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现代小说独特文化世界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现代小说独特文化世界探索
发表时间:2020-11-05T11:11:58.407Z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第19期作者:刘同般[导读] 郭沫若是以诗人、剧作家彪炳于中国现代文坛的,其实,他也是一个小说家,只不过他的诗歌、戏剧成绩斐然,以至于掩盖了他的小说。
刘同般
(商丘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河南商丘476000)郭沫若是以诗人、剧作家彪炳于中国现代文坛的,其实,他也是一个小说家,只不过他的诗歌、戏剧成绩斐然,以至于掩盖了他的小说。
郭沫若的现代小说可以说是他的切身体验、感情的艺术化。
作者把自己的梦想与追求,放在现实生活的大熔炉中进行熔化和锤打,其中有淬火和各种化学反应,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这种文化现象以个人经历为表象,在表象的背后隐含着艺术整体的更深层的含义:
对中国文人的文化意识及生存困境的思考,对历史重负中的芸芸众生的生命意识、生存方式的艰难感悟,对中国革命前途的乌托帮寄托,对中国国民性的探索,对弱小民族的弱势心理与克服弱势心理的复杂过程中的痛苦与抗争。
一、洋溢着浪漫激情的社会主义乌托帮
郭沫若不但是一个诗人、学者,而且是一个洋溢着浪漫激情的革命家。
作为一个诗人、学者,他的才情是绰绰有余的。
但作为一个革命家,作为一个革命的领导者,他的浪漫激情,他的胸无城府,他的正直率真,他的急切质朴,在有的条件下,便成为一种学生气的表现。
在这个意义上,郭沫若是一个才华卓具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是一个学富五车的大学人,但却不是一个成熟的革命家。
我们这样论述,并不否认郭沫若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贡献。
我们做此论述,是两相比较而言的。
《牧羊哀话》实质上是一篇革命小说,借朝鲜的环境,演绎出中国历史上的英雄美女、忠臣奸佞前朝后代的历史。
这篇小说有极大的寓言性质,英儿的爱情与死亡,说明了《牧羊哀话》时间及空间存在的主体,并不仅仅局限于英儿一个人的遭遇,而是一个文化体系中的象征物。
在英儿的遭际中,融入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内涵,不仅是个人的遭际,而且是民族的遭际。
如果我们认为,《牧羊哀话》是一篇反映朝鲜姑娘的爱情悲剧小说,那说明我们并没有真正读懂它。
英儿的遭际,暗示了中国几千年历史行程的蹒跚和蹉跎。
因之,英儿之死,有着强烈的隐喻性质,它吞没了中国历史上的数不清的有志儿女的悲剧命运。
隐含着历史行进中的神秘与高深莫测。
但从作者的行文布局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这里对历史、文化的矛盾:一方面,作者是进取的,另一方面,作者又是逃遁的。
进取指的英儿的大义灭亲和舍身救人,逃遁指的是子爵的削发为僧。
这种矛盾的态度表现了作家对历史事物与历史人物在价值判断上的非确定性,也表现了郭沫若的革命生涯的复杂性、曲折性、矛盾性。
这篇小说的收束,写了作者的梦境:“坟台全景,突然变成一座舞蹈场!场之中央,恍惚有对妙龄男女裸身歌舞。
两人的周围恍惚有许多羊儿也人立而舞。
又恍惚还有许多狮儿、豹儿、虎儿……也在里边,——”“恍惚之间,突然来了位矮小的凶汉。
向着我的脑袋,飒的一刀便砍了下来了!我‘啊’的一声惊醒转来,出了一身冷汗;摩摩看时,算好,倒不是血液。
”[1]这个结尾说明作者精神与思想的多样性和矛盾性,为他以后的描写工人阶级斗争的小说埋下了伏笔。
最能表现郭沫若社会主义倾向的小说,莫过于《一只手》、《骑士》、《宾阳门外》等篇什了。
在《一只手》中,作家写了一位优秀的工人小孛罗,又写了一位革命的工人领袖克培。
由于优秀工人小孛罗手被机器轧断,资产阶级惨无人道的镇压,引起了工人阶级的大罢工、大暴动。
在这个尼尔更达岛上革命成功了,他们组织成了政府。
工人阶级领袖克培便是工人政府的委员长,“旧社会的支配者有的逃了,有的被工人拘捕着,大约是要听候将来的人民审判的。
”这个工人政府有三个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国民经济委员会;教育普及委员会。
“全岛的产业都归国有,全岛的工场都归国有,凡未经毁灭的工场立刻由工人政府组织工厂管理委员会,即行开工。
……他把旧的世界毁灭了,正是要建立一个新的世界出来。
