达到创纪录的25.23%,实现华晟 在HJT电池技术上的阶梯式进展。
6.21 6.22 6.23 6.25 6.28 6.29 6.30
7.1 7.2 7.5 7.6 7.7 7.8 7.9 7.12 7.13 7.14 7.15 7.16 7.19 7.21 7.22 7.23 7.26 7.27 7.28 7.29
资料来源:深交所、天风证券研究所

界面缺陷态密度与衬底电阻率取值对硅异质结光伏电池性能的影响

界面缺陷态密度与衬底电阻率取值对硅异质结光伏电池性能的影响

界面缺陷态密度与衬底电阻率取值对硅异质结光伏电池性能的影响*周骏1,2,邸明东2,孙铁囤3,孙永堂2,汪昊2(1.宁波大学理学院光学与光电子技术研究所, 浙江宁波315211)(2.江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系, 江苏镇江212013)(3.常州亿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常州213223)在不同的异质结前界面缺陷态密度(D it1)和异质结背界面缺陷态密度(D it2)条件下,对P型单晶硅(c-Si(p))为衬底的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TCO / a–Si: H (n+) / c–Si (p) / a–Si: H (p+) / TCO)的衬底电阻率R与电池性能的关系进行数值研究。

结果表明:衬底电阻率R的取值不仅决定于异质结前界面缺陷态,也与异质结背界面缺陷态有关,即前界面缺陷态密度D it1决定衬底电阻率的最优值R op,且R op随着D it1的增大而增大; R>R op时, 背界面缺陷态密度D it2对衬底电阻率的可取值范围具有较大影响,D it2越大可取衬底电阻率的范围越小。

关键词:SHJ太阳能电池;c–Si (p)衬底电阻率;c–Si (p)/(a–Si: H)界面缺陷;AFORS_HETPACC:7340L, 8630J, 61851 引言对于以c-Si(p)为衬底的硅异质结(SHJ)太阳能电池,异质结界面特性对电池的性能有显著影响[1-2],如衬底电阻率与异质结界面c–Si耗尽区厚度的关系,以及由此引起的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变化[3]等。

然而,对于c-Si(p)衬底电阻率与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关系,目前研究的还不够深入,长期以来都是将R=1.0Ωcm作为衬底的最佳电阻率,而将R=1.0~25.0Ωcm视为可用的衬底电阻率[4-5]。

最近,文献[6]研究不同前异质结界面缺陷态密度情况下衬底电阻率与电池性能的关系,指出衬底电阻率最优值R op的取值将随着前界面缺陷态密度D it1的降低而减少,突破了人们一直以来认为R=1.0Ωcm为衬底的最佳电阻率的观点。

文献综述 硅基异质结太阳电池的研究

文献综述 硅基异质结太阳电池的研究

文献综述硅基异质结太阳电池的研究————————————————————————————————作者:————————————————————————————————日期:华南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文献综述硅基异质结太阳电池的研究班级_______09级信息工程2班__ 姓名___________胡思凯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200931281039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耿魁伟____________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引起人类的极大关注[1 3]。

目前,大规模商业化太阳能电池仍以硅太阳能电池为主,正开发的有GaAs[4]、GaN[5]、CdS[6]、铜铟硒[7]和ZnO[810]等新型材料太阳能电池。

其中,GaAs和GaN太阳能电池虽在空间应用中比硅太阳能电池更有优势,但属于!族化合物,挥发性强、工艺复杂,制备成本高;CdS和铜铟硒对人类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不符合绿色环保能源发展的要求。

氧化锌(ZnO)由于其优越的物理特性,如具有较大的禁带宽度(室温,~3。

37 eV)和激子束缚能(~60 mV),而且热稳定性好、抗氧化性能优越,已经成为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II–VI族半导体材料,其在光电子应用领域也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关于硅基ZnO薄膜的生长及发光性质已有广泛的研究,但对于P型硅纳米线(SiNWs)为衬底上制备ZnO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尚不成熟。

硅纳米线是新型的一维纳米材料(SiNWs),由于其自身所特有的光学、电学性质和半导体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已越来越引起纳米科技界的广泛关注。

