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松二代无性系种子园建立技术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松二代无性系种子园建立技术的研究
作者:刘宏伟,孙美欧,王国义
来源:《林业科技》 2015年第6期
刘宏伟孙美欧王国义
(黑龙江省带岭林业科学研究所,伊春153106)
摘要:2012年对在小兴安岭地区内4个产地选择289个优树采种育苗营造的25年生红松
子代测定林的树高、胸径进行了调查。
经测定评比,选择优良家系20个,每个家系中再选3个优良单株,共计60个优良单株,入选率3%~6%,选择强度1.98~2.27,材积遗传力0.2~0.5,材积遗传增益10%~15%,材积比对照平均高出52.5%。
同时,在带岭林木育种基地红松初级无性系种子园选择经过测定的结实量高于平均值50%以上的20个高产无性系优良单株,采用新法高接,先定砧木后嫁接的方式建园,可提前5~10年成园。
关键词:红松;优良家系;高产无性系;二代;种子园
中图分类号: S 722.8 + 3,S 791.247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种源试验,60年代进行选优建种子园等工作,收集了大量
育种资源。
针对红松的选择育种工作自上世纪70、80年代开始,历经三四十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
据有关资料显示,东北林区天然红松分布区内目前已建立了20余个红松初级种子园,但是由于红松生长相对较为缓慢,这些种子园目前大都处在初级种子园阶段,存在无性系之间花
期不遇、种子产量低且不稳定、遗传增益较低等问题,不能满足目前东北林区生产用种的实际
需要,可以说种子园的实际效果并没有完全发挥。
带岭地区的红松遗传改良,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选择优树建立初级种子园,同时建立了子代测定林;到90年代进行了早期测定工作,及时进行了种子园“去劣留优”疏伐,实现了遗传改良的第一步。
建立二代种子园是以优良家系和
优良单株为材料,是实现红松遗传改良的第二步,也是红松树种改良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推进
红松造林良种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1红松优良家系选择
1.1选择材料及方法
1984年和1986年冬在小兴安岭林区的带岭、鹤北、友好和五营4个产地选择优树采种289份,于秋季混砂埋藏处理。
1985年和1987年春在绥棱林业局种子园苗圃播种育苗,留床2年,换床2年。
1989在距黑龙江省绥棱林业局西北河林场1 km的西山营造带岭、鹤北产地的优树
子代测定林。
带岭37个家系、1个对照,鹤北45个家系、1个对照(分别来自各产地自由采
集混合种),5次重复,16株小区,株行距1 m×2.0 m,共2个小区,每年按常规造林抚育。
1991年在同一地点用同样方法营造优树子代测定林,友好17个家系、1个对照,五营190个家系、1个对照,共6个小区。
2012年10月选择保存完整,4次重复,每个小区选长势最好的3株测量树高、胸径。
1.2测定评比
立木材积按照平均实验形数法计算
V=(h+3)g1.3fd
式中V ——立木材积;
g1.3——立木胸高断面积;
h——立木树高;
fd——实验形数,红松实验形数fd为0.41,经换算:
V=0.32(h+3)d2
式中d——立木胸径。
数据采用spss13.0分析,方差分析(表1)表明,家系间差异极显著,293个家系中选择
优良家系20个,每个家系中再选3个优良单株,共计60个优良单株,入选率3%~6%,选择强
度1.98~2.27,材积遗传力0.2~0.5,材积遗传增益10%~15%,材积比对照平均高出52.5%。
为了提高二代园的产量,在带岭林木育种基地红松初级无性系种子园选择经过测定的结实量高于
平均值50%以上的20个高产无性系优良单株,总计80个优良单株作为建园材料。
2二代红松种子园建立
2.1园址选择
根据红松的开花生物学特性,选择最有利红松生长、发育的立地、气候和生态环境。
园址
设在带岭实验局东山种子园,交通方便、坡度平缓(5°~15°)、土壤透水性良好、背风偏阳坡。
带岭实验局位于小兴安岭南坡带岭林业局秀水经营所341、342林班,地处
129°01′55″N,47°02′28″E,海拔高242 m。
属于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受西伯利亚冷空
气和太平洋季风的双重影响,冬季漫长干燥寒冷、少风多雪,夏短湿润温暖。
带岭实验局年平
均气温1.4 ℃,月平均最低气温-19.4 ℃,最低可达-40 ℃、最高可达37℃,全年无霜期115