”作品的最后,“大家都不约而同的喊了几声:——‘铁拳万岁!铁拳万岁!铁拳万岁!’”[2]这实际上是一个社会主义乌托帮,是作者革命激情洋溢的产物。
这个革命的策源地:尼尔更达。
根据作者原注:“‘尼尔更达’是德文nirgend(没有的地方)的音译。
”在这篇作品中的描写,是理想中的东西,而不是现实中的东西;是热情澎湃的感情产物,而不是理性理智的产物;是一种鼓舞人心的革命预约书,而不是实际革命的进程的精细反映。
大革命失败后,郭沫若面对白色恐怖还是革命激情未减,说明这位文艺上的光辉旗帜,在革命的坚定性方面还是经得住考验的。
二、艰难的历程:人的本质价值目标确定的曲折
在郭沫若的现代小说里,有一篇名为《他》的百字小说。
文中描写了主人公“他”,在通衢大街买柴时看见“那位二八的月娥,披着件缟素的衣裳,好象是新出浴的一般,笑向着他;月娥旁边还有许多的月眸,也在向他目礼。
他默然地望着他们叹道:啊,光呀!爱呀!我要怎样才能修积得到呀?修积得道的人真是幸福呀!……”[3]后来,“他”遇见N君,两人搭话,N君到Y君处玩耍。
“他”因为负柴不能同往,从“H神社分了手”,“他又默诵起自家的诗来。
”这可以说是一篇小小说。
但我们认为,不能以为这篇小说的短小,就可以忽略它的价值。
实际上,这篇小说具有一种隐喻性质:二八月娥是一个象征性的东西,她代表人生的价值目标,但这个价值目标,是那样的飘缈,那样的高不可攀,那样的可望而不可即,那样的可仰而不可得!下面,文章接着写“他”因为上街买柴而不能会友。
这里的含义就更微妙了:家政、家务的繁琐、俗气和美好理想之间总是不协调的。
因之,我们认为,郭沫若以后的小说写出生活的艰难,家政、家务的拖累,妻子儿女对自己事业的影响,自己人生价值目标曲折艰难的确定,都可以从《他》这个超短小说中找到渊薮。
在《未央》中,爱牟身处异域,他的三岁的儿子一出门便受邻近儿童的侮辱:“骂他是‘中国佬’要拿棍棒或者石块来打他:可怜才满三岁的一个小儿,他柔弱的神经系统,已经深受了一种不可疗治的创痍。
……有时全无眼泪的干哭,有时哭着又突然嬉笑起来。
”[4]身存大志的爱牟,面对妻儿,他有一种自责、愧疚。
他不得不暂时收敛自己的追求,那个“二八月娥”太虚无飘缈了。
哄儿子睡觉,抹平儿子心灵中的疤痕才是当务之急。
在《月蚀》中,一位才华横溢的天才诗人,竟穷困潦倒到一次公园也不能逛,因为中国境内的公园竟赫然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字样,要逛公园必须穿上洋服,去假充东洋人,作者感慨道:“可怜的亡国奴!可怜我们连亡国奴都还够不上,印度人都可以进出自由,只有我们华人是狗!……”《圣者》好象更带一份凄凉。
爱牟心雄万夫,志存高远,但现实生活是那样的残酷无情。
在困窘无助的日子里,他没有钱买糖点,只买了一些花炮给自己的儿子玩,在玩花炮的时候,夫妻二人不小心把二儿子的眼睛炸伤了,二儿子哭闹不止,“第二晨早起来,孩子的眼睛肿得好像一个石榴一样。
但是痛楚是完全没有了。
……他一点怨望的心肠也没有,一点悲观的心肠也没有,仍然是玩,仍然是笑。
”“一种虔敬的心绪支配着爱牟的全身,使他感动得想流泪。
爱牟对着他的孩子,就好像瞻仰着许多舍身成仁的圣者。
”这里的“圣者”是具有童年的心绪的儿子,受了伤害而没有怨言。
这篇作品以童心的无怨来反衬社会的险恶,表现作者对自己处境的痛苦和无奈。
通观郭沫若的现代小说,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大变动的文化背景下,写出一个才华卓具、志向高远的爱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的现代小说是中国现代知识生活、精神、困惑、探索的一个缩影,它的巨大意义是不容低估的。
参考文献:
[1]郭沫若. 牧羊哀话,沫若文集:文学编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2]郭沫若. 一只手,沫若文集:文学编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3]郭沫若. 他,沫若文集:文学编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4]郭沫若.未央,沫若文集:文学编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刘同般(1965-),男,汉族,河南省商丘市人,河南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通讯地址: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宜兴路商丘师院第四家属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