通过最近几年的研究表明,SiNWs料具有很强的广谱光吸收特性和室温下的可见光发光特性。

因此,对一维纳米材料形貌的控制、生长机理的探索以及各种性能的测量与改进,是人们研究的重点.一。

目前,化学腐蚀法和化学气象沉积(cvd)已经成为制备SiNWs主要的2种技术.此次毕业设计打算以这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备SiNWs,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1.化学腐蚀法,HF溶液4。

hjt转化效率的极限

hjt转化效率的极限

hjt转化效率的极限【原创实用版】目录1.HJT 电池概述2.HJT 电池的转化效率极限3.HJT 电池转化效率极限的挑战与前景正文一、HJT 电池概述HJT 电池,即异质结太阳能电池,是一种采用非晶硅(a-Si)与晶体硅(c-Si)材料制成的双结太阳能电池。

相较于传统的单结太阳能电池,HJT 电池具有更高的光电转化效率和较低的光衰减,使其成为太阳能发电领域的研究热点。

二、HJT 电池的转化效率极限HJT 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主要受制于以下几个因素:1.a-Si 与 c-Si 之间的异质结界面:异质结界面的质量对 HJT 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优化界面处理技术和生长条件,可以降低界面复合速度,提高电池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

2.电池的陷光结构:陷光结构对 HJT 电池的短路电流有显著影响。

通过优化陷光结构,可以提高电池对长波长光的吸收,从而提高短路电流。

3.电池的制备工艺:制备工艺对 HJT 电池的转化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采用低温制备工艺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电池的转化效率。

目前,HJT 电池的转化效率已经超过了 23%,实验室级别的转换效率更是达到了 26.3%。

然而,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需解决一些挑战。

三、HJT 电池转化效率极限的挑战与前景1.规模化生产:HJT 电池的规模化生产面临着制备工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设备和工艺进行持续优化。

2.成本问题:尽管 HJT 电池的转化效率较高,但成本仍然是制约其大规模应用的关键因素。

降低成本,需要从材料、设备和工艺等方面进行优化。

3.稳定性和可靠性:HJT 电池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其转化效率可能会受到光衰减、热衰减等因素的影响。

提高电池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需要从材料、结构和工艺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改进。

总体而言,HJT 电池具有较高的转化效率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铜锌锡硫太阳电池

铜锌锡硫太阳电池

铜锌锡硫太阳电池
铜锌锡硫太阳电池(CZTSSe)是一种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以下优点:
1.吸光系数高、弱光响应好,这使电池可以在较低的光照条件下工作。

2.稳定性高,使其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3.组成元素储量丰富,环境友好且价格低廉,降低了生产成本。

然而,尽管铜锌锡硫太阳电池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其转换效率自2013年以来长期停滞在12.6%,远低于第二代太阳能电池铜铟镓硒电池的23.35%。

这主要是由于异质结界面复合引起的巨大开路电压损失,且目前对异质结界面缺陷的形成机制还不清楚。

尽管如此,科研团队仍在努力研究并优化这种电池的性能。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关于铜锌锡硫太阳电池的科研文献,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天合光能异质结电池

天合光能异质结电池

天合光能异质结电池天合光能异质结电池(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作为一种新型的太阳能电池,近年来备受关注。

它采用了异质结的设计,将不同材料的半导体结合在一起,以提高太阳能的转化效率。

与传统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相比,天合光能异质结电池具有更高的光电转化效率和更好的稳定性。

异质结的设计使得天合光能异质结电池具有更大的光吸收范围。

相比传统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它利用了不同材料之间的能带差异,使得光子能够更充分地被吸收。

这样一来,即使在光照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天合光能异质结电池也能够产生更高的电流输出,提高了太阳能电池的整体效率。

天合光能异质结电池的稳定性更好。

由于异质结的设计,它可以更好地抵抗光热应力和电子迁移的影响,从而提高了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这意味着,天合光能异质结电池在长期使用中的性能衰减更小,寿命更长,可以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条件。

天合光能异质结电池还具有较高的制造灵活性。

传统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需要采用复杂的工艺流程和高温处理,而天合光能异质结电池可以通过简单的工艺流程制备。

这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大规模生产太阳能电池提供了可能。

然而,天合光能异质结电池目前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其制造工艺和材料成本仍然需要进一步改进,以降低生产成本。

其次,由于异质结的设计,天合光能异质结电池的能带结构较复杂,需要更高水平的工艺控制和材料研发。

因此,科研人员需要不断努力,以提高天合光能异质结电池的性能和制造工艺。

总的来说,天合光能异质结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的太阳能电池,具有更高的光电转化效率和更好的稳定性。

