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同步导练作业3宋明理学.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3宋明理学
天基础巩固J
1.唐代道宣的《集古今佛道论衡》中载,唐高祖在武德八年(625 年)下诏明确规定:“老教、孔教,此土元基;释教后兴,宜崇客礼。

今可先老,次孔,末后释宗。

”由此可知()
A.儒学和佛教遭到打压
B.道教成为统治思想
C.此举促使了三教对立
D.此举旨在巩固统治
解析:根据材料“先老,次孔,末后释宗”可知,唐朝统治者把道教放在第一位,这是与李唐王朝统治者的姓氏有关的,有利于加强教化和巩固统治,故选Do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罠,A、C 错误;此时道教虽然受到统治者重视,但并没有成为统治思想,B错、口伏。

答案:D
2.少林寺钟楼前唐开元碑碑阴刻有“混元三教九流图赞”,赞语略曰:“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正。

农流务本,墨流备世,名流责实,法流辅制……各有所施,要在圆融,一以贯之……” 此图从正面看,长者秃顶、须髯,是佛祖类人物,代表释家。

若稍换角度,遮住画像右面,则左侧就是头挽高髻的老子侧画像,代表道教(家);遮住左面,则右侧是头戴儒巾的孔子侧面像,代表儒教(家)。

画面是释迦、孔子、老子三圣合体像。

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不可能同时出现
C.儒、释、道三家的主张各不相同,冲突激烈
D.反映了儒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魏晋南北朝出现三教合一的潮流。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项。

答案:A
3•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

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在材料中,朱熹所主张的是()
A.心即理也
B.一概反对人的欲望
C.反对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
D.理是万物本原
解析:在朱熹看来,“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学的精髓之所在。

朱熹所说的“人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存天理、灭人欲是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制定的道德规范,使人们把行为限制在当时的道德规范所允许的范围之内,故C正确;“心即理也”是心学观点,排除A; B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
材料在说明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没有涉及“理是万物本原”,排除Do 答案:C
4.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
A.三纲五常
B.以法治国
C.万物本原
D.抗衡佛教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A、B、D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A项最早源于孔
子,西汉董仲舒时将其发展完善;B项是法家的主张;D项北宋时儒学吸收佛
教、道教的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

本题选C项,北宋儒学家开始从一个
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提出世界的本原是“理” O
答案:C
5.下面是某同学总结的宋代理学示意图,表格空白处应填写
A.致良知
B.存天理,灭人欲
C.三纲五常
D.格物致知
解析:读示意图,''反省内心”为心学探求理的方法,所以空白处应为程朱理学探求理的方法,即格物致知。

答案:D
6.南宋时期,陆九渊在《鹅湖和教授兄韵》中云:“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

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

” 诗中“易简”和“支离”分别是指()
A.儒学、佛学
B.理学、心学
C.心学、理学
D.道教、儒学
解析:由题干中“陆九渊” “鹅湖”可知诗中所述为陆九渊和朱熹进行学术辩论的“鹅湖之会”。

由“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结合理学和心学的相关知识可知“易简”和“支离”的具体所指,C项正确。

答案:c
7•“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强调“致良知”的途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经世致用
解析:“知行合一”(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指的就是“致良知”,这正是王守仁的心学主张,故C项正确。

答案:c
8.学者李泽厚认为: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 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

于是, 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朱熹的孔子”是指()
A.先气后理的思想
B.存天理,灭人欲
C.君权神授
D.天人感应
解析:“朱熹的孔子”即朱熹对儒学的发展,也就是朱熹为服务于阶级、时代需要而提倡的思想学说,朱熹对董仲舒三纲五常进一步发展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故B项正确;A项是以张载(“北宋五子”之一)为代表的理学中“气学” 一派(唯物思想)的思想;C和D是董仲舒的思想,不符合
题意。

答案:B
9.某篇论文中指出:“他)想把濂溪、康节、横渠、二程种种意见都包容和会通,再加上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道释,而且组织一大系统……思想上还是沿袭二程,……”材料中的这位古代思想家应该是()
A.朱熹
B.陆九渊
C.李贽
D.王阳明
解析:材料大致意思是说这位思想家是想沿袭二程的思想,将理学集大成,所以应该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答案:A
10.宋以后的儒学已具有哲学思辨的意味,其中包含深刻的认识论思想。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论画时说:“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

”这体现了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何种认识论()
A.理是万物本原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知行合一
解析:材料“虽无常形,而有常理”体现出人们对理的追求;“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说明了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

故B项正确。

答案:B
丸综台创新
11.在量子力学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如果不去测量对象(电子), 对象(电子)便没有位置。

有科学家便把此结果比喻为:月亮在无人看它时,它
不存在。

这种认识与中国古代某学者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位学者是()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王守仁
解析:材料中“月亮在无人看它时,它不存在”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王守仁的心学就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答案:D
12•元代学者郭居敬辑选了民间流传的二十四个孝子孝行的故事, 编成《二十四孝》的启蒙读物,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元曲伦理剧寓教于乐,《晋陶母剪发待宾》褒扬诚信道德、《赵氏孤儿大报仇》赞颂
忠良仁义、《看钱奴买冤家债主》挞伐贪财嗜利。

这反映出元代()
A.文学艺术以教化为主要追求
B.儒家伦理走向通俗化普及化
C.儒学的理论系统取得新突破
D.儒学地位依赖民间力量维护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的“民间”流传的二十四个孝子孝行的故事,说明儒家伦理在元代已经走向了通俗化普及化,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说法错误,文学艺术并非以教化为主要追求,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学的理论系统取得新突破是在宋代而非元代,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学地位依赖官方而非民间力量维护,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B。

答案:B
13•“开始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维中有了更强的思辨色彩,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 这句话评价的应是()
A.荀子思想
B.董仲舒新儒学
C.程朱理学
D.道家学说
解析:程朱理学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同时又认为“人伦者,天理也”,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因此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

故C正确。

答案:c
14.下图反映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颖、程颐拜师求教的
故事。

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A.救国治国N术
B. “天理”
C. “知行合一”
D. “民贵君轻”
解析:“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

“民贵君轻”是荀子提出的。

二程的主要思想是“天理”。

答案:B
15.某位学者曾说:“马丁•路德和王阳明是东西方历史这个巨轮最伟大的舵手,他们的思想给历史的引擎里注入强劲的动力,快速前进地进入近代。

”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A.两位思想家都生活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
B.肯定了两位思想家的思想对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
C.两位思想家的思想都推动了社会向近代的转型
D.认为两位思想家都在宗教改革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析:考查分析对比的能力,D项理解错误,因为王阳明与宗教改革无关。

答案:D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对联艺术宝库中有这样一副非常典型的双关联:
“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材料二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

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1)材料一中“朱子高于孔子”的寓意是什么?朱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它对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寓意:朱熹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

影响: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并长期占据官方统治思想地位,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或二程)、陆九渊、王守仁(或王阳明)。

影响:注重气节和德操,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奋发立志;注重社会责任,具有历史使命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