天左右,适应大部分植物生长,全年降雨量661 mm,多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总降雨量的64%,≥10 ℃年积温2 156 ℃,早霜在9月中下旬,晚霜在5月中旬,最大季节冻深达2.15 m。
2.2区划设计
区划设计不仅要考虑方便管理,更主要的是要考虑适宜的密度和合理的无性系配置。
2.2.1密度设计
根据红松生长特性,本着保证树冠有足够的营养空间,有利于促进提前开花结实的原则。
设计密度为5 m×5 m,每点确定1株,400株/hm2。
为保证种子园设计的规整和密度的均匀性,区划设计时用罗盘打直线,用米绳定点。
1 hm2左右为1个作业小区。
2.2.2整地移苗
2011年采伐枝丫全部清理后,伐根用钩机拔出;秋整地,明穴,直径70 cm,深30 cm。
2013年4月中旬在10年生的红松人工林选择生长健壮,高1 m左右的幼树,移植到种子园做
砧木。
移植前幼树标明方向,带土坨移植,土坨直径30 cm,厚25 cm。
栽植前穴内填10 cm的客土,放到中央,前后左右,横平竖直,培土略高出地面,踏实,再用木棍和塑料绳固定。
2.2.3无性系配置
为防止固定邻居搭配,各无性系均匀分布,根据树木自然生长规律,无性系配置采用了随
机排列,但生产上不便于操作,无性号易搞乱,即采用多兜围裙装接穗的方法,嫁接时专人发穗、专人嫁接,无论是任何设计配置操作都非常简便。
2.3接穗的选择与采集
接穗是嫁接建园的重要材料,直接关系到接株的生长、发育和开花结实。
红松是单性花,
雌雄同株树种,用雌花枝做接穗嫁接效果较好,嫁接成活率高,生长发育快,嫁接2年就能开
始结实,5~7年就能成株。
分单株采集,采集时间3月中旬为宜,穗条长8~10 cm左右,嫁
接口直径5~7 mm,当年高生长不低于4 cm;将接穗上针叶摘去,靠顶芽处留2~4束,捆成一
捆写好标签。
装入盛有洁雪的塑料袋内放到冷窖内,或雪埋背阴处低温贮藏。
2.4嫁接建园
嫁接是建园的重要环节,应用带岭林科所王国义等人研制的红松嫁接新技术,成活率可达90%以上,当年高生长提高60%。
2.4.1削接穗
用刀片将接穗基部断成斜面,留下3~5 cm嫁接用,然后用刀片过髓心,切至离顶芽0.5 cm处时,缓斜将非嫁接部分切除,接穗基部削成楔形。
2.4.2削砧木
选择比接穗略粗的1、2年生主枝,适合嫁接的一段摘去叶。
先在摘叶下部刀口斜下切到木质部,不可过深,以免折断;第2刀在摘叶上端,刀片从上往下通过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削到
第1刀切处,削下一层皮,成一平面,下部形成三角形切口;第3刀根据接穗长度在平面上端,刀口斜上切成与接穗上切面吻合的斜断面。
2.4.3绑扎
接穗下部楔插入砧木削面下缺口,砧木上端与接穗上部缓斜面接合,上下对准形成层,用
有弹性的农膜自下而上绑扎,上端略过切口,再往下缠几道打结。
3结论与讨论
3.1测定结果表明,家系间差异极显著。
在293个家系中选择优良家系20个,每个家系中
再选3个优良单株,共计60个优良单株,入选率3%~6%,选择强度1.98~2.27,材积遗传力
0.2~0.5,材积遗传增益10%~15%,材积比对照平均高出52.5%。
以此为材料建立二代红松种子
园可获得更大的遗传增益。
3.2在带岭林木育种基地红松初级无性系种子园,选择经过测定的结实量高于平均值50%以上的20个高产无性系优良单株配置到二代种子园内,以期提高种子园种子产量。
3.3种子园属于高度集约经营区,是一项繁杂的建设工程,按常规方法建立不仅投资经费多,而且见效慢。
依据新成果,采用新法高接,先定砧木后嫁接的方式建园,可提前5~10年
成园。
参考文献
[1]王国义,宁依萍,张淑华,等.红松改良代种子园建立技术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
报,2000,28(3):68-69.
[2]王国义.红松人工林改建无性系商品种子园的优树选择[J].吉林林业科技,2001,30(5):41-43.
[3]王国义,张淑华,宁依萍.红松无性系果林建立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9,(2):12-13.
[4]陈晓阳,沈熙环.林木育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孙文生.红松种子园优质高产经营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第1作者简介:刘宏伟(1970-),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林木育种方面研究。
收稿日期: 2015-09-20
(责任编辑:张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