它的出现为太阳能发电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有望在未来推动太阳能产业的发展。

希望科研人员能够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天合光能异质结电池,以满足人类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为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综述

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综述

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研究现状一、引言:进入21世纪,传统的化石能源正面临枯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寻求可再生能源的迫切性。

据《中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1999白皮书统计,传统化石能源随着人们的不断开发已经趋于枯竭的边缘,各种能源都只能用很短的时间,石油:42年,天然气:67年,煤:200年。

而且,由于大量过度使用这些能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达210万吨,并呈上升趋势,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空气中大量二氧化碳、粉尘含量已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人们需要一种储量丰富的洁净能源来代替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

而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正符合这一要求。

太阳能每秒钟到达地面的能量高达80万千瓦,若把地球表面0.1%的太阳能转为电能,转变率5%,每年发电量就可达5.6×1012千瓦小时。

而我国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理论储量达每年1700亿吨标准煤,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非常广阔。

在太阳能的有效利用中,太阳能光电利用是近些年来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是其中最受瞩目的项目之一。

太阳能电池的研制和开发日益得到重视。

本文简要地综述了各种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种类及其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二、国外异质结太阳能电池1、TCO/TiO2/P3HT/Au三明治式结构的p-n异质结的太阳能电池2005年5月份,Kohshin Takahashi等发表了TCO/TiO2/P3HT/Au三明治式结构的p-n异质结的太阳能电池,电池结构如图1。

图1 ITO/PEDOT:PSS/CuPc/PTCBI/Al结构太阳能电池简图图2 TCO/TiO2/P3HT/Au电池结构示意图同时采用了卟啉作为敏化剂吸收光子,产生的电子注入到TiO2的导带,有效地增加了短路电流。

测得的短路电流JSC=1.11mA/cm2,开路电压VOC=0.50V,填充因子FF=48%,能量转化效率PCE=0.26%。

非晶硅晶体硅HIT太阳电池研究

非晶硅晶体硅HIT太阳电池研究

非晶硅/晶体硅HIT太阳电池研究摘要:运用AMPS程序模拟计算了p-型非晶硅/n-型晶体硅HIT(Heterojunction with Intrinsic Thin layer)异质结太阳电池的光伏特性。

通过对不同带边补偿情况下的计算结果同文献报道相比较,得出导带补偿小部分(0.18eV),价带补偿大部分(0.5eV)的基本结论。

同时还证实,界面态是决定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显著影响电池的开路电压(V OC)和填充因子(FF)。

最后计算了这种电池理想情况下(无界面态、有背面场、正背面反射率分别为0和1)的理论效率Eff=27% (AM1.5 100MW/cm2 0.40-1.10μm波段)。

关键词:a-Si:H/c-Si异质结,太阳电池,计算机模拟1 前言晶体硅太阳电池具有转换效率高,生产技术成熟的优点,一直以来占据太阳电池世界总产量的绝大部分[1]。

但传统晶体硅太阳电池生产中的高温(9000C以上)扩散制结工艺又限制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品成本的进一步降低。

多年来各国科学家一直在努力研究探索低成本高产量的高效薄膜太阳电池制造技术[2]。

氢化非晶硅(a-Si:H)太阳电池生产工艺温度较低(4000C以下),便于大规模生产,因此受到各国科学家的普遍重视并得到迅速发展[3]。

但是,氢化非晶硅(a-Si:H)太阳电池的光致退化(Staebler-Wronski效应)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同时其光电转换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条可行的途径是用宽带隙的a-Si作为窗口层或发射极,单晶硅、多晶硅片作衬底,形成所谓的异质结太阳电池[4,5]。

这种电池既利用了薄膜制造工艺优势同时又发挥了晶体硅和非晶硅的材料性能特点,具有实现高效低成本硅太阳电池的发展前景。

本文运用AMPS-1D[6]计算机模拟程序分析模拟了这种结构,并就相关物理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2 物理模型模拟分析的太阳电池材料和结构参数见表-1。

衬底为250微米厚的n-型晶体硅(掺杂浓度为1.4×1016cm-3),n+层(掺杂浓度为2.5×1020cm-3)厚度为100nm。

武汉理工大学《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微晶硅背场的模拟优化》课程设计说明书

武汉理工大学《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微晶硅背场的模拟优化》课程设计说明书

目录1技术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基本原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及原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背场的相关概念 (3)2.3 Afors-he软件的学习了解 (3)3参数描述 (3)3.1太阳能电池前两层的固定参数 (3)3.2太阳能电池背场的可调参数 (4)3.3太阳能电池背场的固定参数 (4)4调试过程及结论 (5)4.1调试过程 (5)4.1.1太阳能电池相关参数的设定 (5)4.1.2太阳能电池模拟结果对比 (7)4.2优化过程 (9)4.2.1背场层厚的优化 (9)4.2.2背场带隙宽度的优化 (12)4.2.3背场掺杂浓度的优化 (14)4.3结论 (17)5心得体会 (18)6参考文献 (19)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微晶硅背场的模拟与优化1 技术要求设计a-Si/c-Si/uc-Si太阳能电池,分析背场参数对异质结太阳能电池效率的影响。

要求:(1)背场厚度对太阳能电池效率的影响;(2)背场掺杂浓度对太阳能电池效率的影响;(3)背场带隙对太阳能电池效率的影响;(4)采用Afors-het来进行模拟。

2 基本原理2.1 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及原理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基本结构是发射区、单晶硅基区、背场区,其物理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太阳能电池的物理模型太阳光从发射区前表面入射,进入单晶硅基区后被吸收,光生电子和空穴靠扩散运输到pn结区和背面高低结区,在结区空间电场的作用下分别向发射区和背场区漂移。

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对于背场,希望利用的是高低结区对光生少子的背反作用,而这种作用主要取决于两边材料的能带匹配和掺杂浓度。

影响异质结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最主要因素是单晶硅区的光电性质和前后两个结区的能带结构。

高效率n—nc—Si:H/p—C—Si异质结太阳能电池

高效率n—nc—Si:H/p—C—Si异质结太阳能电池
1 . 7 的 nI —i H/-cS : pCS 异 质 结 电池 . 72 % -CS : i -i H/ -・i l n 关 键 词 :纳 米 晶硅 ;异 质 结 ;太 阳能 电池 ;热 丝 化 学 气 相沉 积 ( HWCV D)
PACC : 73 L ; 7 0F; 81 H 40 36 15
和本 征缓 冲 层 氢 稀 释 度 对 n .i H/.i 面 缺 陷 态 的 影 响 , 用 高 分 辨 透 射 电镜 观 察 了 不 同 的 本 征 缓 冲 层 晶 化 cS : cS 界 运 度的 n-i:H/.i cS cS 异质 结 太 阳能 电池 的界 面 , 化 工 艺参 数 , P型 CZ 晶体 硅 衬 底 上 制 备 出转 换效 率 为 优 在
in t nwi nrni ti— y r HI 太 阳 能 电 u ci t itis h nl e , T) o h c a
池 , 电池 既 有 晶 体 硅 电池 的 高 效 率 、 该 高稳 定 的优 势, 又发挥 了 aS : 薄膜 材料 性 能特点 . .i H 电池采 用 的晶体硅 片厚 度 仅 2 0t 小 于通 常 晶 体硅 电池 的 0 ̄ m, 3 0 m, 为 发 射 层 的 aS 3 ̄ 作 . i:H 薄 膜 厚 度 也 仅 约 1 n 而且 制 备过程 中不存在 高 温过 程 , 耗 小 , 5 m. 能 工 艺 相 对 简单 . 外 , T 电池 还 呈 现 比通 常 单 晶 硅 此 HI 电池好 的温 度 特 性 , 高 温 下 有 比较 高 的 输 出. 在 因 此 , T 电池作 为高 效 率 、 定 、 成本 的太 阳能 电 HI 稳 低 池, 越来 越受 到人 们 的重视 , 已经成 为太 阳 能 电池 的 发展 方 向之一 . 目前 三 洋 公 司 产 业 化 的 aS/ .i .icS HI T电池 效率 可达 到 1 . %_ . u c 人 [ 等 制 备 9 5 1 T ci 2 ] 的异 质结太 阳能 电池 效 率 已达 1 . % . 71 在 以上 HI 电池 中 , T 一般 采用 非 晶硅 作 为发 射 层和 本征缓 冲 层 , 电池通 常具 有较 高 的开路 电压 , 但 降低 了电流 的收集 . 为改 善 电流 的收集 , 们采用 纳 我

异质结电池简介介绍

异质结电池简介介绍
• 异质结电池是一种新型的太阳能电池技术,具有独 特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能。相比传统的太阳能电池, 异质结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转换效率、优异的温度 特性以及长寿命和稳定性。下面将详细介绍异质结 电池的这些优势。
03
异质结电池的技术挑战
异质结电池的技术挑战
• 异质结电池是一种新型的太阳能电池技术,具有 高效能和潜力,但目前面临着一些技术挑战。
制造工艺优化
不断改进异质结电池的制造工艺,提 升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人工环 节,以降低制造成本并提升生产效率 。
规模化生产
通过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产规模,实现异质结电池 的批量生产,进一步降低单位产品的 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加强产业链合作与市场拓展
产业链整合
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形成完整的异质结电池产业链,实现资源共享和优 势互补,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
04
异质结电池的研究进展
异质结电池的研究进展
• 异质结电池是一种新型的太阳能电池,具有高效、稳定和 长寿命等优点,是目前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下面将分别介绍异质结电池的研究进展。
05
异质结电池的市场前景
异质结电池的市场前景
• 异质结电池是一种新型的高效太阳能电池技术,具有独特的 结构和优异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太阳能光伏领域。随着全 球对可再生能源和环保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异质结电池市 场前景广阔。
市场推广
加大对异质结电池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市场认知度,拓展应用领域和市场空 间,推动异质结电池的广泛应用。
THANKS
感谢观看
异质结电池的工作原理
• 异质结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光生电效应实现的。当太阳光照射到异质结电池上时,光子穿过电池表面的透明导电层,被 异质结构吸收。在异质结构中,光生电效应产生电子-空穴对,这些载流子被内建电场分离并收集到电极上,从而形成电路 。由于异质结构的特殊性质,光生电效应的效率更高,从而提高了电池的转换效率。

异质结电池生产原料

异质结电池生产原料

异质结电池,作为一种先进的太阳能电池技术,其生产原料的选择对于电池的性能、成本以及环保性等方面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异质结电池的主要生产原料及其特点。

一、硅片硅片是异质结电池的核心材料之一,其质量直接影响到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异质结电池通常采用高质量的n型单晶硅片作为基础材料。

与传统的p型硅片相比,n型硅片具有更高的少数载流子寿命和更低的杂质含量,有利于提高电池的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

此外,n型硅片还具有更好的抗光衰性能,长期稳定性更佳。

二、透明导电氧化物(TCO)薄膜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在异质结电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能保证光的透过性,又能实现电极的导电功能。

常用的TCO材料包括氧化锌锡(ZnO:Al)、氟掺杂氧化锡(SnO2:F)等。

这些材料具有高透光性、低电阻率、热稳定性好等优点。

通过磁控溅射、溶胶-凝胶法等工艺制备的TCO薄膜,可以实现与硅片的良好欧姆接触,降低电池的串联电阻,从而提高电池的短路电流和光电转换效率。

三、非晶硅薄膜非晶硅薄膜是异质结电池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主要承担本征吸收层的作用。

非晶硅薄膜具有较高的光吸收系数和较宽的吸收光谱范围,能够有效地吸收太阳光并产生光生载流子。

此外,非晶硅薄膜还可以通过掺杂实现p型或n型导电性,从而与硅片形成异质结结构。

制备非晶硅薄膜的方法包括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溅射沉积等。

四、金属电极金属电极是异质结电池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收集光生载流子并输出电能。

常用的金属电极材料包括银(Ag)、铝(Al)等。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焊接性,能够与TCO薄膜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

此外,金属电极还需要具备较高的耐腐蚀性和稳定性,以保证电池的长寿命运行。

五、封装材料封装材料在异质结电池的生产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封装材料的主要功能是保护电池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水分、氧气、紫外线等。

常用的封装材料包括聚乙烯醇缩丁醛(PVB)、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等。

异质结电池简介

异质结电池简介

异质结电池简介HIT是Heterojunction with Intrinsic Thin-layer的缩写,意为本征薄膜异质结,因HIT已被日本三洋公司申请为注册商标,所以又被称为HJT或SHJ(Silicon 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

1992年三洋公司的Makoto Tanaka和Mikio Taguchi 第一次成功制备了HIT(HeterojunctionwithIntrinsic ThinLayer)电池。

日本Panasonic 公司于2009年收购三洋公司后,继续HIT电池的开发。

HIT电池结构,中间衬底为N型晶体硅,通过PECVD方法在P型a-Si和c-Si 之间插入一层10nm厚的i-a-Si本征非晶硅,在形成pn结的同时。

电池背面为20nm厚的本征a-Si:H和N型a-Si:H层,在钝化表面的同时可以形成背表面场。

由于非晶硅的导电性较差,因此在电池两侧利用磁控溅射技术溅射TCO膜进行横向导电,最后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形成双面电极,使得HIT电池有着对称双面电池结构。

开路电压大的原因:除了掺杂浓度差形成的内建电池外;材料的禁带宽度的差别也会进一步增加电池的内建电势。

在电池正表面,由于能带弯曲,阻挡了电子向正面的移动,空穴则由于本征层很薄而可以隧穿后通过高掺杂的p+型非晶硅,构成空穴传输层。

同样,在背表面,由于能带弯曲阻挡了空穴向背面的移动,而电子可以隧穿后通过高掺杂的n+型非晶硅,构成电子传输层。

通过在电池正反两面沉积选择性传输层,使得光生载流子只能在吸收材料中产生富集然后从电池的一个表面流出,从而实现两者的分离。

最常见的是p型硅基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其广泛应用于光伏产业,因为p 型硅片是常见的光伏材料且以p型单晶硅为衬底的电池接触电阻较低,但是由于硼和间隙氧的存在,使得以p型单晶硅为衬底的太阳电池有较严重的光照衰减问题。

且由于c-Si(p)/a-Si(i/p)界面氢化非晶硅价带带阶(0.45ev)要比导带带阶大(0.15ev),n型硅基比p型硅基更适合双面异质结太阳能电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由888ronglin贡献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第27卷第7期2006年7月太阳能学报A阻AENERGIA-ESoI.ARIsSINICAV01.27。

No.7“.,2006文章编号:02外0096(20嘶)07-O矽1.惦热丝化学气相沉积n型nc.Si:H薄膜及nc.Si:H/c.Si异质结太阳电池张群芳1,朱美芳1,刘丰珍1,刘金龙1,许颖2(1.中科院研究生院物理系,北京100039;2.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北京100086)摘要:采用热丝化学气相沉积(Ⅲ㈣)技术制备n型纳米晶硅(∞一Si:H)薄膜,系统地研究了沉积参数,特别是掺杂浓度对薄膜微结构、电学性质和缺陷态的影响,获得了器件质量的n型nc.s:H薄膜。

制备了nc—Si:H,c—Si皿’(HeterojunctionwimIH晡璐ic田in-l研er)结构太阳电池,研究了异质结结构参数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初步得到电池性能参数如下:k=483mV、_,。

=29.5mⅣ耐、胛=70%、叩=10.2%。

关键词:热丝化学气相沉积;纳米晶硅;异质结;太阳电池中图分类号:r11(514文献标识码:A0引言及沉积气压(P。

)制备了4个系列的样品。

用光热偏转谱(PDs)研究了掺杂对薄膜缺陷态密度的影响。

RamaIl光谱采用T64000型Raman光谱仪测得,通过R舢aIl谱的解谱得到薄膜晶态比。

nc—si:H/c—siHrI’纳米晶硅薄膜因具有高的光吸收系数及高稳定性等优点,成为制备廉价高效薄膜太阳电池的基础材料之一。

目前纳米晶硅薄膜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化学气相沉积(等离子体,热丝)、蒸发和溅射等技术,其中热丝化学气相沉积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气体利用率高及无离子轰击,能够低温、高速沉积器件质量纳米晶硅薄膜等优点¨。

J。

在c.Si上生长一层a—Si:H或nc—Si:H薄膜形成的异质结太阳电池,具有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硅太阳电池的发展前景。

MikioTaguchi等制备的Hrr多层结构a—Si/c—si异质结电池效率达到20.1%[4’5]。

结构太阳电池在电阻率为3~5Q?cm的P型(100)c.Si衬底上制备,在c—Si背面蒸发一层铝,然后氮气中退火得到背电极,上电极的透明导电膜(啪)通过蒸发制备,si薄膜沉积前用l%盯除去c—Si衬底表面氧化物。

研究了i层厚度di及热丝温度乃对电池性质的影响,电池的,一y特性在AMl.5,100IIlW/cm2太阳模拟器照射下测得。

表l沉积参数7I曲lelD印08i60npa龇伧teIs我们采用聃℃vD技术,通过优化沉积参量,获得了器件质量的n型纳米晶硅薄膜;并在此基础上制备了nc—si:H/c.siHrr结构太阳电池,初步得到了10.2%的初始转换效率。

1实验si薄膜采用聃℃vD技术,在玻璃衬底上制备,沉积参数如表1所示。

衬底温度固定在250℃,沉积前用原子H处理衬底表面5IIlin。

改变掺杂浓度比(R=[P地]/[siH|])、热丝温度(n)、氢稀释度(sH)收稿日期:2004一ll一302结果和讨论图1给出了不同P。

条件下n型nc—Si:H薄膜电导率随掺杂浓度比R的变化,图1表明,在相同P。

条件下,电导率随着R的增加很快上升,当R>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r73)项目(G20000282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07∞04)万方数据太阳能学报27卷o.3%时,电导率趋向饱和;高P。

对应高电导率,这可能是由于高气压下气相反应充分,与磷相关的反应基元浓度较高,从而提高掺杂效率所致。

图2给出了不同沉积气压下n型nc—si:H薄膜的光热偏转谱(PDs)曲线,随着P。

的升高,低能端吸收增加,这是由于掺杂原子及由此引起的缺陷态的增加引起,与电导率的变化一致。

通过PDs曲线计算了杂质缺陷态密度Ⅳs,当P。

=2Pa时,Ⅳs=6.7×1017cm~-大,之后电导率随sH的增加而减小。

通常,提高s。

可以提高薄膜晶态比和晶粒尺寸,从而电导率随薄膜晶化的增加而相应增加。

当.sH>90%时,电导率的下降很可能是在高JsH下晶粒较大,材料不够致密,导致缺陷态密度增加,使迁移率下降。

图4给出sH为90%和95%条件下制备的薄膜的麟谱线,并计算得到缺陷态密度分别为6.7×1017cm‘3?“。

1和1.9×1018咖~?ev~。

因此在器件制备中选择的.sH为90%。

ev~,当P。

=10Pa时,ⅣS达到8.0×1018cm~?ev~。

高沉积气压下沉积速率快,但易导致杂质缺陷态密度的增加,从而致使薄膜光电性质下降。

所以器件制备中选用沉积气压为2Pa。

图3电导率随氢稀释度的变化曲线Fig.3H,dr0罾endil埘onde阳1denceofda出condu甜vityfornt),penc—si:H矗lIIls105图1不同沉积气压下n型nc—Si:H薄膜电导率随[P蝎]/[siH4]的变化曲线Fig.1104D叩i119ratiodependenceofdark11c—si:H脚msatconducti、rityTf醅n帅ediⅡjremPsg龟los102104101O103Tgj102图4不同氢稀释度n型nc—Si:H薄膜的PDs谱线Fig.4阳ScuⅣesfornt),penc?Si:H脚JIlswim衄jremJsH通常,对未掺杂nc—Si:H薄膜,通过改变sHT和101O.81.21.62.On可有效控制薄膜晶态比,对于掺杂纳米晶硅薄E,d膜,是否依然如此呢?图5给出了掺杂和未掺杂条件下薄膜晶态比随正和sH的变化关系。

当sH从75%增加到90%时,对于未掺杂nc—Si:H,晶态比从Pg图2不同沉积气压下n型nc.Si:H的PDs谱线Fig.2PDScurvesofntype11c—Si:HfilI|=lsatdi躬f豳nt40%增加到60%(口),而对于掺杂样品,晶态比从38%变化到46%(■),增加不大。

这可能是因为杂质离子的引入不利于晶化,表明对于掺杂纳米晶硅薄膜,SH不是影响晶态比的重要因素。

Muk}l囱ee和图3给出一定掺杂浓度下n型nc—si:H薄膜电导率随氢稀释度的变化曲线。

当sH<90%时,电导率随sH的增加而增加,sH=90%时电导率达到最万方数据7期张群芳等:热丝化学气相沉积n型nc.si:H薄膜及nc—Si:H,c.Si异质结太阳电池鲥er等也报导了相似的现象[6’7J,但还没有清楚的解释。

而当n从1700℃增加到1900℃时,掺杂(●)和未掺杂(o)nc—si:H薄膜的晶态比都有明显的变化,分别从36%增加到70%和75%,这表明在HWcVD技术中,砟是影响掺杂纳米晶硅薄膜晶态比的重要因素。

因此可通过控制热丝温度得到不同晶态比的掺杂nc.Si:H薄膜。

的热丝温度下,nc—si:H薄膜的晶态比较大,导致界面质量下降,增加了载流子复合,从而短路电流减小。

因此,在电池的制备中,选择合适的热丝温度,以改善电池界面特性。

图7不同热丝温度下电池短路电流密度的变化曲线Fig.7耳dependenceofL在初步优化薄膜及器件结构基础上,获得的nc—Si:H/c—siHrI'结构太阳电池的卜~y曲线如图8所图5掺杂nc.Si:H薄膜晶态比随乃和Js。

的变化Fig.5示,电池参数为:.,。

=29。

5lnA?咖~,k=483Inv,胛=70%,叩=10.2%。

电池其他结构参数的优化正在进行中。

乃aIIdSHdependenceofXc£时ndopednc—Si:H6lIIls图6Hrr结构电池开路电压随i层厚度的变化曲线Fig.6ilayert}licknessdependenceofk在对nc.si:H薄膜沉积参数优化的基础上,制备nc—si:H图8眦一Si:H,c—siⅢr结构电池的卜一y曲线Fig.8,一矿curveoft王leⅢrceⅡHrI’结构太阳能电池,并对器件结构进行初3结论步研究。

异质结界面对电池性能有重要影响,为了改善nc—Si:H/c.Si界面,沉积时在nc—Si:H/c—Si间增加一层很薄的缓冲层i层[8],形成HrI、结构。

图6给出了太阳电池的开路电压(k随i层厚度的变化曲1)当R<0.3%时,n型nc—si:H薄膜的暗电导率随着R的增加而增加,当R>0.3%时,暗电导率趋向饱和;掺杂效率随P。

的增加而增加,但高沉积气压引起界面缺陷态密度升;2)n型nc—Si:H薄膜晶态比受氢稀释度的影响不大,但改变热丝可以有效地控制薄膜晶态比;3)Hrll电池中,i层厚度对电池性能有重要影响,随着i层厚度的增加,k增加,晶态比对.,。

有较线,可以看出在di=3~8姗范围内,随着吐的增加,开路电压增加。

图7给出了不同热丝温度下电池.,。

的变化曲线,.|,。

先随乃增加而增加,后来减小,这是由于在高万方数据太阳能学报27卷大的影响;4)初步获得的nc—si:H,c—siHⅡ’结构的太阳电emciencycrystallineSicellswinlnovels扛ucture[J].ProgPhotovolt:Res池参数为:-,。

=29.5n认?cm~,k=483Inv,卯=70%,’7=10.2%,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

[参考文献]I=l1Jb1JHims}liAppl,2000,(8):503—513.Yama瑚oIo,Yoshjmu1钛aba,eta1.Hi咖emciencyhetemjunctions01ar弘c-Si,c-siceus[JJ.S0larEne唱yMated—al&鲥arCells,2002,74:525—531.№1JMukheljeeC,weberU,eta1.G彻讪ofdevicequal崎p_孵l上c—Si:H£ilr璐byhot_wireCVDfbra-sipinandc.Sihetem—Ke咖Isllibaslli.DeveI叩ImmoffeasibilityforInass础60n[J].7nlinWiI-ecIleIIlicaltheCat—CvD印pa删=tlsandi协iunctionsolar314.cells[J].7nlin蹦dFilnls,2001,395:310_一solidFih璐,(2001),395:55—60.眨HeirItzesilicon口1Jv印ordep嘴idon【JJ.J』tpplSolertiesD,Forlmd0衄M,eta1.Sllk昀tei胡uenceontlle印叩e卜M,ZedlitzR,eta1.Amorphous锄dmicrocrystaUinehotofd叩edtllin幽conlayers印舢bycat_cVD[J].111inPhys,1996,79:2铲2706.b1J]J孙uM,CaoY,etatbyS0lidnlr璐,2003,430:157—160.a1.HrrlMceUs—lligh.s呻ctIlre[J].PrDg随1Jt11ina1.Mic瑚订uctIlre0f叫y—siTaguclliM,Ka’憎mocoK,TⅢgeS,etfilllls畔一emciencycr),s_tallineSiceⅡswidlnovelPhotovoltResparedlawteHlpe阳tures[J].SolarErlergyMaterials&S0larCells.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